6.用信念揚起理想的風帆(3 / 3)

“若我不趁現在,離原來所住地方還不算遠,趕緊往回走,那可能待會兒,我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這隻毛毛蟲正猶豫不決,恰好離它不遠處,傳來一個聲音:“毛毛蟲,你好,我是甲蟲,我知道在離你不遠處有個洞口,那是在株很大的樹上。雖然你可能會怕黑,但當你爬進後,我可以百分之百地告訴你,洞口的另一邊,還有個很大的出口,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那裏的。”

毛毛蟲聽完,還是有點兒猶豫。

甲蟲看毛毛蟲並沒什麼回應,便又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衝破黑暗,找到你要的新環境。”

隨即,毛毛蟲就在甲蟲的鼓舞下,順利地找到了新的洞口,並且從此以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

有時,我們常會在某些事項上裹足不前,不論是心理上的障礙,或是現實所無法克服的難題,但不管怎樣,我們終須要向前進,或許唯有鼓起勇氣,為理想而開創自我,就像那毛毛蟲一樣,我們才能將未來創造得更美好。

沒有嚐試,或沒有去衝破黑暗,又何來的美夢成真,又怎能見到更璀璨的將來呢?

[精讀細品]

1.“沒有嚐試,或沒有去中破黑暗,又何來的美夢成真,又怎能見到更璀璨的將來呢?”你對這段話有什麼感想和體會?

2.“黑暗是可以擊破的”,這句話包含著什麼道理?“擊破黑暗”需要什麼條件?

做最出色的自己

在日本,有一個畢業班的語文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希望》。

“當一名大公司的職員!”“做一名科學家!”“成為一名醫生!”同學們的希望可謂五花八門。老師忘記了時間的流逝,興致勃勃地批閱著學生的作文。他發現其中的兩篇作文與眾不同,一篇作文是學習成績差而性格開朗的岡田正一所作;另一篇是患過小兒麻痹症、體質瘦弱的大川一郎所寫。

岡田正一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原來是個鞋匠,在我幼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我對爸爸沒有什麼印象。但我聽說爸爸是個手藝高超的鞋匠,所以,我要做日本第一流的鞋匠。”大川一郎的作文則是這樣描述的:“我的身體不好,不能做一般人都能做的工作。幸運的是,我有一個親戚在東京做裁縫,我想:自己雖然不那麼靈巧,但如果拚命地學習,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衣服。將來,我一定要做一名日本第一流的裁縫。”老師麵對桌上擺著的這兩篇作文笑了,正一和一郎好像預先商量好了似的,都要做一名“日本第一流的”。這兩名不起眼的少年有著自己美好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畢業典禮結束的那天晚上,正一和一郎到了老師家裏。“老師,我決定明天就去金澤市,到岡田鞋店當見習工。”正一信心百倍地說。“老師,明天我要坐3個鍾頭的火車到東京,不久,我就要成為裁縫了。”一郎蒼白的小臉上泛著紅暈。“你們都要朝著做所在行業的日本第一流的方向出發了。無論在哪一行爭做第一流,這條道路都會充滿艱辛與困難的,但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泄氣。”聽著老師語重心長的囑咐,兩位少年不住地用力點著頭。

他們沒有食言,8年以後,他們果然成了日本名副其實的第一流的鞋匠和裁縫師。在東京,隻要一說起鞋匠正一和裁縫一郎,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精讀細品]

1.一個成績差和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孩子,都想做“一流”的人,這體現一種什麼態度?而長大後,他們果然都成了“一流”的人物,這又說明了什麼道理?

2.相信自己,不僅相信自己的能力、智慧,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意誌和與眾不同,相信自己隻要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讀了文中的故事,想一想信念的力量在哪裏?

永遠都要坐前排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裏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5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名列前茅。

其實,瑪格麗特不光是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她說:“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為如此,40多年以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才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連續4年當選保守黨領袖,並於1979年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永遠都要坐前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卻總是不多。許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坐在前排”僅僅當成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行動。那些最終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理想變成了行動。

一位哲人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孫 毅)

[精讀細品]

1.“永遠都要坐前排”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做人為什麼要擁有這種爭創一流的精神?

2.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與“前排”都是一種人生理想,很多人都渴求成就這個夢想,但也有很多人因為一次次的失敗而最終放棄了自己,成就了他人。你通過這個故事,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