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堅 守
崔鶴同
2009年10月6日,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麵”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榮獲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4年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發表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的論文,1966年,取得成功。
也就是說,高錕從著手研究光纖到榮膺諾獎,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超過了整整兩代人的時光!
童年的高錕就癡迷科學。他對化學十分感興趣,他家的三樓就成了他童年的實驗室。他曾經自製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嚐試自製炸彈。後來他又迷上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中學畢業後,他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的港大沒有他感興趣的電機工程專業,於是他輾轉到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畢業後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任工程師,同時攻讀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在公司,高錕帶領著一個隻有幾個人的小團隊,選擇了光纖通信研究,就是以玻璃製造比頭發絲更細的光纖,取代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這個在當時科學界認為“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將光比成水流,要通過“管道”來輸送它。從1841年開始,有科學家嚐試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製造傳輸光的管道。其後,玻璃光纖被用於胃窺鏡。但直到高錕之前,玻璃光纖的實際價值也僅限於醫療等有限領域,因為光在玻璃光纖中傳輸,會劇烈衰減以至喪失殆盡,用於長距離通信根本不可能。
剛過而立之年的高錕,則開始了對傳統思維的挑戰。圍繞如何降低光在光纖中的劇烈衰減,高錕做了大量研究,排除了一係列影響因素,最終,他證明,玻璃中的離子雜質對光的衰減起到決定性作用,發現了最適合長距離傳輸的光的波長、或者說顏色。不過,當時人們還無法製造出可以達到高錕要求的那種“超純淨玻璃”,許多人都認為高錕的想法匪夷所思,甚至譏笑為他為“瘋子”。為此,他不得不擔當起一個“布道者”的角色。他四處拜訪玻璃工廠,宣揚他的理論,激勵大家一起開發超純玻璃。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震驚了科學界。
如今,高錕發明的“光導纖維”,即“光纖”,為人類連通了信息時代,全世界現已鋪設的光導纖維合計可繞地球2.5萬圈。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譽為“光纖之父”。
在光纖研究最困難的時候,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這是一種偉大的堅守。
高錕的研究隸屬於一個公司,一個集體,他也從沒申請過光纖技術的專利權,光纖並沒有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他曾對記者表示,什麼香港首富、全球首富,於他而言全無意義。“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這是一種沒有“雜質” 的追求,一種聖潔的品格。
科學研究和探索是艱難的跋涉和攀登。愈到高處,愈是艱險。隻有極少數耐得寂寞,心無旁騖,不畏困苦,孜孜以求,努力攀援,堅持不懈的人,才能獲得輝煌的成功和無上的榮耀。
堅持一個正直的自己
□英濤
1901年,海森堡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茨堡。他的父親精通古希臘語,是慕尼黑大學的古文史教授。父親一生推崇正直。在20世紀20年代,正值反猶浪潮洶湧之時,有一位名叫勒維的鄰居,因為是猶太人,在這種恐慌之中,就把一個裝有貴重物品的包裹交給海森堡的父親保管。海森堡的父親叫勒維開一個清單,而勒維馬上說,“沒有這個必要,我們相信你!”等到反猶浪潮終於平息了一些,勒維就取回了這個包裹,靠著這些財物逃到了國外。
父親對希特勒反猶排猶的行為有著自己的清醒思考,因此保持堅決的反對態度,他的正直深深影響了海森堡兄弟。父親對他們說:“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自己看過才能相信,不要被流行的、權威的見識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嚴格判斷,並且隻對這種判斷負責。”
海森堡一直記著父親的話。天性聰穎的他在考進了慕尼黑大學後,投在慕尼黑大學物理係主任——長於理論物理的世界級大師索末菲的門下,索末菲對他非常欣賞。1922年6月,索末菲把海森堡帶到格丁根去聽物理學大師玻爾的有關量子論和原子結構的講座。玻爾風度翩翩,思維敏捷深邃,擠滿了大廳的人們都著了迷地聽著他的演講,坐在大廳後麵的海森堡也因為見到了這位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而激動,又因為聽到了他許多涉及了本質的新穎的論點而心馳神往。但是,在激動之中,他還保留有一份清醒,並因為這點清醒,聽出了玻爾的見解包含著很大的直覺成分,並不完全是源於精確的計算。於是,在玻爾第三次演講完之後的討論時間裏,海森堡突然就從後排站起來,對玻爾的一個見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大家都知道,玻爾的理論是很不容易找出漏洞的,而且,在這樣級別的會場上,能對玻爾的講演發表不同看法的,肯定不是一般人,但站在他們麵前的,卻是一位才21歲的年輕人。
聽了海森堡的發言,玻爾也很意外。其實海森堡所提出的問題,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卻一時不得要領,說不清楚的,誰知道這個“馬腳”卻一下被海森堡看出來了。要不是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強大的自信,是不敢提出這樣的問題的。玻爾對海森堡十分佩服,於是在會後,邀請海森堡一起去散步。在這次散步中,他們進行了關於原子物理學的深入交談。海森堡說:“我在科學上的成長,是從這次散步開始的。”
然而,海森堡這次在格丁根收獲的還不止這些。格丁根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的權威玻恩看到他的發言後,回想起自己曾經到慕尼黑大學講學時,海森堡曾在課後,遞了一張紙條給他,謙遜地說這是聽了他的研究後寫的心得。他當時沒把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裏,隻是隨手把紙條一折放進口袋。直到後來他回了格丁根,無意中掏到口袋中的這張紙條,隨意一看,不由得大為後悔當時沒有在慕尼黑與這位年輕人好好切磋,因為他在紙條上提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所說的正是他一直沒研究明白的原理。於是,不久後,玻恩就邀請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海森堡去擔任自己的助教,並且破格在到格丁根不到3個月後就把海森堡提升為講師,按格丁根大學的規矩,助教至少要當滿3年才能晉升講師的。
在格丁根,海森堡如魚得水,先是他的論文《論解釋運動學和力學相互關係的量子理論》完成,確定了矩陣形式的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石。1927年,他又發現了測不準關係。為了表彰他對量子力學及其應用上的重大貢獻,他榮獲了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海森堡還得應付除了科學工作之外的煩惱。當時正逢二戰期間,他被任命為德國物理研究學院院長,希特勒把研究原子彈的任務交給了他和同事們,他也因此受到了所有正直的科學家和公眾的非議和指責。但海森堡卻認認真真地開始了鈾核反應堆與鈾彈之間的區別的理論計算,最後,他向希特勒政府報告“目前,在戰爭的條件下,隻用德國當時的有限資源,我們尚不能找到製造原子彈的實際方法。”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在計算中早已認識到鈾彈內不受控製的大量中子會增加到爆炸點,但他卻和同事們統一口徑,封鎖了這個消息。他說,“在專製的條件下,隻有在表麵上願意和當時製度合作的人,才能進行積極的反抗。誰要想公開地反對,毫無疑問,就連極微小的反抗也做不到……”
知道了真相的人們感慨,要不是海森堡的消極怠工,二戰的曆史也許將要改寫。而海森堡對這些是非功過的評說並不關心,他隻是牢牢記得父親的家訓:做一個有自己的見解,並且為這個見解堅持、負責的人。
堅守一個夢想
孫道榮
如果不是錯失了兩次機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許會被完全改寫。
袁隆平從小就熱愛遊泳,不到十歲時,就敢橫渡長江;16歲時,在武漢讀高中,參加湖北省舉行的遊泳比賽,一舉獲得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農業大學後,他是全校的遊泳冠軍,一次,西南賽區進行了選拔賽,前三名,將被選入國家遊泳隊,成為專業遊泳運動員。很可惜,這一次,袁隆平隻獲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慘遭淘汰。袁隆平錯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機會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大學快畢業那年,部隊招收空軍飛行員。當時,全校報名的人數達到了800人,經過嚴格的體檢,最後,隻有八人通過了全部的36項指標測試,袁隆平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即將成為一名光榮的空軍飛行員,這對年輕的袁隆平來說,確實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即將進入空軍預備班之前的慶祝八一建軍節晚會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學們被告知,大學生一律被退回。原因很簡單,當時國家已經製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建設需要一大批知識分子,而其時全國隻有區區20萬名大學生,大學生太高貴了,空軍放棄大學生,是為了讓他們在自己所學的領域,為祖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袁隆平因此再一次與近在眼前的機會失之交臂。
就這樣,袁隆平痛失了兩次絕好的改寫人生的機會。
采訪袁隆平院士的記者,在聽了袁老自述的這兩個故事後,連用了兩個“幸虧”:幸虧當時你沒有被選入遊泳隊,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幸虧當時國家出台了新政策,你沒有成為一名飛行員。
可是,這兩次機會,對當時還隻是一名農大的普通學生來說,卻是十分難得的機遇。我忽然想,假如袁隆平抓住了這兩次機會,他的人生將會怎樣?
以袁隆平當時的身體素質來看,經過係統專業的培訓後,袁隆平可能會成為一名不錯的遊泳運動員,甚至有可能進入全國前三名,退役之後,他也許會向大多數運動員一樣,成為一名教練員;抓住了第二個機會後,袁隆平會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飛行員,在藍天飛翔,是多少人的夢想啊。然後,他有可能成為一名飛行教官,直至光榮退休。
運動員和飛行員,這都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以袁隆平一向不服輸的性格來看,無論在哪個行業,他都可能有所作為。但是,如果那樣的話,袁隆平從小就想學農的夢想,就很難實現;我們今天,就沒有了“雜交水稻之父”,就沒有了他培育出的可養活7000萬人的水稻增產。所以我們說,幸虧袁隆平沒能抓住人生中的兩次重要機會,幸虧他一直沒有改變對於糧食和農業的夢想。
袁老說得好,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他這一輩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優良的雜交稻,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