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一生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機會,然而,夢想無限,生命有崖,你不可能實現每一個夢想,也就不需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堅守一個夢想,抓住一次機遇,專心努力一輩子,你就可能在某個領域有所作為。
決斷的膽識和勇氣
崔鶴同
在中國的“衛星之父”孫家棟的傳奇人生中,人們忘不了他的三次“臨危”決斷。
1967年7月錢學森點將,讓38歲的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總設計師。在“東方紅一號”的研製過程中,在一次向周恩來總理彙報進展情況的會上,孫家棟說:“總理,目前衛星的初樣試驗已經基本完成,可是正樣衛星的許多儀器上都鑲嵌有毛主席的金屬像章,安裝緊湊的衛星儀器可能會由於毛主席像章而導致局部發熱,還會涉及重量分配使衛星運行的姿態受到影響,另外也會增加衛星的整星重量,使火箭的運載餘量變小。”這既是一個科技問題,又涉及到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當時正是“文革”的高潮,“三忠於四無限”的個人崇拜把人們的情緒推向極端,可想而知,對毛主席像章發表不同意見要冒多大的政治風險。周恩來認真地聽完了孫家棟條理清晰的彙報,神情嚴肅地說:“我們大家都是搞科學的,搞科學首先應當尊重科學,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把道理給群眾講清楚,就不會有問題。”在周總理的支持下,果斷地去掉了那些毛主席像章,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一舉發射成功。
1974年11月5日,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即將發射,當調度指揮的揚聲器裏傳出洪亮的口令聲:“一分鍾準備!”就在火箭托舉著衛星即將點火升空的刹那,研製人員突然發現衛星沒有按照設定的程序轉入衛星內部自供電。這意味著運載火箭如果發射,將會帶著不能正常供電的衛星升空,送入太空的將會是一個重達兩噸重的毫無用途的鐵疙瘩。千鈞一發之際,孫家棟不顧一切地一聲大喊:“停止發射!”因為這時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逐級上報已經根本不可能了。發射程序雖然終止了,可孫家棟卻由於神經高度緊張而昏厥了過去。處理完故障後,衛星和火箭重新進入發射程序。4個小時後,“各係統轉內電”的口令再次發出,隨著“點火”命令的下達,火箭在震耳欲聾的呼嘯聲中衝出了發射台……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攜帶“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然而,衛星在經變軌、遠地點發動機點火進入地球準同步軌道,向預定工作位置漂移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通過遙測數據發現,裝在衛星上的鎘鎳電池溫度超過設計指標的上限值,如果溫度繼續升高,剛剛發射成功的衛星將危在旦夕。這時,孫家棟再次發出了打破常規的指令:“立即再調5度!”同樣,正常情況下這一指令需要按程序審批簽字後才能執行。但情況緊急,各種報批手續都已經來不及了。工作人員在立即執行的同時,為了慎重,臨時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麵草草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樣要孫簽名。他毅然拿起筆簽下“孫家棟”三個字。天上的衛星執行了地麵的指令後,熱失控被製服,終於化險為夷,保證了定點和長期穩定運行。
這三次決斷,顯示了一個科學大師成竹在胸、力挽狂瀾非凡的膽識和勇氣,也彰顯了他淡泊名利、臨危不懼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滿分有時也是錯誤
英濤
在中國的醫學界,提到裘法祖的名字,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的,因為現在醫科大學五年的教科書裏,還有許多他寫的文章,而且他開創了“裘派”外科刀法,成為了中國外科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他還是中國腦死亡立法、器官移植學科的奠基者。
可是有誰知道,就是裘法祖這樣治學嚴謹的科學家,他也曾經驕傲自滿過。
那是1936年,裘法祖在上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結業之後,他來到了德國的慕尼黑大學醫學院,師從著名外科學家布龍納教授學習。由於裘法祖的學習格外努力,所以每一次考試和回答老師的提問,裘法祖都能夠做到對答如流,有理有據,所以任他課的老師都非常滿意,雖然當時的考試十分的嚴格,但是每一次教裘法祖的老師都對裘法祖說:“你答得太對了,所以我隻能夠給你一百分,因為一百分之上就沒有分數了,我也不能夠打一百分以外的分,我隻認為你隻適合一百分。”
正是每一次的一百分,讓裘法祖覺得自己十分的了不起,認為自己的學業是一點問題也沒有,所以後來裘法祖到慕尼黑大學所屬許華平醫院工作時,他仍然為自己每一次考試能夠拿到一百分而沾沾自喜,他認為自己已經不需要再學習什麼了,隻要自己發揮自己一般的水平,就能夠把外科手術做好。
但是,再好的成績,在自己的導師麵前卻還等於零,一直等到八個月之後,裘法祖的導師才允許他做闌尾切除手術,第一例手術十分成功,這讓裘法祖更是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導師所教的一切,認為自己隻要拿起手術刀,就能夠把每一例外科手術做好。可是在做第三例闌尾切除手術後,卻發生了一件裘法祖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位接受手術的中年婦女,在手術後的第五天就突然死去,盡管後來屍體解剖沒有發現手術方麵有什麼問題,但裘法祖的導師還是對裘法祖說:“裘,你知道嗎?這是一個四個小孩子的媽媽”。
就這一句話,讓裘法祖的內心產生了深深的自責,他想到四個小孩從此沒有媽媽,他也想到自己在德國學習的這段日子,他這才明白老師給自己的滿分,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滿分,因為一個滿分可以讓自己學生永遠停滯不前,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差距。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裘法祖在深刻反省自己同時,並決定從零開始,努力在導師身邊學習真正的外科知識,就這樣,裘法祖在德國的慕尼黑大學所屬許華平醫院做到外科住院部的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並且於1945年受聘為德國士爾茨市立醫院外科主任。
1946年11月裘法祖回到祖國,今天,他主持的肝移植手術仍然保持著數量最多、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他身邊的學生也是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但沒有一位學生的成績被裘法祖給過一百分,裘法祖說,如果我給了,那也是一個錯誤的滿分,因為滿分會讓人驕傲自滿,停滯不前,而沒有給滿分,就可以讓他永遠明白,他做得還不夠,他還需要不斷地努力。
逆風飛翔
崔鶴同
一個英國男孩,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他在家裏是14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他3歲時,母親不幸去世。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藥而差點喪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藥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由此也喜歡上了化學。這也使他產生了多疑倔強的個性。
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他不但笨,還不聽話,凡事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他問老師,黃色和藍色兩種顏料,混在了一起會成什麼顏色。“紅色。”老師隨口說道。他睜著一雙疑惑的眼睛:“真的嗎”老師說:“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他又問:“那您有沒有親自做過試驗呢”老師很不耐煩地說:“你不信,就自己去做。”誰知道,他還真的去試驗室,取了黃色和藍色兩種顏料,並將它們混在了一起,結果綠色出現了。這時,老師得意地望了望全班同學,然後對著他做了個鬼臉,引起哄笑。隻有他不笑,瞪著那盆綠色顏料在發呆。原來老師是在善意地捉弄他。
又有一次,老師說空氣和氫氣在一定比例下,遇到火花會引起爆炸時他當即問道:“您說的是真的嗎”老師說:“難道你沒看到,你現在學的化學書上就是這麼說的。”他瞪大眼睛說:“可是,我沒有親眼見到,還是有點不相信。”“你該不會又要親自做一下實驗吧”他說:“我正是這樣想的。”老師的臉色變了,警告他弄不好要出事的。可他想,不能因為有危險,就不弄明白答案。結果,那次的實驗,不但將他的眉毛燒光了,還差點傷了他的身體。但從此,他迷上了失驗,他以後的一生,幾乎就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就是偉大的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波義耳敏於觀察,精於實驗,他常對助手們說:“要想做好實驗,就應當注意觀察,不能放過任何現象。”有一次,他把一束紫羅蘭帶進實驗室,放在實驗台上,然後做加熱分餾酸的實驗。酸霧彌漫,一不小心,有許多酸霧衝到紫羅蘭的花束上,波義耳趕緊用水衝洗。過了一會兒波義耳發現原來的紫羅蘭,突然變了顏色,花瓣都變成了紅色!紫羅蘭成了“紅羅蘭”了。這簡直是奇跡!後來,他從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素對酸反應能變成紅色,和堿作用能變成藍色。於是他用石蕊的紫色液體,浸泡吸水紙,然後涼幹,這種晾幹的用石蕊浸泡的吸水紙,試驗酸堿十分方便。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試紙稱為“波義耳石蕊試紙”,簡稱“石蕊試紙”,這種試紙在化學界一直傳用至今。波義耳通過實驗,發現五信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波義耳還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1668年,波義耳的姐夫去世,他從牛津遷往倫敦,和他親愛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在姐姐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所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直到1691年底逝世。1661年,波義耳的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懷疑派化學家》出版問世,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革命導師恩格斯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羅伯特·波義耳是當之無愧的化學科學的偉大奠基者。
波義耳小的時候,一次看到風刮起的紙片漫天飛舞,有一隻蝴蝶正在逆風飛翔,盡管它的翅膀被風吹得歪歪斜斜,但它仍按照自己的方向飛行。他常鼓勵他的學生,勇於做一隻不順從的蝴蝶。而波義耳胸懷大誌,耽於思考,特立獨行,勤於實驗,正像一隻逆風飛翔的蝴蝶,為自己的人生迎來了春光無限。
舍棄是一種智慧
崔鶴同
楊振寧沒有“遺傳”他當數學教授的父親,他喜歡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裏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係的一名教授,當時正準備建造一台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裏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當時實驗室裏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