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你。”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製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從此,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入理論物理研究,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的,有時候放棄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隻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生命因遙望而精彩

崔修建

他出身寒微,窘迫的家境隻勉強支持他讀了幾年的書,14歲那年,他便跟著父親趕著騾隊,常年跋涉於崇山峻嶺間,特別辛苦地為別人運送各種貨物,僅僅為了養家糊口。

漫長而孤寂的送貨途中,他經常不由自主地仰望蒼穹,那遼遠無際的蔚藍如此深邃迷人,那明亮世界的陽光、那悠悠飄移的白雲、那變幻莫測的晚霞,都是他的雙眼在白日裏追隨的醉人的風景;而那遙迢的銀河、那輕柔如水的月光,那閃爍的繁星,則會在寧靜的夜晚牽他走進神奇想象天地。因為仰望,異常單調、辛苦的送貨之行,竟添了一些別樣的美麗,隻有他的慧眼最清楚。

20世紀初的某一天,他疲憊不堪地將一批貨物送到了洛杉磯附近的威爾遜山頂上,當他得知原以為不過是一些廢銅爛鐵的東西,組裝起來的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他不禁驚奇地問了一句:“它能夠看到天堂嗎?”工作人員笑著點點頭,覺得他的問詢充滿了孩子般的稚氣。

他竟由此不再做生意已有起色的皮貨商了,執拗地留在威爾遜天文台,心甘情願地做一名擦地板、掃院子、看門的雜工,雖說報酬低廉,日子十分清苦,但他很知足,因為他可以忙裏偷閑時跑到那台特別的望遠鏡前,遙望一下肉眼看不到的更遼遠、更神奇、更美妙的“心中的天堂”。

那天夜晚,值班的觀測員突然生病,已對那台望遠鏡操作很熟悉的他被臨時叫來頂替一會兒,而他出色的表現讓在場的一位著名專家大加讚賞。不久,他就成了那位專家的助手,在專家的悉心指導下,他繼續興致勃勃地探尋“天堂”的秘密。

當著名的天文學家哈勃來到威爾遜天文台後,計劃對宇宙深處進行研究,哈勃沒有挑選那些出身名校的“高材生”,而是毅然地選擇做事最認真的他做自己的助手。長年累月地追蹤觀測遙遠的星雲昏暗模糊,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需要忍受難以想象的辛苦,而他竟饒有興趣地做著這份單調難捱的工作,像一名科學家那樣敬業。七年後,他協助哈勃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哈勃定律。

再後來,他繼續觀測星雲,繼續探尋蒼穹的奧妙,他與其他科學家一道借助新技術和新設備,對哈勃定律進行了改進。因在天文學方麵的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不凡的業績,他已躋身於著名天文學家的行列,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趕騾隊的皮貨商。

他的名字叫赫馬森,一個喜歡遙望星空的皮貨商,因為興趣和執著而看到了宇宙的深邃、壯觀,擁有了輝煌無比的人生。“誰都可以升起,成為一顆耀眼的星辰,隻要願意並去努力。”一位傳記作家如此感喟赫馬森的生命曆程。

守住那份自信

英濤

在她幾歲的時候,媽媽牽著她的小手要到商店裏去買東西,可是她卻死也不同意走她媽媽天天走過的路,說是她昨天和表姐走過的一條路更近,可她媽媽卻怎麼也不同意走她提議的這條路,於是她索性坐在馬路上大哭,鬧得許多人圍觀,並且對她媽媽說:“也不知你生的什麼女兒,脾氣怎麼這麼倔!”最後她媽媽沒有辦法,隻得走她提議的這條路,還真的近了不少,她也終於露出勝利的笑臉。

她就是羅莎琳·蘇斯曼·雅洛,199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在通往諾貝爾獎的道路上,她始終像她幾歲的時候那樣,為了一條心中認定的路,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自信,堅定的往前走。

羅莎琳家境不好,在讀書的時候,學校發放給學生的所有津貼補助都對她無緣,因為她是猶太人,而且是位女孩子,所以羅莎琳的父親最大的心願就是她能夠早點從高中畢業,成為一名小學教師,這樣既可以解決家中的困難,又能夠早早的尋夫嫁人。可是就在讀高中的時候,羅莎琳從學校的圖書館裏借到了《居裏夫人傳》這本書,也正是這本書,堅定了羅莎琳要成為像居裏夫人那樣的人的決心。

羅莎琳對自己的父親說:“我要像居裏夫人那樣,不但成為一名好妻子、好母親,而且成為一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可惜父親卻不同意,他對羅莎琳說,你還是不要做這些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你一定要的話,我就不再提供你上大學的費用。

可是羅莎琳卻鐵定了心要讀大學,並且一定要成為科學家,但和羅莎琳的父親一樣不理解羅莎琳的人還大有人在,包括她的那些同學,他們都譏笑羅莎琳,有些同學甚至當著羅莎琳的麵,用諷刺的口吻說:“不嘛,不嘛,我就要當居裏夫人,我就要當居裏夫人嘛!”每每這個時候,羅莎琳都強忍著眼睛裏快要掉下的淚水,暗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證明給你們看,居裏夫人也是女人,她能夠做出那麼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能夠!”

讀大學的時候,羅莎琳的父親真的不再給羅莎琳學費和生活費,但羅莎琳卻靠著自己早上給牛奶公司送牛奶,晚上給晚報社送報紙,最後硬是憑著優異的成績從亨特學院取得物理學與化學學士學位。

也許正是羅莎琳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伊利諾斯大學的羅伯特·佩托恩教授,他破例讓羅莎琳做他的助教,羅莎琳在做助教時,表現出要成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自信和堅強,再次深深感動了這位老教授,他決定讓她管理一個光學實驗室,從此羅莎琳更加發奮努力,在1959年的時候,羅莎琳通過一次次的試驗,終於證實了糖尿病人血漿中胰島素並不缺少,隻因與胰島素抗體結合而喪失了降血糖的效能。羅莎琳的研究結果一公布,就在美國的醫學界引起轟動,也正是憑著她的這項研究成果,她先後榮獲了12項醫學研究獎。

1977年秋天的一天,羅莎琳正在實驗室裏緊張的工作,這個時候電話鈴響了,她拿起電話,裏麵傳來“恭喜你獲獎”的聲音,她榮獲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放下電話的那一刹那,羅莎琳淚流滿麵,她知道如果不是憑著自己生命中的堅強與自信,她也許永遠登不上這個一直由“男人王國”統治的學壇,也佩戴不上諾貝爾這枚金像獎章。

他知道數學有多美

崔修建

他出生在四川省的一個偏遠的山區,交通落後,文化貧瘠,家裏僅有的幾畝薄田,連溫飽都難以維係。

80年代初,18歲的他參加了一次高考,卻沒能金榜題名。他很想繼續讀書,但家徒四壁的窘境,讓他無奈地放棄了求學之路,他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精心地侍弄那些莊稼,春種秋收,忙忙碌碌。再後來,他娶妻生子,像村裏那些山民一樣,過著波瀾不驚的簡單至極的日子。

但不同的是,農閑時,別的農民打牌、喝酒、閑聊,他卻捧起數學書,如饑似渴地研讀起來,隨便抓過一截木棍,或者一塊石片,就是他得心應手應的筆,而大地則是他最好的演草紙。那些不等式、方程、幾何圖形,就像那些長勢喜人的莊稼一樣,在他的眼睛裏美麗地搖曳,如花,一朵一朵,在心頭綻開。

有人說他著了魔,被數學勾去了魂兒,他嘿嘿地一笑,不作任何解釋。

有人說他傻,說他一介農民,整天捉摸那些毫無用處的數學,簡直不可理喻。他卻淘到金子般地自言自語道:他們哪裏知道,數學也有著迷人的美。

90年代,隨著家裏人口的增多,日子越來越艱難,他隻得背起簡單的行囊,外出打工。他種過花,製過磚,養過雞,修過路,扛過包,卸過貨……各種各樣的苦活、累活、髒活,他都幹過。經常每天打工十二三個小時,累得渾身酸疼也時常事。

可不管打工的日子多麼艱難,隻要有一點點的空閑,他便捧起數學書,忘我地沉浸其中,將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全都拋在了腦後。許多打工者眼裏毫無用處的數學,竟成了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亮麗了他的生命。

他如此地癡迷數學,誤了不少農活,少賺了一些錢,妻子認為他不務正業,一氣之下跟他離了婚。然而,他對數學始終癡情始終不曾改變。

他沒有滿足於在報刊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把一摞摞手稿寄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的數學專家劉培傑。劉培傑在海量的各類來稿中,對他那些用破紙袋郵寄的手稿越讀越驚訝,他的每一篇文稿,推演過程都十分縝密,論證邏輯非常嚴謹,結果完全正確。另外,他的文稿標題新穎生動,流露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然,他是一個很有情趣的人,他對數學的熱愛早已超越了功利。

很快,他的上百萬字的手稿變成了鉛字,他的《新編平麵幾何解題方法全書》等一經推出,便暢銷再版。

他就是著名的“農民數學家”――鄧壽才。如今,他仍在緊張、忙碌的打工之餘,癡迷於數學,他曾寫過的一篇《數學讚》和一首《數學詩》,向人們傳遞這樣由衷的感慨――數學是美的,熱愛是美的,隻要癡迷地耕耘,就一定會收獲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