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以一個詞語、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不利處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遊杭州時,特地到靈隱寺拜訪一個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勢利,見他是一個窮書生,態度十分冷淡。剛好此時有位大將軍的兒子來訪,和尚立即換了一副笑臉,拱手行禮,待為上賓。對比之下,丘浚十分氣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質問說:“你為何對我如此冷淡,對他又那樣客氣呢?”和尚雙手合十,狡辯道:“誤會,誤會,佛經曰:‘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表麵上對他客氣,其實是對他不客氣;而我表麵上對你不客氣,內心就是對你客氣呀!”丘浚聽了,二話不說,舉手朝和尚臉上打去,一邊打一邊說:“如此說來,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麵紅耳赤,卻又不能辯解。最後,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經上的言論來為自己狡辯了,丘浚這才住手。
丘浚這樣做,是將和尚說的論據返還給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題論辯運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對方話題來封住對方的嘴巴。
明朝紹興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搶了另一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剛好徐文長路過,就把毽子從小公子手裏奪過來,歸還給那個小孩。誰知小公子由於平時嬌寵慣了,哪受過這樣的氣,他一下子大哭大鬧起來,還說徐文長欺負他。於是,家丁就把徐文長押上堂去麵見知府。知府厲聲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無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長冷笑道:“據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來有罪?”徐文長說:“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必知道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銅錢,銅錢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號。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腳踢萬歲,豈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大人又該當何罪?”徐文長這一招果然厲害,他針對知府借題發揮的做法,借來了更大的題——腳踢萬歲,來整治知府,使知府無論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趕忙賠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誰也不要為難誰吧!”徐文長這才罷休。臨走的時候,知府還客氣地親自把他送出衙門。
論辯雙方往往會各不相讓,如果不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打擊,自己就會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隻有抓住對方話題中的辮子,用鋒利言辭駁斥對方,才能一招製敵。
11.一手鮮花一手寶劍
〖HTK〗〖HK28〗你是如何開始的呢?利用的是林肯和麥克米蘭的智巧嗎?果真
如此。你真是一位罕見的人才,一位思慮審慎嚴密的人。
〖JY〗——卡耐基〖HT〗〖HK〗〖KH1〗
公元前656年,以齊國為首的八國集團攻打楚國,楚成王派大夫屈完迎敵。屈完來到齊營,見過齊桓公後問道:“齊楚兩國相距遙遠,不知大王帶著部隊到我國的國土上來有何事?”齊桓公語塞,管仲代為回答說:“你們楚國為什麼這段時間不按時向周王進貢,而且,周昭王南征時死在漢水,聽說也與你們楚國有關係。現在,我們前來就是要討個說法。”屈完說:“沒有朝貢,是因為周王室已經衰弱,天下諸侯都這樣,不隻是我們楚國。至於昭王南征死在漢水,責任在漢水,你們去向漢水討說法吧。”桓公見屈完的口氣強硬,感到楚國已有準備,便讓軍隊駐紮在陘地,並邀請屈完參觀齊軍的威勢。在車卜,齊桓公對屈完說:“我們此行不是為了攻打楚國,而是想同你們友好。”屈完也十分客氣地答道:“托您的福,若寬容我君,這正是我們的願望。”桓公又指著諸侯的軍隊說:“寡人有這樣的軍隊,用這樣強大的軍隊去打仗,誰能抵擋?”屈完見桓公在炫耀武力,說道:“君之所以能成為諸侯的盟主,是因為能以德服諸侯。您若用德義來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如果您用武力來威脅我們,我們楚國人就會把方城山當做城垣,把漢水當護城河,這麼高的城垣,這樣深的護城河,您的兵雖多也派不上用場。”屈完這番不卑不亢、剛柔相濟的回答,使齊桓公感到不能用強力使楚國屈服。第二天送走屈完後,齊桓公便率軍撤退了。
在這場交鋒中,屈完剛柔並用,有理有節,終於使諸侯軍隊自動退去。剛柔並用的方法在遊說活動中很有用處。雖然說遊說活動是友善的、溫和的,
應該用平等、寬容的態度,循循善誘、娓娓而談,然而,如果溫柔過分,在別人看來就變成了軟弱。軟弱的人,容易受到別人的欺淩,容易吃虧。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在言語中加入一些“剛硬”成分,使對方無形之中感到一種威懾力量。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對說服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運用剛柔並用的技巧時,要視對方性格而定,有所側重。有些人自我意識淡薄,不敢正視現實,對這些人,應用尖銳、嚴厲、剛正、激勵的語言,使其猛醒。說服這些人,應以剛為主,以柔為次。有些人自我意識強烈,脾氣暴躁。對這些人,應用和風細雨的腔調,以推心置腹的情感來說服他。
說服時可以用剛言,但不能太剛,太剛就容易走向殘暴,造成雙方關係緊張;說服時可以用柔言,但不能太柔,太柔就容易失去力量,無法收到預期的功效。剛柔結合,兩手並用,才能增強說服力量。
12.以不變應萬變
〖HTK〗〖HK28〗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
〖JY〗——林肯〖HT〗〖HK〗〖KH1〗在論辯過程中,從雙方論及的兩個不同事物中尋找到一個共同點,利用這個共同點反擊對方的論據,這就是異中求同的論辯方法。運用此方法應注意,“異”說明有兩個事理,一是對方的辯辭;二是自己的答辯辭。一般情況下,答辯是針對對方的言辭演繹而來。“同”與“異”也是一對辯證關係,必須靈活運用,相互滲透。
在火車站的候車室裏,一位中年男士很想與身邊坐著的一位美麗少婦搭上話題。
他見少婦穿一雙肉色絲襪,便笑嘻嘻地問道:“請問你這雙漂亮的絲襪是從哪兒買的?我也想給我妻子買一雙。”
少婦冷冷地看著這位不懷好意的男士,說道:“我奉勸你最好別買,穿上這樣的襪子,總有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找機會與你妻子搭腔。”
這個存心不良的男士,找機會搭訕,可是被少婦有力的反駁頂了回去。
運用異中求同的論辯方法,不僅能使你在論辯中擺脫窘境,在日常交往中擺脫糾纏,還能當做攻擊對方的武器,又能取到防衛、進擊的作用。
有個主婦對剛招進來的傭人說:“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就叫你阿蓮,這是我從前那個女傭人的名字。我不喜歡改變我的習慣。”傭人回答說:“我很喜歡你的習慣。這樣說來,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尊稱你為馬先生,因為這是我對以前那個主人的稱呼。”
本來雙方的交際環境、人物都已變動,主婦卻還要保持老習慣,傭人便抓
住這點,進行了有力的反擊。隻要細致地觀察事物的相互聯係點,找出它們的連帶關係,以相同點反擊不同點,你就能取勝,同時也顯示出你的機智辯才。
用相同點反擊不同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和對方的觀點做鮮明的對照,在自己的觀點上尋找出更多的證據,做出更有力的證明,更詳盡的分析。在論辯時,不能轉移視線,歪曲論點,要堅定地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是粗暴地、毫不講理去爭,而是要從不同的方位找出各種理由去爭。
鮮明的比較對照是認識事物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如果能這樣去論辯,就會顯得力度強、層次深。
13.善於引經據典
〖HTK〗〖HK28〗在論辯中力。入數據。有根據的、可信的數據,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談話結果,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提高。
〖JY〗——卡布斯〖HT〗〖HK〗〖KH1〗數字是一種語言符號,一種語言信息。幹巴巴的數字不容易引起對方的興趣,但與數字相關聯的論辯內容卻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論辯中巧妙地將所列舉的抽象數字形象化,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既可增強說服力,又可增強感染力。
應用數字淪辯法的首要原則是將換算的數字形象化,使那些難於感知和認識的數字更加生動;其次是要注意數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誤差過大而讓對方難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對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對方的頭腦中立即形成深刻鮮明的形象,以達到論辯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間,海寧一帶水路不通,陸路運送軍糧隻能靠人力肩挑車載,而當地百姓又屢遭戰亂,不宜再行征用。將軍董搏霄向朝廷建議,改用士兵搬運軍糧,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對,說國家曆經戰亂,兵力不足,軍士疲憊,若再運送軍糧,遠途勞頓,勢必削弱戰鬥力。
董搏霄說:“軍人搬運糧食,可用百裏一日運糧之法。,其方法是:每人距離 10步,36人就是1裏,360人就是10裏,3600人就是100裏。每人每次背米4鬥,米用夾布口袋裝好,封上印記,由一人傳遞給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著地。每人每天走500個來回,單人行程往返為28裏,負重14裏,空手輕行14裏,每天可以運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供應一升米的話,那麼這3600人運一天的糧食可供 100裏之外兩萬人吃一天。況且,單人行程每天僅28裏,每次負重4鬥僅行10步,往返勞中有逸,長隊傳遞,類似遊戲,決無疲師之虞。”
朝廷采納了這一建議,果然簡便易行,效率很高。
董搏霄提出用士兵運送軍糧時,遭到大臣的反對,他將這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勞動效率的運送方法,換算成具體數字,而這一連串的數字,通過運籌巧排,化成生動的形象——排成百裏長隊的士兵,如遊戲般地傳遞軍糧的動人場麵。其計算之精確,運籌之巧妙,使反對的大臣無法拒絕這一建議。董搏霄輕10步、重10步的百裏一日運糧法的建議,終於被朝廷采納。
戰國時,魏王打算修築一座高聳雲天的台壇,許綰背著畚箕,手持鐵鍬進宮,對魏王說:“聽說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雖然沒有力,卻能為修築中天台出主意。”
魏王高興地說:“你有什麼建議?快說出來聽聽。”
許綰說:“我聽說天與地相距15000裏,現在大王按天地距離的一半的尺度來計算,就該建起一座7500裏高的台了。高如此,它的基礎必須是方圓8000裏,把大王全國的土地全用上,還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討伐諸侯,占有他們的全部土地,這還不夠,還得討伐四周邊鄙之地,才能得方圓8000裏土地,這才足夠作台基。聚積眾多的建材,征召眾多的民工,消耗倉庫中儲備的糧食,數日要以數億萬來計算。另外還得在方圓8000裏以外的土地上,有種植莊稼的田地,才能夠供給修中天台的民夫食用,而且修台的條件齊備,才能動工。”
魏王遂放棄了修築中天台的打算。
許綰勸諫魏王,先假意出力、出主意,然後設計天台的高度、占地麵積,以及築台的條件。天高15000裏是當時普遍流行的說法,修築中天台就得高7500裏,高度確定之後,許綰計算出占地麵積,設計築台的條件。通過數字論辯,形象地說明修築中天台是極其荒誕的事,魏王也就無話可說了。許綰的論辯,也可以說是“極端導向”法的運用。他把築台的事故意導向極端——台基占地連堯舜分封給諸侯的全部土地都還不夠,使魏王自己認識到興修這樣的高台荒誕而不可能,從而主動放棄修台的計劃。〖HT〗〖LM〗
〖BW(D(Y-48mm,-5mm,-3)〗〖XCK7.TIF〗〖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