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批評的實用技巧
1.批評盡可能做到公平中肯〖HT〗〖KH1*3〗
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如果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即使他原來有自知之明,也難免會敝帚自珍。
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批評具有責任與藝術兩種性質。隻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提出的批評才可能公平、有力、正確、中肯而不招人怨。
〖BT4〗第一,用恰當的連接詞
許多人喜歡用先褒後貶的批評方法,其實這樣未必有效。例如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說:“你這學期的成績有所提高,我真為你高興。但如果你對英語不偏科,在上麵多下點兒工夫,那會更好的!”
這時,那學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在“但是”之後他就會開始對老師表揚的誠意產生懷疑了。他甚至認為,表揚隻是一個鋪墊,目的卻是批評他偏科的,從而引起反感。這樣就達不到我們批評的目的,並且讓他人產生曲解。
這位老師也可以這樣說:“你這學期的成績有所提高,我真為你高興。如果你下學期繼續認真努力,那你英語成績會像其他科目一樣好的。”
這樣,學生會欣然接受他的表揚與批評的。
所以,建議你在批評他人時,盡可能把語句中的轉折關係改成遞進關係,這樣效果會更好。
〖BT4〗第二,多做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交換角度,讓被批評者站在批評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讓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現了這樣的錯,你批不批評?”同時也讓批評者站在被批評者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是他,我是否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能否主動檢討?”
這樣,雙方都站到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問題,在批評和被批評時就容易協調了,批評者也能根據對方認識錯誤的態度而把握批評的分寸了。
〖BT4〗第三,諧音相關法
諧音相關法就是運用同音異義現象,一語雙關,從側麵點出錯誤之處。如:八裏鄉的路全是坑坑窪窪的泥路,可是鄉領導卻遲遲未能解決修路問題。一遇雨天,群眾出行很不方便。
一天,縣領導來視察,見到路麵情況對鄉領導說:”你們這裏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揚灰路’。”
在談笑中,領導巧用諧音,從側麵指出當地的路需要加大力度治理。這樣間接批評要比直接批評效果好。
第四、巧妙截取法
巧妙截取法就是利用截取意思相對或相反的成語、俗話和歇後語的方法,隻說其中的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部分讓對方去想,去體會。
例如:一職員對領導不實而片麵的批評不滿,便說:“兼聽則明啊……”盡管後半句的“偏聽則暗”未說出口,但領導卻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BT4〗第五,以身作則暗示
敏感的人對直截了當的批評是深惡痛絕的,那麼我們可以間接地提醒他們注意錯誤,這樣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上同學都不知道做值日生的責任,所以有一個星期無人履行值日職責。但是班主任崔老師隻是向大家說:“今後一周我做值日生。”
於是,每天放學時,我們看到老師打掃教室,擺正桌椅,關好門窗等。以後再讓我們值日時,我們都按照老師的做法來做,大家都做得很好。就這樣,我們在沒有受到批評的情況下學會了做值日生。
老師的這種做法非常明智,雖然他沒有批評我們,但是通過老師的以身作則,我們卻知道了如何做是對的。我們也不妨用以身作則的方法,暗示他人改變行為。
2.怎樣緩解批評時的緊張情緒
批評的言語不同於讚美容易被人接受,因為它涉及一個人的心理、情緒、自尊心、思想狀態等諸多因素。所以,由於批評不當而招致對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
所以,在批評的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緩解批評時的緊張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BT4〗第一,限定條件
有位名作家應邀到某學校演講,時間安排在下午第一節課,這段時間是學生最愛打瞌睡的時候。他一上台,就聲明說:“在這悶熱的午後,要各位聽我這老頭兒說話,一定會想打瞌睡,我想沒關係,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是有兩個原則要遵守,一是姿勢要優雅,不可趴在桌上;二是不準打呼嚕,以免幹擾別人聽講。”語畢,全堂轟然大笑,瞌睡蟲一掃而空。
〖BT4〗第二,請教式批評
有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內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近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您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這情景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誠懇地道歉。若是警察當初責罵他,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BT4〗第三,啟發式批評
啟發式批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而言。錯誤的改正還是要靠對方“良知”的覺醒和對錯誤的充分認識。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地“敲醒”對方,啟發對方做自我批評。
據某單位幾位老同誌反映,晚上住在機關宿舍樓上的青年同誌不注意保持安靜,老同誌在樓下睡不好。黨委書記和這些年輕人閑談時,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
有個老頭神經衰弱,稍有響動,就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將鞋子“噔噔”拋了出去,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人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又習慣地把腳一甩,將一隻鞋拋丁出去,當他用腳要拋第二隻鞋時,突然記起老頭的話,於是輕輕地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子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
笑話說完了,小青年們哄堂大笑之後,悟出了笑話的所指,以後就注意改正了。
3.不要當眾指責他人的過錯
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你指責他人不僅剝奪了他人的自尊,並且使自己也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
“啪!”一隻漂亮的小玻璃杯掉在地上,碎了。正在一起玩耍的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停止了遊戲,看看王阿姨,又看看“肇事者”蘭蘭,誰都不敢吭聲。
王阿姨見此,沉吟了片刻,微笑著說:“小朋友,我們做遊戲時要小心,以後不要弄壞了玩具,好不好?”
“好——”小朋友們齊聲說著,又蹦蹦跳跳地開始遊戲了。
放學後,蘭蘭主動找到王阿姨,哭著鼻子說:“王阿姨,您真好,不像我媽總是罵我。我再也不會打壞東西了。”
王阿姨見狀,忙替她擦幹眼淚,撫摸著她的小臉蛋,親切地說:“我們蘭蘭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王阿姨怎麼舍得罵你呢?再說你今天是不小心呀,以後注意一點兒,就不會了。”
從此以後,蘭蘭果然沒有弄壞過東西,別的小朋友也沒有。
當我們犯錯誤時,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他人以溫和的方法來處理,我們亦會對他們認錯,甚至覺得爽直坦白是很光榮的;但如果他當眾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把事情擴大,而且有傷彼此的感情。還不如像王阿姨這樣處理事情呢!這樣對方會因為你維護了他的自尊而對你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是在鼓勵他改正錯誤。這也是一種間接處理問題的方式,給對方一個緩衝餘地。
波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戴上安全帽。他一碰到沒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調地批評他們沒有遵守公司的規定。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訓導,卻滿肚子的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拿了下來。
於是他決定停止批評。當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就問他們是不是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結果遵守規定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而且沒有造成怨恨或情緒上的不滿。
被批評的人永遠隻會怪罪於他人,而絕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所以,當你想批評他人時,不妨想想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你將會發現一點:我們所要批評、責備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為自己的行徑尋找借口,甚至惡言反撲。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他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和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反而還會進行反擊。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由於你的“不給麵子”,他的反擊也會毫不留‘隋。
所以,要試著多去諒解他人,惟有如此,才能不受其弊,反受其利;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提高員工的士氣,增進和家人、朋友的感情,使你所不願看到的狀況得到改善。
4.給對方留麵子就是給自己麵子
有時,人難免因一時糊塗而犯錯誤。這就需要把握住指責他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給對方留麵子。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適當,或者會使對方很難堪,破壞了交往的氣氛和基礎,可能因此帶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或者放縱對方,給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事實上,誰都不願在公共場合被人戳穿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你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使他產生一種壓力。但不可過分,隻須點到為止。
在廣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晶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本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
那位外賓立刻明白了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經消毒是不能使用的,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成功地處理過一件類似的事情。
一次,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舉行的晚宴。席間,一位著名的外國外交官將一隻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人懷裏,但他這個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隻小銀盤是她心愛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很重要。怎麼辦?女主人靈機一動,想到求助於丘吉爾夫人把銀盤“奪”回來,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克萊門蒂娜。丘吉爾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語一番。隻見丘吉爾微笑著點點頭,隨即用餐巾作掩護,也“竊取”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然後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裏的小銀盤說:“我也拿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不過我們的衣服已經被弄髒了,所以應該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對此語表示完全讚同,兩人將盤子放回桌上,小銀盤物歸原主。
當別人因一時起貪念而想順手牽羊時,你千萬不能當眾斥責他,令其醜態百出。你應像酒店中的那位服務員或丘吉爾一樣,委婉地指出他的錯誤,讓他有個台階下。
對待他人要講究方法和掌握分寸是至關重要的,當對方犯錯誤的時候也不例外。即使對方是你的屬下、朋友、孩子,你不得不批評他(她),在批評的時候也要注意分寸。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不可出口傷人,挖苦諷刺,侮辱人格。
要知道,批評和發脾氣是兩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不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駕馭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某公司有一位主管把自己負責的車間管理得秩序井然,工人們嚴守紀律,自願為公司效勞。這是因為每當發現有人生產態度欠佳,或者是生產過程中出了什麼差錯時,他會在下班後,把那人叫到辦公室,然後親切地問他:“最近你家裏還好吧?在我的印象裏,你一直都是嚴守紀律、工作熱情高而且技術不錯的人,把工作交給你,我很放心,希望你能再接再厲。”他一這樣說,那位職員早已是羞紅了臉,非常誠懇地跟主管交代原因並道歉,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毛病。
這位主管確實高明,他根本用不著粗著脖子去訓導有錯的職工,而是明知你有錯,卻偏偏要誇你不錯,讓你自己去知錯、改錯。這樣,既照顧了你的麵子,又鼓勵了你,還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可謂一箭雙雕。
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人的自尊,就會既得罪了人,又達不到目的。其實,人人都有自尊心,隻要運用得法,含蓄隱晦的表達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曲意諷喻的方式是我國傳統的幽默表達技巧。
有一客人去參加宴會,見主人招待他沒有菜肴,便跟主人要來副眼鏡,說視力不好使,帶上眼鏡後,大謝主人,稱讚主人太破費了,弄這麼多菜,主人道:“沒什麼菜,怎麼說太破費?”客人說:“滿桌都是,為何還說沒有?”主人日:“菜在哪裏?”客指盤內說:“這不是菜,難道是肉不成?”
這位客人麵對主人的吝嗇不好直說,轉彎抹角,幾句妙語實在值得玩味。既表明了自己的不滿,又譏諷了友人的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