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批評的實用技巧(2 / 3)

此則笑話一波三折,手段高明,歎為觀止。

無獨有偶。

從前有個有錢人,非常吝嗇,待人很刻薄。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來了客人,他把客人留在客廳裏,自己偷偷地溜到裏麵吃飯去了。客人很生氣,大聲說道:“這座廳堂很可惜,許多梁柱被蛀蟲咬壞了!”主人聽見了,急忙走出來,問道:“蟲子在哪裏?”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裏麵吃,外麵怎麼知道?”

客人的答話是雙關語,表麵上是說蛀蟲,實際上是指主人。主人自然能夠聽出話中話。

某校一年級新生軍訓,一位學生因訓練不認真,三次打靶三次剃了“光頭”,使全班的團體總分成為全年級倒數第一。打靶回來的路上,班主任一捶這位學生的肩膀,笑著說:“嗨,三次你都‘吃燒餅”靶子以外的地方都打中了,也真不容易啊!”老師不乏幽默的“讚揚”引得了同學們的笑聲,連這位學生也忍不住笑了。但笑過後,抓了半天後腦勺,很不好意思。

羅西尼是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一天,一個作曲家拿著一份七拚八湊的樂曲手稿來請教他,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作曲家問他:“屋裏太熱了?”羅西尼回答說:“不,我有見到熟人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羅西尼巧妙地用“那麼多熟人”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即含蓄又明確地向對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

此外,批評應就事論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兒疼就治哪兒的病,而不能揭他人傷疤,翻舊帳,或誇大其詞,借機整人。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失誤,就將他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覺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當麵斷定此人“不可救藥”。

但事實是,很多人在批評他人時卻不能做到就事論事,他們對以前曾犯過錯誤、受過處分甚至於懲罰的人,總是抱有成見,這樣,在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時,自覺不自覺地就會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塊兒,翻老賬,而這往往就觸動了其最敏感的、最不願意讓別人觸及的神經,從而使人產生極大反感。

一名中學生,因為考試作弊,受到一個通報批評的處分,後來,他和一個同學吵了一架,於是班主任老師找他談話,對他進行批評,可剛講幾句,就談崩了。下邊是他們的對話:

班主任:“你對同學大打出手,可真夠威風的啊。”

學生:“我……”

班主任(打斷學生):“你怎麼樣?上次那個通報你忘了吧?我可是沒忘啊

……”

學生:“那你就給我再來一個通報吧!一個我抱著,兩個我背著!”

班主任:“你……”

批評最忌翻陳年老賬,將對方過去的問題一股腦兒地抖出來,以顯示自己的理直氣壯。殊不知,連珠炮式的指責隻會加大對方的對抗情緒,使所遇到的問題更難解決。

“並不是我喜歡揭他的瘡疤,而是他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一點悔過的意思都沒有。我這才忍不住翻起舊賬來的。”有這個不良癖好的人經常為自己這樣辯解。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有必要指責其態度時,隻要針對他的惡劣態度加以警戒即可。一事一論效果較好。

俗話說,批評的話最好不超過三四句。會做工作的人,在對他人進行批評教育時,總是三言兩語見好就收,不忘給對方留一定的餘地,而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總是不肯善罷甘休,非把對方批得“體無完膚’’不可,結果是過猶不及,往往把事情推到了反麵。像有的批評者總以逼迫被批評者承認自己錯了並做出某種承諾為最終目的,就是屬於這方麵的一種比較常見的表現。

某大學女學生王某與校外一男士發生了不正當男女關係,這事讓係領導知道了。係領導抓住這一點,把王某狠狠地批評了一通。當然,王某也認識到自己的確錯了,很誠懇地向係領導認錯。這件事本該到此為止,但係領導並沒有善罷甘休,非讓王某寫下書麵保證並公開在係中認錯不可。書麵保證可以寫,但公開認錯就有點勉為其難了。這類事本來不光彩,如果讓係裏師生都知道,一個姑娘家以後還有臉見人嗎?王某尋思來尋思去,找不到下台的辦法,於是便離校出走了。

一般來說,批評應該適可而止,沒有必要把對方置於死地,因為我們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是為了幫助別人。一個人犯了錯誤,對這個錯誤的某一點隻要提醒一下就行了,再提第二次是沒有必要的,提第三次就變得“婆婆媽媽”了。把過去的錯誤重新批評,總是糾纏不休,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顯得愚蠢。因此說批評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輕重適當,否則就有悖於批評的“治病救人”目的了。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麵對著一個犯有某種過錯的人時,能夠做的補救措施之一,就是用語言向對方指點迷津,促其浪子回頭、迷途知返。不過,批評犯有過錯的人,與平常的說話是有較大差異的:過或不及,都難於取得令對方口服心服的效果。因此,批評或勸戒犯有過錯的人,必須把握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和言語分寸,否則就會讓對方丟麵了。

當發現不良苗頭,由於某種原因又不便正麵對責任者提出批評時,便可通過“點事不點人”或“點單位而不點名”的方式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既點出問題,令對方受到震動,又維護對方的麵子,給他們改正的機會。

某單位為整頓勞動紀律,召開員工大會。會上領導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單位的紀律總體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誌表現較差。有的遲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時間聊天……”

這裏,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體”、“個別”、“有的”、“也有的”等等。這樣,既照顧了對方的麵子,又指出了問題。它沒有指名實際上又是指名,並且說話又具有某種彈性。

大多數領導學識淵博,很有涵養,他們在批評屬下時措詞得當,而且方法巧妙。某食品商店經理在全體職工大會上說:“要端正經營作風,加強勞動紀律,公私分明,特別是那‘甜蜜的事業’——糖果櫃台,顧客反映很多……”

在這裏,“甜蜜的事業”是語義雙關,“甜蜜”本指糖和蜜的味道,其轉義是幸福、愉快、舒適的意思。那位經理的講話,看似是利用其表層意義——點明是哪個櫃台,即店內經營糖果的櫃台,實質是委婉地批評了該櫃台中那些利用工作之便,不掏個人腰包,公私不分,想吃就抓,把糖果櫃台工作看成是享口福的“事業”的人,讓他們在笑聲中反省自己。這種非說教性的批評,不至於太傷職工的自尊心,因此,容易讓人接受。

在批評他人的時候,最忌諱拿權威說話。個別上級如果和下屬發生口角,氣頭上的口頭語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這樣做誰說了算?”他們不是平心靜氣的批評,而是用扣獎金,扣工資,調離崗位相威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勢壓人,仗勢欺人。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是壓而不服,還結下了心病。

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和缺點,即所謂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上級,應針對下屬在工作當中出現的重要的和比較重要的問題提出批評,使對方能及時認識到,並加以改進,切忌犯吹毛求疵的毛病,對下屬所犯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也橫加挑剔。這樣既顯得你領導工作無重點,又讓下屬對你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時候,你都不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自己心裏的想法去揣摩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會使你的批評有失偏頗,因為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了解對方的心態。因此,揣測他人的心思是一種不公平的溝通技巧,有時更是一種卑鄙的攻擊人的手段。批評他人時,要避免下列說法:“你這麼做,還不是為了晉升”、“將工作做得好,僅僅是想討好我而已。”等等,就明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5.用溫和的語言點明問題效果更好

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批評。我們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作用。

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強、不明說不行的人,也可以用嚴肅的態度、較尖銳的語言直接警告他。

春秋時期,秦國準備襲擊鄭國,軍隊走到魏國時,這個消息被鄭國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圍做買賣,但他不忍自己國家蒙受損失,便打算勸秦國主將改變主意。

弦高如果以硬對硬,肯定會適得其反。於是他帶了千張熟牛皮,趕了百頭牛作禮物,犒賞秦軍。他故作恭敬地說:“我國國君聽說您將行軍經過敝國所以.敝國已準備好糧草招待,還特地派我來犒勞您的隨從。”

秦將一聽這話便了解到鄭國已對他們有所防備,不易攻擊,便打消了攻擊,鄭國的念頭。

弦高對秦國的警告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即未動一兵一卒,便保全了自己的國家。‘‘綿裏藏針”式的批評在這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然而,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如果好話當做惡話說,即便不至於導致事業失敗,至少也落個不會說話的罵名。假如你麵對的聽話對象是你的頂頭上司,或是與你的事業興衰成敗密切相關的對手,那與他們說話就更應該十分講究。

卡耐基教人不要亂批評他人,這是人立身處世的信條,雖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要引以為戒。不過事情有時並不那麼簡單,我們有時候也不能不批評,比如父親批評兒子,主管批評下屬,甚至相當知己的朋友,有時候也免不了要批評幾句。所以絕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研究的是怎樣去批評他人。

首先,要有同情心。這樣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對他人犯錯誤的原因也會加以分析,給予諒解的。你要時時想著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說話時先要對他人所犯錯誤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對方減少不安,然後再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說話要委婉和藹,不要用過分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搞錯了!”用這種語氣說話是沒人可以忍受的。無論父親對兒子、主管對下屬,後者或許懾於前者的威勢不敢吭聲,但心裏肯定是不服氣的。

指正的話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使對方明白就行了,然後把話題轉到其他地方,不要嘮叨個不休,使對方陷於窘境,產生反感。對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錯誤的地方則應該指出,但做得正確的地方則應該加以讚揚,這樣對方就會因為你賞罰分明而心悅誠服。

戰國時,齊景公的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去,齊景公非常傷心,一定要殺掉馬夫以解心頭之恨。眾位大臣一起勸阻齊景公不可為一匹馬而濫動刑罰,而齊景公卻已鐵定了心,說什麼也不聽勸告。

這時,國相晏嬰走了出來,眾臣都以為晏嬰也有勸誡齊景公的意思,誰也沒有料到,晏嬰卻明確地表態說:“這個可惡的馬夫,該殺!”

齊景公十分高興,就把那個心含冤屈的馬夫喊來,聽晏嬰解釋他的罪過。

晏嬰曆數馬夫的三大罪狀:“你不認真飼馬,讓馬突然死去,這是第一條死罪;你讓馬突然死去,卻又惹惱君主,使君主不得不處死你,這是第二條死罪:”

聽晏嬰痛說馬夫的前兩條死罪,齊景公心中真是樂滋滋的。可晏嬰話鋒一轉,說出了馬夫的第三條罪狀:“你觸怒國君因一匹馬殺死你,使天下人知道國君愛馬勝於愛人。因此天下人都會看不起我們的國家,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聽娘訴說馬夫的第三條罪狀,齊景公開始還連連點頭咧著嘴笑b當晏嬰—說到“使天下人知道我們國君愛馬勝過愛人”時,他張開的嘴卻定在那裏,臉上的表情也一陣紅一陣白。晏嬰又吆喝一聲:“來人,按大王的意思還不推出去斬了!”這時齊景公如夢初醒,趕緊對晏嬰說道:“相國息怒,寡人知錯了。”

晏嬰沒有正麵批評齊景公,卻達到了勸諫救人的目的。可見,“綿裏藏針法”的確效果非凡。在像這樣的場合中,一方麵,該說的話不能不說,根本利益不能犧牲,原則不可放棄;但另一方麵,關係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麵子與和氣不能傷害。所以,這就需要首先承認對手的實力、地位、權威,甚至他的道理,然後突然插入你的話鋒,你的話雖委婉動聽,但實際上卻是對對手徹底的否定。這種綿裏藏針的口才比直來直去、當麵鑼對鼓的否定他人效果要好得多,當然也需要你有更高的修養和智慧。

唐朝的王矽身為侍中,便深諳此道。

一次,廬汪王李瑗謀反被唐太宗鎮壓,李家被滿門抄斬。但李瑗的小妾是位美人,太宗不忍殺她,便據為已有。滿朝大臣都覺得太宗這樣做極不合適,但沒有人敢站出來直接指責皇上,那樣會掉腦袋的。

這一天,李世民跟王矽談話。王矽注意到那位美人就侍立在李世民的身旁。

李世民指著美人說:“這是廬江王李璦的妾,李瑗殺了他的丈夫而娶了她。”

王矽聽後,立即反問道:“那麼,陛下認為廬江王這樣做對還是不對?”

李世民答道:“殺人而後搶人妻子,是非已經十分明顯,卿何必還要問呢?”

王矽答道:“今天,廬江王因謀反被殺,可是,這個美人卻為陛下占有,聽以,我認為陛下肯定認為李瑗做的對。”

李世民聽了,深感慚愧,立刻把美人送還她的家族,同時對王矽能指出他的錯誤大加讚賞。

秦二世的時候,優旃還在宮裏。這個秦二世,生活極為奢侈鋪張。這一天突發奇想,要把城牆都塗上顏料。這是件勞民傷財的事,一些大臣都極力反對,可誰都不敢勸阻。於是,優旃便去見二世。

“陛下,漆城是個好主意。您雖然沒有發下話來,但我原本就想請求您幹這件事的。盡管漆城要花掉百姓不少錢,可它確實是件大好事。

“漆城以後,表麵平平滑滑,有敵人來攻城,爬不上來,就是有人想靠在城牆上,因為塗有顏料,誰也不敢靠了。”

秦二世一聽,明白了優旃的意思,就笑了笑一揮手:“算了,不漆了!”

唐太宗為了擴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召人軍中。宰相魏征知道後對他說:“把水淘幹了,不是得不到魚,但明年恐怕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是獵不到野獸,但晚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中年男子都召人軍中,生產怎麼辦?賦稅哪裏征?”太宗無言以對,隻好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