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識詞解字】
呼:呼喚。應:答應。勿:不要。緩:遲緩。命:命令,使喚。懶:偷懶。
【文話白說】
父母親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慢吞吞的;父母親讓我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打折扣。
【微言大義】
孝順父母,不僅是要給父母以安全以溫飽,也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要求去辦事。當然,父母的要求並非都是正確的、合理的,但聽從父母的話應該是前提條件。因為父母是成年人,我們是孩子,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多數還是有道理的,是為了我們著想的。
【延伸故事】
花季少女捐肝救父
為了拯救患肝癌父親的生命,一位20歲的花季少女勇敢地站了出來,將自己的右側整肝切下,移植在父親的體內,讓父親的生命得以延續。這位來自中原油田的女孩叫沈曉曉。
沈曉曉的父親沈生根是中原油田建築集團公司建築安裝工程處四分公司經理,2006年被確診為肝癌。好在從發病到確診隻有十幾天的時間,所以癌細胞還沒有轉移。專家說,要想治療好並延續他的生命,最好的方法是采取肝髒移植。
然而,經過多方查找,醫院沒有找到與患者相匹配的肝髒源,隻能無限期地等候。一旦錯過肝髒移植的最佳時期,即使移植了,他的生命也很難得到保證。唯一能夠拯救沈生根生命的,隻有和他有血緣關係的直係親屬。
於是,沈曉曉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定捐肝救父。
這一年,曉曉剛剛20周歲,從安陽中醫藥學校畢業後分在濮陽市人民醫院實習。很多人擔心護士工作太辛苦,曉曉捐肝後肯定受不了。但曉曉說,這是父親生存的唯一希望,沒有什麼可猶豫的。
2006年11月14日,在與父親一起進手術室的前夜,沈曉曉睡不著覺,就借著窗前皎潔的月光,給父母寫下了這樣一封信:“……女兒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分為二的,一半是父親,一半是母親。所以不管任何時候、父母任何一方需要,我都會毫不猶豫付出。明天的一戰,對於我和爸爸,以及醫護工作者們都是一次考驗,戰鬥的目的就是康複,而康複的前期壓力是不能夠表現出來的,因為我的猶豫會給爸爸帶來更大的痛苦,會使爸爸因為心疼女兒而放棄這大好時機。為了我不能失去的爸爸,明天我一定會勇敢點,再疼也不能流眼淚,因為我不想讓我的親人看到我的眼淚,我隻想把笑容留給他們……”
為了穩定爸爸的情緒,曉曉又給醫院肝移植首席專家黃誌強院士寫了一封信,把自己與父親間的感情以及自己的想法誠懇地向黃院士和盤托出。最後,她希望院士能親臨手術台,給他的父親以信心。
盡管活體肝移植手術在我國已開展多年,經黃院士主刀的肝移植患者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女兒給父親捐肝的案例卻比較罕見,黃院士也是第一次遇到。這位87歲高齡的老院士最終被沈曉曉的這份真情感動了,次日果真親臨手術台擔任現場顧問,為他們父女倆加油。
15日上午8時30分,女兒沈曉曉被推進了手術室。一個半小時後,父親沈生根也被推進手術室。手術做了8個小時,由黃院士的弟子、肝移植科主任董家鴻主刀,將曉曉的右側整肝(相當於半個肝)切下,順利移植到了父親體內。
油田女孩沈曉曉捐肝救父的消息被傳開後,感動了許多人。
評點:當父親需要自己付出時,毫不猶豫地奉獻出來。沈曉曉的義舉既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也是時代精神的要求。熱愛父母,不隻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中生死 考驗中。
【知識鏈接】
孝感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惟一一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 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藪也”。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識詞解字】
教:教導。須:必須。敬聽:恭敬地聽從。責:責備。順承:順從地授受。
【文話白說】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微言大義】
悉心聽從父母教誨,誠心接受父母的批評。這反應了一種對父母的敬重和孝順的態度。當我們的一言一行偏離了正確的航向時,父母會教育我們;當我們的言行明顯發生錯誤時,父母會批評我們。這是對我們的愛護。相反,如果一味放任我們的錯誤言行,就是害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沒有理由不對父母的教育感到由衷的欣慰。
【延伸故事】
吳越王謹聽父教
五代時期的吳越王錢鏐,原來出身貧窮,年青時候做過鹽販,後來到浙西鎮將董昌手下當部將。黃巢起義軍攻打浙東的時候,錢鏐用小股兵力保住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認為他有功,封他為 都指揮使,後來,又提拔為節度使。錢鏐當上節度使以後,擺起闊綽來。在臨安蓋起豪華的住宅,出門的時候,坐車騎馬,都有兵士護送。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做法,很不滿意。每次聽到錢鏐要出門,就有意避開。
錢鏐得知父親回避他,心裏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車馬,不帶隨從,步行到他父親的家裏,問老人為什麼要回避他。
老人說:“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魚種莊稼過活的,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現在你掙到這個地位,貪圖享樂,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跟人家爭城奪池。我怕我們錢家今後要遭難了。”錢鏐聽了,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囑咐。打那以後,他小心翼翼,隻求保住這塊割據地區。
當時,吳越是個小國,北方的吳國比吳越強大,吳越國常常受他們的威脅。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蕩的環境裏,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裏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他又在臥室裏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裏想起什 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錢鏐就是靠他的謹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吳越的統治地位。吳越國雖然小,但是因為長 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經濟漸漸繁榮起來。
評點:錢鏐聽從父親正確的教誨,使自己處在險惡的環境下仍然能保持國泰民安。試想,如果他對父樣的話不以為然,吳越的曆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知識鏈接】
孝敬父母的名言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麵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出自《孝經》。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出自《三國誌·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出自《孟子·離婁上》。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識詞解字】
溫:暖和。清:涼爽。省:探望。定:安定,指侍候父母休息。
【文話白說】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問好,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歇。
【微言大義】
做兒女的要時刻想著自己的父母,特別是進入中老年的父母,更要給予無微不致的照顧。不僅要讓父母吃飽睡暖,也要在精神上體貼,在言語上安慰。如今,許多兒女有了工作,也不缺錢,但真正能做到這些的有多少人呢?我們要記得古人的話,汲取教訓,真心地疼愛自己的父母。
【延伸故事】
潘嶽侍母
潘嶽是晉朝人,在小的時候就以才華聞名,被稱作“神童”。認識他的人都把他看作是漢朝的終軍和賈誼。潘嶽曾經寫文章稱讚漢武帝親自下地耕田,從此以後,他更加出名了。
潘嶽曾被推舉為縣令,赴任時把母親也帶到任上。他喜愛花木,辦理公務之餘,栽培了許多棵的桃樹、李樹,到了花季,顯得一片姹紫嫣紅,分外美麗。當地人稱這裏是“花縣”。到了春秋季,趕上一個大晴天,他就陪著母親坐上轎子出去遊玩,倚在轎前同母親一起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回,他的母親得了病,他毅然辭去了官職,盡管上級一再挽留,也不再留下來。親友們也勸阻他不該草率行事。他說:“我的母親平常就體弱多病,我是獨生子又沒有兄弟。如果遠離母親膝下去做官,那由誰來照顧她老人家呢?所以我出任河陽縣令時,是帶著母親一起赴任的。現在母親生病了,非常想念故鄉,如果因我貪官祿不肯陪母親回鄉,那我還算是為人子嗎?以後讓我怎麼去做人呢?因此我寧可棄官不當,也不忍心離開母親片刻!”說著,不禁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再也說不下去了,令眾人十分感動。
回到故鄉之後,潘嶽不擔任任何官職,還寫了篇《閑居賦》來表明自己不願做官的決心。他在自己住宅旁邊開辟出一個園圃,種了許多蔬菜,每天打水澆園。到了收獲季節,把蔬菜賣了,用賺回的錢準備各種食物供養母親。他還養了一群羊,用擠出的羊奶做乳酪,到了過年,他就用作供品祭祀祖先和供養母親。潘嶽的妻子也非常賢惠,孝順婆母極盡婦道;但後來因病去世,潘嶽十分傷心,作詩懷念妻子,言詞十分悲切,讀了之後令人增添對他們賢伉儷的感慨。
評點:為了母親能夠安度晚年,潘嶽辭職不做,專心侍奉母親。在今人看來,確實難以思議。可見,古代對孝字體現得最深,做得也最好。雖然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不必不顧一切地去孝敬父母,但隻要我們發揚“孝”的傳統,時刻想著父母,體貼父母,也一樣能讓父母安度晚年。
【知識鏈接】
古漢字“孝”
(甲骨文);(金文);(小篆)。
孝是古代封建社會所崇奉的道德標準之一,善於侍奉父母為“孝”。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個彎腰駝背白發飄飄的老人形,下邊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攙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幫助老人,這正是孝道的具體表現之一。孝又指居喪,即在尊長死後一定時期內要遵守一定的禮俗。
孝子:指孝順父母的人。又指父母死後居喪的人。
孝順: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誌。
孝敬:把物品獻給尊長,表示敬意。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識詞解字】
告:告訴,告知。反:通“返”,回家。麵:當麵。常:常規。業:事業,學業。
【文話白說】
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後也要通報父母一聲,以免他們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誌向不要隨意改變,而要努力去實現。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告訴我們出門在外要注意的事項。好男兒誌在千裏,但不管走向何方,都要記得家裏還有我們的父母。要替父母著想,不要讓他們為我們擔憂,也不要讓他們為我們失望。隻要自己有誌氣,有骨氣,就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孝敬。
【延伸故事】
方觀承千裏探親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裏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隻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嚐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評點: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
【知識鏈接】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裏仁》。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方,在這裏是指方向,地方,處所。也指誌向和目的。中國的傳統:父母健在,子女不可遠遊。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另外,那個時候通訊交通很不發達,常年在外的人,捎個信兒回家去都很困難,一旦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痛斷心腸的是家鄉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兒女,盼他們平安,兒女守住父母,盼他們健康。就這樣,孝敬父母就不遠遊,墨守成規了。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識詞解字】
擅:擅自,自作主張。子道:做子女的本分。虧:損壞,這裏指違背的意思。
【文話白說】
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做兒女的規矩了。
【微言大義】
不管有什麼想法,想做什麼事,都要和父母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擅自行動,很可能出現意外。因為我們還年幼,畢竟對世事了解的不多,萬一出了差錯,不僅讓自己受到傷害,也讓父母受到傷害,畢竟母子連心、父子連肝嘛。還有一點,你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也可以釀成大事,不可以掉以輕心。
【延伸故事】
吃核桃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自從這次機智救人以後,大家都齊口稱讚,碰到他的人都說:“這孩子真聰明!”“簡直是個小神童!”表揚聽得太多了,六歲的司馬光漸漸得意起來,有些趾高氣揚的味道了。
有一天,他家院子裏的核桃成熟後掉下來了。司馬光和姐姐一起撿了好多。姐姐說:“咱們回去問問爹,這核桃怎麼吃吧?”司馬光不以為然地說:“區區小事,也用著著問爹?”他拿回房,自己砸開剝著吃,司馬光剛把核桃仁放到口裏一嚼便吐了出來:“哎呀,好澀!”姐姐剛好進來了,看到他那呲牙裂嘴的樣子笑了:“這回你可不聰明了,爹爹說了:這核桃仁外邊黑色的嫩皮要剝掉才好呀!”於是司馬光趕忙來剝皮,可那皮粘得很緊,就是剝不下來。姐姐出去了,他還在那裏用小手慢慢地摳。一個送水的侍女進來看見他那費勁的樣子,就告訴他把核桃仁用開水泡一下,再一搓皮就掉了。司馬光按她說的辦法,果然不錯。姐姐回來後看到這個妙法,忙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姐姐點點頭,連聲誇他真聰明。
在隔壁書房工作的父親司馬池聽到這一切,不由緊皺眉:這孩子最近驕傲了,虛榮心越來越強現在居然撒起謊來,看來再不能不管了。於是他踱到這邊房裏,嚴肅地問司馬光:“光兒,這法子真是你想出來的嗎?”司馬光在父親嚴厲的追問下慌了神,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出來。父親就對兩個孩子說:“你們在堂屋裏講的話我都聽見了。一個人聰明當然很好,但誠實更重要,說謊的人就不聰明,因為不誠實,別人就不相你、瞧不起你,哪還有什麼聰明可言呢?父親就最不喜歡說謊的孩子。”司馬光低下了頭,小聲地說:“我懂了,我錯了,我一定改!”從此以後,司馬光再也不說謊話了。
評點:吃核桃雖然是小事,似乎不用請求父母,但作為一個不懂核桃吃法的孩子,如果擅自己吃了,可能會得不償失。首先,做事不請示父母,有背“事雖小,勿擅為”的古訓;其次,不請示父母,父母不知道你做的事恰當不恰當。因為吃核桃而沒有請求父親,司馬光已經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二是撒了謊。可見,小事擅為,也可以犯大錯。
【知識鏈接】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個成語出處《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大意是:不要以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