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識詞解字】
物:東西,物品。私藏:偷地藏起來。苟:假如。親:父母親。傷:傷心。
【文話白說】
物品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的。
【微言大義】
作為小孩子,私藏物品,這是一種自私行為,說明他具有愛占便宜的本性。這雖然是小事,久而久之,就會讓私欲膨脹起來,釀成大錯。父母能為感到傷心嗎?
【延伸故事】
許衡拒吃無主梨
宋元更替之際,知地戰爭不斷,到處兵荒馬亂。著名學者許衡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有一年,許衡和幾位朋友一起外出,途經剛經過戰爭洗劫的豫北,由於百姓大都逃難去了,田地都荒蕪了。當時正值炎熱的三伏天氣,大家頂著火熱的太陽趕路,個個汗出如漿,口幹舌燥。走了幾十裏路,也沒找到一滴水解解渴。
就在這時,一個同行的朋友連喊帶叫地向前飛跑而去。原來,在前麵不遠的路旁,挺立著一棵高大的梨樹,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大梨。大家一哄而上,爭先恐後地摘梨,隻有許衡坐在樹陰下,好像沒有看見那些大梨。
有位朋友走過來,一邊大口大口地啃梨,一邊把一個梨送給了許衡,並不解地問他怎麼不去摘幾個梨解解渴。
許衡把梨接過來,連連稱讚是好梨,並問多少錢一個。
朋友說不要錢,這是野梨。
許衡爭辯說野梨不會長這麼大,這麼好。他反複看著梨樹,很肯定地說:“這肯定是農夫種的梨樹,是有主人的。”
有人說:“這兵荒馬亂的年月,還講究什麼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
許衡反駁說:“這梨樹的主人肯定逃難去了,我們沒有征得主人同意,隨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隨後,他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誠懇地對大家說:“梨是無主的,可是每個人的心裏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能拿來吃的。”說著,就製止夥伴們不要摘了。
眾人都嘲笑他太迂腐。
許衡聽了別人的譏笑沒有生氣。他看了看那位朋友,表示自己寧願幹渴,絕不隨便吃別人的梨。
評點:許衡不吃無主梨,是一種誠實正直的品質。有人認為不偷不搶就沒事,凡是撿來的東西都據為己有,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要牢記古人的話:非己莫動,非己莫拿。不是自己勞動所得的東西都是屬於別人的,拿了這些東西就是拿了別人的勞動成果。這與誠實正直的品質是格格不入的。
【知識鏈接】
瓜田李下
這個成語出自《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麵,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瓜田李下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識詞解字】
好:動物,喜歡。力:盡力。具:準備。惡:動物,厭惡。謹:謹慎。去:去除。
【文話白說】
父母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準備好;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解決掉。
【微言大義】
父母喜歡的,就盡力滿足;父母不喜歡的,就盡力避免。總之,一切以父母的好惡為出發點。當然,用現代的文明標準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段話也不是絕對準確的。如果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不喜歡怎麼辦?或者父母的好惡有問題怎麼辦?這就要求我們同父母多溝通,多商量,力求達到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法。總之,既以父母高興為前提,又堅持原則才是上策。
【延伸故事】
王祥求鯉臥冰
古代有個孝子叫王祥,幼年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孤獨的父親便又與一個姓朱的女子結了婚,王祥便有了一位新媽媽。王祥的後母是個心地狹且多嫉的婦人,她不喜歡王祥,時常為了一點小事責罵王祥。不久,後母也生了一個兒子,叫王覽。後母隻疼愛自己的孩子,更把王祥視為眼中釘,更變本加厲的苛求王祥,並在父親的麵前,常說王祥的壞話,連父親也漸漸地不再疼愛他了。
王祥同父異母所生的弟弟,王覽對哥哥很友愛。如果看到母親打哥哥王祥,就會上前抱著哥哥哭,一定要等母親不打哥哥,他才放手。所以,善良的王祥所受的委曲,在兄弟友愛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對後母的折磨,仍舊很孝順。他的後母有個嗜好,就是愛吃剛從河裏撈出來的新鮮魚。有一年的冬天,父親有事出遠門去了,後母又病了,王祥、王覽兄弟倆很小心的地伺候湯藥給母親吃,在嚴寒的天氣裏,後母的病仍無起色,兄弟倆都很著急。病中的後母想吃新鮮的河裏的魚,在那嚴寒的氣候裏,外麵下著雪,河裏的水早已結成厚厚的冰。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反季節的菜的,你有錢也買不來的。
兄弟倆無可奈何的守著母親,王祥為了不讓病中的後母失望。王祥走到蓋滿冰雪的河上,河水早已結成堅硬的冰,連魚兒的影子也沒處尋?王祥靈機一動,顧不得寒冷地把上衣脫了,赤著上身臥在冰河上,想以自己的體溫來融化冰塊。並向上天祈禱說:“老天爺,我媽媽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你無論如何得給我想辦法。”說也奇怪,他身旁的冰塊,忽然裂開了一道縫,有兩條活生生的鯉魚打縫兒跳了出來,在冰上直蹦,王祥高興的不得了。連忙跪下來,感謝老天爺,連忙拿著鯉魚跑回家去。病床的後母,看見王祥光著上身,上身已凍的發紫,手上提著兩條魚,好高興的跑進屋來,呆住了。弟弟趕了兄弟倆的話,感動的熱淚盈眶,內心中慚愧的無地自容。王祥的後母吃了新鮮的鯉魚後,很快的病也好了。
王祥臥冰求鯉的事,就由鄉裏間傳開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心所致啊!為了頌揚這孝順的孩子,曾作詩讚頌他: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王祥因求鯉,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晉武帝又官拜太保,進爵為公,許以不朝之特權,壽終九十四歲,其孝名為曆代所傳唱。
評點:王祥臥冰求鯉和其他孝道故事一樣,表達了孝親的思想今天,我們繼承古代尊老愛幼的傳統,就是要發揚這種孝親的精神,多關心、照顧自己的父親,多善待他們,盡力滿足他們的愛好,而不是相反。
【知識鏈接】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曆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書籍。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識詞解字】
傷:損傷,傷痛。貽:遺留,給予。憂:擔憂。羞:羞辱。
【文話白說】
如果我們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擔憂;如果我們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微言大義】
父母生下我們,是為了讓我們有出息,為他們爭光,讓他們感到沒有白生養我們。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父母的心,我們的成功和失敗,都讓父母歡笑或悲傷。為了父母的微笑,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我們理應成為一個有出息、有成就的人。
【延伸故事】
田稷的母親
春秋戰國時代,田稷貴為齊國宰相,很多人趨炎附勢找機會送禮巴結。有一天,他的屬下送給他許多金子,說是要孝敬田稷的母親,田稷回家後將金子交給母親,不料母親一見這麼多的金子時卻一點都不歡喜,反而心生疑惑,麵色凝重的對兒子說:“兒子啊!有些人兒子做了官,將財物孝敬父母,做父母的隻知高興卻不過問這些財物是怎麼來的。如果這些錢財,是正當得來的,固然是好事,倘若是不義之財,豈不是比盜賊行竊、搶劫還可恥嗎?你做官三年,俸祿從來沒這麼多,今天這些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田稷說了實話,母親聽了非常生氣,顫抖地說:“宣王叫你做宰相,給你俸祿,你的一言一行都不應該辜負他呀!人臣之事君,就如同人子之事父,要忠信不欺廉潔公正。為人臣而不忠,就是不孝,不孝的兒子就不是我的兒子!”
田稷被母親說得麵紅耳赤,無地自容,他立刻帶這些金子去見齊宣王,把事情真相一五一十稟奏,並請宣王治罪。宣王聽了很高興,不但沒治他的罪,還認為他的母親德行高尚實在可嘉,而田稷為人誠實,也值得表揚,宣王賞賜了很多金子給他的母親,但是田母謝絕了宣王的美意,沒有接受賞賜。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齊國,受到人們的讚揚。田母看見貴重的黃金而不為所動,可見她是一位輕物質、重德行的女子,由於田母的言教、身教影響到齊國的婦女起而效尤,實在了不起。
評點:為人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希望子女們長大後有出息。處在現今商業社會,一切以物質為導向,所謂有出息指的無非是能賺大錢、做大官……如果你將來突然孝敬母親一筆可觀的錢,或是昂貴的鑽戒,母親是心生歡喜呢?還是提高警覺、擔心你的錢財的來處是否正當?現在,你不妨把這個故事讀給你的母親聽一聽。
【知識鏈接】
《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它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係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識詞解字】
愛:喜愛。憎:討厭。方:才。
【文話白說】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並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微言大義】
父母親不喜歡我,我也要做到孝敬父母,這才體現了真正的“孝”。父母不喜歡我,那是父母的事,如果原因不在我,我仍要心懷坦蕩,我行我素,堅守孝道,盡兒女之責。當然,如果父母不喜歡我的原因在我這一邊,就要反省了,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改過來,相信父親還會喜歡我的。你說是嗎?
【延伸故事】
孝感天地
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裏,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麵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嚐(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曆坎坷。他在曆山(今山西運城市芮城縣東)耕耘種植,在雷澤(在今山西永濟市首陽鄉)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麵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隻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麵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鬥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麵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裏麵。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裏卻說:“我正秦琴表達思舜之情呢!”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評點:舜的故事,包括著他的寬容大度和不計個人得失的無私胸懷,但支撐他的行為的,乃是孝父悌弟的美德。父親和兄弟可以不容他,但他必須孝敬父親,這是最大的人倫,不可違抗。可見,中國的孝悌傳統真的是源遠流長。
【知識鏈接】
傳統孝觀念的內涵——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識詞解字】
過:過失。諫:勸說。更:改正。怡:快樂,愉快。色:臉色。柔:親切柔和。
【文話白說】
父母要是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婉轉。
【微言大義】
我們的父母也要做事不正確的時候,對父母孝,並非就是一味造就父母,不講原則,也要規勸父母,使他們的行為走上正確的道路。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孝道”。不過,規勸父母,不能像長輩教訓晚輩那樣,要表現出禮貌和敬重的一麵。因為父母畢竟是我們的父母呀!
【延伸故事】
智勸父母
從前,有一對不孝敬父母的夫婦,他們對老人毫不關心,又嫌老人不能幹活,打算把老人趕走。他們的孩子看在眼裏,心裏非常著急,想讓父母改變主意,可他們根本聽不進兒子的意見。
這一天,夫妻二人讓老人坐在筐裏,抬著他向深山裏走去。他們的孩子也遠遠地跟在後麵。到了山裏,丈夫說:“就扔在這裏吧,離家這麼遠,他肯定回不去了。”
說完,夫妻二人丟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
老人看到兒子和兒媳這樣對待他們,傷心得流下了眼淚。
這時,孩子突然想起了一個救爺爺的妙計。他衝父母喊道:“爸爸媽媽,應該把筐子也抬回去。”
爸爸不解地問:“要這筐子幹什麼?”
孩子回答:“等你和媽媽老了,不能動彈了,我好用它把你們抬到這裏來呀。”
孩子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夫妻倆。他們彼此相視了一眼,頓時悟了一個道理,心理慚愧起來,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進行悉心照料。
評點: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人為家庭、為社會創造了許多財富,理應得到後人的孝敬。麵對父母違背孝道的行為,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使父母幡然醒悟,改變了主意,有智又有謀,又沒有傷害父母,確實值得稱道。
【知識鏈接】
傳統孝觀念的內涵——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誌,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誌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