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認為,隻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麵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委婉勸諫。孟子主張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識詞解字】
入:聽進去。悅:高興。複:又。撻:打。怨:怨言。
【文話白說】
父母要是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沒有怨言。
【微言大義】
父母也有固執的時候,他們的有些錯誤認識可能已經根深蒂固,這樣為我們規勸父母增加了難度。但是,出於真正的孝道,規勸不能因此停止,還是要接著勸下去,即使父母生氣了,倚老賣老地打罵了自己,仍然要苦勸。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父母固執己見時,我們是不是盡到了規勸的義務?我們應該怎麼勸才能讓父母接受正確的意見呢?
【延伸故事】
左太師勸太後
戰國時,趙國的太後新近執政,秦國向趙國發動猛攻。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讓長安君來作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後不答應,大臣們就竭力勸諫。於是,太後明確地告訴左右說:“有再說讓長安君作人質的,老婦我定用唾沫啐他的臉!”
左師公觸龍要求見太後;太後怒氣衝衝地等著他。左師公進入宮中便小步慢跑,來到太後跟前就自己告罪地說:“老臣腳有了毛病,實在不能放大步伐快跑,好久不能來看望太後了。我雖然私下寬恕自己的失禮,但又恐怕太後玉體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後說:“老婦我行動不便當了,依賴坐車代步。”左師公說:“每天的飲食不至於減少吧?”太後說:“也就是喝點粥罷了。”左師公說:“老臣近來也特別不想吃飯,就自己堅持散散步,每天走三四裏路,漸漸地稍微想吃一點東西了,這樣就能使身體得到調和。”太後說;“老婦我做不到了。”這樣說著,隻見太後的怒氣微緩解了些。
左師公說:“老臣劣子名叫舒祺,年紀最小,實在不成材。可是我已衰老了,心裏疼愛他,希望能讓他補進衛士的名額,好去保衛王宮。我隻好冒死來稟告您。”太後說:“好吧。他年齡多大啦?”左師公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他還小,卻希望趁我還沒入土之前把他托付給太後。”太後說:“男人也這麼疼愛自己的幼子嗎?”左師公回答說:“遠超過婦人。”太後說:“婦人疼愛幼子那是特別厲害的!”左師公回答說:“老臣私下認為您老對燕後疼愛超過了對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我對燕後的疼愛遠不如對長安君!”
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會為他們作長遠的打算。您老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抓著她乘坐的車踵不放,為她出嫁異國而哭泣,為她遠離自己而悲痛,真是夠哀傷的了。燕後走了之後,您老也不是不想念她,每當祭祀的時候,必定為她祈禱,禱告說:‘千萬不要讓她返回來!’這難道不是為燕後作長遠的打算,盼望她能有子孫世代相繼當燕王嗎?”太後說:“是這樣的。”
左師公說:“從現在的大王上推三世,再從三世一直上推到趙氏被周室封為諸侯之時,從那時往下看,趙氏子孫中為侯的人的繼承人還有存在的嗎?”太後說:“沒有了。”左師公說:“不光說趙國,其他各諸侯國的情況呢?”太後說:“老婦沒聽說過啊。”左師公接著說:“這大概是因為總會有災禍降臨下來,近的自身遭殃,遠的子孫受難。難道君主的子孫就一定沒有好下場嗎?原因就在於,他們地位雖然尊貴卻沒有功勳,俸祿雖然優厚卻沒有勞績,況且還占有了許多國家的貴重器物。如今您老既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還給他很多貴重器物,卻不趁現在您老健在之時讓他為國家建立功勞,那麼有朝一日您老去世了,長安君再靠什麼在趙國托身?老臣覺:得您老為長安君的打算短近啊,所以我認為您老對長安君的疼愛不如對燕後。”太後太罷說:“行了,任憑您去支配長安君吧。”於是趙國就替長安君準備了百輛車,讓他到齊國作人質。齊國的救兵就出動了。
評點: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勸說事例。觸龍沒有以正麵直接勸說固執的趙太後質押自己的兒子,而是旁敲側擊,先敘敘日常生活,讓對方“怒氣稍緩”,然後又從疼愛孩子入手,陳述利害,說明趙太後不願送子入秦,表麵是愛子,實則害子。這樣,趙太後終於幡然領悟。這個故事對於我們如何耐心地勸告父母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技巧。
【知識鏈接】
勸告的藝術
一是正麵勸導,有理有節。這種方法要求對被勸告者直陳道理。在講道理時要因勢利導,層層深入,一步步逼近主題。
二是直話曲說,借例言理法。這其實是一種旁敲側擊的勸告方法,通過曲折含蓄的語言,把自己的意見、思想暗示給對方,以達到勸告的目的。
三是激將法。有時“請將”不如“激將”,這種方法是針對被勸告者的本性、品質,用言語激勵他,“請君入甕”。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識詞解字】
疾:疾病。晝夜:白天和黑夜。侍:服侍。
【文話白說】
父母病了,煎的藥自己要先嚐一嚐,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還應該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講父母在生病時候,兒女應該做到的事情。父母總有一天會老的,人老百病生。怎樣對待病中的父母,是最能考驗兒女孝心的時候。我們要像他們對待生病的兒女那樣對待他們,精心地服侍他們,直到他們康複。這是每一個兒女都應該做到的。
【延伸故事】
親嚐湯藥
漢文帝劉恒,是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嚐藥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
文帝的母親薄姬,雖不是正宮皇後,但她秉性仁善,深得朝中大臣稱道。漢朝初期,鎮守代地的相國陳豨起兵造反。高祖劉邦出兵平定叛亂,由於代地位處邊疆,是重要的邊防要塞,必須由可靠又有才幹的人鎮守,才可保家國的安全。在眾臣的舉薦下,賢孝穩重的劉恒被封為代王,鎮守邊防。蠻荒偏遠的代地,遠離京畿,惡劣的環境使人難以適應。但是,代王劉恒不愧是賢明之人,聽從母親的教誨,恪守力行祖訓,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使邊疆恢複了安定。
沒不久,發生了呂後宗親謀反,後被忠臣平定。劉恒遂在丞相、太尉擁立下,登上了帝位。當了一國之君的漢文帝,堅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體力行,每天都向母親問安,如果公務不很繁忙,文帝還要特別抽出時間,陪伴在母親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終把侍母盡孝當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隻要母親身心安泰,自己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隨著時光的流逝,母親開始日漸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擔憂起母親的身體。一天,母親不幸病倒了,文帝請來最好的醫生給太後診治,宮廷內外也都為盡早醫好太後的病而各盡所能。此時此刻,文帝焦急萬分,他深恐母親一病不起,甚至會離自己而去。他時刻牽掛著母親,已經放心不下宮女們的照顧。隻要完成公務,文帝便會徑直來到母親寢宮,守護在母親床前。看到母親憔悴的麵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親自為母親端水送藥,一心想著讓母親盡快好起來。隻要母親感覺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無限的喜悅。
在侍奉母親的三年裏,身為一國之君的漢文帝,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即使在休息時,文帝也從不寬衣解帶,生怕在母親呼喚時,由於自己一時的怠慢而無法應母親之需。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文帝還學習所用湯藥的藥效、劑量,而且牢記於心,對什麼時候用藥,如何熬製才能充分發揮藥效等等,他都能恰當地掌握。母親每次服藥前,文帝必會親自先嚐,品一品熬煮的濃度是否適當,溫度是否合適,然後再囑咐進行調製調溫,直到適宜母親服用之後,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母親在皇子三年如一日的侍奉護理下,終於有了好轉。
文帝對母至孝,身為皇帝,也把百姓當作親人。他倡導盡孝,並嘉獎模範,以帶動良善的社會風氣。他還廣納諫言,廢除因誹謗而處以死刑的懲罰,在收成差的年份減租減稅,惠賜天下孤寡。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宮室、苑囿,還是車騎、服禦,文帝從來都沒有增添過。他仁慈恭儉,以敦倫盡分,崇尚簡樸示範天下,自然得到萬民愛敬、海內殷富、遠者悅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評點:俗話說:“身體力行”,“上行下效”,漢文帝貴為一國之君,卻能如此盡心服侍母親,實在讓人崇敬,也難怪他能得天下人心。他能取得那麼卓著的政績,開創出漢朝的盛世,正是篤行孝道的必然結果。
【知識鏈接】
傳統孝觀念的內涵——立身、立功、顯父母
在古代,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誌,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識詞解字】
喪:跟死人有關的事。這裏指守喪。絕:杜絕,戒除。
【文話白說】
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提起父母就要傷心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居處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和其他欲望。
【微言大義】
父母總有一天會先於我們離開人世,做兒女的就要盡到責任,讓他們入土為安。要懷念父母的恩德,感恩父母的生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剛一離世,為財產大打出手的後人有之,父母剛剛入土,又胡作非為的不肖之子有之。這是缺乏孝道的表現。就算我們做不到為死去的父母守孝三年,也要把思念父母的感情投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做出成就,以告慰於泉下的父母。你說是嗎?
【延伸故事】
賣身葬父
漢朝有一個大孝子,叫董永。幼時喪母,隨同父親一起生活。家裏雖然很窮,但董永特別孝順,父子倆相依為命,互親互愛,日子倒也過得和美。無奈天有不測風雲,老父一病不起,盍然逝去。董永傷心萬分,哭得死去活來。更難辦的事情還在後頭,為了醫治父親的病,家裏已一貧如洗,甚至連給父親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怎樣安葬老人家?如何盡人子之孝?後來,他實在無計可施,決定賣身葬父。一個富翁憐惜他,又見他誠實憨厚,便買下他。
董永用賣身所得錢給父親辦了喪事。然後在父親墓前搭了一間草棚,虔誠地為父親守孝。三年孝滿,他便履行賣身契約,到富翁家當長工低債。
一天,董永奉主人之命,外出辦事。在辦完事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豐姿美貌的少婦。少婦流露真情地說:“你沒有娶妻,還是一個光棍;我是個被丈夫離棄的少婦,能否給你做妻子?”董永是個老實人,在當時社會來講是個忠仆。他回答這位少婦說:“這件事,我自己不敢作主,須稟告主人。”少婦笑說:“癡郎,你怎麼這樣的怕主人?既是這樣,我願與董郎一同前去見你的主人。”董永便帶著這個少婦,一同返回富翁家。
富翁欣然為他們婚姻作主配成夫妻。並讓他們在一百天內,織出三百匹絹布贖身,做自由的農人。從這天起,少婦日夜紡織絹布,快速異常,非常人可及。在一百天的前一天,將三百匹絹布交給裴翁,富翁按照他自己說的諾言,把董永的賣身契退還給他。從此,董永成了自由的農人。
沒想到董永剛脫離奴藉,少婦忽然向董永告別,說她馬上要走了。董永哭著說:“你為我贖身的恩德,我還沒有來得及報答,你怎麼就拋下我走呢?”少婦答道:“你我夫妻一場,我也舍不得你。但是,我是銀河旁的織女,天帝念董郎孝心,令我下凡相助,今百日緣滿,當回去向天帝繳旨。”少婦說完便不見了。
評點:人們敬佩賣身葬父的董永,給董永的故事增加了仙女相助的美好傳說,更有著名的黃梅戲曲《天仙配》,便是依此創作的。地名“孝感”也是由此而來。無論唱不盡的名曲,還是用作地名,都是對孝的讚歌。
【知識鏈接】
傳統孝而今的內涵——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麵,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滕文公上》)從中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識詞解字】
盡禮:完全按照禮法的規定去做。祭:拜祭。事:服侍。如:如同。
【文話白說】
父母的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於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
【微言大義】
這裏提到的是如何辦喪事,意思是說:父母去世了,並不是就一了百了,還要為他們再“送”一程,即祭拜父母,要如同生時一樣認真莊重。雖然現在提倡喪事從簡,最起碼的喪禮還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上可以創新,但我們對父母的懷念之情是永遠不變的。
【延伸故事】
黃舒守孝
黃舒原籍中原地區,後因北方戰亂,民不聊生,輾轉南遷。到了東晉時,他隨父親黃教遷到當時的東莞縣。黃舒的家境比較貧寒,父母又年高體弱,隻有自己十分賣力地幹活,才能勉強地維持家計。
黃舒心地善良,是一個十分懂事的孩子。盡管生活過得十分艱苦,孝親的禮儀從不懈怠。據說他每天幹完活回到家裏,一定要穿戴整齊,陪父母吃飯,以示恭敬;即使是盛夏酷暑,也從未出現過解冠帶的事情。如果是四時八節或一天兩日,想來一般人都會做到,假若每天每頓都如此,恐怕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了。熱帶的盛夏酷暑,即使穿背心還十分難熬,況且那時又沒有電扇空調,減去所謂溫室效應升高的一度兩度,也不會涼快到哪裏去。另外,隻要是父母所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有千裏之遙,他也欣然前往,從未有一點畏難情緒,盡心盡力辦好事情,讓父母高興滿意。
父親老了,終於依依不舍地撒手人寰,和睦的家庭因頂樑柱的倒塌而失衡。黃舒悲痛欲絕,為了讓父親入土為安,他強忍著悲痛,親自一筐筐背土來為父親造墳。墳成後,在旁邊搭了一個茅草屋,決心按孝道的禮儀,守孝三年。黃舒白天辛勤勞作,侍奉母親,晚上便住在墳地,為父親守墳。墳地是荒野,沒有人影,一到晚上豺狼虎豹在墳地裏出沒,狼嚎虎吼常常撕裂著寂靜而恐怖的夜空,而黃舒安然處之,沒有一絲的畏懼。
每當想到父親的逝世,想到還沒有讓父親過上一天富裕的日子,黃舒不禁哭出聲來,淒厲的哭聲響徹寒夜裏的林稍,隨悲風傳得好遠好遠。鄉裏鄉親聽到這哭聲,也會流下淚來。守孝期間,他不喝酒不吃肉,每日隻吃一罐稀飯。時間一久,身體就越來越瘦;看著他形容枯稿,人們都不忍心,勸他還是回家好好調理身體。他聽後也不作回答,隻是哭,也許勸他回家的人們並不理解他這個中原來的人這樣做的心情和意義,隻得由他去了。
後來,母親也跟著父親去了,他同樣守孝三年。人們逐漸也見怪不怪了,隨著北方移民的增多和中原文化的傳播,大家也明白了,這就是孝道。
評點:為什麼守孝,這裏今人看來是難以做到的,但在古代卻是常事。由於大家工作忙,生活節奏快,像黃舒那樣守孝已不現實,但我們要永遠記得父母之恩,要用心去體驗,去懷念。
【知識鏈接】
古人守孝三年的原因
孔子的學生宰我,口齒伶俐,因有辨才而出名。有一次他問孔子說:“一個人父母死了以後要求守孝三年,時間是不是太長了。依我之見,守孝一年也就夠了。”孔子反問:“父母去世一年後就一切恢複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嗎?君子在為父母守孝的時候,即使吃美食也不會覺得甘美,聽音樂也不會覺得悅耳,所以才要守孝呀。”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我實在是太不仁義了。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後才能逐漸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