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識詞解字】道:道理。友:友愛。恭:恭敬。睦:和睦。中:其中。
【文話白說】
做哥哥的要愛護自己的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自己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微言大義】
“出則弟”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弟是指兄弟的關係,就是做哥哥的要愛護自己的弟弟,做弟弟的要能夠順從兄長,照顧兄長。如今,親兄弟姐妹越來越少了,但對同齡的朋友盡到友誼,做到互相幫助的傳統是應該堅持下來的。
【延伸故事】
紫荊樹
隋朝時代有一戶田氏人家,住著田真、田慶和田廣三兄弟。自他們分別成家之後,兄弟三人就想要各自發展,所以他們就決定要分家,把家產分成了三分。分到最後,隻剩下庭院中,那棵遍滿紫紅色花朵的紫荊樹了,幾十年來,她一直是欣欣向榮,象征著這個家庭的興旺。一代又一代的田氏子孫,就是在紫荊樹,默默的俯視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和樂融融地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好多代人。老樹蘊涵著人們不盡的追憶和緬懷。
哥哥田真歎息著說道:田家的曆史有多長,紫荊樹就有多老。
田慶不以為然地說:我們家產都分完了,留著這棵樹也沒什麼用了,不如也把它給分了。
幼弟田廣精打細算地說:有理有理,紫荊樹的樹皮和木材都可以入藥,我們幹脆直接把它砍掉,一人分一份,還能賣個好價錢呢。再說,我們分了家之後,都要各奔前程,誰還顧得上照顧它啊?
田真說:使不得,使不得。我們怎麼忍心傷害這些美麗的花朵,和潤澤的葉子呢?它鮮活的生命力,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眼見那翠綠的色澤,誰不發自內心地,讚美它的生命?家族有多興旺,紫荊樹就有多美。這是我們家族繁盛的見證,怎能如此傷害於它呢?
田慶說:哥哥您別犯傻了,誰還會注意到這棵老樹?您要是不肯,那我就和弟弟對半分了。
兩位弟弟那樣堅持,哥哥也愛莫能助,於是他們決定將紫荊樹砍成三段。田真仰望著昔日的故宅,和茂盛的老樹,內心十分地傷感,但也無可奈何。
隔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荊樹,一夕之間突然全部枯萎雕零。原本壯碩挺直的枝幹,翠色可人的葉子,頃刻間仿佛成為枯死的紫荊,看到的人無不大驚失色,疑惑地想到:難道紫荊樹也傷心欲絕,知道自己的生命將被截成三段,不如先自行了斷吧。
三兄弟見到這個情形,首先大吃一驚,此時開始痛切地懺悔:為什麼手足之情要這樣分離?連樹都覺得傷心,連樹都為之涕泣,連樹都不想再活下去。昨天熱火朝天的砍斫計劃,一時間令兩位弟弟感到萬分地沮喪羞愧。
哥哥神情肅穆地說:樹木原本就是同氣連枝的,正是因為聽說將要被砍成三段,它們才會如此悲傷,我們人竟然連樹木都不如啊!
田慶看到這番景象,非常有體悟,他追悔不已地說:當我們還非常小的時候,我們同吃同住,同出同息。那種在父母身旁承歡膝下、同舟共濟的幸福生活,現在想起來還那麼令人懷念。
弟弟傷感地說:現在父母都不在了,我們兄弟就是最親最親的人了,如果連我們都不肯團結友愛的話,那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天天流眼淚,一定會比紫荊樹還要傷心的。
田真說:我們為什麼不能繼續從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要想重振家業,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處,團結一心。
兄弟三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他們把分家的契約,在紫荊樹麵前一同燒毀,決定繼續同舟共濟,共同經營幸福的生活。兄弟三人默默地祝禱著,感恩祖先留下的這棵紫荊樹,示現了及時的枯萎,讓他們深深體會到,連樹木都有真情,難道人連樹木都不如嗎?
第二天,當太陽早早地爬上枝頭的時候,弟弟打開窗戶時,驚訝地喊了起來:哥哥,哥哥,快來看看,葉子綠了,紫荊樹的頭抬起來了,葉子變綠了。
鳥兒聽到他的叫聲,也不由自主地朝著紫荊樹那片綠油油的枝頭望去。兩位哥哥驚訝地探出了頭,紫荊花那片殷紅的色彩,濕潤了他們的眼睛……
從此之後,他們兄弟更加友愛,他們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再也不提分家分財產的事情了。美麗的紫荊樹,也繁茂如初,就像這個團結如故的家庭一樣,欣欣向榮,充滿無限生機。
評點:人體各個器官如果不能諧同配合,身體必遭病魔的侵襲;團體不和睦,必定迅速瓦解;國家上下不團結,則很難抵禦外敵的入侵。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和睦何其重要!兄弟是同氣連枝的生命共同體,就像樹枝樹幹一樣不可分離,隻有和諧共處,才能繁茂興盛。彼此之間如果產生對立和嫌隙,整棵樹都會受到傷害。
【知識鏈接】
勵誌格言:兄弟
兄弟本是同根生, 莫因小事起爭端,
手足之情誠可貴, 萬事須念骨肉情,
人生難得有兄弟, 同心協力鐵成金,
謙讓尊敬情意長, 天倫之樂須珍惜,
為人當效孔讓梨, 打虎還須親兄弟,
桃園結義劉關張, 世代相傳美名揚。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識詞解字】
輕:輕視。怨:怨恨。何:怎麼。忿:怨恨。泯:消除。
【文話白說】
兄弟之間如果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所有的憤恨自然就會消除。
【微言大義】
的確,有的親兄弟之間之所以鬧矛盾,多與財產分割和其他利益糾紛有關。朋友之間交往,尚提倡重義輕財,親兄弟之間更應該輕財重情。因為情是無價之寶,財不過是過眼煙雲,我們為什麼太看重財而舍棄情呢?如果有了這個心態,兄弟之間不會產生什麼矛盾, 彼此的交流也會充滿和氣。
【延伸故事】
朱顯焚券
在元朝真定這個地方,有一位叫朱顯的人。元世祖至元年間,朱顯的祖父臥病在床,想到自己隨時都會撒手人寰,於是他決定在彌留之際,將家產按等份分好,還立下了字據,把後事交代得非常妥當。
英宗至治年間,朱顯的哥哥不幸過世了,留下了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家裏一片蕭瑟淒涼,令人分外感傷。看到侄子們孤苦無依,朱顯非常地難過,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對侄兒彥昉等人有著特別的照顧,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地細致關懷。
看到侄子們年紀這麼小,還沒有能力自立。如果就這樣把財產均分,各奔前程的話,那有誰能夠關心到孩子們的教育?又有誰能在身邊料理,他們想象不到的種種問題?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撐起這個家的話,往後的情形將會怎樣?放他們不管的話,於心何忍?想到這裏,道義之情油然而生。
於是,朱顯就對他的弟弟朱耀說:“父子兄弟,本就同氣連枝,不可分離。現在,哥哥已經離開我們了,他的孩子那麼小,無論是情理還是道義上,我們都需要代替哥哥,來履行長輩應有的責任,把侄子的生活安頓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此外,如果沒有長輩在他們品行上,日日督導的話,又怎能培養他們的厚道善良?所以我們是不是不要分家,全心全力來看護和照顧?”
平日,哥哥總是在默默地關懷年幼的侄子,那麼地真誠無私,弟弟被他深重的情義所感動。而今,哥哥又為了侄子,而決定放下這筆豐厚的遺產,讓整個大家庭共同來分享。對哥哥無私的心懷,他由衷地佩服與敬愛。
於是,他們一同來到祖父的墓前,把祖父留下來的分產證明,全部焚毀。從此之後,這一家繼續其樂融融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關懷照顧,和睦溫馨。
評點:朱顯焚券,不但是盡了兄弟應有的手足情義,也是對父母盡最大的孝心。綜觀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形,這種渾樸厚道的心行,已經越來越少見了。甚至有許多人,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就很想要得到父親的財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道義的失落。
【知識鏈接】
曾國藩論和睦
第一是貴在兄弟和睦。凡屬我有過失,澄、沅、洪三位弟弟各向我提出規勸的箴言,我必定努力改正。三位弟弟有過失,也會互相規勸而痛改。
第二貴在體孝道。推廣祖父母的愛,用來愛叔父,推廣父母的愛,用來愛護弟的妻妾兒女。又父母的墳地,必須改葬,請沅弟作主,澄弟不要過於固執。
第三要實行勤儉三字。家裏姑嫂,不可以講鋪張。後輩兒女,不可以坐轎。騎馬。諸位女兒不要太懶,要學習燒茶煮飯。讀書、種菜、喂豬、養魚,是一家人家生機的表現,少睡點,多做點,一個人的生氣。勤這個字,就是生動之氣。儉字,是收斂之氣。有這兩個字,家運沒有不興旺的道理。我去年在家裏,沒有把這兩個字下切實的工夫,至今感到慚愧,所以反複強調一番。
——摘自曾國藩《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識詞解字】
或:語氣助詞。飲食:喝水吃飯。長:長輩。幼:晚輩,年幼的人。
【文話白說】
不論是用餐、就座或者是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微言大義】
長幼之間有尊老愛幼之禮,兄弟之間也要講一定的禮節,就是長兄為尊,弟弟謙讓哥哥。今天雖然有“哥哥照顧弟弟,兄長保護小弟”的說法,也有“兄弟之間不要客氣”的說法,但兄弟之間的傳統禮節還是應該保持下來的。
【延伸故事】
和睦樹
從前,有一棵同根三枝的棗樹,樹不高,但三枝似乎從一個園墩上均勻的分開,而且距離大致相當,每個枝幹都健壯茂盛,比齊著長,好像是在團結的競賽,這就是“和睦樹”。有一年,樹下遷來一戶姓劉的人家。父母已亡,隻有三兄弟,老大叫喜財,老二叫喜富,老三叫喜金。一家人初來時靠熬鹽為業,後因此處私鹽泛濫,官府平毀了這裏的鹽灶,三兄弟就靠在荒地裏開了荒,種點大田作物,栽了些棗樹,每年的收成勉強維持著生計。但是,自打開荒種了地,這三兄弟經常鬥嘴打架,全不如當鹽戶的時候,因那時家境好一些,如今剛剛開荒種棗,手頭都緊,免不了個人顧個人,有時為爭一棵樹上的棗競打的頭破血流,一家人不得相安。
有一年,他們把樹分到各自的名下,老大的樹結的棗多,老二老三有氣,連嚷著重新分配,但老大一點也不讓步,因此,兄弟們鬥氣就更加升級。老二和老三一合計,決定毀壞他的樹,在一個漆黑的夜裏,兄弟倆用些酸棗枝和些雜七雜八的樹枝接在老大的十幾棵棗樹枝上,正巧碰上老大那些日子不舒服,沒去地裏,也沒發現樹被剪枝嫁接。過了些日子,有的樹枝竟接活了,老二老三心裏暗喜。
老大病好後,到了園子一看,棗樹被人動過,有的棗枝上蔫巴巴地耷拉著好多雜樹枝,知道是老二老三使的壞,就怒氣衝衝地找了去,二話不說,伸拳就打,結果三兄弟打成一片,幸虧有鄰居趕來勸解,這才罷手,但他們身上都受了傷,老大鼻孔流血,老二瘸了腿,老三斷了胳膊。
到了深秋,小棗早已曬幹入庫,唯獨老大有一棵棗樹不同尋常,棗子圓又大,青青的下不了樹,隻到臨近入冬時,棗子才紅,老大用以往的方法打棗,一杆子打下去,群棗落地,碎裂有聲,隻見地上一片碎棗瓣,老大感到奇怪,為什麼這棗熟得這麼晚,而且這麼脆呢?他奇怪的伸手摘下一顆,放在口中一嚐,酥脆甘甜,十分好吃。他帶著疑問摘了棗子分給鄰居們吃,大家都說這棗子不可尋常。
老二老三聽到信,也到鄰居家嚐了棗子,很驚詫,怎麼還有這麼好吃的棗啊?哥倆一合計,認為是他們嫁接的結果,本成想害他一下,卻偏偏幫助了他。哥倆氣不打一處來,就找老大理論,老大更是生氣,分明你們是想害我,原本不承認,現在又說是你們幹了好事,鬼才相信,我還沒找你算賬呢!說著說著,哥仨又動起手來,和往常一樣,各自有傷,被鄰居強行拉開。
鄰居有個心腸極好的老人,就開始一個一個地勸這家三兄弟,告訴他們,“兄弟合氣家不散,妯娌合氣日子甜”。兄弟間要互相謙讓,多替別人想,不要太自私,並建議他們合種一棵樹,早晚伺弄,共同負責。三兄弟聽從了老人的勸告的,照著做了,合栽了一棵棗樹,哥仨比著勁的栽培它。巧得很,這棵樹正是三個枝椏。鄰居們看到他們兄弟的團結,心裏高興,都說這棵棗樹的三根枝是三兄弟的象征。三兄弟還一起尋找嫁接那種棗子的原因,開始做嫁接實驗。終於有一天,這棵樹上也結出了那種酥脆香甜的棗子。人們管這棵棗樹叫“和睦樹”。
評點:這雖然是一個傳說故事,卻說明了兄弟和睦團結的重要性。家和萬事興,兄弟和感情深。和睦就是力量,和睦就是智慧,和睦就是財富,和睦就是幸福。
【知識鏈接】
“兄弟”的多重含義
1.哥哥和弟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稱兄弟。《孟子·萬章上》:“ 彌子 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3.古代對同姓宗親的稱呼。《儀禮·喪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鄭玄注:“兄弟,猶言族親也。”
4.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聯兄弟。” 鄭玄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5.古代對親戚的統稱。《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鄭玄箋:“兄弟,父之黨,母之黨。”
6.指同姓國家。《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7.比喻兩者相似,不相上下。《論語·子路》:“子曰:‘ 魯 衛之政,兄弟也。’”
8.泛稱意氣相投或誌同道合的人。亦以稱友情深篤的人。《水滸傳》第七五回:“吳用道:‘哥哥,你休執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兄弟們發怒?’”
9.對弟弟的稱呼。金代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思量了,兄弟歡郎忒年紀小。”
10.男子自稱。《老殘遊記》第三回:“那年,兄弟署曹州的時候,幾乎無一天無盜案。”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識詞解字】
呼:呼喚。即:立即。人:別人,指被叫的人。
【文話白說】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
【微言大義】
尊敬長輩,要體現在生活小事之中。老人有什麼需求,有什麼事要做,要盡力給以方便,甚至親自為他去辦,不管老人是否認識。在現在生活中,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還有為老人帶路,幫老人提東西,都是一種尊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