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 則 弟(2 / 3)

【延伸故事】

梅蘭芳敬老尊賢

梅蘭芳在成長的道路上,曾得到過梨園界前輩的教育和指點。他成名後十分感念和尊敬這些前輩老師,處處關心照顧他們。

1931年春,南北京劇界名家齊集上海演出。演出的劇場在浦東高橋,乘船過江後還有近20裏路。由於路遠難走,雇車很不方便。這天梅蘭芳與楊小樓好不容易找到一輛車,剛坐上去正要上路,突然見到年近六旬的龔雲甫老先生步履蹣跚的走過來。梅蘭芳立即下車打招呼,當得知龔先生沒有雇到車時,便執意讓龔先生上車先走,龔先生推辭說:“你今天的戲很重,不坐車,到台上怎麼頂得住?”梅蘭芳謙恭地說:“我還年輕,頂得住,您老別為我擔心。”說著就攙扶龔老上了車,他自己則冒雨步行20裏路趕到了劇場。梅蘭芳當時已是名震海內外的“四大名旦”之一,論資曆和聲望,在梨園界都無人匹敵,但他從不擺架子,而是處處考慮別人。

張大千與梅蘭芳,一位是潑墨揮毫、丹青寫意的國畫大師,一位是扮相俊美、唱念俱佳的京劇名伶。兩人慕名而知,相敬相重。一次酒會,兩人都受邀參加。一些官場人物以為兩位大師相遇,必然會有一番排座位爭名次的矛盾。豈料梅蘭芳一進門見到張大千,恭敬的拱手致意,尊以大師。而張大千更是幽默,故作下跪之姿,慌得梅蘭芳趕忙雙手相扶,問他何以如此。張大千道:“古人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你以唱念為業,是‘動口’的,‘君子’當之無愧。我以作畫為生,是‘動手’的,自當屬‘小人’。今‘小人’見‘君子’豈有不跪之理。”說罷,兩人開懷大笑,滿座賓客也為之捧腹。

一次,北京一位八旗遺老請了不少人,為其舉辦的宴會附庸風雅,裝點門麵。齊白石大師也在被邀之列。白石老人一生簡樸,穿戴十分樸素,與衣冠楚楚的來客們相比,顯得有些寒酸。因此他被冷落在一角,無人理會。不多時,大名鼎鼎的梅蘭芳進來了,主人及滿屋賓朋蜂擁向前,爭著與梅蘭芳握手寒暄,極盡親熱。突然,梅蘭芳發現了後排的齊白石老人,連忙避開一隻隻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快步走到齊白石麵前問安,又將老人攙扶到前排就座,大聲說道:“這是我的老師齊白石先生。”在場的人見狀,無不驚訝敬佩。齊白石也深為感動。幾天後,白石老人特意贈給梅蘭芳一幀《雪中送炭圖》。圖上題詩一首:“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疏食動公卿。而今淪落長安市,幸好梅郎識姓名。”詩中表達了對這位比自己年輕30歲的梅蘭芳的知遇之情。

評點: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與老年人打交道,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是否對他們抱以尊敬的心情?在交車上,經常可以看到為老人讓座的事情,這是一種文明的現象,但也有一些人對此無動於衷,甚至蔑視,這是不禮貌的。

【知識鏈接】

敬老節:農曆九月九日是傳統的敬老節。敬老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敬老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敬老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識詞解字】

稱:稱呼。勿:不要。對:麵對。見:通:“現”,表現、炫耀的意思。

【文話白說】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曆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要求我們學會正確地同老人交流。第一,對老人的稱呼要禮貌,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些常用的禮貌稱謂;二是在老人麵前要表現謙虛,不可自以為是,誇誇其談,那樣是會鬧笑話的。其實,同老人打交道,還有許多學問,隻要我們本著學習的態度去同老人交流,一定會從他們那裏學會很多有益的東西。

【延伸故事】

張良守信

張良是漢代人。一天,張良正悠閑地在橋上散步,忽然有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跟前,當著他的麵故意把腳上的草鞋丟到了橋下。隨後老人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十分不解,但是看他年老,心想不能怠慢了他,就真的走到橋下取回了鞋子。

上來之後,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張良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跪在地上,幫老人穿上了草鞋。穿好之後,老人笑了幾笑,也不道謝,抬腳就走。張良念他是個老人家,對待老人要尊重,所以也不放在心上。誰知剛走幾步,老人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了招手,示意他到跟前來。

張良便乖乖地走上前去,老人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5天後天一亮,你在這裏等我。”

張良恭敬地行了個禮,答應了老人。

5天後,天剛剛亮,張良一來到橋上,就看見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頭等他了。老人見到張良來了,很生氣地說:“現在天已經亮了,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再過5天吧,雞叫的時候來見我。”張良連聲說“對不起老人家”,然而老人徑自走了。

又過了5天,雞剛叫,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是老人又已經先到那裏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麼才來?看來你還得等五天。”兩次都落在老人後麵,張良自己也感到很慚愧,便暗下決心,下回一定不能再遲到了。

5天的時間很快到了,這次,張良半夜就到橋上去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接著老人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對張良說:“讀了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你看著,我的話會在十年後應驗的。”說完,老人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好容易天亮了,張良趕緊打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非常高興,開始認真學習。同時,他還記住了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立誌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後來,老人的話果真應驗了,張良幫助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將領。

評點:尊重老人,就能從老一輩那裏學到有價值的東西。老人家對張良的考驗,一是看看他是不是有尊老之心,二是看他有無守信之誠。一個人如果沒有這兩樣,做官就會受人譏罵,做買賣會失去合作夥伴,治理國家會害國害民,確實不可不慎。

【知識鏈接】

古代對年長者的尊稱

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係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古代尊稱。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識詞解字】

遇:遇到。疾:迅速。趨:跑過去。揖:作揖。立:站立。

【文話白說】

在路上遇到長者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者一時還沒有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教。

【微言大義】

在路上,我們遇到了值得尊敬的長者,例如,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我們的老師和其他長輩,應該怎麼辦?就要拿出很恭敬的態度,虛心聽取長輩的教誨。因為長輩閱曆豐富,他會向你詢問一些事情,向你表達他的觀點。學習知識不僅是在課堂上,也包括所有場合,路上也可以隨時向長輩學習。

【延伸故事】

周恩來敬老故事

1961年11月26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市政協禮堂主持了一個“百老慶壽大會”,100位年過7旬的在京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歡聚一堂。總理準時到會,一進會場立即向83歲高齡、時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走去。何香凝見總理正向自己疾步走來,忙起身相迎。但老人動作不便,把手杖失落在地。總理加快腳步,一麵彎腰為她拿起拐杖,一麵熱誠地與何香凝握手,向她問好祝壽,並向到會的老人一一問候。

慶祝大會開始後,周總理首先起立舉杯,向與會的老人們祝壽。他說:“今天到會的百位老人,平均80歲高齡,加起來就是‘八千歲’呀!人生望百,20年後,我們百位老人再集體祝壽,大家要真正高呼‘萬歲’了。”總理風趣的言談,使在座的老人個個笑逐顏開,深深感受到總理的親切關懷。

1943年,有個進步學生要從重慶到西安去,臨行前給他在外地的父親寫了一封信。這位父親趕到重慶時,兒子已經動身走了。老人沒看到兒子,卻說:“如果能見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就不枉此行了。”周恩來知道後,就專程到招待所看望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周恩來對他說:“您和我父親的年歲差不多大呀!您應該是我的父輩了。”他同老人熱情地談了一個多小時,使老人如願以償,樂而忘返。

林伯渠、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謝覺哉五位同誌被人們譽之為“五老”。周恩來像對老師一樣關懷他們、尊敬他們,小學生似地經常聆聽他們的教誨。

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閣參加最高國務會議之後,周恩來陪同他回家。因為林伯渠兩天後要率代表團赴蒙古訪問,他就趁此機會問道:“總理有什麼指示?”周恩來親切地說:“哪裏,哪裏!林老啊,您是黨的一位老同誌,我還有什麼指示呢?您按照黨的外交政策做就是了。”周恩來考慮到林伯渠年邁多病,身體不好,於是決定一起到他家裏商談訪問事宜。林伯渠每次出訪或歸來,周恩來總是親自到機場去迎送這位多病的“老師”,表現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評點:平平凡凡的小事,體現了總理的尊老、愛老情懷。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與老年人打交道,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是否對他們抱以尊敬的心情?其實,尊老不僅是一種禮貌行為,也是一種聰明的行為,因為老人會給你傳授經驗呢。

【知識鏈接】

敬老名言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勸孝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識詞解字】

猶:還,仍然。待:等待。百步餘:一百多步。

【文話白說】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微言大義】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要求可能有些過分。但在古代,人口稀少,出行隻有靠馬和車子,遇到長者的機會要少得多,所以才提出這樣的要求。不過,尊敬長者,不僅要表現在行動,更要牢記在心裏,隻要尊老敬老的態度和習慣不變,在任何場任何時間都會把老人當父母敬重。雖然時代發展了,敬老的內涵也發展了,但一顆敬老之心不能丟棄。

【延伸故事】

齊桓公禮賢下士

據《新序·雜事》記載,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麵,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托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裏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又據《管子·小問》記載:一天,桓公與管仲在宮內商討要征伐莒國的事,還沒行動,已在外麵傳開。桓公氣憤地對管仲說:“我與仲父閉門謀劃伐莒,沒有行動就傳聞於外,這是什麼原因?”管仲曰:“宮中必有聖人。”桓公尋思了一下,說:“是的,白天雇來幹事的人中,有一個拿拓杵春米,眼睛向上看的,一定是他吧?”

那人叫東郭郵,等他來到齊桓公跟前,桓公把他請到上位坐下,詢問他說:“你是說出我要伐莒的嗎?”東郭郵果敢他說:“是的,是我。”桓公說:“我密謀欲伐莒,而您卻言伐莒,是何原因?”東郭郵回答:“我聽說過,君子善於謀劃,而小人善於推測。這是我推測出來的。”桓公又問:“你是如何推測出的?”東郭郵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表情,悠悠欣喜是慶典的表情,憂鬱清冷是服喪的表情,紅光滿麵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見君主在台上坐著紅光滿麵,精神煥發,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籲長出氣卻沒有聲,看口型應是言莒國,君主舉起手遠旨,也是指向著莒國的方向,我私下認為小諸侯國中不服君主的隻有宮國,因此,我斷定你是在謀劃伐莒。”桓公聽言欣喜他說:“好!你從細微的表情和動作上斷定大事,了不起!我要同你共謀事。”

不久,齊桓公就提拔了東郭郵,委以重任。總上所述,正是齊桓公禮賢下士,選賢任能,才為其霸業蓄備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評點:齊桓公之所以把齊國建設的國大,在諸侯之是稱霸一方,就是因為他善於治國,特別是尊重人才,禮賢下士。對於有才能的長輩和學問家,我們不管是學生,還是領導者,都要本著謙虛和敬重的態度向他們學習,這是絕對有益的。

【知識鏈接】

“尊老”的含義

1.位尊年老。《北史·萬俟洛傳》:“初, 神武 以其父 晉 尊老,特崇禮之,嚐親扶上馬。”

2.僅指年老。宋代葉適的《丁少詹墓誌銘》:“人謂 少詹 年已尊老,讀書有數,而議論自許誇大,相與背笑之。”

3.稱年高的長輩,特指他人或自己的父母。漢代應劭的 《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願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