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稱德重年長的高僧。唐代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雲敷坐具。三拜,在一邊立,斯其教矣。但尊老之處,多座須安,必有人來準儀而坐。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無帖膝之法也。”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識詞解字】
命:命令,吩咐。乃:才。
【文話白說】
要是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
【微言大義】
古人講究以長輩為中心,在任何正式場合,長輩必須坐在上頭,晚輩隻有在得到長輩許可的條件下,才可以坐。這是尊老的具體表現之一,也是體現長幼有序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看到老人上車而不讓坐,看到老人上樓梯而不禮讓,那就實在與我們的傳統精神背道而馳了。
【延伸故事】
宋濂求學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他一生中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學習,在學術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主修《元史》,還寫了大量優美的散文,著有《宋學士文集》,他的《送東陽馬生序》,就被選在了中學語文課本中。
宋濂小時侯家裏很窮,沒錢買書。酷愛讀書的他隻能向人家借書看。每次借閱,他總是事前講好歸還的時間,所以人們都願意借給他。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書,越讀越喜歡,於是決定把它抄下來。時值隆冬,寒氣逼人,小宋濂的手凍得冰冷僵硬。他不得不放下筆,使勁搓,等手暖和一點,再接著抄。母親一覺醒來,看到宋濂屋裏還亮著燈,就掀開門簾走進來,輕聲問道:“孩子,你怎麼還不睡呀?都後半夜了,天又這麼冷。”
“娘,我在抄書呢。”宋濂答到。
“明天再抄吧!今天太晚了。”
“不行啊,我答應明天還書的,今晚必須抄完。”
“他們家那麼多書,不會急著看這一本的。”
“那到是,”宋濂一邊抄一邊回答,“不過,不管人家看不看這本書,到期就要歸還,一天也不能耽擱。
“這又不是大事,早一天,晚一天,有什麼關係?何必這麼認真。”
“娘,不管大事小事,咱說話都要講信用,您說是嗎?”
就這樣,宋濂一直抄到天亮,總算把整本書抄完了。白天,他把書還給主人家。那人接過書一看,幹幹淨淨,不卷不折,還是那麼平整,非常高興,就指著自己的書櫥對宋濂說:“快過來看看,這都是好書,你想借哪本,隨便挑吧!”
長此以往,宋濂靠誠實守信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從而借閱了許多好書,大大增長了學識。
20多歲後,宋濂讀書更加勤奮了。但由於沒有名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裏路,去向名師請教。他請教的這位老前輩是位大學者,對學生要求很嚴厲。宋濂在向他請教時,每次都十分恭敬地提出疑問,並躬著身子側耳傾聽。由於他虛心求教,宋濂跟著這位老師學到了很多知識。
有一天宋濂出門訪師的時候,正是數九寒天。這時他就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著幾尺深的積雪,頂著寒風冒雪去訪師。等他好容易趕到客店裏,四肢都凍僵了,但他一點兒也不怕苦,堅持向老師請教。
宋濂由於家境貧苦,少年求學之時每日都是粗茶淡飯,穿著破舊棉衣也渾不在意。他的同學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著綾羅綢緞,滿身珠光寶氣,但他絲毫沒有羨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求學讀書上。就這樣,經過長期刻苦努力,宋濂終於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學者。
評點:宋濂求學,誠心加虛心,尊重老師,誠懇地向老師請教,表現了一個學子的敬師、尊長的傳統美德。試想,如果沒有起碼的尊師之心,老師怎麼會把知識無償地教給他呢?
【知識鏈接】
什麼是拜師
拜師就是把你覺得學問深的人讓他做你的老師,把他的知識教給你。古代的拜師和現在的家教,上學截然不同。拜師前,你得覺得老師學問深,深得讓你崇拜,又可以教你,就可以拜師。拜師過程很複雜。過去兒童擇日入塾上學時,由家長陪送先拜孔夫子像,再拜塾師老師。拜學木匠、瓦匠、鐵匠、武術等技術、手藝者亦將舉行拜師儀式。擺供品,焚香等,先拜祖師、再拜師父。如學木匠,必先拜魯班等。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識詞解字】
聲:說話的聲音。低:小。聞:聽到。宜:合適。
【文話白說】
在尊長麵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那也是不適當的。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和尊長說話的聲音。和尊長說話,既不能大語高聲,又不能嗡聲嗡氣。試想,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大聲說話,不僅不禮貌,而且有不尊重的嫌疑了;如果說話小聲小氣的,則又顯得自卑和膽怯了。總之,語氣適中最重要。隻要你心情敬重之心,說話的語氣自然就客氣多了。
【延伸故事】
陳毅拜師
陳毅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常勝將軍,也是一位善於力挽危局,衝殺淩厲的著名棋手。1929年6月3 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次攻克龍岩,國民黨福建省防軍陳國輝留守部隊便望風而逃。紅軍進城後,政治部設在城內的公民小學內。茶餘飯後,政治部內經常傳出“劈劈啪啪”的對弈聲。歡笑聲驚動了住在隔壁的石老伯。石老伯70歲了,曾精讀《三國演義》,略通韜略,是個棋謎。他的棋藝高超,遠近聞名。一天傍晚,石老伯來到政治部門口,一手撩開長衫,一手扶著門框,津津有味地觀賞著。陳毅見狀忙起身,恭請老先生進內對弈。向來以性格爽朗著稱的石老伯,毫不謙讓,入座連下3盤,可是老人輸了兩盤。
不久,紅軍撤離龍岩,在消滅了陳國輝部隊後,又重回龍岩。紅四軍政治部仍設在公民小學,在慶功晚會上,舉行象棋比賽。隻見石老伯滿麵春風,來到政治部門口,要求與陳毅再對弈3盤。陳毅興致正高,連忙擺好棋子。說也奇怪,這次連下3盤,陳毅卻都輸了。陳毅深感疑惑,忙請教石老伯。老伯撚撚胡子,慢條斯理地道:“不瞞將軍,我想,紅軍一定要與陳國輝決一雌雄,因此我讓將軍兩盤,以便鼓舞將軍士氣。而今,陳國輝已被擊敗,為了不使將軍滋長驕傲情緒,我就不客氣地連勝3盤了!”陳毅聽罷,頓開茅塞,急忙離座,朝老人深深一揖說:“石老伯,你這就收下我這個徒弟吧!”從此,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棋藝。
評點:在尊長麵前如何說話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如何尊者敬老的問題。在尊長麵前表現禮貌和客氣,才能贏得尊長的青睞,自己才有長進。
【知識鏈接】
古代拜師禮儀
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三個程序
一是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二是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三是
師傅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識詞解字】
進:向前,前進。遲:慢。對:回答。視:視線,目光。移:移動。
【文話白說】
在見到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步退下。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注視長輩,不要東張西望。
【微言大義】
這裏談的是如何與長輩見麵的問題:怎樣迎上前去,怎樣告辭,怎樣聽取問話,等等。現在,我們也免不了要經常去拜見師長,是不是都做到了這幾點呢?養成這樣的禮貌習慣,對我們拜師學藝和為人處世都是很重要的。
【延伸故事】
陳禕避席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毒害,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孔子問:‘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
“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父親最後問。
陳禕的哥哥們都說明白了,隻有陳禕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父親。”
後來陳禕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評點: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然而,隻有陳禕學得最好,因為他馬上就能按前人的方法做。
【知識鏈接】
“避席”的含義
1.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起立,以示敬意。《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 避席再拜之,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
2.指讓席,以示敬意。《莊子·盜蹠》:“謁者複通,盜蹠曰:‘使來前!’ 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蹠 。”
3.泛指離席。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王渙之》:“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讌。三詩人因避席偎映,擁爐火以觀焉。”
4.指逃席。元代楊梓的《豫讓吞炭》第一折:“主人, 讓聞我主索地, 趙君 避席,主人反欲見伐。”
5.回避,避退。宋代洪邁的《夷堅誌補·鳳翔道上石》:“兩屏相對,列於便殿燕幾,他珍器百種皆避席。”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識詞解字】
事:侍奉。諸父:各位伯父、叔父等長輩。諸兄:各位堂兄、表兄。
【文話白說】
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其他他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其他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微言大義】
這裏談的是如何對待非親長輩和兄長的問題。雖然叔伯和堂表兄跟自己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是自己的旁親,理應跟自己的至親一樣。因為他們是自己父母的至親,所以對待他們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問題了。
【延伸故事】
撿來的妹妹
洪戰輝在他12歲那年,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飽受傷痛的母親不辭而別,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和父親病後撿到的遺棄女嬰需要照顧。13歲的他不得不扛起這個家。
在他去學校的時候,他就把“撿”來的妹妹小不點交給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學回到家裏麵,再忙著準備全家人的飯。更難的是小不點的吃飯問題,每天一早,小不點“哇哇”不停的哭聲總會讓洪戰輝手足無措,隻好抱著孩子去求附近的產婦們。天天討吃也不是辦法,洪戰輝後來千方百計籌錢買了一些奶粉。在一些有經驗的人的指導下,他學會了給小不點衝奶粉。為了讓奶的溫度適中,喂奶的時候,他考慮到自己用口吮吸不衛生,他就將調劑好的奶水先倒點在手臂上,感覺不冷也不燙了,他才喂她。
1995年時,洪戰輝已到西華縣東夏亭鄉中學讀初中,學校離家有兩三公裏,他在學校期間,把小不點放在什麼地方也成了他心中的一個難題,如果放在家裏,患病的父親會不會傷害小不點?於是,洪戰輝又找到鄰居,讓鄰居幫忙在他上學期間照顧小不點。在讀初中的三年中,洪戰輝無論是在早上、中午還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學校和家之間,及時為照顧小不點吃飯。
一晃三年過去了。1997年是洪戰輝幾年來最為幸福的一年,小不點3歲了,她從一個處在繈褓中的女嬰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學會了懂事。這年洪戰輝也順利地完成了初中學業,成為東夏鎮中學考上河南省重點高中西華一中的三個學生之一。
高中的學習壓力是初中所無法比擬的,可喜的是洪戰輝具有著一種同齡人少有的堅毅秉性。他擔心小不點的生活,擔心她的吃,擔心她的身體。在入學逐漸安定下來後,洪戰輝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從家裏麵把小不點接到了身邊,自此,洪戰輝開始如上初中一樣,每天奔跑在學校與住處之間。一早,他要讓小不點吃早點,再交代她不外出,然後上學。中午和晚上,他從學校打了飯,帶回住處與小不點一起吃。
這年,洪戰輝以490分的成績被懷化學院經濟管理係錄取。報到的日子來到了,他把小不點托付給了大娘,自己扛起裝有100多公斤彈簧的袋子上了火車,來到了湘西山區的懷化學院。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將這些彈簧賣給了一家製造捕鼠器的製造商,將所得的2000多元錢交到了學校。為了生活,他在學校賣起了電話卡、圓珠筆芯,在懷化電視台《經濟E時代》欄目組拉過廣告,並且給一家“步步高”電子經銷商做起了銷售代理,每月下來也有600多元,僅夠全家的勉強生活。後來,為了不讓小不點失學,還把她帶到大學附近的小學校就讀……
評點:洪戰輝在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精心照料一位非親非故的“妹妹”,使她順利長大,並入學讀書。這自然體現了古代所說的“人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有人之幼”的思想,體現了一種博愛的胸懷,值得我們學習。
【知識鏈接】
血親關係
血親關係分為直係血親和旁係血親兩種。
直係血親是具有直接關係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父方母方都包括在內。舉例如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等。
旁係血親是具有間接血緣關係的親屬,即非直係血親而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三代以內旁係血親是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於三代以內的親屬。 這裏的三代是,從自己開始計算為一代的三代。例如,親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於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母是第二代,所以親兄弟姊妹之間是二代以內旁係血親;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於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親和伯叔、姑母是第二代,祖父母是第三代,而這些親屬都源於第三代,所以自己與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之間是三代以內旁係血親;舅父、姨母、表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於外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母親和舅父、姨母是第二代,外祖父母是第三代,而這些親屬都源於第三代,所以自己與舅父、姨母、表兄弟姊妹之間也是三代以內旁係血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