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識詞解字】

易:容易。至:到。惜:珍惜。此時:現在的時間。

【文話白說】

清晨要早起,夜晚要晚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之間就從少年變成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

【微言大義】

這一部分是我們應該掌握的第三門課。謹是指我們的行為上要小心謹慎,不可以放縱自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珍惜年少時期的美好時光,因為這是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期,是決定人的一生的重要階段。要利用這個寶貴時間掌握知識,強壯身體,快樂心情,增強能力,切不可以隨便浪費掉。

【延伸故事】

董遇“三餘”勤讀

董遇是漢代人,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卻不像浮華子弟那樣誇誇其談,嘩眾取寵。

漢獻帝興平年間,董卓雖已被處死,但他的部將李催、郭汜、樊稠、張濟等劫掠燒殺,異常殘暴;加以連年大旱,五穀不收,弄得關中地區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屍骨到處堆積。弘農地方,又恰恰是張濟的屯兵之處,董遇和他的哥哥沒法住下去,隻好遠離家鄉,投奔朋友。

在朋友那裏找到歇腳的地方以後,董遇和他哥哥便入山打柴,背出來賣幾個錢,換一些糧食,借以維持生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董遇仍然沒有放鬆學習。每次出門,都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道:“又累又餓,還不歇一歇,哇啦哇啦的幹什麼!讀書能飽肚子嗎?”董遇聽了,既不生氣,也不泄氣,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聽說他學有專長,紛紛請他講書,他總是告訴人家:“先用心讀吧!讀上百把遍再說。”請教的人見他不肯講解,不免有點失望。他解釋道:“不管什麼書,隻要認真讀上百把遍,邊讀邊揣摩,總會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再講也不遲。”請教的人說:“您說的很有道理,可是我們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呢?”

董遇聽到人家喊叫沒有時間讀書,總是搖搖頭,反問一句:“為什麼不利用‘三餘’?”

“什麼叫‘三餘’?”

“‘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冰天雪地,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裏的空閑時間;夜間,黑古隆冬,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裏的空閑時間;雨天。遍地泥濘,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呀!好好利用‘三餘’,不就可以讀很多書嗎?”

那些人聽了他的話,才認識到自己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會利用時間。一個個感謝他的教導,高興地辭去了。

評點:董遇這個生長在離亂年代、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的窮人,就是由於善於利用時間,刻苦學習、獨立鑽研,終於成為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的。可見,想學習的話,並非真的沒有時間,可是缺少艱苦奮鬥的精神。隻要不怕苦不怕累,時間總會擠出來的。

【知識鏈接】

惜時名言

1.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2. 百川到東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李白

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4.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6.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識詞解字】

盥:洗。兼:同時。便:大便。溺:小便。輒:就,總是。

【文話白說】

早晨起床後,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後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

【微言大義】

這段話要求我們注意講究衛生。作為年少的我們,可能最不注意衛生,身體髒了不愛洗,衣服髒了不愛換。這是因為我們缺少自律和自覺性。實際上,從小學會講究衛生,對我們一生的健康和社會交往都是至關重要的。

【延伸故事】

不講衛生的宰相

北宋的王安石雖然官至相位,但生活上不拘小節,尤其不講衛生。平時他不修邊幅,衣服很少洗換,酸臭難聞。他經常不洗臉,以致臉上時常黑一塊白一塊的,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他生有皮膚病呢。

一次,呂惠卿對王安石說:“先生你臉上長有黑斑,用花園裏的荽草泡水來洗,可以去黑斑。”王安石說:“我臉皮本來就長得黑,不是什麼黑斑。”呂惠卿又說:“荽草也能使臉皮變白。”王安石笑道:“我的皮膚天生就黑,用荽草洗又有什麼用?”王安石的門人見王安石麵色黧黑,就去問醫生。醫生說:“這是因為太髒,不是什麼病。”門人就搞了點皂莢子,請王安石用來洗臉。王安石還是那句話:“天生臉黑,再洗也洗不白。”

王安石患哮喘,醫生開的藥方中有紫團山人參,很難搞到。正巧有個朋友從河東回京,帶有紫團山人參,便送了幾兩給王安石。王安石硬是不收。有人勸王安石:“先生的病非此藥不可治,還是收下吧。”王安石臉一沉說:“沒有紫團山人參,我不也活到了今天。”堅決不接受,弄得朋友很沒趣。

王安石五十歲時在金陵為母親守喪,悲傷過度,更加不管穿戴,搞得蓬頭垢麵,衣衫不整。荊南知府潘夙遣人送信給王安石,信使來到王家,見大廳前的地上坐著一個老頭,又瘦又髒,以為是給王安石看門的老兵,就叫他把信送進去。那老頭接過信,席地而坐,拆開信封讀了起來。信使一看急了,大聲嗬斥:“信是給你們主人王安石的,你一個看門的怎麼可以自行拆開。”旁邊的人笑著告訴信使:“他就是我們的主人王安石。”嚇得信使慌忙跑出門外,連聲道:“真是個好主人,好主人。”

王安石平時衣冠不整,對吃的也不講究。仆人議論說宰相愛吃獐肉,王安石的夫人聽了感到很奇怪,就問:“你們怎麼知道宰相愛吃獐肉?”仆人答道:“他吃飯時別的動也不動,唯獨把獐肉全部吃光,可見他喜歡吃獐肉。”夫人間:“吃飯時,獐肉放在什麼位置?”答道:“就在他的筷子邊上。”夫人說:“明天吃飯時,在筷子邊上放別的菜,把獐肉放得遠一點。”仆人按吩咐擺菜,結果王安石把靠近筷子的那碗菜吃得精光,獐肉連碰都沒碰。原來他是看什麼菜近,就吃什麼,並不是特別愛吃獐肉。

評點:王安石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名垂青史。然後,他的個人生活卻是失敗的,不講衛生竟到了如此程度,形同乞丐,實在令人大煞風景。如果你麵前突然站著這麼一位大人物,你還覺得“偉大”嗎?

【知識鏈接】

“沐浴”的來曆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節日,人們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麼“沐浴”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國沐浴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沐”指洗臉,“浴”指擦洗全身。《周禮》中也有“王之寢中有浴室”的記載。到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已開始使用專門的設備來洗澡了。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曾著有《沐浴經》三卷,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研究洗澡的專著。

據史書記載,公元334年,東晉石虎在鄴城蓋了“龍溫池”,這是我國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臨潼聞名中外的溫泉浴室“華清池”,則建於唐代。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繁榮,營業性的公共浴室應運而生。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公所在浴處,必掛壺於門”的記載,說明宋代的公共浴室還掛有招徠顧客的標誌。非但如此,當時已出現了代客擦背的專職服務人員,他們很受洗澡人的歡迎。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識詞解字】

冠:。紐:紐扣。俱:都。履:鞋子。緊切:穿好係緊。

【文話白說】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係緊。

【微言大義】

這段話談的是如何穿戴的問題。衣帽要端正,鞋子要係緊,總之一句話:穿戴要嚴肅,切勿敞胸露腿。這個觀念與現代人穿戴要求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在校讀書和在正式場合參加活動,如果穿戴不整齊,走路不端正,是一種缺乏禮貌和教養的表現,應該加以注意。

【延伸故事】

結纓而死

春秋時,衛太子聯合孔姬把衛國大夫孔悝(孔姬之子)扣起來,逼孔悝“歃血為盟”,發動政變。當時孔子的門生子羔(高柴)和子路都是孔悝的家臣,子羔聽說主人被人家圍困住了,就從城裏逃了出去。他到了城外,可巧碰見子路要進城去救孔悝,子羔對他說:“城門已被關了,快走吧!不要自投羅網。”子路說道:“我拿了孔家的俸祿,就不能貪生怕死,明知主人有難而不去救護。”子路一口氣跑到城門口,城門早已關閉,守城人認識子路,又讓他趕快逃命,子路大聲高喊:“我最恨那些沒臉沒皮的人,吃了人家的飯,看見主人遇難,各人隻顧逃命,狗吃了主子的飯還知咬賊,你們難道連狗都不如嗎?”誰知守城人不管子路怎樣叫罵,就是不開城門。

這時,正巧有人要出城,城門一開,子路就擠了進去,一氣跑到孔家。隻見孔悝被人挾在歃血盟誓台上。子路大聲嚷著說:“我子路在這兒,請大夫下來吧!”孔悝給左右看守著,不敢言語。子路說“你們如不下來,我就把這台燒了。”衛太子蒯聵聽說,吃了一驚,忙命手下下去與子路搏鬥。子路毫無畏懼,拔劍應戰,終因寡不敵眾,被一戟剌透胸口,帽纓也被砍下。子路倒在血泊之中,發現自己帽纓已斷,頭盔歪戴腦後,便掙紮著說:“且慢動手,正直的君子死時帽子不能不正,衣服不能不整。”說著,他用盡全力扶正帽子,整好帽纓,理了理衣服,安然死去。

評點:連死都要把衣冠整理端正,表現了一種從容不迫和潔身自好的品質。這說明,古代很講究衣冠整潔的,衣冠整潔,表現了這個人很講禮儀,也很正派。今天,我仍然要堅守這個傳統。

【知識鏈接】

青少年穿戴要求

青少年著裝不要追求高檔時髦,但要莊重整潔不邋遢。整齊,不褶皺,幹淨清潔,勤換洗,完好無破損。服飾的造型款式、色彩、質地要有個性,符合自己的年齡和身份,還要符合自己的體型、膚色、氣質,搭配地好,能彰顯個人的性格。年輕人穿得鮮豔活潑一些並不過分,與時髦高檔不是一回事,相反要避免老氣橫秋,不倫不類,展現青春的活力,這是年輕人著裝的基本原則,也是服飾穿戴的基本要求。

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氣質,決定於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和修養水平,服飾文明要為精神文明服務,兩者必須統一。有文化底蘊的青少年,服飾原則要求文明大方,符合社會的傳統道德精華與常規,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氣質和社會角色定位。具體講就是忌穿著過露、過透、過短、過緊的服裝,也不宜追求式樣的怪異。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識詞解字】

置:脫,放。定位:固定的益。頓:放置。致:導致。汙穢:髒。

【文話白說】

脫下來的衣帽,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放,以免把衣帽弄髒。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如何放置衣帽。進了家門,需要脫下外衣,或摘下帽子,衣帽的放置也是有講究的,要整齊地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如果亂丟,不僅不便於尋找,也會使環境失去了整潔,甚至把衣帽弄髒。這些話似乎很“婆婆媽媽”,甚至討人煩,可是,想想看,你真的能做到這一點了嗎?

【延伸故事】

風度張九齡

唐朝是個很講時尚的王朝,唐明皇李隆基就很注重風度,特別讚賞有風度的大臣,他任命的宰相張九齡風度翩翩,曠古絕今。雖然二人共事很多年,但每次見到張九齡,李隆基都感到神清氣爽,好不舒坦。即使後來張九齡因為跟他天天抬杠,被降職成了地方官,他還是時時不忘人家的風度。每當有大臣推薦人才,他總是先來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在他的心目中,張九齡儼然是風度的代名詞。

張九齡容貌清秀,平時總是衣帽整潔。走在路上,總顯得風度瀟灑,與眾不同,總能贏得路人的目光。並且每當朝廷重要的朝會時,在眾人中間,他也是很顯眼的,連皇帝對他的舉止都讚賞不已,凡有張九齡在,那裏的氣氛就會格外愉快,大家都樂意同他這位衣帽整潔而且又有風度的人在一起說笑、玩樂和探討學問。張九齡的注重儀表給他帶來了好人緣。

張九齡還有一個細節做得非常好,當時朝臣上朝議事,手裏都要拿塊象牙做的笏板,如果記性不好,可以把想說的話提前寫在上麵。滿朝文武不用笏板時都是往腰裏一別,這種方式如同鄉野村夫插煙袋一樣不講究。唯獨張九齡讓人做了一個很精致的袋子,專門用來放笏板。每次上朝,他就把袋子放在仆人的手裏。如果張九齡也插在自己腰裏,那就成收破爛的了,自然沒有風度可言。僅此一點,唐明皇就讚歎了好久。

評點:穿戴整潔,注意儀表的人,不僅受人尊敬,人緣也相當好。相反,一個穿著不講究的人,走到哪裏都受人詬病,也會失去一些朋友。

【知識鏈接】

小學生的儀表要求

1.頭發適時梳洗,發型大方得體。男生前發不蓋住額頭,旁邊的頭發不蓋住耳朵,後麵的頭發不能超過脖子。女生的劉海不遮住眼睛。

2.每天早晚必須洗臉、刷牙,保持麵部幹淨。

3.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扣齊鈕扣或拉好拉鏈,整理好衣領。我們男生有時候會忽視衣領這個細節。不穿背心、褲衩、拖鞋進入校園;女生不穿吊帶衫、超短裙。

4.按要求係好紅領巾:先把紅領巾折四折,置於衣領內,紅領巾的三角尖對正脊骨,打好領結,翻下衣領。天氣炎熱時可於左胸前佩戴隊徽。

5.不留長指甲,不塗指甲油。指甲內保持無汙垢,飯前便後要洗手。

???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識詞解字】

潔:整潔。華:華麗。循分:符合身份。稱家:符合家庭狀況。

【文話白說】

穿戴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當。

【微言大義】

這段話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穿戴要與自己的身份相配,是學生就穿學生服,是工人就穿工作服裝;二是與家庭條件相配,條件好一點的可以穿好一點的,條件差的就簡樸一些。千萬要克服攀比和追求時髦的思想,如果不顧家庭條件而一味追求華麗的標準,那是愛虛榮的表現,結果隻能害了自己。

【延伸故事】

一件打補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裏,陳列著兩樣引人注目的東西:一樣是兩件睡衣,一樣是一雙拖鞋。兩件睡衣,毛澤東已經穿了好多年了。線開了,縫一縫再穿;破了,就用布補起來。也不知縫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員趁毛主席休息之機,給他換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時,毛澤東發現睡衣被換了,很不高興地問:“我原來的那件睡衣呢?給我搞到哪裏去了?”

工作人員支支吾吾地不肯說,毛澤東更不高興了:“快給我找回來,哪個叫你們換了的!”工作人員見勢不妙,趕緊把換走的舊睡衣又拿了回來。

毛澤東接過舊睡衣,邊穿邊說:“習慣了,還是這件睡衣好穿。”

結果,這兩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員把它們作為陳列品收藏時,特地數了數上麵的補工:一件上有67個,一件上有59個。

毛澤東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個洞,鞋麵也開線了。工作人員幾次要給扔了,毛澤東總是不讓,說修一修還可以穿。工作人員隻好拿到外麵去修。修鞋師傅看了都直犯難:“都壞成這個樣子了,還怎麼修哇!”

盡管這樣,毛澤東還是不叫扔。工作人員隻好自己用針線縫一縫,再擺在毛澤東的床下。

評點:像毛澤東這樣的偉人,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決不是做作出來的,而是幾十年的革命生涯鍛煉出來的。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才使中國革命從勝利邁向勝利。他們也深知這是一個好傳統,所以才堅持不懈。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偉大人物的偉大胸懷,也自覺地投身於艱苦相互創大業中去。

【知識鏈接】

儉樸的名言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常將有時思無時,莫把無時當有時。——《增唐賢文》

靜以養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侈將以其力斃。——先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陸遊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含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訓儉示康》

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易傳·否》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奢儉之節,必視世之豐約。——《三國誌·魏書·己凱傳》

囚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墨子·節用上》

節用於內,而樹德於外。——《左傳·昭公十九年》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識詞解字】

揀擇:挑食,偏食。適:適量。則:法則,規則。

【文話白說】

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講飲食的,要求我們不偏食,不貪食。挑食,可以說是現代孩子的通病,專吃好的、精的、甜的和零食,對主餐和菜蔬則不感興趣。這不僅浪費父母的錢財,也不利於我們的飲食衛生和營養均衡,千萬要引以為戒。

【延伸故事】

晏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嬰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字平仲,後人稱之為晏子,曾在齊靈公、齊莊公時為官,在齊景公時任國相。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憑借其世卿世祿的特權,生活極端腐朽墮落,奢侈之風盛行。晏嬰雖然身為齊國輔相,卻大力倡導儉樸節約,並且身體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清廉節儉為齊人所稱道。

晏嬰平時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過把衣服和帽子洗幹淨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隻是在出使他國或參加盛典時穿,並且一直穿了30多年。每日粗茶淡飯,正餐也不過是糙米飯,隻有一葷一素兩個菜。一天,晏嬰正要吃午飯,齊景公派人來見他。晏嬰因為對方是君王派來的人,所以給以特殊款待,當場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景公知道這件事後,感歎地說:“相國家裏竟然如此清貧,我一直不知情,這是我的過錯啊!”說完,立即命人給晏嬰送去黃金千兩,以供他接待客人的開支。

不料,晏嬰根本不願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命人再送,他還是執意不肯收下。當景公命人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請稟報大王,我並不貧困。大王給我的俸祿,不僅足夠我供養家人、接待客人之用,還可以用來接濟窮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額外的賞賜了!”送金的人感到非常為難,對晏嬰說:“相國,我也是奉命辦事。您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報大王呢?”晏嬰想了想,說:“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進宮,讓我當麵向大王辭謝。”

晏嬰見了景公,首先感謝他對自己的厚愛,深怕景公再堅持,便先向景公說:“作為一個大臣,將國君的賞賜用於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這樣幹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那就變成了一個裝東西的箱子,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隻幹守財奴的事,聰明的人是不會幹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再賞賜臣下了。”景公不解,問:“想當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賞的500個村莊嗎?你晏嬰為什麼要推辭呢?”晏嬰便以“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的話相對答,並認為管仲雖然聰明,但在考慮這件事時有失誤;而自己雖然愚笨,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能是正確的。景公見他把話說到如此地步,也隻好作罷。

晏嬰平時上朝,總是乘坐一輛劣馬拉的破舊車子,有時甚至步行著去。景公知道後,便派人送去新車駿馬,可使者連續送了兩趟,都被晏嬰回絕了。然而,景公還是覺得晏嬰乘坐的車馬與他的身份太不相稱了,所以仍堅持要送他一輛由幾匹良馬駕的好車,於是第三次派人送去,可還是被晏嬰拒絕了。景公非常不高興,責問他為何不收,晏嬰說:“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深感責任重大。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他們節衣縮食,以減輕百姓的負擔。我若乘坐好車好馬,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奢侈之風就會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再也無法禁止了。”

至於住的,晏嬰的相府地處鬧市,且陰暗狹窄。齊景公要為他修造僻靜寬敞的新宅院。晏嬰搪塞說,我家世代住在這個地方,倘若因為我的貪得無厭而遷移,未免對不起先人。況且房子雖然古舊一些,但它臨近熱鬧的市場,交通方便,對周圍的環境十分熟悉,日久生情,已經習慣了。但齊景公並不死心,趁晏嬰出使他國之際,為他新建了一處豪華的相國府。晏嬰回京之後,馬上從新相府搬回了原來低矮狹小的住處,同時將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給了原來住在那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