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晏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為官清廉,生活十分簡樸,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破舊的民房。這種以苦為樂、為榮的境界,並不是所有人能夠做到的。在晏嬰這樣的人看來,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君子的風範才是最重要的,奢侈的生活不利於修身養性。因此,才情願過著艱苦的生活。我們今人要學習這種清廉的作風。

【知識鏈接】

節食諺語

1.一天省下個葫蘆頭,一年省下隻大黃牛。

2.一天省下一兩糧,十年要用倉來裝。

3.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

4.一滴汗珠萬粒糧,細水長流度災荒。

5.萬石穀,粒粒積累;千丈布,根根織成。

6.浪費無底洞,坐吃山要空。

7.浪費是支出,節約是收入。

8.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識詞解字】

方:正當。少:小。醜:難看。

【文話白說】

年少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一旦喝醉了,就會醜態百出,丟人現眼。

【延伸故事】

自古以來,人們都奉勸戒酒。喝酒誤事,君王飲酒誤國,百姓飲酒誤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雖然現代科學認為:少量飲酒有利於健康,但作為青少年,飲酒的害處則大於成年,因為飲酒傷害身體,尤其傷害自己的正在發育的大腦,可以說是貽害無窮。

【延伸故事】

陳後主誤國

南北朝時候,北方政治動亂,各個王朝相互攻打兼並,而南陳王朝卻從中獲得了一個暫時的安定局麵,經濟慚慚恢複起來。但是傳到第五個皇帝,卻是一個荒唐得出奇的陳後主。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個完全不懂國事,隻知道喝酒享樂的人。他大興土木,造起了三座豪華的樓閣,讓他的寵妃們住在裏麵。他手下的宰相江總、尚書孔範等,都是一夥腐朽的文人。陳後主和寵妃經常在宮裏舉行酒宴,宴會的時候,讓他們一起參加。大家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你唱他和,還把他們的詩配上曲子,挑選了1000多個宮女,為他們演唱。

陳後主這樣窮奢極侈,他對百姓的搜刮當然非常殘酷。百姓被逼得過不了日子,流離失所,到處可見倒斃的屍體。有個大臣傅縡上奏章說:“現在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的田地了。這樣下去,恐怕東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陳後主哪裏聽得進這話,他最恨有人說起老百姓怎麼窮、國家大事怎麼重要這樣的話,氣呼呼地告訴傅:“你這是在胡說八道,誹謗朝政!如果你願意改正,我才能饒了你。”

傅縡說:“我的心同我的麵貌一樣。如果我的麵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

陳後主就把傅縡殺了。

陳後主過了5年的荒唐生活。這時候,北方的隋朝漸漸強大起來,決心滅掉南方的陳朝。

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揚言要進攻陳朝,使得南陳的百姓沒法收割。等南陳把人馬集中起來,準備抵抗隋兵,隋兵又不進攻了。這樣一連幾年,南陳的農業生產受了很大影響,守軍的士氣也鬆懈下來。隋兵還經常派出小股人馬襲擊陳軍糧倉,放火燒糧食,使陳朝遭到很大損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率領51萬大軍,分兵八路,準備渡江進攻陳朝。

隋文帝親自下了討伐陳朝的詔書,宣布陳後主20條罪狀,還把詔書抄寫了30萬張,派人帶到江南各地去散發。陳朝的百姓本來恨透陳後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詔書,人心更加動搖起來。

楊素率領的水軍從永安出發,乘幾千艘黃龍大船沿著長江東下,滿江都是旌旗,戰士的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南陳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嚇得呆了,哪裏還有抵抗的勇氣。

其他幾路隋軍也都順利地開到江邊。北路的賀若弼的人馬到了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到了姑孰。江邊陳軍守將告急的警報接連不斷地送到建康。

陳後主正跟寵妃、文人們醉得七顛八倒,他收到警報,連拆都沒有拆,就往床下一丟了事。

後來,警報越來越緊了。有的大臣一再請求商議抵抗隋兵的事,陳後主才召集大臣商議。

陳後主說:“東南是個福地,從前北齊來攻過三次,北周也來了兩次,都失敗了。這次隋兵來,還不是一樣來送死,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的寵臣孔範也附和看說:“陛下說得對。我們有長江天險,隋兵又不長翅膀,難道能飛得過來!這一定是守江的官員想貪功,故意造出這個假情報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根本不把隋兵進攻當作一回事,笑話了一陣,又照樣叫歌女奏樂,喝起酒來。

公元589年正月,隋軍逼近建康。到了這個火燒眉毛的時候,陳後主才有些驚醒過來。城裏的陳軍還有十幾萬人,但是陳後主手下的寵臣江總、孔範一夥都不懂得怎麼指揮。陳後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無措。隋軍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軍將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軍打進皇宮,到處找不到陳後主。後來,捉住了幾個太監,才知道陳後主逃到後殿投井了。

隋軍兵士找到後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個枯井,隱約看到井裏有人,就高聲呼喊。井裏沒人答應。兵士們威嚇著叫喊說:“再不回答,我們要扔石頭了。”說著,真的拿起一塊大石頭放在井口,裝出要扔的樣子。

井裏的陳後主嚇得尖叫了起來。兵士把繩索丟到井裏,才把陳後主和兩個寵妃拉了上來。

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就這樣滅亡了,中國重新獲得了統一。

評點:陳朝亡國,從大趨勢上來說,是曆史潮流;但具體到陳後主身上,卻地地道道是因為他詩酒誤國造成的。一個整天花天酒地,專會吟詩做對,沉湎於笙歌之中,連敵軍大兵壓境都視而不見的昏君,如何能保存國家?一個老百姓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充其量誤其一家;一個國君如此,就隻能誤國了。

【知識鏈接】

青少年喝酒的危害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各個組織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善成熟。而飲酒對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發育會帶來嚴重影響。經科學家實驗證明,酒精能使生殖器官的正常機能衰退,如果經常飲酒,會使性成熟的年齡推遲2年至3年。青少年的食道黏膜細嫩,管壁淺薄,經不起酒精的刺激,可引發炎症或使黏膜細胞發生突變。同樣,胃黏膜也比較嫩,酒的刺激可以影響胃酸及胃酶的分泌,使胃壁血管充血而導致胃炎或胃潰瘍的產生。酒精進入人體後,要靠肝髒來解毒,而青少年的肝髒分化尚不完全,肝組織較脆弱,飲酒會給幼嫩肝髒難以勝任的負擔,這樣就會破壞肝的功能,甚至引起肝脾腫大。特別是,青少年的神經係統發育尚不健全,飲酒會造成頭暈、頭痛,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等,這對正在長知識的青少年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識詞解字】

步:腳步,走路。從容:不慌不忙,不急不緩。立:站立。揖:作揖。拜:拜禮。

【文話白說】

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不迫,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拜禮要恭恭敬敬。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儀態問題,即如何行走和站立,如何向人行禮。禮儀課不僅包括儀容,也包括儀態,既講人的衣著問題,也講人的言行姿勢。隻有言談舉止和衣著容姿都達到一定的標準,才算是一個講儀禮,有修養的人。因此,我們要多注意和領會這些方麵的知識和要求。

【延伸故事】

少年學步

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評點:這個故事已經達到家喻戶曉了,意思是不能盲目學習別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位少年不是從“禮”的角度出發來學步,而是從“美”的角度來學步,“步”沒有學成,反而丟了“禮儀”,實在劃不來呀。

【知識鏈接】

出門禮節

1.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2.見長者,必趨致敬。

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4.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5.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6.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7.車馬繁雜衝區,不招呼敬禮。

8.不立在路上久談。

9.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10.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11.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

12.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13.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14.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15.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

(摘自李炳南的《常禮舉要》)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識詞解字】

踐:踐踏。閾:門檻。跛椅:斜靠在物體上。箕:像簸箕一樣張開。踞:坐。搖:抖動,晃動。髀:大腿。

【文話白說】

進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兩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就是沒有教養。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進入家門後的儀態問題。有人認為:出門在外應該講儀容儀表,回到家裏可以隨隨便便。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一是家庭也是一個小集體,除了自己,還有家人,有長有幼,不應失了禮節;二是應該養成禮儀習慣,不管在任何場合都應該從嚴要求自己。

【延伸故事】

劉邦見賢士

漢王劉邦帶兵經停陳留,酈食其給門卒奉上自己的名片,溫文爾雅地說:“我是高陽儒生酈食其,素仰沛公之雄才大略,原為沛公獻犬馬之勞。敬請諸位給通稟一聲,說我想拜見沛公,渴望和他一起談論談論天下大事。”使者進去稟告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他一邊扣著雞眼,一邊問辦事員:“來者是個什麼貨色?”通報者繪聲繪色地描述道:“他頭戴高帽,形象古雅,貌似滿腹才華。”聞聽此言,劉邦胃口大倒:“我最煩的就是狗屁儒生!替我損他幾句,就說我正忙於軍國大事,無暇聽儒生忽悠!”

等了半天,沒想到等來的是劉邦的這幾句話,酈食其勃然大怒,雙眼圓瞪,手握寶劍,對門卒說:“那你再給我通報一遍,就說我是高陽酒徒!”劉邦向來吃硬不吃軟,聽說來人脾氣很大,劉邦馬上答應接見酈食其。

見到劉邦之後,酈食其首先從氣勢上蓋住了他:“你衣冠不整,沒有坐相,哪配當首領。你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在我看來您卻不過如此——統共萬把來人,千把條槍。這樣和強秦對抗,絕對是肉投餓虎,怎麼辦?如果你繼續對天下賢士這樣無禮,你如何能推翻得了秦王朝?實在令天下賢士寒心啊!”

劉邦一聽,很慚愧,急忙整衣正冠,誠懇道歉。酈食其這才坐下來,向劉邦獻計獻策。

評點:一個人如果缺少起碼的禮節,不講究人個儀表,就會被人看不起,就失去了交往和成功的機會,決不是小問題。

【知識鏈接】

居家禮儀

1.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2.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3.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麵。

4.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5.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6.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7.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8.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10.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惡。

12.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摘自李炳南的《常禮舉要》)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識詞解字】

緩:緩慢。揭:掀開。觸:碰到。】

【文話白說】

進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微言大義】

如此細致的“叮嚀”,猶如一位長者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就連進門掀門簾和走路轉彎這樣的小事也叮囑到了,真是無微不至,苦口婆心。雖然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小事也關係到禮儀大事,其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做事不急不躁,小心謹慎,盡量細心而不出差錯。

【延伸故事】

造父學駕車

造父是古代的駕車能手,他在剛開始向泰豆氏學習駕車時,對老師十分謙恭有禮貌。可是3年過去了,泰豆氏卻連什麼技術也沒教給他,造父仍然執弟子禮,絲毫不怠。這時,泰豆氏才對造父說:“古詩中說過:擅長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學會編織簸箕;擅長冶金煉鐵的能人,一定要先學會縫接皮襖。你要學駕車的技術,首先要跟我學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這樣快了,你才可以手執6根韁繩,駕馭6匹馬拉的大車。”

造父趕緊說:“我保證一切按老師的教導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豎起了一根根的木樁,鋪成了一條窄窄的僅可立足的道路。老師首先踩在這些木樁上,來回疾走,快步如飛,從不失足跌下。造父照著老師的示範去刻苦練習,僅用了3天時間,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領。

泰豆氏檢查了造父的學習成績後,不禁讚歎道:“你是多麼機敏靈活啊,竟能這樣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學習駕車的人都應當像你這樣。從前你走路是得力於腳,同時受著心的支配;現在你要用這個原理去駕車,為了使6匹馬走得整齊劃一,就必須掌握好韁繩和嚼口,使馬走得緩急適度,互相配合,恰到好處。你隻有在內心真正領會和掌握了這個原理,同時通過調試適應了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駕車時進退合乎標準,轉彎合乎規矩,即使跑很遠的路也尚有餘力。真正掌握了駕車技術的人,應當是雙手熟練地握緊韁繩,全靠心的指揮,上路後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趕;內心悠閑放鬆,身體端坐正直,6根韁繩不亂,24隻馬蹄落地不差分毫,進退旋轉樣樣合於節拍,如果駕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車道的寬窄隻要能容下車輪和馬蹄也就夠了,無論道路險峻與平坦,對駕車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這些,就是我的全部駕車技術,你可要好好地記住它!”

評點:泰豆氏在這裏強調了苦練基本功的極端重要性。要學會一門高超的技術,必須掌握過硬的基本功,基本功紮實了,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如果沒有了基本功,駕車難免東奔西撞,發生事故。

【知識鏈接】

“簾”的含義:1.用布、竹子、葦子等做成的起遮蔽作用的東西:竹簾;窗簾;布簾;門簾。2.店鋪掛在門前作為標誌的旗子:酒簾。

常用詞組:1.簾布:襯在輪胎內麵用以保護外層橡膠並抵抗張力的布。2.簾幕:遮蔽門窗用的大塊帷幕。3.簾子:遮擋物。如棉簾子、拚花簾子。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識詞解字】

執:拿。虛器:空的器皿。盈:滿。提裝滿東西的器皿。虛室:空的房間。

【文話白說】

手裏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

【微言大義】

這段話仍然是要求我們做事要小心謹慎,規矩正派,切勿放蕩自由,目中無物。古代有一個詞叫“慎獨”,就是要求人們在一個人獨處時,時時提醒自己,牢記禮儀規矩,不要因為沒旁人在身邊就可以放肆。“慎獨”的精神對於我們養成自律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故事】

蘧伯玉不廢禮

蘧伯玉是春秋末年衛國大夫,為人有賢名。孔子周遊列國走投無路之際,數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當時衛國的君主衛靈公,有一位賢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衛靈公與夫人坐在屋子裏閑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這聲音越來越清晰,這馬車自然也越來越近,眼看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不見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麼一小會兒,馬蹄的踢踏聲,車輪的枝扭聲重新又響了起來,聽起來那車已過宮門而去。

衛靈公很奇怪,說這是誰的車啊,怎麼這麼怪?他的夫人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衛靈公越發的奇怪了:“夫人,你門都沒出,怎麼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車子呢?”夫人答道:“我聽說,為了表達對君王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更不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朝廷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裏就不遵禮節,駕車奔馳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

衛靈公不信,派人暗地查訪,才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正是蘧伯玉。衛靈公又來到夫人那裏,騙夫人說:“夫人,我派人查過了,那個人不是蘧伯玉,這回你可猜錯了。”沒想到夫人聽得此言,取來杯子斟滿了美酒,跪下來朝著衛靈公拜了兩拜,慌得衛靈功連忙上前雙手攙扶,“夫人這是何意?”夫人說:“我這是恭喜大王您啊。我本來以為我們衛國隻有蘧伯玉這樣一個出類拔萃的君子,既然昨天晚上那人不是他,那麼大王您就有擁有一位賢臣了,這正是國家之福,難道不值得慶賀嗎?”

蘧伯玉是一個富於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來拜望孔子,孔子向來人詢問蘧伯玉的近況,來人回答說:“他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可卻苦於做不到。”來人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錯誤,力求使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歲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過錯。所謂“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評點:蘧伯玉不僅是在前遵守禮節,在沒有人的時候也遵守禮節,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知識鏈接】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識詞解字】

事:做事情。輕略:輕視,草率。

【文話白說】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講如何做事的問題。要求我們做事要從容不迫,有條有理;當然也不能畏縮不前,也不能馬虎大意。忙則亂,畏則退卻,辦不成事,草率做事則會出差錯。總而言之,要做事,就要心中有數,既細心又專心。想想看,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是不是達到了這三點要求呢?

【延伸故事】

揖讓救火

趙國有個人叫成陽堪,有一次他們家的房子著火了,因為房子很高,沒有梯子登不上去。火勢非常凶猛,必須馬上登上房頂滅火。成陽堪就派他兒子到村裏奔水氏的家裏去借梯子。

成陽堪的兒子平日裏飽讀詩書,對禮節之道爛熟於心。此時,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打扮得整整齊齊,不慌不忙地走到奔水氏家裏。主人迎了出來,他連作了三個揖,才緩步登上台階,進到廳堂裏,安靜地坐在西邊柱子下的客人席位上,絲毫不提一句有關救火的事。

主人見到年輕的客人這樣從容不迫、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一種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便更加殷勤地招待客人。主人命令仆人擺下宴席,盛情款待這位客人。主人舉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年輕的客人離開坐位,站起來喝完了酒。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也舉起了酒杯,回敬主人。一切都進行有條有序,禮節周到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