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到正高興的時候,主人開口說話了。他問客人道:“先生大駕光臨,真令寒舍蓬蓽生輝。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嗎?如果有的話,請盡管吩咐,能做到的話,我一定不會推辭。”

聽到主人的話,成陽堪的兒子這才說明了來意。他語氣不急不緩地說:“家門不幸,上天降禍到我家,房子著了火,肆虐的烈火燒得正旺。想要爬上高大的房屋去澆水滅火,可異肋下又沒生翅膀,飛不到房上,隻好望著失火的房子號哭。聽說你們家裏有登高的梯子,可不可以借給我家用呢?如果可以的話,晚生不用感激。”

奔水氏一聽,大吃一驚,這才知道他家著了火。俗話說:水火無情,怎麼能這樣不緊不慢呢?奔水氏急得直跺腳,說:“你怎麼這麼迂腐呢?假如正在山上野餐,老虎來了,一不定期趕緊吐出口中沒吃完的東西,奔跑逃命。你家房子已經著火了,這哪裏是你作揖禮讓的時候啊?快,我們趕緊去救火吧!”

於是,奔水氏帶著仆人,抬著梯子,讓成陽堪的兒子帶路,朝成家奔去。

大路墳遠,他們就抄近路,小道又崎嶇不平,他們深一腳淺一腳,跌倒了爬起來再跑。跑啊跑啊,他們終於跑到了成陽堪的家,抬頭一看,房子早已燒成灰了。

評點:急性辦事容易把事情辦砸,慢性辦事也會把事情辦砸。辦事講究技巧,但重要的一點是分清輕重緩急,知道什麼事先辦,什麼事後辦,什麼事可以暫時不辦,什麼事馬上辦。這才是辦事之道。

【知識鏈接】

下麵故事選自《忿狷》第二則,名叫《王藍田性急》:王藍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雞蛋,他用筷子紮雞蛋,沒有得逞,便十分生氣,把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旋轉不停,他就從席上下來用鞋齒踩,又沒有踩到。憤怒至極,又從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賞析:這是一篇刻畫人物性格的精品,寥寥幾十字便將人物急躁無比的性格活畫了出來,使人過目難忘。文章抓住人物的本質特征,突出其性格的“急”。首句既以“王藍田性急”點明中心。選取的隻是生活中吃雞蛋的一件小事,但極為典型。吃雞蛋如此,做其他事可想而知。文中妙用動詞“刺、擲、蹍、齧、吐”,進行典型的動作描寫,用“怒、瞋”作神態刻畫,使讀者如見其狀,如聞其聲,如睹其人,而終得其神,留下極其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識詞解字】

近:靠近。邪僻:荒誕不經。問:過問。

【文話白說】

在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微言大義】

這段話要求我們遠離不適當的場合,不光是打架鬥毆的場合,也不光是賭博押牌的場合,也包括古人沒想到的、如今已存在的諸多是非之地,如成人去的娛樂場所、網吧等地方。隻要是不利於我們健康成長的事和物,我們都要避而遠之。

【延伸故事】

遠離惡習

李大釗是中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幼年就喪失父母,孤苦伶仃,靠爺爺李如珍撫養,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如珍青年時闖過關東,很有見識。他有一顆愛國之心,不滿清朝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而且為人正直,樂於助人,深受鄉民敬重。這一點,對幼年的李大釗頗有影響。成人以後,李大釗對爺爺的養育之恩也一直銘記在心。

七八歲時,李大釗進入私塾讀書,但他生性頑皮、淘氣,時常逃出去玩耍。當時,他家對麵有一座廟,那裏經常聚集一群不務正業之徒賭博耍錢。李如珍擔心孫子染上這種壞習氣,一再警告孫子不許去那裏玩,但效果不是很明顯。一天中午,到了吃飯時間還不見孫子回家,爺爺在家裏等得十分著急,猜想他又去看賭博了,隻好親自去那座人聲鼎沸的寺廟尋找。果然不出所料,淘氣的孫子此正夾在一群小孩中,看得正入迷。爺爺氣壞了,但並沒有發作,而是扭頭回去了。

沒過多久,李大釗感覺有點餓了,就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不聲不響地坐到桌旁吃飯。可是,當他偷瞥一眼爺爺時,發現一向和藹的爺爺正板著臉、很嚴肅,他立即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後悔沒有聽從爺爺的勸告,去看那些人賭博。吃飯期間,爺爺仍沉默不語。吃完飯,爺爺把李大釗叫到身邊,嚴厲地問道:“你今天怎麼回家這麼晚啊?”“我剛才看‘扔玩兒’去了。”李大釗誠惶誠恐地回答。“看‘扔玩兒’是不是很熱鬧呀?”爺爺又問道。“嗯,是很熱鬧。”李大釗小聲回答。爺爺點了點頭,說:“是呀,看‘扔玩兒’比在家裏坐著讀書寫字要熱鬧得多啦!可我平常囑咐你的話,你全忘了嗎?那些人空長著一雙手而不勞動,滿身銅臭味。我不讓你去那裏,你偏去,你說該罰嗎?”李大釗低下了頭,表示認罰。於是,爺爺便叫李大釗到屋頂上去翻麻。

這時,正值七月伏天,屋頂上的麻又厚又密,李大釗吃力地翻著,很快就累得汗流浹背。李如珍雖然疼愛孫子,卻決不姑息他的點滴過錯。倒是李大釗的姑姑看到這種情景,心生惻隱,來向李大釗的爺爺說情,爺爺才把孫子從屋頂叫下來,教導他道:“以後再也不要去那裏看熱鬧了啊。那裏都是一些不務正業的人,他們迷上了賭博,把正經事都給荒廢了。隻見過他們中間有輸得上吊的人,有傾家蕩產的人,何曾見過有賭博發財的人?你要是迷上賭博,恐怕這輩子就不會有什麼出息了。記住了?”李大釗說:“記住了,爺爺,我再也不去那種地方了。”爺爺嗯了一聲,看見孫子滿臉是汗,又心疼地為孫子擦去汗水,倒水給他喝。

從此以後,李大釗牢記爺爺的教誨,以讀書上進為樂事,努力消除不良習性,並在以此要求自己和後來的子女。

評點:小孩子年齡較小,生性好玩,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當家長在幫助我們克服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要配合父母,努力增強自製力,遠離不良場所。

【知識鏈接】

“邪僻”的含義

1.荒誕不經。《管子·正世》:“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 漢代賈誼的《新書·容經》:“諺曰:‘君子重襲,小人無由入;正人十倍,邪辟無由來。’”

2.品行不端的人。《晏子春秋·諫上七》:“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識詞解字】

將:將要。孰:誰。存:存在。上:進入。揚:提高。

【文話白說】

準備去別人家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後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裏麵的人知道。

【微言大義】

在生活中,造訪他人是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動。去別人家,更應該講禮節。因為這關係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關係能否繼續交往的大問題。常用有人不打招呼就直闖他人家中,這行不禮貌的行為在古代就受到批評,而今更應該摒棄。隻有我們留心、用心,我們就能學做一個有禮貌,愛歡迎的人。

【延伸故事】

彬彬有禮的兔子

有一隻兔子,它非常謙虛,待人處世彬彬有禮。一天,它到一個農民的菜園子裏去吃青草,把肚子吃得鼓鼓的,正準備往回走,忽然看見一隻狐狸。這隻狐狸要回到森林裏去,半路上想到農家院子裏偷雞,結果什麼也沒有撈到,真是又餓又氣!

兔子見到狐狸,心裏一驚:怎麼辦呢?跑!它飛快地跑到一個山洞前,可是它萬萬沒有想到,洞裏等著它的是一個更加危險的敵人——一條毒蛇!

好在兔子有教養,它知道,未經許可是不能進入別人的住宅的。

“應當先打個招呼,”兔子想,“可是跟誰打招呼呢?山洞!當然啦,應當跟山洞打個招呼!”

兔子把屁股往後爪子上一蹲,彬彬有禮地說:“親愛的山洞,你好啊!我可以進來嗎?”

毒蛇聽出是兔子的聲音,真是喜出望外,因為它特別想吃兔子肉。

“快進來吧,快進來!”毒蛇回答說。它想,這一回,兔子可上當了。

可是,兔子一聽這聲音,就知道裏麵是誰了。

“請原諒,我打擾您了,”兔子說,“我剛才忘了,媽媽還在家裏等我呢,再見!”它一拔腿,便跑得不知去向了。

兔子回到自己的洞裏,總結出了一條經驗:講究禮貌,對任何人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評點:在我們的生活中,待人接物講禮貌非常重要,禮貌的語言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贏得對方的好感;禮貌的行為能彰顯自己的風度和學識,贏得他人的尊重。禮貌是人際關係的催化劑,能迅速製造友好的氣氛,讓彼此很快走到一起;禮貌的語言又如一縷春風,吹散彼此間的防範心理,融化心頭的堅冰,代之以溫暖和愉快。

【知識鏈接】

古人的進門禮

人在室內,外邊來人,不敲門就直接推門闖入,這在古代被認作是不懂禮貌的行為。《禮記·曲禮上》提出:“將上堂,聲必揚。”即使不敲門,也得響點聲音問問屋裏是否有人,讓主人知道外邊有人來了。2000多年前,社會上已通行這種禮節,稱作“問孰存”。

《禮記·曲禮上》不僅提出“將上堂,聲必揚”,而且指出“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即是說:到人家串門,如果見到居室門外放置兩雙或兩雙以上鞋子,說明室內至少有兩人,要是能夠聽到室內的談話聲音,不妨入內;要是聽不到裏麵的談話聲音,就不要進去了。那是因為兩個人小聲說話不讓別人聽見,自有隱私之事,何必要去打擾他們呢!古人以為,知道人家的私事,也是不禮貌的。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識詞解字】

對:回答,應對。以:用。分明:清楚明白。

【文話白說】

當裏麵的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隻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

【微言大義】

有句歇後語是:半夜敲門問聲誰——我。是的,人們在回答對方時,總習慣以“我”對答,這不僅不能表明你的身份,反而讓對方更加疑惑。所以,回答問話也要講技巧,多替對方著想,這樣才顯得聰明智慧。

【延伸故事】

陶行知深求學

陶行知的父親是一個窮秀才,雖然滿腹經綸,卻不願趨炎附勢,所以一直處於貧窮之中。眼看兒子到了讀書年齡,有錢人家的孩子都進了學堂,父親又開始為兒子著急了。父親找到鄰村小學的方老師商量。方老師博古通今,經常到陶家來串門,與小行知的父親很聊得上來。父親希望方老師先收下小行知,學費日後再交。方老師知道陶家的難處,也很喜歡小行知的聰明禮貌,答應收小行知為徒,免收學費。方老師的教育方法很不一般,他先從人們見慣不怪的自然知識講起,盡量符合學生的口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10歲時,父親在外地找到了一份差事,小行知隻得告別方老師,隨父親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安家。當地有一個姓許的老先生,學問、人品都不錯。這天,陶行知換上幹淨的衣服,拿著一些禮品去許老師家拜師。來到許老師家門前,他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外,先報上自己的名字,再說明來意。見到老師後,他又深深地行了一個大禮。許先生見他年紀尚少,卻很懂禮節,便問:“你這麼小就跑這麼遠的路來求學,不怕辛苦嗎?”陶行知說:“隻要能學到知識,路再遠也沒問題。”許先生點點頭,連考了一些難題,都被小行知又快又圓滿地回答上了,心裏非常高興,答應免費收小行知為徒。這使得一直擔心孩子學業的父親感到非常快慰。

但是,許先生的學館比較遠,約15裏路,小行知隻能隔3天去一次,剩下的時間在家裏自學。小行知對此從來沒有怨言,他知道自己能讀得上書已經很不容易了,心裏隻有感恩。開始,許先生擔心小行知堅持不下去,後又漸漸發現他沒曠過一次學,無論刮風下雨都能到館,而且每次布置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有一次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為了不影響老師講譚,他硬是站在門外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裏的每一個人。老先生私下對行知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又禮貌又好學,我教這麼年書也是第一個看到。你一定不能耽誤了他啊。”

父親高興地說:“老先生,你放心。隻要他能考得上學,我拚出老命也不耽誤他。”

15歲時,陶行知進入教會學校崇一學堂讀書,在這裏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23歲時,他又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南京金陵大學文科畢業,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他選擇了教育專業,期望通過教育來救國救民。

評點:陶行知拜師有禮貌,講禮節,給老師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加上他聰明好學,成績優秀,這更增加了形象分。如果他是一個膽怯沒有禮貌的孩子,他還能受到老師的青睞,並能夠接受免費教育嗎?

【知識鏈接】

敲門的禮節

因為某事到同事或朋友家拜訪時,敲門是作客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掌握正確的敲門方法,對每一位拜訪者來說也是自己學識、修養、風度的一種表現。

一是敲門時輕輕敲過三下後,要耐心等待。敲門聲的節奏不宜太快,更不要連續、重力地敲個沒完。

二是若是拜訪住單元樓房的人家,在敲門的同時,呼喊一下被訪者的名字更好。

三是當敲過幾次門而沒人來開時,應想到被訪者家中可能無人,就不要繼續再敲了。

四是如果遇到敲錯門的事情,應馬上禮貌地向對方道歉,說聲“對不起”,切忌一聲不吭,毫無表示地扭頭就走。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識詞解字】

人:別人。明:直接。求:征求。倘:倘若,如果。即為:就是。

【文話白說】

想要使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麵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征得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了。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講如何使用他人財物。使用他人財物有兩種方式:一為借,二為偷。借東西要有禮貌,要有借有還,而不征求同意就使用他人東西,就是偷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覺得和某人是同學,是朋友,對方不在時也可以使用對方的東西,沒有問題的。殊不知,這也不能說明你使用他人財物的合法性。萬一主人不在現場,因為急需而用了對方的東西,事後要及時說明,並表示歉意,切不可滿意不在乎。

【延伸故事】

一片竹林

黃哥的兒子考上重點高中,沒錢上。一天,有一個外地姓李的人找到了學校的校長,說他願意資助黃哥3000元錢送兒子讀書。不過,他要到黃哥的家裏看看。

黃哥家在一片竹林子的邊上。竹林子有幾十畝,一眼望去,盡是密匝匝、修長修長的竹子。黃哥家裏很窮,什麼也沒有,坐的是破板凳,連一張椅子也沒有。李先生看了一會兒,就走了。走出了好遠,李先生說:“我不資助了,他家人懶,你看這個黃哥,屋邊就是大片片的竹子,怎麼也不砍來做幾張椅子坐?”校長一想,是啊!

回去後,校長問李先生還有沒有商量的餘地?李先生說:“這樣吧,過10天我再來看看。”李先生走後,第二天,校長就去了黃哥家,把情況告訴了黃哥。校長埋怨說:“這麼多竹子,你也不砍幾條做幾張椅子!”黃哥一聽,說:“這不行!”黃哥便拿出一份合同書。原來,這片竹林是一個王老板在8年前包下這片窪地種的,種下了叫黃哥看管,簽了合同書,黃哥如果管好了這片竹林子,自己不亂砍、別人也不亂砍,10年後,賣竹子的收入對半分;如果亂砍了,王老板一年隻給他200元工錢。眼下,差一年就滿10年了。校長一聽,說:“你砍幾條竹子做椅子怎麼算亂砍呢?”黃哥說:“我砍幾條,別人也砍幾條,那就不行了。”

一年後,這個李先生拿著合同書來找黃哥,他是王老板的女婿。校長和黃哥這才知道,一年前的一張椅子,是商人的狡詐和黃哥老實守信的較量。現在,黃哥的兒子已讀大學了,用的就是竹子的錢。

評點:做人要誠實,不要被各種誘惑所征服,見利忘義,以免落於他的圈套。利益是迷人的,但做人的標準不能變。黃哥堅守做人的標準,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能動,這才沒有誤入陷阱;李先生想抓住人的弱點,乘人之危,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結果在黃哥這裏碰了壁。看來,人不論有多少聰明,但不能耍花招。做人本份,吃不了虧。

【知識鏈接】

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規範社會基本行為的。應該說,由於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當作傳統美德而不是法律義務來看待,當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來遵守。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而到了現代社會,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其實也早已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金不昧實際上是法律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占。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識詞解字】

借:借用。及時:按時。慳:吝嗇。

【文話白說】

借別人的東西,要信守歸還的時期,拖延時間人家以後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要吝嗇不借。

【微言大義】

有借有借,再借不難。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俗語。借東西要還,不僅於法於理要還,於情也要還。因為別人借了東西,是在幫助解決困難,出於感激也要歸還啊。常見現代有人“賴賬”,甚至耍“無賴”,不認賬,更是天理不容了。如果一時難以歸還,就要誠懇地說明,並積極補償,切不可“撒賴”。

【延伸故事】

王一碩守提前還貸

在從小喜歡中醫的王一碩眼裏,用“草根”、“樹葉”就能治病的醫術好像神奇的魔法。高考填誌願時,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固執地填報了河南中醫學院。當年7月,通知書寄來了,可每年6000元的學費難倒了他,他哭了兩天。第三天,他告訴父親:“爸,我不上了,我打工供妹妹上學。”

但是,一封電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河南中醫學院得知王一碩因為經濟原因放棄上學後,立即給他發來一封加急電報,告訴他學院可以為他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勸他早點來學校上課。

在學校,王一碩利用業餘時間打工掙錢。讀專科的3年裏,他隻花過家裏300元,卻給上大學的妹妹寄去了8000元。

2003年6月,王一碩要畢業了,當時製藥行業就業形勢空前的好,平均每個同學有四五個單位可以挑選。然而就在這時,學校動員畢業生誌願服務西部,王一碩的命運又一次發生了轉折,他決定去西部服務。在他的帶領下,全班77名同學全都報了名,成了當時轟動學院的新聞。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早點就業?王一碩的回答是:“要不是國家的助學貸款和學校的幫助,我怎能上大學?現在西部建設急需人才,我不報名,良心會感到不安。”

在即將奔赴西部之前,王一碩來到廣東發展銀行,眼含熱淚向工作人員表示:“我是一名大學生,我的母校不僅教給我知識,更教會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已被批準為西部誌願者,請你們記下我的聯係方式,我一定按期還款。”

2003年8月,王一碩被分配至陝西省麟遊縣科技局工作。單位領導讓他負責全縣10個鄉鎮的中藥材種植工作。通過調查,王一碩發現這裏的自然條件不適合農作物生長,但非常適合種植黃芩、柴胡等中藥材。他查閱了當地十年的氣候資料,反複征詢藥農的意見,從基地選址、動員群眾到耕地、施肥、播種,王一碩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然而,當他給藥農講解黃芩種植規範和技術要點時,藥農們對他並不信任,當著鄉長的麵說:“如果不出苗,你能負責嗎?”那一刻,王一碩的心裏沉甸甸的,有點委屈。盡管這樣,他還是拍著胸脯說:“你們放心,不出苗,我負責。”

黃芩一天天長高,苗情很好,藥農們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一年後,完成了誌願者工作的王一碩回到鄭州,取得了執業藥師資格。不久,他參加碩士研究生的考試,以總分高出錄取分數線40分的成績考取了河南中醫學院中藥專業研究生。

2005年12月15日,距王一碩還款期還有10個月時,他鄭重地將起早貪黑兼職賺來的26770元錢還給了銀行,實踐了自己對社會的承諾。

王一碩常說:“無論何時何地,誠信都是一個人做人的品牌,一個人隻有誠信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評點:有借有還,關係到一個人的誠信問題。誠信是一個人做人的品牌,一個有誠信的人,走到哪裏都有人願意合作;一個沒有誠信的人,等於是斷了自己的後路。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知識鏈接】

借東西(兒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小孩向人借東西

你拍二 我拍二 語氣謙和應入耳

你拍三 我拍三 借物名稱說在前

你拍四 我拍四 歸還期限要提示

你拍五 我拍五 借了東西應愛護

你拍六 我拍六 用得時候不亂丟

你拍七 我拍七 及時歸還莫忘記

你拍八 我拍八 還時說謝人人誇

你拍九 我拍九 借物還物有講究

你拍十 我拍十 學會禮儀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