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識詞解字】

凡:凡是。信:誠信。詐:欺騙。妄:荒誕。奚:怎麼。

【文話白說】

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無誤、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取的。

【微言大義】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為人做事要講誠信。即說話要真實,不可胡言亂語,信口開河;同時,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努力兌現,否則就是缺少誠信的行為,是最令人看不起的。總之,做人要誠實,守信用,說到做到,言必行,和必果。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質要求。。

【延伸故事】

張說不做偽證

狄仁傑死了以後,魏元忠當了宰相。那時候,武則天寵幸兩個官員,叫張昌宗、張易之。這兩個人權勢大得不得了,滿朝文武官員見到兩張,都讓他們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魏元忠是個有名的硬漢,在周興、來俊臣得勢的時候,他三次被誣陷遭到流放,有一次差點被處死。但是他始終沒有屈服過。後來他擔任洛州刺史的時候,張易之的仆人在洛陽大銜上仗勢鬧事,欺壓百姓。洛陽官員因為鬧事的是張府裏的人,不敢奈何他。這件事傳到魏元忠那裏,魏元忠把那個仆人抓了起來,一頓板子打死了。

魏元忠做了宰相後,武則天想把張易之的弟弟張昌期任命為長史,一些大臣迎合武則天的意思,都稱讚張昌期能幹。魏元忠卻說張昌期年輕不懂事,幹不了這樣的大事。這件事就隻好擱了下來。

為了這些事,張昌宗、張易之兩人把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計想把魏元忠除掉。他們在太後麵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在背後議論:太後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

武則天一聽就火了,把魏元忠打進了牢監,準備親自審訊,並且要張昌宗他們兩人當麵揭發。

張昌宗恐怕辯不過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部下官員張說,要張說作偽證,並且說,隻要張說答應,將來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則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讓張昌宗和魏元忠當麵對質。魏元忠說什麼也不承認有這回事。兩人爭論了半天,沒有結果。張昌宗說:“張說親耳聽到魏元忠說過這些話,可以找他來作證。”

武則天立刻傳令張說進宮。跟張說一起的官員聽說他要上朝作證,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官員宋璟對張說說“一個人的名譽是最可貴的。千萬不要為了保全自己,去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為這個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出去,臉上也光彩。”

史官劉知幾也在旁邊提醒張說說:“不要玷汙你的曆史,連累後代子孫啊!”

張說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兩張的權勢,思想鬥爭得挺厲害,頭上直冒汗,聽了宋璟他們的一番話,才覺得膽子壯了些。

張說進了朝堂。武則天問他說:“你聽到魏元忠誹謗朝廷的話了嗎?”

魏元忠一見張說進來,就高聲叫起來說:“張說,你想跟張昌宗一起誣陷人嗎?”

張說回過頭來哼了一聲說:“魏公枉做宰相,竟說出這種不懂道理的話來。”

張昌宗一看張說的話不對頭,就在旁邊催促他,說:“你別去管他,快來作證。”

張說向武則天說:“陛下請看,在陛下麵前,他還這樣脅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宮外是怎樣作威作福了。現在我不能不實說,我確實沒聽魏元忠說過反對陛下的話,隻是張昌宗逼我做偽證罷了。”

張昌宗一見張說變了卦,氣急敗壞地叫了起來:“張說這小子是魏元忠的同謀犯。”

武則天是個聰明人,聽了張說的答話,知道魏元忠的確冤枉,但是她又不願給張昌宗他們下不了台階,就罵張說說:“你真是反複無常的小人。”說著,就命令侍從把張說抓起來。以後,武則天又派人審訊張說。張說橫下一條心,咬定他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謀反的話。

武則天沒有抓到魏元忠謀反的證據,但是還是撤了魏元忠宰相職務,又把張說判了流放罪。

評點:一個人在生死麵前,不做偽證,實事求是,即使得罪了權貴也在所不惜,這不是一般的誠實,是最可貴的品德了。可見,做一個誠實的人,並不容易,有時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誠實、講信用,是一個正直人的為人之道,為了誠實而付出代價,他的生命是問心無愧的。

【知識鏈接】

古代“誠信”名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識詞解字】

惟:隻。是:真實。佞巧:花言巧語。

【文話白說】

言語多不如言語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出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隻會討厭你。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如何與人交談的問題。有人認為,一個滔滔不絕,語無遮攔的人是口才好,這完全是誤區。會說話的人,在於語言精練獨到,說到點子上,不在於說的太多。如果話說得真實可信,言之有物,比無話不說更有價值。

【延伸故事】

龐涓花言巧語害孫臏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

龐涓到了魏國,被魏王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兵權。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紮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武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錯誤地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王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地隨魏國使臣下山。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並住在他府裏。龐涓表麵表示歡迎,但心裏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於從前,十分嫉妒,但表麵上仍也孫臏稱兄道弟。

孫臏與龐涓同朝為將,朝夕相處。兩人論談兵法,龐涓時時因學識粗淺而無話可答,而孫臏卻誠心誠意為他講解介紹。龐涓知是孫臏學過孫子兵法所致,就故意歎氣自責:“愚弟當年也經先生傳授,但近年忙於政務,幾乎遺忘了。能不能把孫子兵書借我複習一遍?”

“此書經先生講解後,隻讓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並無手本在此。”孫臏誠懇地說。

“吾兄還能全部憶出嗎?”龐涓問。

“基本能背下來。”

龐涓心裏巴不得讓孫臏告訴他,但一時又不好開口、硬逼。但心裏有了一種危機感。於是下決心:必須除掉孫臏!否則,日後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計,便在一次私下聚談時,問孫臏家裏都有些什麼人。孫臏告訴他:“僅有的叔叔、堂兄多年未見,怕也已不在人間了吧!”

不久,忽然有一個漢子來找到孫臏,自稱叫丁乙,是齊國人,有孫臏堂兄孫平的書信帶來。孫臏忙接過信。信中以孫平口氣,講述了兄弟情誼,告訴了叔叔已去世。堂兄兩人已回到齊國,希望孫臏也回到故鄉,把幾近消亡的孫氏家庭重新建立起來。信中語氣懇切、情感深重,最後再一次盼望孫臏早日歸來。

孫臏看罷,不覺流下淚來。然後熱情招待傳信人丁乙,並寫了回信請他帶回去。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齊國鄉親,而是龐涓的心腹家人。龐涓騙到孫臏回信,又仿其筆跡,在關鍵處塗改了幾句:“仕魏乃不得已、礙於情麵。不久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然後將此信交給魏王:“孫臏久有背魏向齊之心。近日又私通齊國使者。臣為忠於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現截取孫臏家信一封,請大王過目。”

“你看該怎麼處理?”魏王問。

“孫臏才能不低於我,若放他歸齊,將對魏國霸業不利。所以……”龐涓沒說下去。

“殺掉他?”魏王一語道破。

“我與他畢竟是同學、兄弟,還是讓我再勸勸他。要同意留下來,最好。若不想留,仍要歸齊與我國為敵,請大王把他發到我府中,由我監管、處置,您看怎麼樣?”龐涓一副為朋友盡情盡義的神色。

魏王雖氣惱孫臏,但在龐涓請求下,還是同意了。

龐涓當晚見孫臏:“聽說兄長接到了家書?”

孫臏對朋友毫不隱瞞:“是,堂兄要我回鄉。可我怎能辜負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讓我辭回了。”

龐涓假裝同情,說:“兄長是不是請魏王準一兩個月的假期,讓兄長回鄉掃掃親人之墓,然後再歸來?”

“恐怕魏王會懷疑我去而不歸,不會答應的。”

“兄長明天試試看。我在旁邊為兄長再說幾句。以兄長為人品行,諒魏王會相信的!”龐涓道。

孫臏很感動:“全仗賢弟促成了!一旦掃墓歸來,我一定全身心報效魏王,再無別意!”

龐涓辭別孫臏,當夜就入見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勸他回心轉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還要當麵以請假之名,要求回齊國!我真是愛莫能助了!”龐涓一臉無可奈何。

魏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卻在一旁道:“孫臏雖有私通齊使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愚見,不如讓他成為不能行走、麵有罪記的廢人。這樣,既成全我們弟兄的情分,又無後患,您看怎麼樣?”

“照你意思辦吧。”魏王道。

龐涓回府,流下淚來,對孫臏說:“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爭苦求,才免於一死。但要受刖刑及鯨麵。”說罷,唏噓不已。

孫臏歎了一口氣:“總算保住了性命,這全賴賢弟救助愚兄了!以後我定要報答的。”

孫臏被行刑之後,龐涓淚流滿麵走進來,親自為孫臏上藥、包裹,把他抱進臥室,百般撫慰,無微不至地照料。一個月之後,孫臏傷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隻能盤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廢人。

此時,龐涓對孫臏更是關心體貼,一日三餐,極其豐盛。倒使臏很過意不去了,總想盡自己所能為龐涓做點什麼。開始龐涓什麼也不讓他幹,後來孫臏再三要求,才說:“兄坐於床間,就把鬼穀先生所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釋講解寫出來吧,這也是對後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揚名於萬代千秋呢!”

孫臏知道龐涓也想全麵學習這十三篇兵法,就高興地答應;而且從那天起,日以繼夜地在木簡上寫起來,日複一日,忘食廢寢,以致人都勞累變了形。

評點:龐涓因為嫉賢妒能,使用花言巧語,在魏王和孫臏麵前演雙簧,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當麵做人,背後做鬼,實在可惡!後來他終於身敗名裂,也是應有的下場。

【知識鏈接】

古代“說話”名言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孔子《論語·季氏》

交淺而言深者,愚也;在賤而望貴者,惑也;未信而納忠者,謗也。——範曄《後漢書·崔駰列傳》

小人不可與盡言。輕言棄謔最害事。蓋言不妄發,則言出而人信之。苟輕言戲謔,後雖有誠實之言,人亦弗之信矣。——薛瑄(明)《讀書卷》卷八

輕言驟發,聽言之大戒也。——呂坤《呻吟語·應務》

好議論人長短,亦學者之大病也。——楊爵《漫錄》

存心說謊固不可,開口賭咒亦不可。——史典《願體集》

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石成金《傳家寶》

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知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魏禧《目錄》

傷心之語,毒於陰冰。——金纓《格言聯璧·悖凶》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識詞解字】

穢:下流。氣:習氣。切:一定。戒:戒除。

【文話白說】

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肮髒的話,決不能說。阿諛奉承、吹牛拍馬的粗俗市儈習氣,也要徹底戒除掉。

【微言大義】

現在有一個詞叫“流裏流氣”,指的是說話下流無恥;行事放蕩無羈,這是一種流氓無賴行為。我們為人做事要行得正,走得直,語言要文明規範,與人交往要正直,切忌無拘無束,自流放任,就像一個街頭小混混。

【延伸故事】

狂生禰衡

禰衡是東漢末年著名的狂生,少時即以才氣過人、記憶驚人而頗負盛名,善寫文章,善於辯論。可是,他脾氣急躁、傲慢。經好友孔融舉薦見曹操,卻因出言不遜得罪曹操,曹操恐“天下謂我不能容物”,為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逼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禰衡又因戲謔劉表,最終因出言傲慢而被斬。

為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前往許都。一路上抬著高昂的頭“恃才傲逸”,他的原則是才能不如自己的就不和那個人說話,他不配。到達許都後,禰衡也曾寫過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是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裏也沒派上用場,最後自薦書上的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有人就問禰衡許都此處人才濟濟,像荀彧等都是當世的人傑。你為什麼不去找他們幫幫忙。禰衡把嘴一瞥,說荀彧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倒是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

不過,再難相處的人都能找到知趣相投的朋友。禰衡終於也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孔融,另一位是楊修。孔融在曹操麵前力薦禰衡,說禰衡“英才卓犖”,“思若有神”。他思維之快,變化之多,就是以前的桑弘羊(西漢時的理財能手,以心算著稱)也比不上。曹操也經不起孔融這麼一說,就答應見一見。禰衡還很矯情,認為被人舉薦是很沒麵子的事情,所以很惱火。托病不去見曹操,同時出言不遜,背地裏把曹操臭罵了一頓。

曹操在當時為了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因此雖然惱怒,也不好加害。但是他想出一個辦法要來羞辱羞辱禰衡,也好出口惡氣,就召禰衡為擊鼓的小吏。在某一年的八月初一,曹操大宴賓客,讓禰衡擊鼓助興。當時,鼓吏有專門的衣服和帽子(相當於現在演出服裝)。禰衡做出了一個震驚全場的舉動,他當著滿堂的賓客把衣服脫得精光(皆當脫其故服),“裸身而立”,再從容不迫的穿上演出服裝,絲毫不覺得難為情。事後,孔融責備禰衡不該如此,叫禰衡去和曹操道歉。來到曹操家門前的禰衡又做出了駭人聽聞的舉動,他坐在地上,手中拿著一跟木棍敲著地麵,有節奏的痛罵曹操。

這下,曹操真的火了,他對孔融說,我殺禰衡這個小子,“無異於雀鼠”。隻是考慮到此人有些虛名,殺了他,大家會說我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強行把禰衡押送到荊州,送給荊州牧劉表。

來到荊州的禰衡,劉表算是很看重他,給予了上賓的待遇,並讓禰衡掌管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禰衡對劉表也算可以沒有犯老毛病,不過就是對劉表左右的人很是不客氣。最後弄的怨聲載道,所有的人無不被禰衡罵過。於是紛紛在劉表的麵前說禰衡壞話,久而久之劉表也開始討厭他了。他和曹操一樣想殺了禰衡,不過同樣害怕擔上一個不能容人的罪名,就再使了一次借刀殺人的計謀。劉表知道江夏太守黃祖性格火暴,肯定容不下禰衡這樣的人,就讓禰衡去黃祖那裏工作。禰衡曾經和黃祖的兒子黃衡做了好朋友。這次禰衡就跟著黃衡來到江夏,黃祖也是久聞其才,讓禰衡出席一些宴會。在宴會上禰衡又來勁了,對黃祖來了個全麵的評價,當然不可能是說黃祖豪華的。黃祖既火且慚,大聲的嗬斥禰衡。禰衡本能的不加考慮和黃祖對罵起來。黃祖惱羞成怒,於是下令斬了他。

評點:在現代,像禰衡這樣恃才傲物,尖酸刻薄,目空一切,極度自我中心的人不在少數,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你言語當,傷了別人的自尊,別人也不會尊重你。

【知識鏈接】

市井的含義

1.古代城邑中集中買賣貨物的場所。《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 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製,故曰市井。”

2.街頭,街市。《詩·陳風·東門之枌序》:“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爾。”

3. 城邑;城市;集鎮。《尉繚子·攻權》:“兵有勝於朝廷,有勝於原野,有勝於市井。”

4.指商賈。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5.指城市中流俗之人。李白《行路難》詩之二:“ 淮陰 市井笑韓信, 漢代公卿忌賈生。”

6.指行為無賴、狡猾。《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尤辰雖然市井,從未熬刑,隻得實說。”

7.指粗俗鄙陋。清你和邦額 《夜譚隨錄·尤大鼻》:“ 韶 謝曰:‘惠然肯留,深愜素望,第慙少子不學,出言市井,談鋒不敵,徒聒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