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識詞解字】

未:沒有。真:真相。輕:輕易,隨便。的:確實,的確。

【文話白說】

看到的事情沒有搞清楚,就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微言大義】

有個成語叫“道聽途說”,就是在大路上聽到一句閑言,不分真假,就隨意傳話,造成了惡劣的後果。在我們身邊,也有不經大腦思考就隨意傳話的現象,結果讓謊言成真相,讓小事成大事,給他人造成了傷害。有句話叫“謊言止於智者”,我們要做一個“智者”,不能做一個輕率的人。

【延伸故事】

管好自己的嘴巴

在古代,有一個人急急忙忙跑到一位哲人那裏,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那個人不解地問。

“三個篩子,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你再用第二個篩子去審查。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

那個人躊躇了一下,說:“不,剛好相反……”

哲人又打斷了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我要再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

“並不是很重要。”那個人很不好意地說。

哲人說:“既然你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麼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便不會困撓你我了。”

評點:管好我們的嘴巴,不做流言的傳播者,養成不隨便傳話的習慣。無數事例說明,許多不必要的擔心和混亂,都是謠傳造成的,事後一調查,原來都是道聽途說。所以,我們在傳話時,要仔細想想,這件事是否真實,是否善意,是否重要,如果是一些無聊的閑言碎語,最好還是一笑了之。

【知識鏈接】

道聽途說

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例如:我要對自己的同學負責,即使嚴赤真的有偷竊行為,我也該對他負責,不能把道聽途說的事當真的。

近義詞:小道消息、捕風捉影、海外奇談、齊東野語、聽道途說。

反義詞:言之有據、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識詞解字】

宜:合適,合理。諾:承諾。苟:如果。進退錯:進退兩難。

【文話白說】

對於自己覺得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地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答應了下來,就會感到進退兩難。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如何答應他人要求的問題。對於他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我們要盡自己所能伸手援助之手;但要視自己的情況和能力,不能輕易許願;一旦答應了,就要盡力照辦。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朋友來借東西,不答應吧怕傷了和氣,答應了吧又覺得一時辦不到。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向對方耐心解釋,切勿憑哥們兒義氣信口答應,結果辦不到。

【延伸故事】

範式守信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再重逢……”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張兄不必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令堂,同你相聚。”

兩年後的秋天,落葉蕭蕭,籬菊怒放。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娘,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多1000裏路,範式怎麼會來呢?”母親不相信。張劭卻肯定地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母親隻好說:“好吧,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才故意這樣做。

沒想到,到了約定的日子,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格外親切。老母親也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感歎範式真是一個講信用的人。

評點:我們常常對說話算數的人報以掌聲,認為他是正人君子;對言而無信的人投以鄙視,認為他是個不可靠的人。將心比心,我們在答複別人時,一定要考慮好,能做到就答應,不能做到就要說明情況;切勿圖一時痛快,草率答應,過去之後又覺得力不從心,結果,既壞了自己的名聲,也讓他人感到不滿。

【知識鏈接】

一諾千金

這句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意思是: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例如,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25回:“姑娘縱然不便一諾千金,一定是兩心相印。”

近義詞:言而有信、千金一諾。

反義詞:言而無信。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識詞解字】

道:說。字:吐字。重:清晰。舒:流暢。疾:快。

【文話白說】

說話時,吐字要清楚、流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要求我們說話吐字要清楚,語速要適中,使人聽起來明白又舒服。有個詞叫“含糊不清”,也有個詞叫“吞吞吐吐”,也有個詞叫“放機關槍”,講的都是說話的缺點,“字正腔圓”、“言簡意賅”應該是我們追求的說話效果。

【延伸故事】

秀才買柴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麵。

秀才問他:“其價若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幹的,裏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柴就走了。

評點:對先生要說書,對屠夫要說豬。意思說,對什麼人要說什麼話,用簡單、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自己的信息,如果話題離對方的本行太遠,既不能被對方理解,也引不起對方的興趣,其結果必然冷場,達不到應有目的。

【知識鏈接】

含糊其辭

這個成語出自宋·袁燮《絜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奪,多含糊其辭;公則不然,可則曰可,否則曰否。”辭:指話。話說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顧慮,不敢把話照直說出來。例如:發表時候,為了避免反動政府檢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辭,現在把它們弄明確了。(沙汀《短篇小說集·後記》)

近義詞:閃爍其辭。

反義詞:單刀直入、心直口快、開門見山。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識詞解字】

彼:那。此:這。莫:不要。

【文話白說】

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係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微言大義】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第三者站在一旁,如果插進去,並不能解決問題。“莫閑管”,並不是一定不要管,而是管了無益。有些事,讓他們自己去爭論好了,誰有理,隻有爭論才能說結果。在結果不明時,還是暫時不管為好。

【延伸故事】

畢沅一心讀書

畢沅是清朝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進士,官至湖廣總都。他的父親畢升,進士出身,曾任工部主事,為人坦蕩,誠實正直,人們叫他“畢直腸”。由於他過於直率,得罪了皇帝,後來被降職到四川內江縣當縣令。畢升在任期間,愛民如子,經常降低賦稅,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誰料畢升因為過度勞累,竟然病故身亡,臨死的時候,他囑咐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給你們留下萬貫家財,但是家裏還有幾畝田地,節儉些過日子,還是可以養活家裏這幾口人的。所以,我死後,不要收百姓、鄉紳、衙役送的錢財。畢沅還小,人也比較聰明,應該讓他好好讀書,為國家出力,教育他做一個忠厚誠實的人。”

畢沅從小就受家風熏陶,父親的行為他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時刻記著父親的遺言,發憤讀書,誠信做人,成為當地有名的書生。

一次,他父親的同窗好友高士祺來到他家,看望畢沅母子。看到畢家雖然家境貧寒,但是畢沅人品很好,學問也很高,於是就把小女兒許配給了畢沅。

畢沅與高家小女兒結婚以後,兩人的感情非常好。但是高家的另外兩個女婿都是家財萬貫,經常取笑畢沅的貧窮和老實。畢沅麵對別人的嘲笑,對妻子說:“從今以後,我發憤讀書,一定要考個功名回來,不然我就不進這個家。”

妻子以為他在說氣話,聽了並未介意。沒想到,畢沅真的離開了家,在湖畔租了一個小屋,每天在那裏專心學習,不管外麵發生了什麼,他都不管不問。有一次連降暴雨,他的小屋眼看就要被水給淹了,可是他仍然坐在裏麵高聲讀書,竟然不知道外麵下雨了,一個打魚的人看見後高聲呼喊,他都沒有聽到……

就這樣,畢沅遵守當初的諾言,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終於在1760年中了狀元。隻到這時,他才回到了家裏。

評點:過去有這兩句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說明讀書時,要專心,要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是非的幹擾,隻有這樣,才能學有所長。

【知識鏈接】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這句成語出自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有兩重含義:1.認為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2.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遠遠丟開不管。

例如, “有人開始變得勢力和圓滑,路見不平而表現出麻木不仁的心理狀態是由一個人的道德連根拔起造成的。在這樣的風氣下生活的人,叫他們怎麼去為別人著想?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又怎麼會去見義勇為?”(作家殷謙的《棒喝時代》)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識詞解字】

善:好。齊:看齊。縱:縱然,即使。去:距離。躋:趕上。

【文話白說】

看到了別人的優點和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向人家看齊。即他和他差距很遠,隻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如何向先進學習的問題。一個社會總有先進和後進之分,學習的過程,就是的後進趕超先進的過程。為此,我們要學樹立榜樣和偶像,努力向他們學習,成為他們那樣的人,然後又確立的新目標,繼續追趕,能做到這些,何愁不進步呢?

【延伸故事】

驢學馬

有個養馬的人,得到了一頭驢,就把這頭驢和馬飼養在一起。

馬該吃料了,驢也學著馬的樣子,吃著草料;馬該散步了,驢也緊隨其後,慢慢散步;馬想奔跑了,馬也拚命地跑起來;馬要睡覺了,驢也挨著它躺下,簡直是形影不離。

養馬的人要用馬運送東西,驢也和馬一起運送東西;馬每日走多遠,驢也走多遠;馬歇息,驢也歇息。這頭驢覺得自己就是一匹駿馬,它幻想著:“有朝一日,我也長得像大白馬那樣高壯、俊美,長長的尾巴,飄逸的鬃毛,啊,那該多好啊!”

驢想到這裏,再看自己,毛色灰溜溜的,個頭矮矮的,尾巴短短的,真有些泄氣。“唉,什麼時候才能變成駿馬呢?”

驢和馬在一起處處學著馬的樣子,馬走百垵路,它不走99裏;馬走千裏路,它也不落後。就這樣學著、練著,時間一長,還真怪,驢真地變了,它的皮毛不再是灰溜溜的,就連叫聲也有些偈馬的嘶鳴了。

這頭驢越發地高興了,終日不停地與馬在一起,想早日變成真正的駿馬。

不料,驢的主人不要它了。驢又被賣給一個養驢的人,而這個人家裏養了一大群驢。

想變馬的驢失去了學習的榜樣,整日和驢群生活在一起,別的驢幹什麼,它也幹什麼。驢群吃草料,它也跟著吃;驢群撒歡兒,它也尥蹶子,跑過來,跑過去;驢群走百裏路,它也走百裏路;驢群行千裏路,它也行千裏路;驢群年著喉嚨大叫,它也放開聲音大叫著……這頭驢再也不覺得自己像馬了,也不再幻想著要變成一匹駿馬了。

慢慢地,這頭驢那光澤的像馬一樣的皮毛,又變得灰溜溜了;它叫起來,不再偈馬的嘶鳴,而完全是驢的聲音了。

據說這頭驢始終沒有再變成馬的模樣,直到死也沒有變。

評點; 跟著龍下海,跟著鳳上天,跟著老鼠學打洞。人拜什麼人為師,就學會什麼技能;人處在什麼環境,就受什麼影響。所以,拜一個好老師非常重要。老師就是榜樣,老師就是目標,強將手下無弱兵,蟹將手下盡蝦米,名師才能出高徒。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選擇一個模仿的對象,事關自己的將來,不可不慎重.

【知識鏈接】

見賢思齊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意思是: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要向他看齊。例如:為他和曲填詞,移宮換羽,使老夫見賢思齊,回嗔作喜。(元代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

近義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

反義詞:見利忘義。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識詞解字】

惡:缺點。即:立即。省:反省。改:改正。警:警惕。

【文話白說】

看到了別人的缺點或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

【微言大義】

同“見賢思齊”一樣,見惡則要反思,反思什麼呢?就是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克服不好的東西,學會好的東西,說到底,就是要修身養性,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個人如果記得發揮優點,克服缺點,就不擔心成為不了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延伸故事】

楚襄王改過

有一次,楚襄王的大臣莊辛規勸楚襄王說:“君王您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上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陪伴,您毫無節製地尋歡作樂,奢侈浪費,不顧國家大事,這樣下去,毀都必遭危亡!”襄王說:“您是老糊塗了呢?還是用妖言惑亂楚國人呢?”莊辛說:“我確實看到了必定會這樣,不敢用妖言惑亂楚國人啊。如果君王還繼續寵幸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這四個人,楚國必定滅亡,我請求避往趙國,待在那裏,靜觀楚國的事變。”

莊辛去到趙國,在那兒停了五個月,秦國果然逐步攻下了鄢郢、巫、上庸等地,襄王流亡到城陽。在這時,襄王命人派專車,到趙國去召請莊辛。

莊辛回到楚國,襄王說:“我沒有聽先生的話,現在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可怎麼辦呢?”莊辛回答說:“俗話說得好:‘見到兔子再放出獵犬,還不算晚;丟掉了羊再修補羊圈,還不算遲。’我聽說,從前商湯和周武王最初隻是百裏小國的諸侯,終於能昌盛起來;夏桀和殷紂雖然富有天下,卻終遭滅亡。現在,楚國雖小,如果截長補短,也有方圓數千裏,何止是百裏之地呢?大王就不曾見過蜻蜓嗎,它有六隻腳,四個翅膀,飛翔在天空中,下俯可以吃蚊蠅,上仰可以飲甘露,它自以為無優無慮,與人無爭。沒料到,那幾歲的兒童用糖漿卻粘捕它,蜻蜓正在離地麵四仞的空中飛著,卻被膠絲加在身上,粘住了它,結果掉了下來,被螻蟻吃掉了。蜻蜓還算小的,黃雀也象這樣,遭到與蜻蜓同樣的命運。它在地上,啄食白米,飛往高處,棲息在樹上;鼓動翅膀,自由飛翔,自以為無憂無慮,與人無爭。沒料到,公子王孫左手拿著彈弓,右手拿著彈丸,當黃雀在十仞的高空飛翔時,他們卻把它的脖子當著活靶子。頃刻之間,就落在他們手裏。白天黃雀還在樹林中遊蕩,日暮卻成了桌上的佳肴。

“君王您的事也像這樣,您左有寵臣州侯,右有寵臣夏侯,鄢陵君與壽陵君與您同車,吃的是得自采邑的糧食,載的是國庫四方之金,遊樂於雲、夢澤中,而不管天下,國家的大事。不料,穰侯冉接受秦王的命令,大將白起攻入楚都鄙郢,君王您被迫逃到陳地,做了逃亡國君。”

襄王一聽,深感慚愧,後悔沒有聽取莊辛的建議。從此他汲取教訓,並封莊辛為陽陵君。

評點:人做錯了事,隻得懂得反省和汲取教訓,就有希望。就怕死不改悔的人,一錯再錯,隻能身敗名裂。

【知識鏈接】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則成語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則:就;加:加以。意思是: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根據同學們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 聽取別人的意見,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