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識詞解字】

唯:重視。礪:鼓勵,勉勵。

【文話白說】

做人最要緊的是注重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如果這些方麵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迎頭趕上。

【微言大義】

一個人生在世上,一要有德行,二要有技藝,沒有德行,光有技藝,這樣的人對社會的影響更壞;光有德行,沒有能力,空有德行,仍然起不到示範作用。隻有有才有德的人,才是成功的人生。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學會從這兩個方麵嚴格要求自己。

【延伸故事】

百鳥朝鳳

很早以前,百鳥住在一座大森林裏。每天,它們吃飽了肚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追逐嬉鬧,玩得非常痛快,大家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有一隻穿戴樸實、很不起眼的小鳥,名叫鳳凰。它不像有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玩,而是從早到晚采集果食,總是閑不住。鳳凰把別的鳥扔掉的果子,也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山洞裏。

尖嘴利舌的喜鵲譏笑它是“財迷精”,笨嘴拙腮的烏鴉也諷刺它是“大傻瓜”。

聽了這些冷言冷語,鳳凰既不生氣,也不灰心,還是照常奔忙不息,幹著群鳥瞧不起的工作。

有一年,森林裏發生了大旱災,山上的草烤枯了,樹上的葉子烤焦了。百鳥找不到吃的東西,有的餓得頭昏眼花,有的餓得奄奄一息。森林裏一片哭泣聲、呻吟聲。一天,鳳凰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采食歸來,看見這光景,它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的果幹和草籽分給了百鳥,使大夥兒度過了難關。

百鳥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每隻鳥都從自己身上選一根最漂亮的羽毛,集在一起,做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絢麗耀眼的百鳥衣,獻給了鳳凰。從此,鳳凰成了最美麗的鳥,大家一致推選它當了鳥王。每逢鳳凰生日那天,百鳥都飛來向它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評點:老虎成為百獸之王,靠的是它的武力;獅子成為森林之王,靠的是它的殘暴;而鳳凰作為百鳥之王,則靠的是它的美德。美德是征服人心的最好武器,是人類永遠的崇拜。一個人不管多麼有能耐,多麼有錢有勢,如果缺少美德,照常得不到人們的愛戴。

【知識鏈接】

德藝雙馨

這則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技藝)都具有良好的聲譽。例如,梅蘭芳大師真不愧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德藝雙馨,不是沽名釣譽所能獲得的,更不是經過炒作被推上光榮榜的。德藝雙馨,是一個人經過若幹年的思想修養和品質升華,再加之不懈的刻苦鑽研、進取努力以精進業績,使自身的技藝水平達到出類拔萃的高度。而他的信譽和聲望,得到民眾的認可並讚許。德藝雙馨者,是國家和民族的驕傲,是人民百姓中的精英,更是國家建設的棟梁。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識詞解字】

衣服:穿著打扮。生:產生,感到。戚:自卑。

【文話白說】

要是吃的、穿的不如人家,則用不著憂愁自卑。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微言大義】

人一生最重要的修煉品德,提升能力,為社會做貢獻,而吃穿玩樂之類,則是身外之物,大不可刻意追求。物質的東西再豐富,也會消費殆盡,而人的品行則是萬古長存的。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與人爭吃爭穿,而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延伸故事】

陳嘉庚的境界

20世紀50年代初期,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廈門的辦公室兼臥房裏,一張木床,掛有一頂發黃的且有補丁的蚊帳;一張木桌,上麵放著一個倒扣的破瓷碗,碗上立著半根蠟燭;兩張破沙發不成對,一個是新修過的,一個是舊的;一個破舊的木茶幾擺在中央。接待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他就在這樣的辦公室了,隻不過茶幾瓷盤上多了一斤糖塊,事後還批評下屬“買那麼多幹什麼?首長最多嚐一二顆,買它二兩糖果就滿夠了”。

毛澤東聞聽此事,曾感慨地說:“當今華人世界中誰最富?陳嘉庚先生!可是這位最富有的華僑巨商,卻用一斤糖果招待我們的陳毅市長!這還不令我們共產黨人深省嗎?”

最富有的華僑巨商何以如此“節儉”?陳嘉庚自己的話就是答案:“嘉庚一生所求:吾多儲一文,亦即為吾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以之興學,此乃我的本意。”“事業上該花的錢千萬都要花,生活上該省的錢一分一文也要省。”原來,陳嘉庚節省錢,是用來興學育人,用來支援革命和建設。

陳嘉庚的“節儉”,很容易讓人想起延安精神。其實,表現在陳嘉庚身上的“節儉”,比延安精神更有其深刻的含義。毛澤東說過:“我們在延安的時候,是一無所有,想腐化嗎?沒有條件;而陳嘉庚先生呢,他是當代華僑巨富,自己拿錢辦得起一所大學,可他對自己呢?……”毛澤東這番話表明,在延安時,沒有腐化的條件,想腐化也腐化不了,不艱苦奮鬥連生存都保不住。而陳嘉庚有的是錢,存在腐化的條件,但他卻如此“節儉”,其思想境界不是更高嗎?

評點:作為當時最富有的人,陳嘉仍然如此“節儉”,這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苦行僧,而是因為他心裏裝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把省下來的錢奉獻出來。陳嘉庚的“節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堅持這個優良傳統,不是僅僅因為我們尚處在學習和創業的階段,即使將來功成名就了,仍應發揚這個傳統。

【知識鏈接】

重義輕財

這個成語出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錯幣》:“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意思是: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古代很多有德行的人都是重義輕財、仗義疏財、重德而視錢財如糞土的有德、俠義之士;甘於貧賤,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例如,宋代人倪閃,聰慧好學,喜好施舍。每逢外出,總隨身帶著錢財,遇見貧窮的人就將錢放在他家裏,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識詞解字】

聞:聽到。過:過失,缺點。譽:讚揚。卻:退卻。

【文話白話】

假如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疏遠。

【微言大義】

古人說:聞過則喜。意思是說,聽到別人為自己提出意見,就非常高興。因為這有利於自己全麵認識自己,發現缺點和錯誤,及時改正。所以,我們應該把那些經常批評自己的人當朋友,而要警惕那些經常讚揚自己的人,當心被“捧殺”。

【延伸故事】

齊王納諫

齊國的宰相鄒忌,他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十分漂亮,徐公怎麼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與徐公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怎麼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麵來,鄒忌與客人坐著閑聊,鄒忌問他:“我與徐公比較,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認為自己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看自己,又覺得遠遠的不如徐公美。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畏懼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請求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本來不如徐公美。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畏懼我,我的客人有事請求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裏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近臣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畏懼您的,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不有事請求您的:從這樣的情形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就下命令:“全部官吏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書麵勸諫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裏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廷的門院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評點:鄒忌諷勸齊王納諫,廣開言路,博采眾議,聞過則喜,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從而說明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采納群言,虛心聽取批評,才能明辨是非,把事情辦好。

【知識鏈接】

聞過則喜

這則成語出自孟軻的《孟子·公孫醜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過:過失、錯誤;則:就。意思是: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依舊很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例如,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宋代陸九淵的《與傅全美書》)

近義詞: 嚴於律己、知錯必改。

反義詞 :文過飾非、知錯不改、諱疾忌醫。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識詞解字】

恐:惶恐。欣:欣喜。直諒:正直誠信。親:親近。

【文話白說】

假如你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微言大義】

人人都喜歡聽到讚賞自己的話,聽起來讓人飄飄然,自鳴得意。可是,真正能阻止自己進步的,就是這樣的“讚歌”,因為它會蒙蔽自己的雙眼,麻痹自己的鬥誌,讓自己難倒自滿起來。所以,對於他的讚譽之詞,要注意辨別,不要信以為真。

【延伸故事】

烏鴉唱歌

有一隻烏鴉很幸運,不知從哪裏叨到一塊肉,正站在樹上慢慢享用。

樹底下,一隻狐狸走了過來。他早就被那塊肉散出的香氣迷住了,垂涎三尺,恨不能立即據為己有。可自己又不會上樹,更不會飛翔,想得到這塊肉可是難如上青天啊。

但是,狐狸畢竟是狐狸,鬼點子可真多。隻見他眼珠一轉,就想出一個妙計。他擦了擦口水,衝著樹上喊道:“是烏鴉小姐嗎?你讓我找得好苦呀。”

烏鴉知道狐狸心眼壞,不願理他。

“烏鴉小姐,聽說你的歌唱得可好聽啦!我到處打聽你的下落,就是為了聽聽你唱的歌。我知道你是一位高貴的小姐,並不是誰就能聽到你唱的歌,但我敢發誓,除了我,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崇拜你的人了。”

聽到狐狸的話,烏鴉心裏美滋滋的:多少動物都討厭我的歌聲,甚至罵我是烏鴉嘴!還是狐狸理解我,是知音啊!心裏便對狐狸產生了好感。

“烏鴉小姐,你就唱一曲吧。不然,我可就急死了。急死了我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你從此就再沒有我這樣的知音了啊。”狐狸哀求說。

“好吧!”烏鴉說。

於是,她張大嘴巴,哇哇地喊起來,嘴裏叨的肉便掉在了地上。她低頭一看,狐狸叨起那塊肉,跑得無影無蹤。

評點:人要有自知自明,千萬不要養成愛虛榮的習慣。好虛榮,就是喜歡別人稱讚自己,陶醉於不真實的榮耀中。有人對你的讚美,是為了討好你,讓你高興;有人對你的讚美,則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那隻狐狸一樣。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正確地品價自己。重要的是,我們要修煉內功,用真才實學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而是靠華而不實的外表去取悅別人。

【知識鏈接】

“喜譽”與“憂譽”

順耳之言,人多喜之;逆耳之言,人多惡之。喜譽,可謂人之一大弱點。

“聞譽則憂”,確是人生極高的境界。它要求人們在遇到他人讚譽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所讚譽的作出冷靜的分析,不為其所動,也不為其所惑。賢者的高人之處,就在於對他人的讚美、恭維,能夠從反麵想一想,發現這讚美、恭維的背後的東西,從而能較正確地認識他人,認識自己,也就真正做到“不為浮雲遮望眼”。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識詞解字】

無心:濁故意。名:稱謂。錯:過錯。惡:惡行。

【文話白說】

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才是“錯”;如果明知是錯誤的,而故意去做,那就是“惡”了。

【微言大義】

這段說出了錯誤與犯罪的區別,犯錯是無意中做了錯事,犯罪則是故意犯錯。所以,我們要避免自己做錯事,更要杜絕故意做錯事。對於別人做的錯事,也要區別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是無意的,就盡量原諒他;是有意犯錯誤,就要教育他。

【延伸故事】

曹操割發代首

有一次,曹操帶兵打仗,他命令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蹬過麥田,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有的望著官軍的背影,還跪在地上拜謝。

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裏飛起一隻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 “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 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說:“ 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 ”   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 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然後,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替罪。

評點:也許你覺得剪頭發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而且還是不孝的表現。但曹操違規不是故意的,而是意外事故,以割發代首,也是恰如其分。

【知識鏈接】

知錯能改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錯誤並馬上改正。例如:他被評上三好學生,不是因為他能力出色,而是因為他知錯能改,不斷追求進步。

同義詞:知錯就改、知錯即改。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識詞解字】

過:過錯。倘:假如。辜:罪過。

【說文白說】

有了錯誤,要能勇於麵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微言大義】

有句話是“犯了錯誤不要緊,改了還是好同誌”。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是對待錯誤的態度。一個人對自己的錯誤誠懇反省,並認真改正,就會重歸於正道;如果明知故犯,死不認錯,則是錯上加錯了。

【延伸故事】

寫檢討

謝覺哉是從長征中走過來的老幹部,他覺得幹部子弟容易產生優越感,他常對孩子們講:“內省是無止境的。”並叫他們把這句話作為做人的座右銘。

他的兒子謝飄上中學後,在學校違反了一次紀律,一位教工批評了他,他不服氣,也教工頂撞了起來。謝覺哉知道後非常生氣,把謝飄叫到身邊,用拐杖指著他的腦袋說:“這太不像話了,學會瞧不起人啦!人家批評你,你還和人家頂嘴,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孩子知道父親是從來不發脾氣的,這次這樣厲害,嚇得一句許也說不出來,心中感到有愧,就躲到一邊哭起來。謝覺哉見他已經開始認識錯誤,便把他拉到身邊,和藹地說:“不要以為爸爸是國家幹部,你就可以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聽學校的的話,要知道隻有謙虛謹慎,才能使你進步啊。俗話說:知錯改錯不算錯,你要拿出行動來改正錯誤。”

當天晚上,謝飄寫了一封檢查,謝覺哉看後,高興地鼓勵他:“好啊!要學會作自我批評;不肯作自我批評的人,永遠不會進步,也永遠不會成為高尚的人。”

評點:孩子最容易犯錯誤,因為孩子的認識能力、辨別能力和自製能力較弱。一旦犯了錯誤,首先要端正態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然而再加以改正。

【知識鏈接】

悔過自新

這同晟語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悔:悔改;過:錯誤;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意思是:悔恨以前的過失,決心重新作人。

近義詞:改過自新、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相反詞:怙惡不悛、至死不悟、死不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