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識詞解字】
皆:都。覆:覆蓋。載:承載。
【文話白說】
不管是誰,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住一塊土地上。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關於與人相處的話題。與人相處,要發揚愛心。泛愛就是提倡博愛,就是與朋友和其他在一起相處時,講究平等,相互關照。與之相反的,則是冷漠無情,互不關心,自己隻顧自己,這是需要摒棄的。
【延伸故事】
鋪滿藥渣的小路
從前,有一個住在大山裏的孩子,名叫阿寶。阿寶從小就體弱多病。那時候,在鄉下求醫問藥可真難啦,隻能吃點兒草藥,而他住的小山村離集鎮又遠。他母親時常一大早就起來,挑上一擔柴,去集上為兒子換回大包小包的藥來。每一包藥總要煎上兩三遍,直到藥味淡了,母親才將藥渣倒在門前的路上。
時間一長,門前那條路鋪滿了藥渣。阿寶覺得奇怪,便問母親:“媽媽,為什麼要把藥渣倒在路上呢?”母親告訴他:“過路的人踩著藥渣把病氣帶走了,你的病就會很快好起來。”阿寶一聽,搖搖頭:“媽媽,病氣被別人帶走,那別人不就得生病了嗎?”阿寶的母親半晌無語,隻是把阿寶緊緊摟在懷裏。
後來,阿寶再也沒見到母親在門前的路上倒藥渣了。可是有一天,他無意中卻在屋後一條山道上看到了滿地的藥渣——那是母親每次上山砍柴的必經之路……
評點:阿寶的心是善良的,他不願意為了治好自己的病,而把病氣帶給別人;母親的心是寬大的,她理解了兒子的願望,接受了兒子的要求;母親的心更是慈悲的,她寧願自己天天走在鋪滿藥渣的小路上,好把病氣從兒子身上帶走,傳到自己身上。這條鋪滿藥渣的小路是愛的小路,是母愛偉大和無私的見證,是人類的美好品德的寫照。
【知識鏈接】
關於“博愛”
博愛一詞出自於唐朝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博愛是對全人類的廣泛的愛!
博愛是一種特殊的愛,因為愛的對象是全人類,所以程度上絕對不會是象“愛情”的“愛”一樣。博愛是要人與人之間有一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那麼最基本的條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顆熱忱的心”但是,博愛的“愛”是有程度限製的,因為這種愛因為範圍的廣泛,所以隻能是一種“泛泛的愛”最簡單的對博愛的定義就是“對其他人有一種熱忱的心,去幫助所有需要關心的人”。
博愛,既是無私的,又是廣大的。既能把這種愛給予親人,給予朋友,也能把這愛給予不認識的人。甚至是在平時反目的敵人遇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識詞解字】
行:品行。人:別人。重:敬重。貌高:外表漂亮。
【文話白說】
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不是一個人的一副好相貌,而是他的品質。
【微言大義】
人們總是對那些品質高尚的人投以真誠讚賞的眼光,而對一個人的美貌,即使表示讚賞之意,也不太會放在心上。因為人的美德是惠及世人的,而一個的美貌隻屬於自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外表不美而自卑,隻要修煉好人品,就會贏得人心。
【延伸故事】
華而不實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到魏國去,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裏。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隨時留心,都沒找到一個合意的。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不知談些什麼。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跟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 嗎?家裏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
“唉,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 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他一去,沒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禍害,所以打消了原來的主意。”店主說。
評點:這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家夥。 所以,店主毅然地離開了他。所以,我們要學習稻花、麥花,雖然不顯眼,卻能結下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觀賞花雖好看,卻沒有實用價值。
【知識鏈接】
以貌取人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羽相貌醜陋,孔子對他很冷淡,他隻有離開孔子回去自修,後成為有名的學者。而學生宰予長得很好,但不學無術,不久就被齊王處死。孔子感慨地說:“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憑人說話來衡量別人。”
近義詞:表裏如一、以容取人。
反義詞:量才錄用。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識詞解字】
才:才能。望:聲望。服:佩服。
【文話白說】
一個學識豐富的人,聲望自然就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微言大義】
同以貌取人一樣,以言取人也是錯誤的。在生活中,常常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的人,多是華而不實的人,因為“滿桶水不晃半桶水搖”;而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很謙虛,因為“飽滿的穀穗總是低著頭的”。所以,我們要善於甄別誰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誰是華而不實的人。
【延伸故事】
馬稷言過其實失街亭
馬稷是三國時期蜀漢參軍,自幼飽讀兵書,談起兵法、戰陣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自稱連諸葛武侯也要向其請教。這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邊的瞎吹,當年諸葛亮帶兵南征,就是聽取了馬稷“攻心為上”的建議才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最後令孟獲以及南蠻從心底裏服了諸葛亮。
平定南方之後,諸葛亮即實施其久欲北伐之夙願,統領三十萬大軍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秦嶺之西有一地名為“街亭”,為漢中咽喉要道。諸葛亮問眾將誰願前去據守街亭?馬稷自告奮勇、當麵請纓。諸葛亮開始有些不放心,無奈馬稷信誓旦旦、言之鑿鑿,並以全家人的性命為保當即立下了軍令狀,因而諸葛亮也難拂其意,隻好一再叮囑他:街亭雖小,幹係重大,且魏軍主帥司馬懿老謀深算,先鋒張郃英勇善戰,一定要小心謹慎、認真對付,並告誡他在要道之處安營紮寨,為保險起見又派老成持重的王平為副將協助馬稷。然而,這位熟讀兵書戰策的馬參軍察看實地之後,卻譏笑諸葛亮謹小慎微,聲稱:“當道豈是下寨之處?”命令軍士在一座孤山之上安營紮寨。王平勸阻說:“當道築城紮寨,敵兵難以偷越;紮寨於山上,如果敵兵將孤山四麵圍困怎麼辦?”馬稷哈哈大笑:“真是婦人之見!孫子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如果敵兵來了,管教他片甲不回。”王平又說:“如果敵人斷絕水道,我軍將不戰自亂!”馬稷又教訓王平:“孫子兵法雲:‘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敵人斷我取水之道,我軍必然拚死力戰,那豈不是以一擋百?我自幼熟讀兵書、精通陣法,諸葛丞相諸事尚且請教於我,你怎麼總是跟我對著幹?”王平心知要壞大事,無奈自己是副帥,不能作主,於是提出分一支人馬給他另處紮寨,以為犄角之勢。馬稷還陶醉於自我欣賞之中:“既然如此,到時候你就不要和我爭功勞喔!”
結果,誇誇其談的馬稷到底失了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了馬稷。
評點:大話連篇的馬稷雖然自幼熟讀兵書,卻是一知半解,因為他把沒有把知識同實際結合起來,沒有掌握知識的精髓,難免不一敗塗地。
【知識鏈接】
誇誇其談
這句成語出自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誇誇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形容說話、寫文章浮誇不切實際,表貶義。例如,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
近義詞:娓娓而談、侃侃而談、高談闊論、自以為是。
反義詞:守口如瓶、默不做聲、噤若寒蟬。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識詞解字】
能:才能。訾:詆毀,怨恨。
【文話白說】
自己有才能,不要隻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關於如何看待才學的問題。對自己辛苦掌握的才學知識,不能保守,要傳授於人,要貢獻社會;對於他人掌握的學問和知識,要抱著尊敬和學習的心態,切不可以眼紅。知識歸根到底是要讓它產生社會效益,否則就一文不值了。
【延伸故事】
同行冤家
清朝,江蘇吳縣出了幾位名醫,最有名的一位叫葉桂,字天士,號香岩,還有一位差不多和葉天士齊名,叫薛雪,號生白。葉、薛二位既是同鄉,又是好朋友,兩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間,蘇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設立醫局,救治老百姓,規定名醫輪流參加義診。這一天,醫局裏來了一名更夫,全身浮腫,皮膚腫成了黃白色,等候醫生給他治病。
薛雪先到醫局,給這更夫診脈後揮手讓他出去,對他說:“你的病很重,沒法治了,回去吧。”出了醫局的大門,正好碰上葉天士來醫局。葉天士在轎子裏看到了更夫,便說:“這不是更夫嗎,看你這病是由於燒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進來吧!”進和醫局,葉天士給更夫開了兩劑藥,對他說:“不用害怕,吃了這兩劑藥就會好的。”薛雪在一邊恰恰聽到看到了這一切,認為葉天士是有意弄他的難堪,心中又惱又恨,回家後就把自己的書房改名為“掃葉莊”。
葉天士聽說後也非常生氣,就把自己的書房改為“踏雪齋”,至此兩人不再往來。
後來,葉天士的母親得了傷寒,葉天士小心翼翼地開了處方,可母親吃了不見好轉。這事傳到薛雪那裏,薛雪笑笑說:“這種病要是放在別的病人身上,葉天士早就用白虎湯了,而在自己的母親身上就沒辦法了。”薛的一個弟子插話說:“白虎湯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雪說:“她這病有裏熱,正是白虎湯症,藥性雖重,非用不可。”這些話傳到葉天士耳邊以後,葉很便服薛雪的見解。他確實想到了白虎湯,也確實是擔心母親年高承受不了。聽了薛雪的話後,就給母親用了白虎湯,果然病很快好了。這件事教育了葉天士,覺得名醫更應心胸寬闊,互相學習,就主動地去薛雪家登門拜訪,兩人重歸於好。
評點:人各有和工,人各有短。就是同行之間,也各有所長,如果抱著取長補短的心態,去學習,就會使自己的才世精益求精;如果相互拆台,相互忌恨,隻能兩敗俱傷。
【知識鏈接】
嫉賢妒能
這個成語出自漢代荀悅的《漢紀·高祖紀三》:“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賢、能:有德有才的人。意思是:嫉妒道德和才能比自己高的人。亦作“妒賢疾能”。 例如:你這妒賢嫉能的賊,不殺了,要你何用。(明代施耐庵的《水滸傳》第19回)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識詞解字】
諂:巴結討好。驕:驕傲自大。厭:厭棄。
【文話白說】
不要諂媚巴結那些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隻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如何對待不同的人。不巴富,不嫌貧,不忘舊,不戀新。總之,做人要正直,要無私,要心胸坦蕩,要公道正派,切勿見風使舵,喜新厭舊,反複無常,那樣是要受人唾棄的。
【延伸故事】
陳世美不認前妻
宋朝年間,有個窮書生陳世美娶得賢妻秦香蓮。在秦香蓮的鼓勵之下,他發憤讀書。家事全由秦香蓮艱苦操持。
大比之年,陳世美理應赴首都開封考試,可是他連吃飯都沒有錢,哪裏來的盤纏?秦香蓮把家產及身上所有可以典當的東西,統統典當精光,不足之數,再向親友借貸,受盡羞辱,才把他打發上路。夫婦二人,在十裏長亭分手,抱頭痛哭,相約生生世世勿相忘。陳世美到了京城,一下子考取了狀元。皇帝看陳世美堂堂儀表,龍心大悅,於是派人問他是否結婚。陳世美硬說自己尚未結婚,最後與公主成親。陳世美做了很大的官,不但忘了賢妻秦香蓮,也忘了他在故鄉受苦的爹娘。
秦香蓮聽說丈夫在京為官,又聽說已經再娶,風言風語使她不敢置信。恰逢那年家鄉大旱,秦香蓮實在活不下去,乃上奉公婆,下攜二子,一路上哀哀乞討,向京城出發。走到半途,公婆年老,不堪顛沛流離,雙雙病故。她將公婆安葬後,仍然繼續前行。好不容易堅持走到了京城,陳世美卻不認秦香蓮。因為他越想越不對,自己豈不犯了欺君和重婚兩種大罪。他把心一橫,一口咬定不認識秦香蓮和兩個親生的幼兒,並且未了根絕後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位殺手,前往滅口。
殺手是有良心之人,不但不忍心動刀,反而給秦香蓮出主意。叫他去告狀。秦香蓮幸而遇到包拯,他不怕權貴,把陳世美叫到公堂上,讓他收留秦氏母子。陳世美口硬如鐵,包公勃然大怒,抬出鋼鍘,將忘恩負義的陳世美一鍘兩段。
評點:嫌貧愛富,是古今許多人的通病。就是像陳世美居然鬧到殺妻的程度,現實生活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其次,交了新朋友忘了舊朋友的人,也大有人之。這些都是令人不屑的行為,是應該摒棄的。
【知識鏈接】
嫌貧愛富
這個成語出自元代關漢卿的《裴度還帶》第二折:“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意思是: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例如,有負義忘恩的強盜,有嫌貧愛富的強盜。(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八回)
喜新厭舊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例如,這種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的不道德行為,應當受到全社會的遣責。
近義詞:朝三暮四、見異思遷。
反義詞:堅定不移、地久天長。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識詞解字】
閑:空閑。的、攪:打擾。不安:情緒不寧。
【文話白說】
當別人正忙著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就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如何與人交道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有事,就去打攪別人,而不管對方是否也有事。當對方有事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對方是否方便。因為別人沒有義務一定要接待你,當別人正忙的時候,你的事就退到次要地位了。
【延伸故事】
李固求學
東漢初,李固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但他並未沾染紈絝子弟的不良習氣,他為人彬彬有禮,恭謹謙遜。
李固對老師極為尊敬,從不表現出一點兒貴公子們所慣有的任性。幾年之間,他讀完了《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老師見他小小年紀就這樣懂禮貌,又謙虛好學,不禁對他倍加喜愛,常悉心調教。這使李固感到很不安。他想:老師之所以如此待我,恐怕還是因為我是司徒的兒子,讓老師這樣客氣的待我,這是違反為人倫理的。
於是,他向父親說出了自己的不安,並請求父親允許他獨自出門,去他鄉求教。 過了幾天,李固終於告別了父母和老師。他身穿布衣,足穿舊鞋,手拿鞭子,趕著一頭馱著書籍的驢子,獨自一人向遠方走去。
來到長安後,李固四處打聽賢士們的名諱,並且一一作記。 一天午後,他來到鄉間的一所茅屋前,輕輕叩門。不一會兒,出來一個孩子問他有什麼事。他說:“弟子前來拜見老師,請教有關五經的學問。”那個孩子見他比自己大不了幾歲,還牽著一頭驢子,料想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少年,便隨口說:“我家主人正在午睡,你在這裏等一會兒吧!”說完,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