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泛 愛 眾(2 / 3)

鄰家一位老婆婆見這個少年在門外站了那麼長時間,非常奇怪,就走過來詢問。李固說明了緣由,那老婆婆愛惜地說:“一定是那個小孩子貪玩忘了,讓你在這裏等了這麼長間。”在老婆婆的幫助下,不一會兒,一位老者走了出來,拉住李固連聲道歉,然後他們一起進入草堂。李固向老人行了禮,說明來意後才坐下。老人見他如此恭謹,心生愛才之意,便收他為徒。

中秋節那天,學校放了兩天假,同學們收拾東西回家了,隻有一些離家很遠的學生沒有走。一個同學見李固還在看書,就關心地問:“今天是節日,難道在長安城裏你連一個親戚也沒有嗎?”李固說:倒是有幾個,隻是我不願前去打擾。“那你怕什麼?中秋節,親友聚一聚也是好的。”李固敷衍地說:“好,我一會兒就去。”

晚上,同學們都走了,他才走出學校,悄悄地回到家裏。

評點:李固不願去打擾人家,是因為他覺得正值中秋節,家家戶戶正親人團聚,自己去了,使對方多有不便。這裏也有替別人著想的意思。

【知識鏈接】

不合時宜

這個成語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袁帝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合:符合,適應;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意思是: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規矩。例如:這個時間提出這樣的要求,有點不合時宜。

近義詞:不合時尚、陳詞濫調。

反義詞:因時製宜。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識詞解字】

短:短處,缺點。揭:揭穿。私:隱私。

【文話白說】

對於別人的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對於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微言大義】

這裏講的是如何麵對別人的缺點和短處。人人都有自己的短處,或隱私,如果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去宣揚,或抱著置人於死地的目的去散布,不僅暴露了自己的黑暗心理,也會觸犯法律製度。我們應該抱著尊重別人的態度去看待對方的短處,做到包容和諒解。

【延伸故事】

蔣琬的雅量

蔣琬為政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故群臣悅服,樂於效命。

掌管軍吏的楊戲為人坦誠直爽,與人言談時,從不隨聲附和,更不肯信口予以褒貶,蔣琬有時與他談話,亦常常不予理睬。蔣琬問侍衛單鎬:“我自執政至今,在治理國政、整軍肅伍方麵有何不周?府中屬官有何議論?”單鎬答道:“大司馬日理萬機,功高蓋世,眾人皆服,隻是您對屬官太寬容了。”並舉例說:“您身為大司馬,位崇言尊,連後主也要謙讓幾分,而府中楊戲官不大,架子卻不小,竟然連您講話也愛理不理,對這種傲慢無禮之官,若不治罪,豈不過於寬容?”蔣琬聽到此話,心中坦然,耐心地解釋道:“人們的思想就好像人們的麵孔不同一樣,不要當麵順從,背後又說相反的話,這是古人所告誡的。至於楊戲這個人,我是了解他的。他從不違心地恭維別人,我說的話,也不可能句句在理。楊戲要讚許我吧,又不是他的本心;要反對我吧,又宣揚了我的錯誤,所以他就默默不語了,而我正是從他不理我言之中覺察到自己不足之處,這有何不好呢?為何要治他的罪呢?”單鎬見大司馬有如此雅量,感動地說:“丞相真是虛懷若穀,雅量過人!”

評點:楊戲不巴結,不亂說,做到正直無私;蔣琬有雅量,有頭腦,不給楊戲羅織罪名,都體現了言語謹慎的精神。

【知識鏈接】

蜚短流長

這個成語出自清代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封三娘》:“造言生事者,蜚短流長,所不堪受。”意思是: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識詞解字】

道:稱道。善:美德。知:知道。愈:更加。勉:勉勵。

【文話白說】

稱讚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因為別人知道後,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微言大義】

記人之善,隱人之過,多讚美別人,少批評指責,這是為人處世的技巧之一。當別人做對了事時,要及時地加以讚美,不僅鼓勵了對方,也體現了自己的美德。千萬不能像俗語所說的那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如果那樣的話,隻能說明自己的心理很不健康。

【延伸故事】

蔡邕挺王粲

蔡邕是東漢末的一位著名文人,官任左中郎將。他十分好客,家裏常常是高朋滿座,真乃“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但他在眾人之中最佩服詩人王粲的才能。

一次,蔡邕因工作勞累,十分困乏,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丁報告王粲來訪,他便立即起身出迎。因為他太高興,竟顧不上穿好鞋子,而倒拖著鞋子,跑了出去迎接(倒屣迎之)。

蔡邕又發帖設宴,請王粲為上賓。其他客人也驚異地看到蔡邕對王粲十分敬重熱情。宴罷,蔡邕又親自送王粲至府門外,回過頭來對其他客人說:“王粲此人,才能非凡,我不及之啊!”

蔡邕的稱讚使王粲非常感慨,也倍受鼓舞,在蔡邕的關心和培養下,王粲發奮力強,才能不斷提高,最張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

評點:蔡邕獨具慧眼,對王粲倍加讚賞,不僅體現了自己尊重才能的胸懷,也體現了他謙虛的美德。

【知識鏈接】

倒屣相迎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意思是:蔡邕對鄴中七子之一的王粲的文才非常賞識,一日家中賓客滿座,聽說王粲登門求見,來不及穿上鞋子,就倒拖著出門迎接。形容對賢才或貴賓的熱情接待。

也作“倒屣相迎”、“伯喈倒屣”、“倒屣迎賓”、“倒屣相接”、“倒屣而迎”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識詞解字】

揚:宣揚。疾:批評,損害。甚:過分。作:發生。

【文話白話】

宣揚別人的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因為過分的厭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微言大義】

不管抱著什麼目的,如果一味地散布他人的惡行,本身也是一種沒有道德的行為。古人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你宣揚他人的惡行,無非是痛恨對方,欲把對方搞臭,或置之死地而後快。如果真的出於這個目的,那你肯定是一個有人格瑕疵的人。

【延伸故事】

灌夫罵座

這時西漢時的故事。魏其侯竇嬰,是漢文帝竇後的堂侄,武安侯田鯡鼢是漢景帝王皇後的同母兄弟。因王皇後的母親先嫁王,後嫁田。所以,兩人都是外戚。竇太後在世的時候,竇嬰十分得寵,田鼢對他很恭敬,以子侄之禮相見。竇太後死後,竇嬰漸漸失勢;特別是到了漢武帝時,王太後庇護田鼢,田鼢位居丞相,權勢超過了竇嬰,過去趨奉竇嬰的官員士大夫都背棄了他而奔走於田鼢之門。隻有將軍灌夫,因為舊故的關係,而且其人頗有俠氣,反而越發和竇嬰往來親密。

灌夫為人嗜酒,曾多次淩辱田鼢,田鼢和竇嬰兩家本來有嫌隙,田鼢根本不把失勢的竇嬰瞧在眼裏,曾仗勢占霸竇嬰封地的田產,並多次戲弄竇嬰,其中都牽涉到了灌夫。一次,田鼢辦喜宴,王太後下令,所有的宗室、侯爵都應去賀喜,竇嬰也帶了灌夫赴宴。座上,灌夫給田鼢敬酒,田鼢不肯斟滿,灌夫因醉衝動,大發脾氣,使酒罵座。田鼢大怒,將灌夫拘留,上奏章劾他“罵座不敬”,並力舉灌夫以前的許多事,把他家屬全部拘留,要判以死罪。竇嬰奮身救援,向漢武帝說明灌夫隻是因醉失儀,沒有死罪。武帝也表示同意,命公卿在朝堂辯論是非,禦史大夫韓安國說,灌夫在平吳楚叛亂時,“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一麵又說田鼢指責灌夫的罪狀也有道理。其他如主爵都尉、內史鄭當時等人也都傾向於竇嬰,但卻不敢得罪丞相田鼢,議論不決。王太後已在宮中打聽此事,武帝一回宮,侍侯王太後進餐,太後不食,發脾氣道:“我還活著,大家就欺孺侮我的弟弟;我一死,就更任人宰割了!”武帝隻得偏袒田鼢,判灌夫死罪,竇嬰也因“矯詔”和誹謗罪斬首。

評點:酒使人失去理智,也讓人缺少冷靜。失去理智,難免做糊塗事;缺少冷靜,就容易衝動。一旦失去理智而衝動,做出來的也就不會是好事。灌夫死的是夠冤的。雖是政治傾軋,原因複雜,但導火線畢竟是灌夫口無遮攔,任意揭他人之短所致。

【知識鏈接】

隱惡揚善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隱:隱匿;揚:宣揚。意思是:不談人的壞處,光宣揚人的好處。 例如,他和你是同僚官,雖有些過失,你可隱惡而揚善。(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三回)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識詞解字】

勸:規勸,勸說。德:品德。虧:損壞。

【文話白說】

朋友之間互相勉勵規勸,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告訴我們如何與朋友相處。朋友相處,不是為了吃喝玩樂,那是肉朋酒友;也不是耍哥們兒義氣,那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在修養上相互督促,在學習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中相互體貼。直友、諍友、益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延伸故事】

鳥狐為友

森林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動物,每種動物都自成了個家庭,世代繁衍,相繼相承。但各家庭之間又能平等相待,和睦相處,互助互利。整個大森林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但是,在這愉悅平和的氣氛中,偶爾也會冒出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來。鳥家族有位鳥先生,就是個“不安定”分子。它很懶惰,不願吃苦,又很奸滑,愛占別人便宜,整天坐享其成不算,還到處搬弄是非,說長道短,擾得四鄰不安。到頭來,大家都厭惡它,誰也不肯白白養活這麼一個身強力壯的“白吃”了。由於它秉性難移,惡飛不改,家族中的鳥都鄙夷地叫它“烏鳥”。

終於有一天,烏鳥被全族的鳥拋棄了,它不得不離開家族,自謀生路去了……

離鳥家族不遠的地方就是狐狸家族的地盤。這個家族也有個“不安分”的家夥。它長得相貌堂堂,天資聰明,伶牙俐齒,可惜全沒有用在正道上,腦子裏盡是些歪門邪道。平日裏偷雞摸狗,無所不為,浪蕩不羈,還教唆引誘周圍好幾家的年輕狐狸做出許多荒唐不軌的事來,因而,大家罵它是“蠱狐”,專門毒害迷惑別人。

終天有一天,到了蠱狐過街,群狐喊打的寺步了。它不得不逃離家族,在大林子裏流浪……

冬天來了,這片大林子裏,家家都做好了冬貯準備,動物們都呆在暖烘烘的屋子裏,舒舒服服地準備過冬。隻有兩個家變饑寒流交迫,在寒風中顫抖著尋找食物。恐怕也隻有這兩個家變了吧——烏鳥和蠱狐。

說來也巧,烏鳥、蠱狐走著、走著,竟撞到了一塊兒。

說來也怪,烏鳥和蠱狐居然一見如故,大有相訓恨晚的感歎。

烏鳥高興地拉地拉闐蠱狐,端詳著,讚歎道:“哎呀,二兄的儀表真是不凡呀!瞧這風度、派頭,簡直就跟獸王獅子一樣嘛!不,比它還帥,還威風。仁兄麵容福光,耀人眼目,很有神仙的韻味,真是太棒啦!”

蠱狐哪裏聽過這樣的美言,被烏鳥誇得神魂顛倒,還真有點飄飄欲仙的感覺了。它好容易截住烏鳥的話頭,也迫不及待地讚賞起烏鳥來:“仁兄天生伶俐機巧,每日裏飛行樹間,站得高,年者遠,自然博學多才。論智慧,毫無疑問地排在第一位;論人品業績,更是功德無量,光宗耀祖哇!我平生看著最順眼的就是你啦。”

“哪裏哪裏,仁兄更……”

“過獎過獎,仁兄更……”

兩人稱兄道弟,好不熱乎。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吹捧,滔滔不絕。

過路人的人看見這般情景,很是驚詫:“這兩個家夥,竟會如此情投意合?怎麼把‘是’說成了‘非’,把‘非’說成了‘是’呢?”

評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總是與自己的同類親近。講道德的人,總是向往那些高尚的;心理陰暗的人,總是從小人那裏找到共同語言;聖人和聖人一起,談經論道非常投機,小偷和小偷在一起,做賊行竊很快一拍即合。所以,我們多交益友,不交損友;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所交的朋友,了解這個人的性情。

【知識鏈接】

諍友:諍友,出自《白虎通·諫諍》引《孝經》裏的話:“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諍友的“諍”,意思為直言規勸。所謂“諍友”,就是勇於當麵指出缺點錯誤,敢於為“頭腦發熱”的朋友“潑冷水”的人,幫助自己的朋友。現實中,無論個人或團體,無論是待人處世還是治國安邦,有無“諍友”都十分重要;尤其是領導幹部,運用權力時能否自覺的堅持科學政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身邊有幾個“諍友”實施監督提醒,作用大焉。

益友:語本《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晏子春秋·雜上十二》:“聖賢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指有利於自己任何方麵發展的有益處的朋友。

良師益友:這個成語出自漢代劉向的《說苑·說叢》:“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於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意思是: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良師益友一般指同一個友人而言。例如: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良師益友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識詞解字】

取:取得。與:給予。分曉:清楚,明白。宜:應該。

【文話白說】

不管是拿人家東西還是給人家東西,貴在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關於與人發生物品往來所注意的事項。第一,與人發生物品往來,要清清白白,不能稀裏糊塗,以免日後發生糾紛。第二,要盡量多與少取。總而言之,不能占便宜,而要多想著別人,幫助別人,支持別人。這樣,大家才會尊重你,信任你,你就會贏得朋友和人緣。

【延伸故事】

如此朋友

有個忠厚、勤勞的小夥子叫漢斯,他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子裏,擁有一座全村最美麗的花園。小漢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個跟他最要好,叫格蘭特,是個磨坊主。磨坊主是個很富有的人,他總是宣稱是小漢斯最忠實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光顧小漢斯的花園時,都以好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籃子美麗的鮮花,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還拿走許多水果。

磨坊主常說:“好朋友就該分享一切。”不過,他可是從來沒有給過小漢斯什麼回贈。

冬天,小漢斯花園裏的花枯萎了。“忠實的”磨坊主朋友再也沒有來看望過孤獨、寒冷、饑餓的小漢斯。

磨坊主在自己家裏發表他關於友誼的高論:“冬天去看小漢斯是不恰當的,人們苦難的時候心情煩躁,這時必須讓他們擁有一份寧靜,去打擾他們是不明智的。而春天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小漢斯花園裏的花都開了,我去他那裏采回一大籃子鮮花,他該多麼高興啊。”

磨坊主的兒子天真無邪地問道:“爸爸,為什麼不讓小漢斯到咱們家來呢?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給他一半。”

誰知磨坊主竟被兒子的話氣壞了,他訓斥這個白白上了學,卻仍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他說:“如果小漢斯來到我們家,看到了我們燒得暖烘烘的火爐,還有我們豐盛的晚餐,以及我們甜美的紅葡萄酒,他則會嫉妒,而嫉妒是友誼的天敵。”

評點:漢斯結交的這個“朋友”,在我們生活中也常遇到。他們以“朋友”自稱,並不是想付出什麼,而是為了獲取什麼。當對方有利可圖時,他就厚著臉皮去謀取某種利益;一旦對方無利可圖了,便把所謂“友誼”拋在一邊。更可惡的是,他還會找到種種借口,搪塞自己的醜行,好像他幹什麼都有理由。這樣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我們要注意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