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識詞解字】

類:種類,類別。齊:整齊。希:通“稀”,即稀少。

【文話白說】

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個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

【微言大義】

“親仁”是學生主修的第七門課。親是親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俗話說:人分九等,高低不同。又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要健康成長,隻能同人類的優秀分子多交往,多向他們求教,見賢思齊,這樣才能讓自己也“優秀”起來;反之,我們也隻能成為低庸之人。

【延伸故事】

向馬學習的驢

有個養馬的人,得到了一頭驢,就把這頭驢和馬飼養在一起。馬該吃料了,驢也學著馬的樣子,吃著草料;馬該散步了,驢也緊隨其後,慢慢散步;馬想奔跑了,馬也拚命地跑起來;馬要睡覺了,驢也挨著它躺下,簡直是形影不離。

養馬的人要用馬運送東西,驢也和馬一起運送東西;馬每日走多遠,驢也走多遠;馬歇息,驢也歇息。這頭驢覺得自己就是一匹駿馬,它幻想著:“有朝一日,我也長得像大白馬那樣高壯、俊美,長長的尾巴,飄逸的鬃毛,啊,那該多好啊!”

驢想到這裏,再看自己,毛色灰溜溜的,個頭矮矮的,尾巴短短的,真有些泄氣。“唉,什麼時候才能變成駿馬呢?”

驢和馬在一起處處學著馬的樣子,馬走百垵路,它不走99裏;馬走千裏路,它也不落後。就這樣學著、練著,時間一長,還真怪,驢真地變了,它的皮毛不再是灰溜溜的,就連叫聲也有些偈馬的嘶鳴了。

這頭驢越發地高興了,終日不停地與馬在一起,想早日變成真正的駿馬。

不料,驢的主人不要它了。驢又被賣給一個養驢的人,而這個人家裏養了一大群驢。

想變馬的驢失去了學習的榜樣,整日和驢群生活在一起,別的驢幹什麼,它也幹什麼。驢群吃草料,它也跟著吃;驢群撒歡兒,它也尥蹶子,跑過來,跑過去;驢群走百裏路,它也走百裏路;驢群行千裏路,它也行千裏路;驢群年著喉嚨大叫,它也放開聲音大叫著……這頭驢再也不覺得自己像馬了,也不再幻想著要變成一匹駿馬了。

慢慢地,這頭驢那光澤的像馬一樣的皮毛,又變得灰溜溜了;它叫起來,不再偈馬的嘶鳴,而完全是驢的聲音了。

據說這頭驢始終沒有再變成馬的模樣,直到死也沒有變。

評點:跟著龍下海,跟著鳳上天,跟著老鼠學打洞。人拜什麼人為師,就學會什麼技能;人處在什麼環境,就受什麼影響。所以,拜一個好老師非常重要。老師就是榜樣,老師就是目標,強將手下無弱兵,蟹將手下盡蝦米,名師才能出高徒。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選擇一個模仿的對象,事關自己的將來,切不可輕視。

【知識鏈接】

物以類聚

這個成語出自《易經·係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同類的東西總會聚集在一起;也比喻臭味相投湊在一起;也指性情相近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一般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識詞解字】

果:真正。畏:敬畏。諱:避諱,顧忌。色:指臉色。媚:諂媚,巴結。

【文話白說】

對於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會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巴結奉承。

【微言大義】

有道是:無私者無畏。一個心底無私的人,是正直的人。因為不求私利,所以為人正直,不巴結權勢和富貴,敢於說實話,敢於直言相告。對於這樣的人,人們都會心懷敬畏之心,百姓尊敬他,權貴害怕他。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學會正直無私,不巴結有錢有勢的人,一切以事實說話。

【延伸故事】

太史四兄弟

公元前548年,齊國的國相崔杼因為齊莊公與他的妻子棠薑通奸而派兵殺死了齊莊公。齊莊公荒淫無道,死了也是罪有應得。但根據當時的觀念,臣下無論如何是不能殺死君主的,殺死國君,叫“弑君”,就如殺害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大逆不道的。

但崔杼很有權勢,他殺死了齊莊公後,暫時把持了齊國的大權。他按照當時必須遵循的習慣,把掌管記載曆史的太史伯叫來,讓他記載齊莊公死亡這件事。

崔杼說:“你必須要這麼寫: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說:“曆史不能胡編亂造,按照事實寫曆史,是太史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