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在和一個人格偉大、意誌堅強的人互相交往、接觸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感到自己的力量突然增加了幾倍,自己的智慧突然提高了幾許,自己的才幹突然增長了幾分,仿佛自己以前所未曾意想到的隱藏在生命中的力量智慧和才幹都會因此而釋放出來。試著常和那些比我們優秀的人交往吧!從他們那裏盡量汲取種種對自己生命有益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理想和誌向,激勵我們更趨向於高尚,激發出我們對事業更大的熱情和幹勁來。

【知識鏈接】

“親仁”詞義

親仁,即親近有仁德的人。出自《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朱熹 集注:“親,近也;仁,謂仁者。” 晉代陸機的 《辨亡論下》:“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南朝陳徐陵的《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既而仇讎未殄,方憑大國之威;宗祏阽危,尤仰親仁之德。”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識詞解字】

小人:品行敗壞的人。進:接近,親近。

【文話白說】

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不親近優秀人士的害處,同上一段的意思是緊緊相連的。青少年的思想是一塊處女地,如果不能種上鮮花,毒草就會肆意蔓延。因為人要學好不容易,要學壞則很簡單。所以,我們要多接近優秀人士,用他們的優秀品行和傑出的才能影響自己和指導自己,這樣才能走上正道。

【延伸故事】

最後的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曆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每個人滿腹經綸。

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他說:“10年遊曆,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了,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裏。”哲學家又問:“曠野裏長著什麼?”弟子們說:“曠野裏長滿雜草。”

哲學家說:“對,曠野裏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你們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奧秘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隻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回答。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第四個弟子說:“斬草除根,隻要把草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講完了,哲學家站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裏了,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穀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遲遲沒有來。

若幹年後,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現了一句話:要想除掉曠野裏的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領它。

評點:清除曠野的雜草,需要用莊稼去占領曠野;清除心靈的雜草,需要用美德占領心靈。我們要想培養美德,讓自己的心靈高尚一些,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讓要接近“莊稼”,讓“雜草”望而卻步。

【知識鏈接】

“小人”的特點

(1)喜歡造謠生事,他們造謠生事都另有目的,並不以造謠生事為樂。

(2)喜歡挑撥離間,為了某種目的,他們可以用離間法挑撥同事間感情製造他們不合,好從中取利。

(3)喜歡拍馬奉承,這種雖不一定小,但很容易因為受寵而說別人壞話。

(4)喜歡陽奉陰違,這種行為代表他們這種行事風格,因此你也可能表裏不一,這也是小行徑的一種。

(5)喜歡“西瓜倚大邊”,誰得勢就依附誰,誰失勢就拋棄誰。

(6)喜歡踩著別人的鮮血前進,也就是利用你為其開路,而你犧牲他們不在乎。

(7)喜歡落井下石,隻要有跌倒他們會追上來再補一腳。

(8)喜歡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錯卻死不承認,硬要找個人來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