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識詞解字】
行:行動,實踐。從早到晚 :隻。長:滋生,滋長。
【文話白說】
如果所學的東西不去身體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那樣的人會有什麼出息呢?
【微言大義】
學習知識,不是裝進肚子,以“飽讀讀書”自居;而是把知識應用在社會實踐和人生奮鬥中去,這樣才有價值,才不是“死讀書”,更不是書呆子。試想,我們花大精力學到了文化知識,卻不能發揮出來,這些知識不是白學了呢?所以, 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課本知識,更要努力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讓知識為我所用,取得成就。
【延伸故事】
紙上的學問
春秋時候,有一個叫王壽的人,他愛書成癖,藏書豐富,遠近聞名。那時的書,多是人工抄寫在竹片上,再以皮革連接起來的。他為了有抄書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滿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並在門前的池塘裏種了許多蘆葦。他每天所有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用來借書抄書看書。家裏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已經全部堆滿了書。他每年不但要花許多時間把它們搬出去晾曬一遍,免得被蟲蛀蝕,還要翻檢看有沒有脫落的文字,有就及時補上。40多年來,王壽孤身一人過著這種自以為充實的生活,以苦為樂。
由於母親去世了,王壽要到東周奔喪。他隨身帶了五本書,準備途中抽空看看。
王壽已不年輕,五本竹簡也夠重,結果隻走了一會兒就累得喘不過氣來,有些走不動了。他隻好坐在路口休息,並隨手抽出一冊書來讀。
這時,有個叫徐馮的東周隱士路過,見他背這麼多書,就問他:“敢問是王壽先生嗎?”王壽很奇怪,就問:“你是誰?你怎麼認識我呢?”徐馮才告訴他自己叫徐馮。王壽也曾聽說過他。
王壽說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並說自己不惜負重,全為了在旅途中讀書充實自己。徐馮聽了歎口氣說:“無用!”
王壽聽得一愣,呆呆地望著徐馮,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徐馮拱了一揖,笑笑說:“書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人的勤奮思考而產生,所以聰明的人評價標準並不是以藏書的多少來衡量的。我原認為你是聰明的人,為什麼不去思考問題,形成思想,卻要背著這些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聽了,如夢方醒,立刻三拜徐馮,當場燒了自己所帶的書,輕身入了東周。
評點:人是否聰明,不以讀書多少有衡量標準。讀書的目的,就是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在這個基礎上再形成自己的知識、認識、思想和智慧,這樣,“聰明”的人才算產生了。讀的書再多,全部裝進肚子裏,食古不化,不能形成自己的東西,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因此,讀書的過程,就是消化前人知識的過程;讀書的目的,就是利用前人的才智,形成自己的才智。
【知識鏈接】
學以致用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例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符合實際,學以致用。
近義詞:學以實用。
反義詞: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識詞解字】
任:放任。見:見解、見識。昧:蒙蔽,遮掩。
【文話白說】
如果隻知道努力去做,而不肯讀書學習,並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這也是不對的。
【微言大義】
上一段話說的是“隻學不用”,這段話則說的是“隻做不學”。中國有一句俗語:隻顧埋頭拉車,決不抬頭看路。盡管拉車很辛苦,也很吃力,如果路線走錯了,結果不是南轅北轍,就是人仰馬翻,反而徒勞而無功。為人處世也是這樣,如果不學習道理,不了解榮辱曲直,所從事的工作反而犯原則性錯誤,得不償失。
【延伸故事】
學習和思考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盧瑟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了,他見他的一個學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呢?”
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幹什麼呢?”
“我也工作。”
“那麼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於是,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麼,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學習和思考呢?”
評點:勤奮工作固然重要,如果不下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學習,將會犯方向性錯誤。學習和思考可以使我們將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學得更好,學得更透;學習和思考有助於記憶;學習和思考也有助於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鑒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知識鏈接】
“埋頭拉車”與“抬頭看路”的辯證關係
所謂“埋頭拉車”,就是腳踏實地,夯基尋徑;所謂“抬頭看路”,就是要胸有目標,心有規劃。“埋頭拉車”與 “抬頭看路”是辯證統一的。對於“拉車”來說,“埋頭拉車”是務實,“抬頭看路”則是務虛。但是,如果隻 “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就會走錯路,或走彎路,甚至撞得頭破血流。其實,“抬頭看路”也是為了更好地“埋頭拉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做到既“埋頭拉車”又“抬頭看路”,就可以成為德學兼優的人才。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識詞解字】
法:方法。信:的確、確實。要:需要。
【文話白說】
讀書的方法,是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說,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
【微言大義】
“心到眼到口到”,為我們指明了讀書的方法和技巧。先是“眼到”,就是做到勤學苦練,手不釋卷,保持學習的熱情;“口到”,就是要大聲朗讀和吟誦,達到熟讀和精讀的程度;“心到”,就是融會貫通,爛熟於心。想想看,我們的讀書過程做到這三點了嗎?
【延伸故事】
顏真卿學書法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隻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遊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裏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評點:許多人在拜師求教時都希望掌握老師的學習秘訣,但所有老師都無一例外地告訴你他們:勤奮出天才。是老師不肯肯實話,怕教出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嗎?決不是!因為所有知識都是通過刻苦讀書掌握的,沒有捷徑。
【知識鏈接】
讀書方法的名言警句
1.學者先要會疑。(朱熹)
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張之洞)
5.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麵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歌德)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7.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顧炎武)
8.不動筆墨不看書。(徐特立)
9.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識詞解字】
方:才。此:這。慕:想。終:結束。起:開始。
【文話白說】
當讀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當這本書還未讀完時,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
【微言大義】
讀書貴在專一。隻有當一本書讀熟讀透,並融會貫通之後,才算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如果一本書還沒有學透,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書上,勢必學得一知半解,等於白學。在當今時代,各種各樣的書籍很多,能激起我們興趣的書籍也不少,我們更要克製自己,不要被眼花繚亂的書籍幹擾我們的眼神,妨礙我們的注意力。
【延伸故事】
楚王射獵
春秋時候,楚國有個擅長射箭的人叫養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枝上的葉子,幷且百發百中。楚王羨慕養叔的射箭本領,就請養叔來教他射箭。養叔把射箭的技巧傾囊相授。楚王興致勃勃地練習了好一陣子,漸漸能得心應手,就邀請養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獵。
打獵開始了,楚王叫人把躲在蘆葦叢裏的野鴨子趕出來。野鴨子被驚擾地振翅飛出。楚王彎弓搭箭,正要射獵時,忽然從他的左邊跳出一隻山羊。楚王心想,一箭射死山羊,可比射中一隻野鴨子劃算多了!於是楚王又把箭頭對準了山羊,準備射它。可是正在此時,右邊突然又跳出一隻梅花鹿。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見的梅花鹿,價值比山羊又不知高出了多少,於是楚王又把箭頭對準了梅花鹿。忽然大家一陣子驚呼,原來從樹梢飛出了一隻珍貴的蒼鷹, 振翅往空中竄去。楚王又覺得不如還是射蒼鷹好。
可是當他正要瞄準蒼鷹時,蒼鷹已迅速地飛走了。楚王隻好回頭來射梅花鹿,可是梅花鹿也逃走了。隻好再回頭去找山羊,可是山羊也早溜了,連那一群鴨子都飛得無影無蹤了。
楚王拿著弓箭比畫了半天,結果甚麼也沒有射著。
評點:做事都要有專注力。東一榔頭西一杠子,三心二意,胡子眉毛一起抓,其結果一事無成。學習也一樣。許多老師認為,學生的智力都是相差不了多少的,為什麼有的學生學得好,有的學生學得不好;或者說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其主要原因是好的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專注力,認真聽課,用心讀書;而差的學生則相反。這就給我們敲響了一聲大警鍾:讀書時,切莫分散專注力。
【知識鏈接】
專心致誌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致:盡,極;誌:意誌。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會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麵。
近義詞:聚精會神、專心一誌、一心一意。
反義詞:心不在焉、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三心二意。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歇後語:王羲之看鵝——專心致誌。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識詞解字】
寬:寬鬆。緊:抓緊。滯塞:阻塞,指學習上不懂的地方。通:暢通。
【文話白說】
在製定讀書計劃時,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具體學習時要抓緊時間。隻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
【微言大義】
學習的期限安排的寬裕一些,是為了做到合理的安排學習計劃,以防意外情況發生,避免說到做不到。但時間充裕,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學習。不管讀書計劃如何安排,抓緊時間,分秒必爭的學習,這種精神不能鬆懈。學習計劃是為了督促自己學習,而不是放鬆自己的學習。
【延伸故事】
馮玉祥苦讀書
馮玉祥作為中華民國重量級人物,世人對他的評價頗多。比如,有人說他是“基督將軍”,也有人說他是“愛國將軍”,更有人說他是“倒戈將軍”。縱觀其一生,卻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讀書將軍”。
由於家境貧寒,童年的馮玉祥隻斷斷續續念過一年零三個月的私塾。練習寫字買不起紙筆,就用一根細竹管,頂端紮上一束麻,蘸蘸稀薄的黃泥液,在洋鐵片上塗寫。
1896年,15歲的馮玉祥在保定府五營練軍正式入伍。在兵營中,每逢操練之餘,粗識一些文字的馮玉祥便開始讀武俠小說,如《封神演義》、《繡像彭公案》、《施公案》。他說,“一半是為的看熱鬧,一半也是企圖多識些字。”“初看時半懂不懂,隻管囫圇咽下去。讀完一遍,從頭再讀,讀長久了,書中大意也漸能領悟。”正是憑著耐心、虛心、恒心,馮玉祥還讀完了《三國演義》。
升任本哨的小教習後,有著強烈上進心的馮玉祥開始攻讀軍事書籍,如武衛左軍編的《操法》、《陣法》以及新建陸軍七項等等。他得暇即讀,有時徹夜不睡,偷偷地就著燈前讀。初時十句不過懂得三句,其餘都茫然不解,於是各處找人求救。看到馮玉祥苦讀得體力不支,朋友好言相勸。他說:“我就是念書念死了也好,免得變成一個庸碌無知的廢物,消耗世界上的食糧,一點事也不能做”。
讀書成了馮玉祥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青年的他涉獵的書目不斷擴展。當他看了《飲冰室文集》的序文,得知《綱鑒易知錄》一書,便立刻到北平琉璃廠書店裏花了一兩六錢銀子買來一部,日夜死讀,時刻不離手。一次,被他們的上司王化東統領見到了,高興地連聲誇獎,說:“我們營裏的年輕人居然也有看《綱鑒易知錄》的,真是了不得!”隨著官階提高,馮玉祥閱讀的範圍也在擴展,《左傳》、《易經》、《書經》、《詩經》、《群書誌要》等逐漸一一進入他的讀書視野。
馮玉祥曾因愛讀書而結識了國學大師級的人物王鐵珊、鄧鑒三。鄧鑒三是馮玉祥早年最敬愛的一位朋友。馮早年讀書水平的提高,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於他的幫助。比如說,他告訴馮玉祥,多讀古文,可以觸類旁通,要是熟念二、三百篇古文,一定就可以有很大的進步了。馮玉祥依計開始念《古文釋義》,由鄧先生隨時為其講解,隨時自己偷空念,每篇念至能夠背誦方肯罷手。這樣讀了不到百餘篇光景,覺得就有了不少的進步,普通的文章不用講解,即能自己領悟。再來翻閱《綱鑒易知錄》一類的書,情形就大大不同,以往看不懂的,這時很容易懂了。嚐到甜頭以後,馮玉祥在一生的讀書中,不斷向大師求教,向朋友求教,也向比自己年輕的屬下求教。
評點:讀書使馮玉祥從積弱腐朽的社會狀態中找到人生奮鬥的動力;讀書,使他從不斷的文化選擇中,清晰了自己的政治選擇;讀書,使他獲得了接近科學的人生觀和方法論。人的認識是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中發展的,讀書——作為一種動力,不斷地改變了馮玉祥的人生。馮玉祥在艱苦的歲月裏勤讀不輟的故事,的確給我們許多啟示。
【知識鏈接】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句成語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第五十三卷:相傳唐代詩人李白讀書之時;曾遇一老媼;磨杵不輟;問何為;媼答:欲磨成針。白受感動;由此奮發而終有大成就。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槌。比喻人隻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做成。也作“磨杵成針”、“鐵杵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