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經過五年的刻苦學習;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心有疑 隨劄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識詞解字】
疑:疑問,不懂的地方。隨:隨時。劄: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片。就:即,使。求:探求,尋求。確義:確切而明確的意義。
【文話白說】
學習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記錄下來,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
【微言大義】
有道是:不動筆墨不看書。讀書不光是要讀,還要記,記難點,記疑問,記有詞好句,記自己的感悟……養成這樣的讀書習慣,對於提高讀書質量、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和消化是十分有益的。想想看,你養成了這樣的讀書習慣嗎?
【延伸故事】
忘得淨
從前,有一個人叫忘得淨,非常喜歡讀書,而且態度很認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來頭頭是道。朋友們都很佩服。他有一個缺點,就是懶得動筆墨,不願寫讀書筆記,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詩,認為寫得特別好,就認認真真地研究了一番,並把這首詩記在腦子裏,準備適當的時候介紹給朋友。
一天,朋友來看他,他說,兩個月前讀過一首詠虎的詩,雖然隻有四句,卻把老虎寫活了。朋友請他說出來聽聽,他想了想,說:“第一句好像是什麼什麼虎,第二句大概是什麼什麼苦。”朋友不滿意地說:“既然前兩句忘了,就說後兩句吧。”他仰起頭,來回踱著方步,好半天才說:“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記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朋友什麼也沒有聽到,遺憾地搖了搖頭。
評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讀書不動筆墨,就會影響記憶效果,使讀書效率降低。魯迅先生也曾提出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知識鏈接】
讀書筆記的作用
1.有助於記憶。好記性不如勤筆頭,它能幫你克服頭腦知識儲存的局限性。使是記憶力非常強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也會忘記掉記憶內容的許多細節,而通過做讀書筆記,就可以彌補記憶中的這個缺陷。
2.有助於集中閱讀注意力,加深對讀物內容的理解。我們在做讀書筆記時,是腦、眼、手並用的過程,涉及到多種感覺器官,而不是單純的“看”書。走神現象常在長時間的閱讀時特別容易發生。而如果腦、眼、手多種器官並用時,這種“走神”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所以做讀書筆記時有助於集中閱讀注意力,提高閱讀的效率。
3.有助於積累資料。積累資料是一件長期工作,要靠長期的點滴積累,不能靠突擊,想一蹴而就。我們在一邊看書時,一邊做筆記,書讀完了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4.有助於激發創造性閱讀。這是因為我們在做讀書筆記時要邊讀邊想,邊想邊記,這樣就會鍛煉我們的思維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使思維更加活躍。
房室清 牆壁淨
幾案潔 筆硯正
【識詞解字】
清:清潔。淨:幹淨。幾案:書桌。潔:整潔。正:端正。
【文話白說】
書房裏要收拾整齊,牆壁要保持幹淨;書桌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
【微言大義】
有人認為:隻要學習好,生活細節可以忽略。然而,古人講究的不僅是治學,也包括為人處世。講究生活細節,是正人君子的重要條件之一。從讀書人的角度來說,保持書房和書籍的整潔幹淨,是虔誠讀書的重要表現,是尊重文人師長,也是尊重自己。看似小事,實則不小。
【延伸故事】
先掃屋宇,後掃天下
東漢太傅陳蕃,字仲舉,是汝南郡平輿人。他的祖父曾任河東太守。不過到了陳蕃一輩,家道中落,不再威顯鄉裏。陳蕃15歲時,曾經獨處一個庭院習讀詩書。
一天,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看到院裏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把院子打掃一下,用幹幹淨淨的房子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呢?”
陳蕃當即回答:“伯父,恕小輩無禮。不過,我認為,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處世要誌節高遠,應以掃除天下奸惡為己任,不必在乎一室一院的幹淨與否。”
陳蕃的回答讓薛勤暗自吃驚,知道這個孩子雖年少卻胸懷大誌。感悟之餘,又勸道:“孩子,你的話說對了一半。你想過沒有,凡大事,都是從小事一件一件做起的。如果一間屋子都不打掃,又憑什麼去清掃天下呢?”
陳蕃聽了,感到很慚愧,一下子什麼話也說不上來了。
從此以後,陳蕃時時嚴格要求自己,從打掃屋子開始,每件小事都非常認真地去做,以此表磨練自己的意誌。後來,終成一代名臣。
評點:不錯,做大事就要從小事做起,做未來的事就要從眼前的事做起,做遠處的事就要從近處做起。凡事一步一步做起,好高騖遠,難成大器。
【知識鏈接】
從小事做起的名言
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立誌。——南朝範曄《陳蕃立誌》。原文是:蕃年十五,嚐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薜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請世誌,甚奇之。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荀況《勸學篇》
3.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列寧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識詞解字】
端:端正,不歪斜。敬:恭敬,整齊。病:私心雜念。
【文話白說】
如果把墨磨偏了,就說明你心不在焉;如果字寫得潦草,就說明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
【微言大義】
這段話講的是學習態度問題。讀書學習,首先態度要端正,不管是做寫字的準備工作,還是書寫文字,都要認真、專心,一絲不苟。如果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則說明我們根本沒有學習的心思,這樣的態度肯定也學不到真才實學。
【延伸故事】
高士其不認朋友
高士其是一位科學家。6歲那年,他要上學讀書了。開學那天,大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著新書包,上學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樂得像隻小鳥兒,又蹦又跳唱著歌。他跑到學校門口一看,大門還緊緊地關著呢。他不敢去敲門,隻好站在門口等著,不知道等了多久,學校的大門開了。
開門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聲“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裏真高興,笑眯眯地說:“多懂禮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級新學生吧!”
高士其點點頭。老伯伯把高士其領到一年級的教室裏。
過了好一會兒,小朋友們才一個個來到學校。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台上講話。高士其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專心地盯著校長,他聽得可仔細啦。
校長講完了話,叫高士其站到他身邊來。高士其不知道有什麼事,一顆心像小鹿似的怦怦亂跳。
校長摸摸高士其的頭,表揚他是一個守紀律、懂禮貌的好學生。
高士其把校長的話記在心裏,每天,他上課用心聽講,放學回家就認真做功課,他跟全班的同學都要好,跟同桌的一個小朋友更要好,下課以後,兩個人一起遊戲,可高興呢。
可是有一天,這個小朋友嘟著嘴,衝著高士其說:“你到底認識我嗎?”
高士其覺得很奇怪,說:“咱倆是好朋友呀,怎麼會不認識你呢?”
這個小朋友氣呼呼地說:“那你剛才上課的時候,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聽,笑了起來。原來,剛才上課的時候,這個小朋友拿出紙頭,折成一隻隻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陣子,玩著玩著。覺得一個人玩沒有勁,就湊到高士其的耳朵邊,輕輕地說:“我們來玩鬥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聽老師講課,這個小朋友的話,他根本沒有聽見。這個小朋友又輕輕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還是坐得好好地在聽課。這個小朋友心裏挺不高興,使勁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這一來,高士其回過頭來了。那個小朋友指指膝蓋上的兩隻紙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鬥青蛙呀,他對那個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聽老師講課了。
高士其想到這裏,笑起來了,他對那個小朋友說;“下課的時候,咱倆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課的時候,我就不認識你了。”
高士其的話,說得這個小朋友也笑了。
高士其從小就用功讀書,他的學習成績,年年都是班級裏最好的,全校老師和同學,都誇他是好學生。
評點:高士其之所以取得了好成績,離不開他認真的讀書態度。他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不受幹擾,不受玩具的誘惑,把精力全部用在聽講和學習上。其實,哪個學校都紀律,隻是有的學生遵守了,有的學生沒有遵守而已。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大都是遵守學校紀律的學生。
【知識鏈接】
文房四寶的起源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的名稱,起於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識詞解字】
列:排列,擺放。定:固定。畢:完。還:放回原處。
【文話白說】
存放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就要放回原處,這樣便於下次查找。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要求我們正確地擺放書籍:書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就放回原處。如今,做到這一點更容易了。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書櫃,或書箱。然後,我們許多人未必都能做到,殊不知有的學生將自己的書本扔得滿地都是,床上也有,桌子也是有,而且是隨便一扔了事。這樣做不僅糟蹋了書本,也是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是要加以克服的。
【延伸故事】
愛書的魯迅
小時候的魯迅就特別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作寶貝一樣。還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遠房叔祖父那裏看了不帶圖的書。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麵的獸,九頭的怪物……可惜一時找不到了。這麼一部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長媽媽也感動了。長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一見麵,長媽媽把一包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山海經》,我給你買來了!”
一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趕緊把書接過來,打開紙包看了起來。
這是魯迅最初得到的心愛的書。後來,識字漸漸多起來了,他就自己攢錢買書。過年,魯迅得到壓歲錢後,總是舍不得花,攢起來買書看。
魯迅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小時候對書籍特別愛護。他買回書來,一定要仔細檢查,發現有汙跡,或者裝訂有問題,一定要到書店去調換。有些線裝書,很容易脫線,他就自己動手改換封麵,重新裝訂。
看書的時候,他總是把桌子擦得幹幹淨淨,看看手指髒不髒。髒桌子上是不放書的,髒手是不翻書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書頁上一刮,使書角翹起來,再捏住它翻頁的習慣。他還特意為自己準備了一隻箱子,把各種各樣的書整整齊齊地放在裏麵,箱子裏還放了樟腦丸,防止蟲蛀。
魯迅小時候養成的愛書如寶的好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據《魯迅日記》上的“書賬統計”,從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冊。他收藏的書,總是捆紮得井井有條。魯迅一生清貧,最大的財產,就是他的這些寶貴的藏書了。
評點:文人愛讀書,往往也愛惜書。因為視書為寶,因為嗜書如命,往往把書籍看得很珍貴。我們要學習前輩這種愛書、護書的精神。
【知識鏈接】
愛書的名言(一)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別林斯基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烏申斯基
☆書籍——舉世之寶——梭羅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巴甫連柯
☆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庫法耶夫
☆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卡萊爾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麵,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烏皮特
☆書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類活動的最長久的果實——史美爾斯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識詞解字】
卷:書卷,書籍。束:捆。齊:整齊。缺損:破損。補:修補。
【文話白說】
要愛惜書本,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
【微言大義】
這段話是要求我們如何正確的管理書籍:對暫時沒時間看的書,就收拾好;對有破損的書要修補好。總之是延續上段話的內容:愛惜書籍。雖然我們現在獲得一本書是很容易的,但也要學會愛惜它們,對待它們,就像對待自己的朋友和老師一樣。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對待舊書和破損書的?
【延伸故事】
搶購典籍
抗戰爆發後,日寇不僅奪我國土,燒殺搶掠,而且還毀滅我文化財富。商務印書館就遭到野蠻轟炸,鄭振鐸寄在開明書店的藏書也遭受重大損失。更令他心焦的是,這時江南民間藏書大量流散,部分精品善本很可能被敵偽及美國人買走。他認為如果不及時搶救,將來“史在他邦,文歸海外,奇恥大辱,百世莫滌。”於是他先是用自己的積蓄購書;不久錢用完了,就再向朋友借,或向書商欠賬;有時候還把自己的不太重要的藏書拿出去賣,然後再用這錢來還賬,他自己戲稱為“挖肉補瘡”。
這樣幾個月下來,能想的辦法都想了,錢還是遠遠不夠,其妻卻已多次向他“嚴重抗議”了,而市麵上流散出來的珍本有增無減,特別是他還打聽到有好幾家著名的私人藏書樓都將有整批的善本要拋售。問題非常嚴重!他意識到以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是扭轉不了這一危急情勢的。這時,他想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主意。原來,先是在1938年5月,他在書市發現了一部絕對是國寶級的海內孤本《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可是他又絕對拿不出那麼一大筆錢來購下,眼看它可能流失海外,情急之下他給北京圖書館、國家教育部等處寫信打電報,希望他們設法搶救,結果是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陳立夫拍板購下的。這時,他又想到了向政府當局求援。1939年底,他聯合了上海幾位有名望的愛國老學者張元濟、何炳鬆(暨南大學校長)、張詠霓(光華大學校長)等人,數次聯合向重慶當局發去緊急電報和長信,要求以國家的力量搶救江南文獻。這些信、電都是由他起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