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時人們對飛機還持有不了解的心態,特別是由於當時中國工業落後,人們對自己國家製造的飛機還不敢信任,所以無人應聲。這在當時並不奇怪,福建海軍工程處在王助(波音公司第一任總工程師,從美國回國)、巴玉藻(也是從美國回國)領導下,於艱苦環境中製造了多架飛機,海軍部長陳紹寬竟在報告上批道——“該處所造飛機無人敢飛……”
那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了。
這時,宋慶齡卻無畏地站出來,鎮定地登上飛機,擔任了這架後來被孫中山用她的教名命名的“樂士文號”偵察機,成為中國第一名參加試飛的女性試飛員。
因為這個原因,把宋慶齡稱為中國早期航空三女傑之一,大約也是合理的。
順便說一句,這一舉動,對於觀眾,對於飛行員和航空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可說是極大的鼓勵,而宋慶齡女士溫柔典雅外表後那種無畏和敢於挑戰的精神,也在這件事上表現無遺。
北宸女士的原文
美國史上第一位華裔女飛行員——張瑞芬
1994年黛安·姬頓主演過一部電影: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Amelia Earhart(亞美莉亞伊爾哈特),是第一位獲得美國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的女飛行員。1937年當她嚐試全球首次環球飛行時,在飛越太平洋期間神秘失蹤。這位女飛行員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傳記,電視,電影,她的一生是許多人現在依然感興趣的話題。
而在同一個年代,一位嬌小的中國女飛行員,同樣以高超的飛行技巧,攫獲當時世人讚歎的目光。她被譽為“女飛行先鋒”、“女英雄”、“中國的亞美莉亞伊爾哈特”。張瑞芬,這位當代最傑出的女飛行員之一,有關她的生平,現在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了,我卻以為那更是一篇值得傳頌的樂章。
張瑞芬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由於父親在美國做生意,1921年,十七歲的她高中畢業後也跟隨父親到美國,同年進入洛杉磯康納域多利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最後進入南加大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二十一歲以前,張瑞芬的人生順利平暢,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她和幫助父親事業的青年結了婚,婚後很快有了孩子。但或許是活潑好動不服輸的個性使然,又或許是和航空先驅馮如先生同為廣東恩平人,血液裏有著對航空潛在的冒險精神。當張瑞芬得知老家的廣東航空學校招生,卻拒女子於門外時,她決定放棄原本的鋼琴演奏,而進入美國的林肯航空學校。這個學校裏唯一的女性,這個東方的嬌小女子,這個有著兩個女兒的媽媽,在1932年,二十歲時正式獲得美國飛行執照。當時全美擁有飛行執照的飛行員僅有兩百分之一為女性,而張瑞芬是其中的首位華裔女性。
當年有詩讚曰:“鼇峰之巔望五洋,恩平兒女誌四方。馮如先行壯國體,瑞芬天驕翱雲翔。”
航空學校畢業後,張瑞芬繼續跟著陸軍飛行前輩學習盲飛、俯衝、筋鬥、穿雲等高難度特技動作,並同時鑽研航空工程和飛機結構。曆經了五個寒暑,飛行技藝更加高超,1935年取得了國際飛行執照,並得到美國婦女航空協會(又名九九俱樂部)會長Amelia Earhart的賞識,邀請其加入了“九九”飛行俱樂部。(該會隻挑選批準九十九名最出色的女飛行員入會,故有此名。)
下麵這張照片是當時九九俱樂部聚會時的情形,照片裏坐在中間的那位即為後來飛越太平洋期間神秘失蹤的傑出美國女飛行員:Amelia Earhart,而站在其後方的就是張瑞芬。那時兩位中西同行結成好朋友,經常聯合飛行,互相競技。在社交場合,會長會特別向人們介紹張瑞芬,以讓美國航空界了解這位中國女飛行員的表現。
張瑞芬的飛行競技生涯中,有一場比賽是很為人所稱道的:1936年8月由克裏夫蘭至洛杉磯的男女混合長途飛行大賽。當時的航程設定為七天,共有三十多名著名的飛行員參加。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飛行員因為獲得了飛機製造廠的讚助,駕駛的是性能較好的新式飛機,而張瑞芬駕駛的是卻僅是出借於洛杉磯航空協會的一架125匹馬力的小飛機。更因為沒有無線電指揮係統,張瑞芬隻能靠沉著冷靜在群山之間駕機迂回飛行。最後張瑞芬克服了天險困難,成功完成了這次艱難的飛行。
1937年,中國全麵抗日戰爭開始,在異國他鄉的張瑞芬雖然已是美國公民,但懷著一顆中國心。她駕著飛機,飛遍美國華人較多的聚居區,到處宣傳抗日,募集資金。張瑞芬的計劃是在祖國開辦一個航空學校,訓練更多優秀的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