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軍人篇(5)(2 / 3)

在華僑的幫助下,很快籌得了七千美金,購得教練機一架(Ryan ST-A plane)。不想該機送到洛杉磯後,因一位學員試飛時操作不當,當場機毀人亡。張瑞芬回國辦航校的願望因此落空。同時張瑞芬的弟弟病逝,父親又病重,1942年張瑞芬決定結束她的飛行生涯。卸下飛行員頭銜後,張瑞芬仍時常在美國各華裔社區演講,激勵下一代追求夢想並不忘熱愛祖國。

1984年,在八十壽辰那年,張瑞芬的飛行業績載入了美國華人史籍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博物館專著。

美國200周年國慶時,張瑞芬被授予“美國200周年先鋒”稱號。

2003年,張瑞芬在洛杉磯家中辭世,享年九十八歲,《洛杉磯時報》當日用了半版的篇幅報道這位在1932年以無比毅力打破傳統,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飛行先驅。今日若搜索國際航空婦女先鋒名人堂,我們仍能輕易地找到Katherine Cheung張瑞芬的英文名字。

北京空軍航空博物館曾宣布張瑞芬為“中國的亞美莉亞伊爾哈特”,並開設了一個展覽以紀念她。

我卻覺得與其用西方的人名來標誌著來自中國的傳奇,不若就讓我們簡簡單單地記住Katherine Cheung張瑞芬這個名字。Katherine Cheung,the nation's first licensed Asian American aviatrix。張瑞芬,國際航空史上發光的炎黃子孫。

蔣百裏將軍軼事集錦

蔣百裏,本名方震,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著名軍事家,奪刀日本陸軍官校,育百顆中國將星,憑舌戰折服墨索裏尼,以《國防論》引導中國抗戰,一生皆是傳奇,已廣為人知,這裏,僅選其平生軼事,聊作一文,以祭奠將軍於地下。

談兵

蔣百裏將軍,曾號稱東方第一軍事家,談起傳奇,自然要從談兵開始。

人憶將軍最後一次談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達宜山時見到馮玉祥,向馮玉祥建議多修高等級公路。這話簡單但並不空泛,將軍解釋說,此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我軍裝備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斷中國國際交通線。而國內沒有橡膠資源,輪胎隻能靠進口,所以多修公路,修好公路可以減少輪胎磨損,實際增強作戰的後勤能力。而中國人口眾多,勞力便宜,修路,就是惠而不費的事情了。

將軍去世不久,預言竟成真。日軍切斷香港、滇緬補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後,中國外援斷絕。輪胎的匱乏使中國無法集中進行一次大戰役的所需物資,一時竟有“一滴橡膠一滴血,一個輪胎一條命”的說法。

以此例可見百裏將軍談兵風格,一言以蔽之,簡明實用。

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擔任校長時,蔣百裏給學生上課,先講一對一進攻,一對二防禦,下一個課題先不講,在黑板上寫一個題目——一個人打十個人怎麼打?讓學生們討論。

此地是中國當時最高軍事學府,堪稱眾將雲集,然這些未來叱吒風雲的將領們麵對這個題目,個個瞠目結舌,無言以對——是啊,這一個人打一個可以討論,打十個除非對方個個病貓,否則又如何打法?

半晌,百裏將軍乃從容講道——一個人打十個人的法子,便是一個一個地打,打了一個再打一個。

原來就是這樣簡單。一句話點出了兵法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精髓,眾人恍然大悟之下,這堂課學到的東西大約終生不會忘記了。

對日

蔣百裏將軍一生研究對日作戰,1923年即斷定中日將來決戰之地為平漢線以西的襄陽、洛陽、衡陽,他所作的《國防論》成為指導當時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方針。

時抗戰軍興,敵強我弱,形勢嚴峻,當此艱難時刻,蔣百裏卻發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國情後,堅定鼓勵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敗了,就退,退了還要打,無論打到什麼田地,窮盡輸光不要緊,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

一時傳徹全國,輿論為之振奮。

而中日此後的戰況一如將軍所料。中國最終也沒有和日本講和,終於迫到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不知道此時人們是否還記得將軍的這段話。

有趣的是,蔣百裏將軍在討論中日問題時,首先就指出——中國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好家夥,就這一句話,能被標榜愛國的人士罵死的——誰說我中華民族不尚武?!這頂帽子誰敢戴啊?蔣百裏敢戴,他說的有道理,我們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能和德國日本這樣的軍國主義比尚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