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這樣一個係列。這些話題的材料來自於原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長春光機物理所等地的前輩。
寫這份東西,下筆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紀念。由於材料獲得時間已久,如果不寫出來,我會忘記得越來越多,何況,誰也保不準什麼時候,心態或生活的變更,就無法寫出什麼了。
每一個文中提到的名字,都是我所衷心敬重,並視為楷模的。每一個給我提供材料的老先生,今天都依然在世,然而他們都年事已高。昨天,剛有一位老先生和我說起,他把所有的書都賣了,以前的事情準備都忘記。
可是他真能忘記嗎?我們聊了整整三個小時,連楊振寧在西南聯大罷課都記得清清楚楚。
有些內容,我擔心不下筆會就此消失在曆史的影子裏,而讓我們忘記了中國科學界曾有過這樣的一批人。
未必是多大的事,都是些名人軼事,甚至有些帶點兒八卦。
下筆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祈禱,祈禱上蒼給他們這些一生奉獻給科學,奉獻給真理的人,以特別的恩賜,使他們得平安,得快樂,得健康。若真有上帝,祈求他能聽到我的聲音。
工資比國家主席還高的科學家
在我們平常人眼裏,科學界的人們在1949年後好長時間都不大吃香,至少“臭老九”的帽子是戴著的。因此,當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當年有的科學家工資比毛主席還高,薩著實是有些不能相信。
然而老先生說這是事實。他還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葉企蓀先生。
老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工作,擔任秘書,而秘書們的總管是誰呢?這個人的名字也會有很多人熟悉——那就是鄧稼先。
數理化學部是科學院當時的第一大部(似乎還有一個科學技術部),在這裏做秘書,最低,也得是當時全國十大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老先生告訴我,當他畢業的時候,全國隻有五萬名大學生,今天,有五百萬,是他想不到的。似乎也有為自己是那五萬分之一有些得意的樣子。
因為做這個秘書,教授們的工資多少,老先生也自然有數。
當時,葉企蓀先生的工資,是三百六十元。
毛澤東呢,則是肆百零四點八元。
如果是這樣,怎麼能說葉先生比毛公工資還高呢?
因為葉先生還有一個固定收入,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委員每個月要補一百元錢的。
所以葉先生的固定收入是四百六十元。
四百六十元是個什麼概念呢?老先生說,當時他的師兄在清華教書,每個月拿出八塊錢來當夥食費,可以天天吃水魚王八的。
所以葉企蓀先生當時實在“闊”得很。
葉先生還不是最有錢的,當時工資最高的,既不是國家領袖,也不是科學家,而是梅蘭芳——梅先生的工資一個月兩千元。比他少一點的是馬連良,馬先生一個月一千八百元。
所以抗美援朝時梅先生捐就捐飛機,那才是大手筆呢。
不過葉先生卻是很簡樸的人。錢,多半是接濟學生和給窮親戚花掉了,有些積蓄也在“文革”中被洗劫一空。那位在數理化學部當秘書的老先生,當時經常為了審稿的事情去葉先生家——那時候沒有傳真和電子郵件,重要的稿件隻能秘書自己跑。他說葉先生家在北大,是個老院子,周圍環水,給人感覺像個島,是個很讓人羨慕的地方,但先生偶爾留他吃飯,一起吃的都是很簡單的飯菜。唯有一次吃到了好東西,是在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先生看他送稿來,就招呼他說來得正好,於是送給他四個蘋果。
當時的情況是全國都在挨餓,先生也很消瘦,卻有蘋果給自己吃,還能帶回家!小秘書喜出望外,那蘋果的滋味和帶來的快樂,一直記到了幾十年後。
後來才知道葉先生是政協委員,有權利到政協的內部商店買東西十次(估計是一年十次)。當時學生們沒有東西吃,葉先生就把能買的配額都買了蘋果,放在家裏,來的學生、同事就一人送四個,送完了,自己再去買。
先生自己吃過沒有,就不知道了。
葉企蓀先生何許人也?老實說聽到他的工資比毛主席還高的時候,我對先生隻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物理學家。是這兩天準備整理這段文字,查找葉企蓀先生的情況,恍然才突然看到了一位大師的影子。
葉企蓀,清華大學物理係的創始人,他的門下,走出了中國科學院七十九名院士。他曾任國民政府中央科學研究院幹事長,在世界上為精確測量巴朗克常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不懂巴朗克常數,講此事的老先生口音很重,說的是“布萊克常數”,它的內容我一直沒有搞清楚。但我知道有了這個常數以後,有很多物理方麵的計算就變得迎刃而解。對葉先生的事跡,我就不必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