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凡人篇(5)(1 / 3)

李太醫卻因此心悸而死了,史稱以命換命。

所以,劉太醫一書中太醫職業風險頗高這個說法有曆史依據。書中也提到了劉純作為太醫院使不得不負責處罰“有罪”太醫的例子。

太醫院治療的病人死了,主治太醫就要受處分,甚至流放殺頭。

比如,皇後不育,治了三年還是不育,皇帝震怒,讓把太醫殺了(這個事兒,沒準兒皇上比太醫責任更大),院使隻好讓錦衣衛去殺人。

比如,某藩王得了肝病,太醫用清熱利濕的方子,過了半年,藩王還是死了,皇帝震怒,讓院使把太醫殺了(皇上說不定還因此得個尊老愛幼的美名),夷三族。院使隻能傳達口諭,讓錦衣衛去殺人。

最黑色可笑的是皇上要減肥(據說是仁宗),太醫用發汗拉稀的方法,結果呢,過了幾天皇上疲憊不堪,讓把這個太醫革職,院使隻能傳達皇帝口諭,送太醫回家抱孩子。

……

既然劉純沒當過太醫,這些故事也隻能是村言野史了,聽一聽也就作罷。然而,書裏麵另有一段話頗值得回味。說劉純總是奉命處罰這些太醫,自己也覺得很不公平——有的病不是太醫們能治得了的,有的治療方法也是沒法更改的,太醫盡力了有什麼責任呢?於是,劉純和其他官員探討是否可以和皇上商量商量,至少治死誰別讓償命不是?結果,刑部尚書答道:“老侯爺(書中劉純封安亭侯),您說將官打了敗仗怎麼處罰?”

一句話把侯爺噎了回去。

如果醫生對病人也能有將軍上戰場的心態,大概庸醫殺人這類事情就要會少很多了。

當然,每個大夫要能順利退休也是身經千戰了。

要說此書,以此為例,也有合理的地方。

當然,有些看著就頗為傳奇了。

比如,書中提到為了治療徐輝祖的瘋病,用犯人進行人體試驗。

徐輝祖確有其人,是魏國公徐達之子,建文帝的兵部尚書。金庸在《碧血劍》中曾提到過他,甚至把建文帝的複興寶藏都藏在了小徐的宅子裏。徐輝祖忠於建文,成祖懲處建文餘黨追上門來,小徐拿出朱元璋賜的丹書鐵券閉門不納,稱“我父大功於國,子孫免死”。因為成祖當時地位微妙,瓜蔓抄抄得人心不穩,“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幹脆便對徐未加懲處,以收買人心。

這樣鎮定清醒,意誌堅定的一個人,真瘋的可能性很小,為了避免家族迫害以後裝瘋的可能性倒是有的。所說劉純治療徐輝祖是在仁宗年間,既然劉純是死於永樂年間,這件事當然子虛烏有。

而且,所謂用犯人進行醫學研究的說法,也不大可能。王莽解剖了一個叛逆,(匡章?)被作為反麵教材教育了一千多年,名醫王清任為了看看屍體的結構隻能走盜墓賊的路子,這劉純搞大規模活體實驗的事兒(據說持續了六十六年,實驗完了還剩五千犯人),據說還用了不少犯官製造花癡和陽痿,這些史書中均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怎麼可能?!

雖然如此,我依然覺得此書中這一段寫得饒有趣味,不在治療,而在製造瘋子。

書中記載,要治徐輝祖的瘋病,劉純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瘋子可以拿來研究,那怎麼辦呢?隻好用犯人製造瘋子。

裝神弄鬼嚇唬,看殺人,嚇瘋的倒是不少,不過大多事過境遷也就痊愈了,和徐輝祖一瘋十幾年的情況不一樣——廢話,要是他裝瘋的話一直瘋下去也是有可能的。

最後劉純想出了辦法,主要是兩招。第一招是擊鼓傳花,第二招是背書。

有看官說了,大夥兒上學的時候誰沒玩過擊鼓傳花的遊戲啊?誰沒有背過書啊?兄弟似乎依然很正常嘛,這兩樣和瘋病有關係嗎?

本來是沒關係的,讓劉太醫一搞,就有關係了。

先說擊鼓傳花,遊戲規則和我們在學校裏頭玩的一樣,問題是中彩之後的獎勵不一樣,學校是誰拿了花誰出節目,劉純實驗室呢?是誰拿了花就讓身後的番子一陣痛打。

……

這招兒就夠絕的了,還有比這更絕的。

劉太醫選中的實驗對象都是文盲,卻要求他們每天背誦大段文章,背不下來,就讓番子用皮鞭抽打。

而且是白天背書,晚上擊鼓傳花做遊戲,輪流著來。

結果如何呢?開始有犯人受不了折磨,大喊:“打死我也不背書!”讓劉純當場派人打死一個,於是全體肅然。

那就隻好背書了。

結果,半年以後,全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