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是人之本(1 / 3)

第一章 “方”是人之本

方是規矩,是準則,是框架:它規定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更規範。沒有方,世界便沒有秩序,便失去約束。

一枚小小的銅錢可以把我們做人的道理顯示出來。那就是做人要外圓內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氣以及做人的原則,意思也就是說要具備良好的品質。

方是做人之本——從我們出生開始,在家庭、學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方。

實質上,“方”的確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歡迎、最受愛戴的人物無不具有“方”之靈魂。武打小說之所以備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於它歌頌了一種俠義精神,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沒有“方”之靈魂的人,有悖於社會倫理,隻會遭到大眾的唾棄,永遠無法取得最輝煌的成功。

方是一種立場,請堅持

有一位名叫羅斯恰爾斯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開了一家名為“芬克斯”的酒吧。酒吧的麵積不大,隻有30平方米,但它卻聲名遠揚。

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那人用十分委婉的口氣和他商量說:“我有10個隨從,他們將和我一起前往你的酒吧。為了方便,你能謝絕其他顧客嗎?”

羅斯恰爾斯毫不猶豫地說:“我歡迎你們來,但要謝絕其他顧客,這不可能。”

打電話的不是別人,是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他是在訪問中東的議程即將結束時,在別人的推薦下,才打算到“芬克斯”酒吧的。

基辛格最後坦言告訴他:“我是出訪中東的美國國務卿,我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我的要求。”羅斯恰爾斯禮貌地對他說:“先生,您願意光臨本店我深感榮幸,但是,因您的緣故而將其他人拒之門外,我無論如何也辦不到。”

基辛格博士聽後,摔掉了手中的電話。

第二天傍晚,羅斯恰爾斯又接到了基辛格的電話。首先他對昨天的失禮表示歉意,說明天隻打算帶三個人來,隻訂一桌,並且不必謝絕其他客人。

羅斯恰爾斯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還是無法滿足您的要求。”

基辛格很意外,問:“為什麼?”

“對不起,先生,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休息。”

“可是,後天我就要回美國了,您能否破例一次呢?”

羅斯恰爾斯很誠懇地說:“不行,我是猶太人,您該知道,禮拜六是個神聖的日子,如果經營,那是對神的玷汙。”

基辛格無言以對,他隻好無奈地離開了耶路撒冷,至今也沒能在中東享受這家小酒吧的服務。

在羅斯恰爾斯的身上體現了一種十分珍貴的品質,那就是:拒絕的勇氣。在需要拒絕的時候,他敢於拒絕任何人——包括基辛格那樣的高官和權貴。

“方”是一門最棘手的藝術,它經常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其實,“方”恰恰是一種美德。隻有那些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堅定不移拒絕一些東西的人,生活才能過得灑脫自尊。我們應該堅持原則,學會說“不”。

“方”不僅僅是堅持原則和立場,堅持自我更是方之本質。

為了生存,以及對電影事業的熱愛,16歲的羅蘭來到了羅馬,想在這裏涉足電影界。沒想到,第一次試鏡就失敗了,所有的攝影師都說她夠不上美人標準,都抱怨她的鼻子和臀部。沒辦法,導演卡洛龐蒂隻好把她叫到辦公室,建議她把臀部削減一點兒,把鼻子縮短一點兒。一般情況下,許多演員都對導演言聽計從。可是,小小年紀的羅蘭卻非常有勇氣和主見,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她說:“我當然懂得因為我的外型跟已經成名的那些女演員頗有不同。但是,說我的鼻子太長,那是無道理的,因為我知道,鼻子是臉的主要部分,它使臉具有特點。我喜歡我的鼻子和臉的本來的樣子。說實在的,我的臉確實與眾不同,但是我為什麼要長得跟別人一樣呢?”

“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麼也不願改變。”

“我願意保持我的本來麵目。”

一個人隻要有自信,那麼他就能成為他所希望成為的人。正是由於羅蘭的堅持,使導演卡洛龐蒂重新審視,並真正認識了索菲亞羅蘭,開始了解她並且欣賞她。

羅蘭沒有對攝影師們的話言聽計從,沒有為迎合別人而放棄自己的個性,所以她才得以在電影中充分展示她與眾不同的美。

後來,她主演的《兩婦人》獲得巨大成功,並因此榮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金像獎。

■大師點評:

方是一種境界。

如果一個人不能堅持自己:自己的人生主張,自己的原則,自己的人格;那麼就是不尊重自己,甚至喪失了自我,那這個人也就是別人的奴隸。你自然不能抱怨別人也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其實,惟有方,才是你成功的最可靠的資本。

隻有堅持方正,隻有相信自己的價值,才會把握住自己的原則,甚至個性,相信自己的獨特性具有價值,而不至迷失自己,才能達到成功的彼暗。

所以,方是一種立場,請堅持。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

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卻有貧窮富貴之別。但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均不可喪失一個做人的氣節與品格,有的人生活貧窮時,正直善良、樂善好施,一旦生活富裕起來,便人性大變,忘了自己的根本,自恃高貴,看不起他人,甚至橫蠻無理。還有一類人,由於窮,便窮得沒了誌氣,喪失了自尊,不惜一切求助他人,甘為他人階下之囚。對於一個真正的人來講,此兩類均不可取。下麵的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怎樣做人的道理。

魯國國王想學習三皇五帝的學說,從事三皇五帝的事業,敬重賢能之士,親自去做一些實在的事情。想雖然是這樣想的,但魯王又總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安全沒保障,架子放不下來。

楚國賢人熊宜僚來魯國,看穿了魯王的心思,便建議說:“大王去南越吧。那裏的民風古老純樸,人無私心,人們行為舉止,很隨意。您去那裏,可以拋掉庸俗的念頭,修成大道。”

魯王著急了:“那兒山高路遠,沒有車船,我可怎麼辦?”

熊宜僚說:“不要以為自己是國王,就放不下架子,也不要安於自己的高位就邁不開腳步。您本人不就是一輛用不壞的車子嗎?您的頭顱是車把式,您的體力是架車的馬匹,您的雙腳就是車輪。”

魯王又擔心:“那地方很偏遠,又沒什麼人煙,我跟誰做鄰居呢?我沒有糧食、酒肉,吃什麼呢?”

熊宜僚說:“把您的消耗量盡量降低,讓您的欲望和俗念盡量減少,這樣即使您吃了上頓愁下頓,您也會把糠菜當成美餐。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既不要自視為王侯,自己嬌貴自己;也不要為自己成了平民而自卑,看不起自己的貧賤。這樣,富貴的日子能過,貧賤的日子同樣能過。如果富貴不會成為自己驕縱的本錢,那麼貧賤也就不會成為自己生活的負擔。事物的發展,此一時,彼一時,本來如此。人才是根本的、永恒的!”

打個比方吧。兩條船並排過河,如果一隻船是空的,兩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會發脾氣。如果那空船上有一個人,那船要撞過來時,這船就會讓開,船上的人便會大聲喊叫,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聽,這船上人就會發出警告。經過幾個來回之後,雙方就會惡語相加。有人和沒人的區別就這樣大。把意氣、地位、物質這些身外之物拋開,人不就成了一個很有修養的人麼!

偉人與凡人實際上並無多大差別,隻是因為他們具備偉人的品質。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個“才”,不是才華,而是品質。一個具備優秀品質的人,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會超越他的同類,環境、條件隻能製約成功的大小,但絕無法阻止他最終取得成功。

一個人要幹出一番事業,要真正懂得為人處世,要取得生活快樂,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優秀的品質。實際上我們誰不向往品質優秀呢?我們都想氣質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卻是由品質決定的。

■大師點評:

生活中的每個人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也不盡相同。自然,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都存在著不同的做人原則。

做人的原則可以說是有很多方麵。就好比是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等,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努力去做好,什麼事情可以去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方”最有力量

有一位名叫羅斯恰爾斯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開了一家名為“芬克斯”的酒吧。酒吧的麵積不大,隻有30平方米,但它卻聲名遠揚。

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那人用十分委婉的口氣和他商量說:“我有10個隨從,他們將和我一起前往你的酒吧。為了方便,你能謝絕其他顧客嗎?”

羅斯恰爾斯毫不猶豫地說:“我歡迎你們來,但要謝絕其他顧客,這不可能。”

打電話的不是別人,是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他是在訪問中東的議程即將結束時,在別人的推薦下,才打算到“芬克斯”酒吧的。

基辛格最後坦言告訴他:“我是出訪中東的美國國務卿,我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我的要求。”羅斯恰爾斯禮貌地對他說:“先生,您願意光臨本店我深感榮幸,但是,因您的緣故而將其他人拒之門外,我無論如何也辦不到。”

基辛格博士聽後,摔掉了手中的電話。

第二天傍晚,羅斯恰爾斯又接到了基辛格的電話。首先他對昨天的失禮表示歉意,說明天隻打算帶三個人來,隻訂一桌,並且不必謝絕其他客人。

羅斯恰爾斯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還是無法滿足您的要求。”

基辛格很意外,問:“為什麼?”

“對不起,先生,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休息。”

“可是,後天我就要回美國了,您能否破例一次呢?”

羅斯恰爾斯很誠懇地說:“不行,我是猶太人,您該知道,禮拜六是個神聖的日子,如果經營,那是對神的玷汙。”

基辛格無言以對,他隻好無奈地離開了耶路撒冷,至今也沒能在中東享受這家小酒吧的服務。

在羅斯恰爾斯的身上體現了一種十分珍貴的品質,那就是:做人的原則不可改變,即方是中心。在需要堅持原則的時候,他敢於拒絕任何人——包括基辛格那樣的高官和權貴。

那麼究竟什麼是方呢?方也就是做人的原則,也就是說:“做人的原則是比生命還珍貴的東西”。視原則勝生命,因其難為,故而可貴。

每一個時代,中華民族都有這樣的楷模,因而為國人景仰,曆史傳頌。當然,對於古代的守節的行為,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都不了解。甚至有人認為是迂腐。武王平定商紂後,天下歸周,而伯夷、叔齊卻恥做周的臣民,為守氣節,不吃周糧,在首陽山隱居,平常的日子都是采一些野菜來充饑,最終被活活的餓死了。

最能考驗中國人氣節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優秀的中華兒女,寧死也不當漢奸。這些人裏不乏有錢的商人,有權的官員,有名的文人。楊靖字、趙一曼、張治中、吉鴻昌等等留下姓名的,還有那些死去也沒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麵對日本人的威脅利誘,寧死不屈,這不就是偉大的民族氣節的體現嗎?

在解放戰爭時期,江姐麵對敵人的誘惑,酷刑的威脅,一個共產黨員的氣節如青鬆一樣,一點也不動搖。最後保護了同誌,犧牲了自己。這不是偉大的共產黨員的氣節嗎?我們的黨正是擁有了這樣的氣節,才能在抗日戰爭時期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爭時期擊敗蔣介石。

朱自清寧願死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梅蘭芳蓄須明誌,不給日本人唱戲……中國人一向都是非常有骨氣、有氣節的。正是這個民族,曆經侵略者蹂躪,卻始終不能被征服,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汪精衛在日本人麵前失了節,成了中國的大漢奸,他永遠被中國人民釘在恥辱柱上。

■大師點評:

做人一定要像銅錢那樣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而方,就是做人的正氣,具備優秀的品質。圓就是處事要老練,圓通,善於技巧。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方,正是人內心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品質。一個人的心靈傑出,那麼他的行為才會傑出;一個人的心靈美好,那麼他的氣質才會美好。

不管是做事情還是做人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則,希望這些原則能夠成為自己不斷完善人生的起點,把握適度,不求最好,隻求更好,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快樂自己,奉獻社會。

默默地履行責任

一個多世紀前的一天,新英格蘭發生了一次日食現象,天空變得非常黑暗,許多人以為末日審判來臨了。康涅狄格州議會正在召開會議,當黑暗來臨時,一名議員提議休會。這時,一位來自斯坦福大衛港的老清教徒立法議員站起來說道,即使世界末日真的到來,他仍將堅守崗位,並且履行自己的責任。在這一責任的驅使下,他寧願舉著蠟燭在房間裏四處走動,以便會議能盡可能地進行下去。履行職責、堅守崗位,是這位智者的人生信條,他真的做到了踐履躬行。

有一位身體不大好的人,他花了大量時間在慈善事業上。他四處探訪病人,走進病房,坐在他們身旁,用盡一切辦法來照顧和幫助這些病人。這樣既影響了自己的生意,還受到了疾病的威脅,許多朋友都熱忱告誡他還是小心為好,因為訪問高危病人和垂死病人,確實已使他受到了感染。但是他堅定而又坦率地回答他的朋友們說:“如果為我的妻子和孩子們著想,我應該照管好我的生意。然而我還有社會所賦予的責任,我應該去照顧那些我家庭以外的人。”

這些話語出自一位心甘情願成為責任之仆的人。因此,並不意味著捐獻出自己的錢就是真正的行善,而是說這個人必須奉獻出他自己,捐獻錢財是一種自我標榜的行為,而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精神,才是深愛他人的舉動。前一種人可能活得悄無聲息,後一種人則會永垂青史,因為他播撒的良好影響力永遠不會消亡。

履行責任的最佳形式就是悄然無聲地去做,不要讓任何人發現。以一種奉獻和高尚的精神來做自己的工作,不要遵從那些明哲保身的常理,不要為自己大肆宣傳,要遵奉許多信念和神聖準則。為此,就要仔細審視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麵和人類的每一種行為,要考慮對人類的永恒責任。我們每天都要為自己的惡行或粗心而負責,無論早晚,都必須行仁義。

如何才能履行我們的責任呢?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我們首先要有對整個人類普遍而持久的責任感,接下來才是對家庭的責任,對鄰居的責任,雇主對員工以及員工對雇主的責任,對我們身邊人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以及對市民行為的責任。

在這些責任中,許多都是私下履行的。我們的公眾生活是為人所知的,但是私生活卻沒有人能看得見——如精神和靈魂方麵的內心生活,它們可能是有價的,也可能是無價的。沒有人能毀滅我們的精神,它隻能自我泯滅。但是,隻要我們有心讓自己和他人過得更好一點、更美一點、更高尚一點,我們也許就能使自己做到最好。

■大師點評:

人的外在是內在的——種反映。內心沒有的東西,外表就無法顯露;內心有了,外在自然就能表現出來。人的心靈傑出,行為才可能傑出;人的內心美好,氣質才會美好。人的氣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內在品質決定。正如軍隊,做參謀的,隻需要有計謀,但起決定作用的司令官,卻要有威望、魄力,具備優秀的品質。對人生而言,技巧隻是方法和手段,而決定人生成敗的卻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