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圓”是世之輪
圓是通融,是弧線,是潤滑。它要求人能適應,會變通,左右逢源也可偶一為之。圓沒有角,圓不傷人,當然也不易自傷。沒有圓,世界的負荷大重,便不能自理。
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需要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時候,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當政治黑暗天下紛亂的時候,待人接物應圓滑老練;當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時期,待人接物就要剛直與圓滑連合起來運用。
圓是一種生存藝術
宋初,太宗、真宗當政時,張詠曾兩次督蜀,政績顯著,深得民心,第一次督蜀離任的時候,蜀郡百姓強行攔住張詠,不讓他離開,朝中的信使沒有辦法,隻得如實回複。太宗聽了之後,於是就再次下令讓他督蜀,並且讚歎地說:“詠在蜀,我無後顧之憂了呀!”
真宗即位後的鹹平二年,張詠出任杭州。有個年方十六七歲的少年,狀告其姐夫吞並其財產,其姐夫則把所有的證據都呈上來了,說這位年輕的小夥子是瞎扯的。原來,在少年還隻有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得了很嚴重的病,臨終時把兒子囑托於其姐夫,並立下遺囑:死者的財產由姐夫一權掌管,等到兒子長大成人以後,將財產的三成分給兒子,七成分給其姐夫。誰知張詠看了遺囑後,立即命令讓人給他拿酒來,祭莫死者一番,隨後對被告說道:“你的嶽父,是一個聰明而又知道怎樣變通的人啊。他以幼子托你,假如是以七成給兒子,兒子則早死在你的手上了。看來你嶽父對你的為人非常了解,才不得已立此遺囑啊!但你能將他撫養成人,功不可沒。”於是,將財產的七成判與少年,三成判與其姐夫。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隻要是聽說過這件事情的人,都為他的明斷所折服。
還有一件事情,也反應出了張詠處世的靈活性。寇準對於張詠來說是有知遇之恩的,因為是寇準發現他的才能並向皇上推薦的。寇準任宰相的時候,張詠在成都對左右說:“寇公,奇材也,若能再注意一點學術修養就好了。”寇準雖是一個治國的能臣,但卻為人輕狂,不太注意禮節,為此得罪了不少的人,這些人便合力排擠他,以至被貶到陝州。臨走的時候,張詠設宴來送他,最終,寇準緊握著張詠的手說:“我今日被貶,張公可有什麼話教我嗎?”張詠想毫不猶豫的就說出寇準的不足之處,又怕他不能接受,就歎了口氣道:“寇公以後如果有時間的話,《霍光傳》不可不讀啊!”寇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日取來《霍光傳》認真讀之,當讀到“不學無術”一句話的時候,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後就說:“這是張公在勸我啊!”雖然寇準知道了張詠的意思,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改正過。不久雖再次被起用,但終又被貶嶺南,客死他鄉。
張詠年輕時也是一個性急固執、剛愎自用的人,祟尚嚴厲治世的方略。有一次,手下有一小吏犯了錯誤還不願意承認,張詠二氣之下,竟然把他枷起來,當給他去枷的時候他卻不讓,還非常生氣的說:“若要想將此枷從我脖上去掉,除非砍掉我的頭!”張詠聽到這番話,就更加生氣了,真的就一刀將他的頭砍了下來。為此事他受到了嚴厲的處分。後人朝做官,曾經得高人指點:“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就是忠於皇上卻不要顯示自己比別人對皇上更效力),公不言己能(辦事要出以公心,但不要顯示出處處自己比別人強)。隻有這樣去做官,才能夠上得天時,下得人和啊!”因此,這些話張詠一直都牢記在心,辦事總是在不失原則性的狀況下,靈活的處理,以平和的心態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這一點就是皇帝最賞識他的:“詠在蜀,吾無後顧之憂啊!”下得百姓的愛戴,中間又和同事之間相處的非常和善。他雖然一身正氣,卻不是嫉惡如仇,即辦好了事,也不損傷同事的利益,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對他都充滿了信任,這些是得益於他靈活處世的作風。
■大師點評: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團在芝加哥某廠做“如何提高生產率”的實驗時,首次發現人際關係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出“人際關係”一詞。自此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係有著密切聯係。而人際關係技巧則正能使你在與人交往中如魚得水,是你在現實世界中拚搏、奮爭的有力武器。正是在“方”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圓”,才使得他們如此成功。
掌握人性乃萬“圓”之源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例如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含義,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還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改窄。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這樣一來,曹操就討厭楊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了。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前進則困難重重,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雞肋”,楊修聽到以後,便不等上級命令,教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影響了軍心。曹操知道以後,他還辯解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以免到時慌亂。”曹操一聽,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警戒三軍。
人性是一個謎。千百年來,人類雖然 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繁衍著、變化著,但對自己的了解遠遠不如對處在世界乃至宇宙的把握,甚至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目前還生活在自身的迷霧中。於是,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悲劇發生了。
關於性的研究,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影響甚廣。但那是一個階段的認識和產物,,它的精華部分也大都是關於處世方麵的。這是關於人性認識的入門讀物,更是真知或是人生的大智慧。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回憶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的確都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卻往往並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麼?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於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並不一定是妻子貌關如花,丈夫英俊瀟灑,幸福的家庭正在於雙方彼此尊重體諒,關係融洽和諧。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於前麵的百分之十五,而對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對人而言更加重要。
■大師點評:
充分地認識人自己,明確人的本性,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
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這才是世上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
這是由人性所決定的.
控製情緒是圓滿做事的方策
三國時期,關雲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劉備,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之諫皆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中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牛鬥,折夭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做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
從上麵的事例中,就可看出,要想做到方圓做人,圓滿做事,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會為此付出代價。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下麵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有情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也是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一樣,可能使你一蹶不振。也許你會說:“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該發怒,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欲成大事者,要學會圓滿做事,你就應該注意了,能不能消除憤怒情緒與你的情緒控製能力有關。
其實,並非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自己的情緒,情緒失控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說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
情緒既是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事實上,極端情緒失控是精神錯亂——每當你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時,你便有些精神錯亂。因此,每當你氣得失去理智時,你便暫時處於精神錯亂狀態,而這是圓滿做事的大忌。
但隻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情緒將會阻止你做不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會讓憤怒情緒所左右的。曆史上有好多這樣的事例,他們中能壓下怒火的大多就能成功,而憑著這一怒之氣行事的則大多失敗了。
有一個男孩,他的脾氣非常的壞,男孩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而且還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這個男孩在第一天,釘下了37根釘子。漸漸的,他每天釘在圍欄上的釘子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男孩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父親。父親又對他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給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男孩的手,來到後院對他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圍欄上的那些洞,圍攔是永遠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留下的疤痕一樣。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以包容的態度處世,不但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不同環境中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我們不可能僅憑自己的觀念或喜好去從事社會活動。包容在這種時候,它不但是人際情感交流的潤滑劑,更是人生這棵大樹上滴翠的綠葉和吐豔的花朵,燦爛迷人的魅力和神韻。
■大師點評:
人生的一種高度可以從包容中體現出來。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包容者就必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懷大氣之人。如果把包容當作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那麼它就是人的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淡泊名利,不求奢華
《菜根譚》中這樣說:“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意思是,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和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寧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騙蒙蔽我。
人類的各種欲望,如果任其放縱而不加約束,那麼就必將永無止境地墮落,所以必須磨煉自己的意誌,製定一個可行的計劃,一定按計劃做,製止自己的貪欲心。
美國的一位前任總統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從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暈頭轉向,苦不堪受。美國人民卻根本不肯體諒這位總統的苦惱,反而認為這是無能的表現,以絕大多數的選票把這位可憐的總統吉米·卡特攆下了台。卡特準確無誤地意識到了國家麵臨的困難,可謂洞察力敏銳,一眼中的,他也讓公眾跟他一樣,使百姓覺得惶恐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結果造成絕望感,從而將他推下了台。
不能說卡特沒有才能,也不可謂莫不夠聰慧,而終於落得如喪家犬被趕下台的可憐下場卻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有為,太過於積極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產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敗。另一位美國總統裏根卻以無為代有為,深悉為職之道。這位美國前總統每次即興演說,凡是複雜的主題,便暴露出令人吃驚的無知。可以說他似無所為,但並非毫無所為,有時,即使對所涉及的問題一無所知,卻也能依然果斷幹練地進行處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國百姓感到他神秘,以為他的才能是不可測的,他的簡明扼要反使美國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國內社會動蕩和月外蒙恥受辱曾一度使美國人萎靡不振,美國人經過這段經曆後,美國人開始重新振作。由此,這位無為的羅納德·裏根總統取得了美國人的信任,作為美國近代史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曆程。
《莊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市南子去見魯侯,發現魯侯心情不好,滿臉憂鬱,就問他為什麼,魯侯回答說:“我做每件事的時候都夠小心謹慎的了,可是仍不能避免禍患的發生,所以很擔心,很憂愁。”市南子問:“你知道狐狸和豹子嗎?它們隱居山洞密林,晝伏夜行,即使饑餓,也要到遠離人群的地方覓食,然而它們仍不能逃脫羅網陷阱之災,這是因為它們身上有著人們所需求的美麗皮毛。現在魯國就是您的皮毛,我希望你剖開形體,舍去皮毛,洗淨內心,摒除欲望,而遨遊於無人的曠野。”
在這裏,莊子告訴我們,過度的欲望使人煩惱,會給人帶來災禍,但欲望又常常在人的內心作祟,使人對它難以割舍得下,派生出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拋開對榮辱得失的憂患,清心寡欲,從而做到無欲則剛了。因此,平淡是紅塵的淡化劑,心如止水;沉穩恬靜,擁有平淡,不拘泥人言是非,不沉迷利祿功名,脫離塵世喧囂之境,視悲歡榮辱如過眼煙雲,不為權勢所羈絆,不為物欲所拖累,以一顆平常心直麵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追求人格的獨立和靈魂的自由。古人金聖歎在《臨江仙》一詞中說:“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一句名言叫作“心底無私天地寬”,很多人最迫切追求的是私欲、私利,私欲多了,就會目光短淺,私欲少了,就會有胸懷天下、造福人類的寬大胸襟。心懷天下、誌在四海,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流芳百世。
■大師點評:
淡泊的人的智慧堅如磐石。隻有心中淡泊,才會有所作為。無為要求我們以平靜的心態正視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事。
無論是災難或是生活中小小的困難,這都是既成事實,這是無法改變的。“淡泊”的人不會恕天尤人,因為他知道怨無事於補,也不會自暴自棄,因為他也知道自暴自棄將導致更大的失敗。
好的名譽就是財富
有這樣一個故事:
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阿曆山德亞市的比爾先生喜得貴子,幾天後卻又愁眉不展。原來比爾和妻子葛莉亞都是教師,住的是租來的一間小閣樓,以前尚能維持,現在有了孩子再也不能湊合了。比爾決定自己蓋房子,可哪來的地呢?再說買地也需要一大筆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