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圓”是世之輪(3 / 3)

平和的人,熱情而不做作,忠誠而不虛偽。內不見己,外不見人,施恩於人是出自內心的真誠,並不是利用別人來沽名釣譽,信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堂堂正正,純心做人。

■大師點評:

平和既是一種修養,又是一種工作方法。生活中平和的人,叢來沒有被忙碌所縈繞,閑時吃緊,忙裏抽閑。待人不嚴,教人勿高。寬嚴得宜,分寸得體。身心自在,一定會享受生活中的快樂!

“圓”非完美,正視自我的缺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有的人“聞過則喜”,有麵對缺點和失誤的勇氣,並且努力糾正自己的缺失,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完美。有的人“聞過則怒”,像蔡桓公那樣,對自己的缺失無改過之意,甚至否認自己存在著的錯失,結果,缺點和失誤越來越嚴重,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佛教的《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可笑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印度有一位先生娶了一個體態婀娜、麵貌秀麗的太太,兩人情如金石,恩恩愛愛,是人人稱羨的神仙美眷。這個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溫和,美中不足的是長了個酒糟鼻子。柳眉、風眼、櫻嘴、瓜子臉蛋上,卻鑲了個酒糟鼻子,好像失職的藝術家,對於一件原本足以稱傲於世間的藝術精晶,少雕刻了幾刀,顯得非常的突兀怪異。

這位丈夫對於太太的鼻子終日耿耿於懷。一日出外去經商,行經一販賣奴隸的市場,寬闊的廣場上,四周人聲沸騰,爭相吆喝出價,搶購奴隸。廣場中央站了一個身材單薄、瘦小清臒的女孩子,正以一雙淚眼,怯生生地環顧著這群如狼似虎、決定她一生命運的男人。這位丈夫仔細端詳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間,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極了!這女子臉上長著一個端端正正的鼻子,不計一切,買下她!

這位丈夫以高價買下了長著端正鼻子的女孩子,興高采烈,帶著女孩子日夜兼程趕回家門,想給心愛的妻子一個驚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頓好之後,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著血淋淋而溫熱的鼻子,大聲疾呼:“太太!快出來喲!看我給你買回來最寶貴的禮物!”

“什麼樣貴重的禮物,讓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不解地應聲走出來。

“嗨!你看!我為你買了個端正美麗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說完,突然出其不備,抽出懷中鋒銳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時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趕忙用雙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貼在傷口處,但是無論丈夫如何的努力,那個漂亮的鼻子始終無法粘著於妻子的鼻梁。

完美主義者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力求不存缺憾,哪怕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也不肯放過。卻不知要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做過了頭,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那位可憐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苦心買回來的端正而美麗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雖然醜陋、但是卻貨真價實的酒糟鼻子,並且還受到刀刃創痛。而那位丈夫的愚昧無知,更是叫人可憐!而發生這事的原因就是由於丈夫無法正視太太的缺點所至。

一個人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是勇氣的表現,更是智慧的體現,隻有自信心不強、缺乏責任感的人才把自己的缺點造成的失敗當成是別人的負麵影響所致,而在遭遇失敗時,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並理智的評價自己和別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生是不完滿的,所以我們對於生活中種種不如人意的事不必介意,不必介意!要使我們的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除了感受幸福以外,還需要大家自製。

■大師點評:

人生既然是不完滿的,那麼我們對於人生中許多不完滿的人和事可以表示不煩不躁,表示容忍和大度,表示理解和寬容。如果人人都能理解“不完滿才是人生”,那麼人人都會感到幸福的存在,從而時時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人人都感受到了幸福,那麼我們的世界也就變成了美好的人間!

持圓之輪,進退有道

戰國時期,楚莊王賞賜群臣一起共歡飲酒,由他的寵姬在旁作陪。日暮時分正當酒喝酣暢之際,燈燭被風吹滅了。這時有一個人因垂涎於楚莊王寵姬的美貌,加之飲酒過多,難於自控,便乘燭火熄滅之機,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感到一驚,奮力地掙脫,並順勢扯斷了那個人頭上的係纓,私下還對楚莊王說一定要查明此事,嚴懲此人。楚莊王聽後沉思片刻,心想:“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女人的貞節辱沒將軍呢?”於是他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歡。”於是群臣們都扯斷了自己帽子上的係纓,待掌燈以後,大家繼續熱情高漲地飲酒,一直飲到盡歡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和晉國開始打仗,那個時候有一個臣子常常是衝在最前邊,帶領著軍隊一次一次的打退敵人,最後取得了勝利。莊王感到驚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裏被扯斷了帽子上纓帶的人。”正因為楚莊王給臣子留了餘地,才換來了下屬的忠心耿耿。這就是留餘地的精妙之處。

持圓之輪就是給別人留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留餘地的意思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在現代職場上,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等於給自己留了餘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做人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走,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言。我國古代就有“處世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的說法。人在職場中,千萬不要讓所有的事情發展到極端的情況,在做事的過程中充分的認識到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的餘地,主動采取積極的應付措施。

在和人交談時一定要注意;說話要留有餘地。在交談中,若有需要讚美對方時,應措詞得當,注意分寸,讚美的目的在於使對方感覺到你真的對他(她)的欽佩,用空洞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詞,反會使對方感到你缺乏誠意。就好比一名公關人員熱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後,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些評價,顯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熱情的人”的讚譽會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們普遍樂意聽的稱讚也要適度,過分的討好、諂媚則近於肉麻。特別是對上級領導,在社交場合更不宜畢恭畢敬說些奉承話。對於那些晚輩或地位比較低的一些人,我們也不要用輕視、冷淡的口吻和他們說話。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不求人,但是也很難不被人求,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求別人辦事,答應為別人辦事,還是拒絕他人也好,都要注意把話說得留有餘地。此外,表揚人、批評人,調解事端,解決衝突,應付尷尬局麵,調息不滿情緒,乃至布置任務、彙報工作等,都應當留有餘地。惟有留有餘地,方能進退自女口。

在說話的時候,或是在評論一件事的時候,應當實事求是,多從好的方麵來看,但是也應看到壞的方麵,切忌感情用事。喜歡起來,什麼都好,厭惡起來,一無是處。眼前不吃虧,將來必知禍從口出。把握好分寸,留有餘地,則自己進退自如。

為人處世,最好還是要留三分餘地,既給對方留下了一個寬鬆而自在的空間,同樣還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人生需要留白。留三分與他人設想,尚存幾分善品嚐思量,才能感悟其中的滋味,淡薄而久長。恰如古訓所雲——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斂與己;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得寵不必恃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後路與己;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厚道與己;富貴不需要一下享盡,留三分餘地給別人,留些福澤給自己;凡事不可做盡,留三分餘地給別人,留些餘德給自己。

■大師點評:

彈琴唱歌,餘音繞梁;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流水有回旋的餘地,才會減少災難;江河有漲落的餘地,才不至泛濫成災。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曲伸任意。

人要學會藏鋒

在電視連視劇《水滸傳》時,武鬆醉打蔣門神的片斷非常精彩:武鬆手握酒杯,仰脖而幹,身子東倒西歪,步履輕漂虛浮,蔣門神於漫不經心之際,鼻梁突著一拳,尚未回過神來,眼額又遭一腿;……當其終於醒悟這絕非是酒鬼的“歪打正著”之時,其身已受重創而無還手之力了。武鬆所用的“醉拳”,乃武術中一高難度拳術,委實厲害之極。“醉拳”的厲害,在於一個“裝醉”,表麵上看來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堪一推,而其實呢,醉醺醺之中卻殺機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卻被“醉鬼”打趴在地。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隻是迷惑對手的手段。人生也是這樣,要學會裝醉。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不然,當你誌得意滿目空一切時,你不道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眾將首先進行擊劍格鬥,都使出了渾身本領,爭先恐後。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箭比賽。 在比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耙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立有大功。穎考叔上前,三箭射擊,連中靶心,與公孫子打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在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後麵的穎考叔射死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穎考叔的死就是因為他不知道糊塗保身,鋒芒太露的緣故。當今社會,此理仍然。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大師點評: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圓是達觀之境界

蘇丹夢到自己所有的牙齒都掉光了。於是,一覺醒來,他召來一位智者為他解夢。智者說:“陛下,您很不幸,隻要掉一顆牙,就預示著你會失去一個親人。”

蘇丹非常的生氣說:“你這個大膽的狂徒,竟然敢在這裏胡說八道,重打100大板!”

之後,他命令人把這位智者重打了100大板。

於是蘇丹下令又找來了一位智者,並且向這個智者敘述了他所做的夢。仔細聽完之後,這位智者對蘇丹說:“高貴的陛下,您真幸福呀!您做的這個夢非常的吉利,意味著您的壽命比你親人的壽命還要長。”

蘇丹非常高興,令人獎賞這位智者100個金幣。

這位智者走出宮殿的時候,一位禮賓官很不解,於是就問他說:“真是沒有想到,為什麼他受到的是懲罰,而你卻得到獎賞呢?”

第二位智者語重心長地說道:“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表達方式決定的。”

很多時候,幸福和不幸,做人和處世可以說都是在一句話之間。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要說出實話,但處世說出真相也要圓。

人生場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圈子,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獨立於這種關係之外,除非他退出。多交朋友,廣結善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進退自如。

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最終被活活氣死於病榻之上。對於這位東吳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的猝然而逝,孫權悲歎不已。周瑜臨死前,為孫權舉薦了外交天才和管理人才魯肅。

過了些天,諸葛亮聞聽周瑜病逝的消息後,便冒著被周瑜部將報複的危險,隻帶趙雲及500士兵前來吊喪。東吳將士懾於趙雲的威力,不敢下手。而諸葛亮吊唁周瑜的祭文,更是令人潸然淚下。他一邊親自為周瑜的亡靈奠酒,一邊跪於地上,叨念祭文:哎呀,公瑾,你竟突然不幸辭世!天妒英才,怎能不令人悲傷?我心痛不已,為你奠酒一壺,但願你在天之靈,能夠安息!你自幼才華出眾,然而我卻才疏學淺,有幸和你一起共謀大計,協助東吳抗擊曹賊,輔佐漢室;我們的心始終在一起,可是你怎麼就突然早逝了呢?哎呀,公瑾,從此生死永別!如果你在天有靈,定會體會我心中的哀痛。從此以後,天下再也沒有我的知音了!我的心裏真是悲痛萬分啊!但願你還能聽到我的聲音!安息吧!”

諸葛亮祭完周瑜的亡靈後,便伏地大哭起來,淚如泉湧,哀慟不已。東吳將士不禁心生哀痛,都說諸葛亮對周瑜情深意重。魯肅也暗自想道:“孔明是重情義之人,都怪公瑾氣量狹小,這也是他自尋死路啊!”於是,魯肅設宴隆重款待諸葛亮,並讓他平平安安地返回荊州。

或許諸葛亮個人真為周瑜英年早逝而哀歎,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無疑是玩弄了手段,為自己開辟了一條後路。

然而對於周瑜的死,也的確是由於他氣量狹小所導致的,但就是因為這個直接的原因,便和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製造出“刺激”的不和協關係。所以,東吳將土對諸葛亮恨之入骨。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反而前去吊喪,最終還是讓眾人信服,將領們不但沒有置他於危境之地,反而相信他與周瑜的不和是虛,從而沒有再加害於他。

這個時候,劉備雖然穩得荊州,但是聯吳抗曹的這個戰略也並沒有因此而結束。曹操仍然虎踞江北,隨時都有南下的可能。如果因為劉備和孫權內部不和而使聯盟破裂,無疑是自斷後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必須竭力維持現有的聯盟狀態。作為孫劉聯盟的使者,他的惺惺作態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事實上看,他的確也為以後的孫劉聯盟留下了一條後路。

世間萬物都在不停變化。,這種永恒的客觀現象要求人們:凡事不要做絕,要留下回旋餘地,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兩人關係好,不能好到無話不說的程度;兩人關係差,也不要勢不兩立。一生中的一切事情,都要掌握適度,為日後的變化留有餘地,才會長久平安。這就是真理。

■大師點評:

在麵對人生必須選擇時,我們應該像波濤中的巨石,用內心的堅韌以及頑強抵擋強烈的衝擊,以成熟的圓滑讓這凶悍的振蕩全部消失而去,堅守著一份執著。不要以自己的棱角傷害內心的堅強,悲壯的犧牲是不可能換回該有的人生價值,持圓的處世是一種變通,快樂幸福的人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