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圓”之道,萬世之規
縱觀人的一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個方麵。大處看做人,小處看做事,而兩者都有一定的準則——做事要方,做人要圓。
在人生的每一個路口,對於每次的選擇都會有切膚的疼痛,因為曾經的汗水以及淚水都溶進了這一段路程當中,歲月不會因為你的留戀而停止它匆忙的腳步,輕扶過去,麵帶笑容麵對你的將來,選擇是人生的必然。認真的審視那些沒有了棱角的巨石,感受著一種搏擊過後的成熟,堅硬在心永不改變的剛強毅力,也許可一以給我們的心靈一個啟示幾:外圓內方。
方,指的就是做人的正氣,良好的品質;圓,指的就是處世的技巧,圓滑的行動。方,是原則性的;圓,是靈活性的。方,有棱有角,保持做人的個性:圓,圓滑世故,免受所有沒有必要的幹擾和傷害。
做人和處世就好比是對待一塊寶石,如果拿起來扔到別人的臉上,就會造一成傷害;但是,如果加上圓,誠心誠意地奉上,對方肯定會很高興的接受。
做事要方,做人要圓
為什麼銅錢是內方外圓?這就是中國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做事要方,做人要圓。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麵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幹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做兩件事——做事和做人。怎麼做事和怎麼做人?從古到今都是人類探討的課題。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哀歎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但一枚小小的銅錢卻將一切變得那樣簡潔,那樣明白。
先說方,做事要方,便是說做事要遵循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絕不可越雷池一步,這個理在中國好像已流傳了上千年。
中國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每一個行當都有自己絕不可逾越的行規。比如說做官就絕對要奉守清廉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貧的思想準備,就像曾國藩家訓“八不得”中的一條:為官要清貪不得一樣。如果做官開始的動機就不純或慢慢變質,企圖以權謀私或權錢演變,那這個官就絕對當不好、當不長了。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像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像中國生產鱉精廠家的秘密徹底被揭露,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為此他們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虛假的沽名釣譽之輩終將會成為人類的笑柄。
做人要圓。這個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麵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麼做不好呢?
如若不是這樣,凡內心孤獨的人必喜虛張聲勢:內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愛玩弄伎倆;沒有自信的人必會尖酸刻薄,試問這樣的做人又從何談圓?
當然也不乏有人為了某種利益和目的不惜斂聲屏息,不惜八麵討好,不惜左右逢“圓”。但這種圓和那種圓絕對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圓”的後麵是虛偽和醜惡。
任何成功的後麵都包含著犧牲。如果說有人能做到內方外圓的話,那也肯定包含了許多的犧牲。比如說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規矩、有原則,那就意味著許多事不能做、許多事又非要做,那無疑也就意味著會得罪許多人,惹惱許多人,意味著要舍棄許多利益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如中國的民族英雄嶽飛,但在“忠”君和“忠”國之間,為了“忠”舍棄了“孝”。為了這種原則,他慘死在風波亭。
做人圓,那也會有犧牲。有時要犧牲小我;有時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還有更多的時候要承受屈辱、誤解,甚至來自至親至愛的人的傷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種神聖的職責,他卻以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是深謀遠慮,他卻認為你是嘩眾取寵。
小犧牲換來小成功,大犧牲換來大成功。能做到“方”“圓”的—,同時卻並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願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隻要有利,不擇手段,什麼都敢幹,做人時,刁鑽古怪,鋒芒畢露,心狠手辣的話,那這個人一定會糟糕透頂,不能容於天下了。
■大師點評:
做人難,要想做一個好人更難!因為要做好人也是需要一定的原則的,它有道德水準的約束,需要忍讓謙和。忍:事臨頭三思為妙,小不忍禍端常起,互無欺各自平安;讓: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能讓人並非我儒,變幹戈和睦常樂;謙:人有成績莫自誇,驕勝自大無益多,曆覽天下許多事,成由謙虛敗歸奢;和:世上誰能無有過,莫為小事動幹戈,和與人交受眾敬,百忍堂中有太和!
方為實現理想而不迷失自己
曆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卻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榮華過去轉眼成煙。但也並非沒有在這不斷的變換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先後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毛發無損。他之所以左右逢源,自有其高明之處。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相傳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誌:“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有期因。終因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認為任憑乾坤轉換,隻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馮道不同於其他不同時期的大多數奸臣,他從不表現得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相反卻仿佛是一個節儉、刻苦、自勵的忠厚長者、謙謙君子。當後晉後梁隔河而戰時,馮道在軍中,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設床席,就臥於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將土從別人那裏搶來一個美女送給馮道為妾,馮道卻之不過,便將她安置在別的房間裏,慢慢訪求她的主人,最後將她送還,一時美名遠揚。
對皇帝,馮道也顯得正直、忠義。有一次,水運軍將在臨河縣得到一個玉環,玉環玲瓏剔透,上刻“傳國寶萬歲杯”6個字,他們把玉環獻給明宗。明宗愛不釋手,常把它示與眾臣賞玩。一天明宗給馮道展示,馮道卻故做深沉地說:“這是前世遺留下的有形之寶,不足為奇,陛下身懷無形之寶,才是曠世罕見。”明宗不解,探問馮道:“何謂無形之寶?”馮道說:“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所以人說:“大寶曰皇位,何以守位則曰仁。”明宗雖貴為皇帝,卻是個武將出身,這文縐縐的東西他一時轉不過彎兒來,待要再問,馮道已神秘兮兮地飄然遠去。明宗隻好喚侍臣為他講說,好半天才弄明白,覺得馮道馬屁拍得實在是高,心裏甜滋滋的。
後來,明宗死了,他再相湣帝。不久,潞王李從河在鳳翔反叛,湣帝領兵奔衛州。湣帝前腳一走,馮道就率百官將潞王迎入,李從坷繼續用他為相。
公元936年,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後晉。馮道毫不畏懼,又投奔了後晉,一頓巧言遊說,石敬瑭任他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石敬瑭死了以後,出帝石重貴即位。馮道仍然為相,並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晉僅僅存在了11年,不久契丹大軍壓境而來,攻人開封,擒了出帝。大臣們或死節或出逃,馮道依然方寸不亂,他從從容容地到京師朝拜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斥責馮道:“你在唐曾事四帝,可謂開國守業之臣。唐亡則事晉,也曆二帝。如今又要改換門庭,如此不忠不義,本王怎麼信你?”馮道並不羞愧,心平氣和地立在一邊聽耶律德光責罵,耶律德光訓完了,又問馮道:“你為什麼來朝?”馮道大言不慚地說:“無城無兵,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諷刺他:“你是何等老兒?”馮道裝瘋賣傻地說:“我是無才無德的癡頑老兒。”耶律德光聽罷哈哈大笑:“倒也乖巧。我再問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答道:“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遂封馮道為太傅。耶律德光北歸,馮道曾從至常山。
後來劉知遠建立後漢,馮道又歸附了漢,被封為太師。四年以後,即公元951年,郭威滅了後漢建立後周,馮道依然臉不變色心不跳地站到郭威的麾下。
馮道生活的幾十年,天下紛紛擾擾,戎夷交侵,民如倒懸之急,馮道卻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這與他巧言善辯,狡猾臉厚,善於見風使舵是分不開的。他後來的死也與他出言不敬有間接的關係。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學習他的行為,但是他的這種圓滑處世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愉快地生活,減少摩擦和人際衝突是有借鑒意義的。
■大師點評:
一個人在把握做人的原則上,還是需要一定的限度的。給自己製定做人原則的時候,要合情合理,並且還要切實可行。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不能沒有一絲絲的追求。但是,要讓自己感覺到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如果突破了這個原則,那麼,太重的壓力則是讓自己背包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在生活中,不管是做人的原則,還是目標或者是理想,最後的目的都是“快樂”,這樣才能達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如果活的太累了,那麼是永遠也快樂不起來的。
圓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勢均力敵。劉邦借助大將韓信一統天下。韓信小時,曾受過乞婆的喂養,受到當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逛街,從對麵走過來幾個當地最不好惹的地痞流氓。他們截住韓信嘲笑他“漂母食”,並且要求韓信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要不然就把他打死。
韓信想了一會,便伏下身去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拍拍灰塵離去。那些地痞流氓哈哈大笑,說韓信是個膽小怕事的人,不能做出什麼大事。後來韓信發奮,學得一身兵法,軍事才能無人能及,被蕭何引見到劉邦帳下,就這樣做了大將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這就是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如果當初韓信一氣之下,和那些流氓死拚的話,曆史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叱吒風雲的大將軍,隻會多了一個沒有名氣的枉死鬼。這個曆史故事中的智慧值得我們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剛能柔,就是韓信的典故。在常人看來,胯下之辱讓人不堪忍受,是奇恥大辱,韓信忍受了,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
要想做大事業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恥辱。曆史將賦予你重大的任務,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準備,那不僅是命運對你的考驗,也是自己對自己的驗證。麵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人在遭遇困境和恥辱時,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能和對方抗衡,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
能屈能伸,一時的忍辱負重是為廠長久的事業和理想。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之屈,壯誌就不能實現。
“屈”是“伸”的準備和積蓄的階段,就像運動員跳遠一樣,屈腿是為了積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發力點上,然後將身體躍起,在空中舒展身體達到最高的目標。
有一對老夫妻,孤苦伶仃生活窘困。迫於生計,他們利用家靠路邊的便利,騰出半間屋子開了一個雜貨店。由於店小貨少不起眼,生意冷冷清清。老夫妻並不後悔,開店隻是為了夠生活。相反,他們目睹南來北往的行人因焦渴而嘴唇幹裂,便在店前豎了一塊“免費供應茶水”的牌子,無論白天黑夜隨叫隨到,從不間斷。沒有子女的他們把過往行人當成了自己的孩子。老夫妻的名聲沿著公路傳揚開來,人們總愛在這裏停一下,歇歇腳,順帶買些東西,小店的生意漸漸好了起來,幾年後,竟成了擁有數十萬資產的百貨店。
很多同行對此難以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幾分錢一杯的免費開水,而是老夫妻樸實善良的名聲贏得了顧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幹仞,無欲則剛。”這句話被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當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時刻謹記。“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卻忽視了“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古訓;人們經常崇拜名人,卻無法忍受名人背後的“虛假人生”;人們常常向往世外桃源,卻忘了“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的坎坷。
現實中的人們就這樣的,他可以接受的是抬頭可見的陽光,卻沒留意自己身後的陰影,他隻看見燦爛,卻看不見燦爛過後的陰霾。當他在麵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時,他就會感到不滿,認為別人是尖酸刻薄、睚眥必報。然而,他卻忘了審視自己“背後的故事”,忘了再三思索檢討自己的“記事本”,忘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他在種種的忘記中,最終也會忘記自我的所在,囿於原地,止步不前。
■大師點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抽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遠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接人要中和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閑的趣味。小人同當遠之,然也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之,然也不可曲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