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圓”之道,萬世之規(2 / 3)

以執著的精神實現偉大的構想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夫婦曾經被抓去做人質,給夫差當奴役,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麼大的恥辱。但勾踐忍了、屈了。是甘心為奴嗎?當然不是,他是在伺機複國報仇。來到吳國後,他們住在山洞石屋裏,夫差出去的時候,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很馴服。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知道這病沒多久就可以痊愈了。於是勾踐去探望夫差,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大差說:“大王的病再過不久就能好了。”夫差就問他為什麼。勾踐順口說道:“我曾跟人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再過不了多久就能好了,清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然後就把勾踐放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國以後,依然還是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百姓,二是因為國力太弱,養精蓄銳,為報仇雪恥。他睡覺的時候連褥子都不鋪,鋪的是柴草,還在自己的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嚐一口,為的就是不能忘掉自己所受的一切痛苦。這樣就使得吳工夫差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複國力、厲兵秣馬,終於可以一戰了。兩國決戰,吳軍殘敗,勾踐率軍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後成為霸王。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幹越甲可吞吳。”勾踐所受之辱,所為是苦,可以說達到極點了。但他熬了過來,不僅報了仇、雪了恥,還成了當時的霸王。

美國上任總統克林頓,17歲的時候以第一名畢業,得到美國白宮青年獎章,到白宮去看了美國總統肯尼迪。回到家之後,他馬上在他家附近的書店,買了兩張畫像,一張白宮的畫像,一張美國國會的畫像,回去貼在自己的房間,還寫下了自己一生的成功誓言說:“我克林頓今年17歲,我發誓這一生一定要做到美國的總統,來服務美國的民眾,住進白宮。要做總統,我要先當選國會議員,然後培養全國的知名度,我才有能力去當總統。”

克林頓果然堅定地執行這個目標,當他從法學院畢業時,返回了阿肯色州,在阿肯色大學教法律。他把自己的目標集中在競選公職上。1874年,他第一次有機會與政治對手、共和黨議員約翰·保羅競選國會議員。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從中學到了許多從政的東西。

1976年,克林頓作為民主黨黨員被選為阿肯色州的檢察長。兩年後,在他33歲之際,他成為美利堅合眾國最年輕的州長。作為阿肯色的州長,克林頓致力於改善州的教育製度和建築更好的公路。然而1980年,在一次勢均力敵的選舉中,克林頓競選第二屆州長時敗給了共和黨的富蘭克·懷特。

他覺得沒有達到他想達到的全部目標,於是作為下屆州長選舉的民主黨候選人,他到處奔波,足跡遍及阿肯色州。他使選民相信,他所講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1982年11月,他重新當選。

1991年秋天,克林頓相信,美國需要一個有新觀念和新計劃的人,他決定競選總統。他堅信他的經驗和思想能夠使國家變得更加美好。他想加強衛生保健製度,改善學校體製,而最重要的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他帶著他的想法挨家挨戶地宣傳,在小鎮的集會上和人們一個一個地交談。他出現在各種廣播和電視中,向人們宣傳他的主張。

經過漫長的初選過程,克林頓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他挑選田納西州的參議員戈爾作為他的副總統。他們一起乘公共汽車和選民們見麵,傾聽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和對未來的希望。他們競選的口號是“人民第一”——維護美國的夢想,重建中產階級的希望,開拓下一代的未來。

1992年11月3日,當大選的日子到來時,選民的投票率創下了70年代以來的最高記錄。比爾·克林頓當選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42屆總統,戈爾當選為第45屆副總統。四年後,比爾·克林頓和戈爾再次當選,開始第二個四年的任期。

■大師點評:

動物界裏麵的刺猥是能伸能屈的執著的精神和智慧。它身處順境時拱著小腦袋,憑借著滿身的硬刺,橫衝直撞,當它遇到危險的時候,則縮回腦袋,把自己滾成一個刺球,讓敵人無隙可擊。

執著的精神,與其說是生物界的一種智慧,不如說是他們生存的本能。伸是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從反複伸屈的狀態之中走過來的。

一個人如果擁有完名美節,就容易招致他人嫉妒和毀謗。因此有執著的精神,能抱著這樣的處世態度,才可以修心養性。

要想方圓做人就得走出自我封閉

有一位女孩叫小敏,讀高中一年級。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她慢慢地產生了擺脫父母的心理,開始有自己的書房和小書桌,每天偷偷地寫日記後,藏在抽屜中,不讓媽媽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可是麵對紛繁的現實世界,繁雜的人際關係以及沉重的學習壓力,小敏又感到一種內心的不安全。於是,她開始變得孤僻,害怕人際交往,心中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封閉心理。有時,一個人跑到小河邊望著寧靜的河水流淚,顧影自憐。她渴望與同學進行交往,羨慕其他同學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參加集體活動,可她卻又害怕主動與別人交往,還抱怨別人對她不理解、不接納?

這種心理特征就是心理自我封閉,與外界隔絕,孤單寂寞,生活在個人小圈子裏,難以與人交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心理疾病: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自我封閉心理?

一般來講,有這麼幾個原因:

1.由於過分自尊的心理所致。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眾的尊重和喜歡,但是這種自尊的需要僅僅是自己本人的一種希冀,能否在事實上得到,則取決於公眾對自己言語、舉止、行動的評價和肯定。如果說將自尊的需要作為一種行動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本沒有理論上的錯誤,問題是這種自尊心理不能過分。一個人在社交中過分自尊心理占據指導和支配地位,就會怕自己的行為是否失當,怕人們會怎麼看待自己,甚至有時會因為過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願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擔心相比之下,會掉自己的“價”,失去尊嚴。如此思來想去,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往來,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了。

2.由於自卑情緒所致。自卑是人們對自己虛設的一種自我否定,也就是說“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這種心理一般表現為害怕失敗,或者說不能正確對待失敗。日本有學者研究認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屬於下列十種類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兩種以上:

(1)為了追求超過限度的願望而心焦氣躁。

(2)由於企求讚賞的願望太迫切,不時行之溢於言表,反過來責備別人。

(3)產生自己是十全十美的錯覺,因而自以為能夠產生本身產生不了的力量。

(4)企盼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於達成無望,因而經常消極地嘲笑自己。

(5)曾經在競爭上輸給別人,卻一直難以忘懷。

(6)被別人的成功所壓倒,歎息“鴻運”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

(7)沒有測量自己的尺度,總是以別人的尺度測量自己。

(8)逢人便說:“我的工作條件不好,怎能成功?”借此逃避自己的責任。

(9)經常擔心被別人看穿了自己的煩惱,因此與人接觸總是戒意在先。

(10)不敢麵對缺乏能力的自己——刻意逃避自己,事實證明,有自卑感的人,總是畏畏縮縮,社交時自然“不戰自敗”。

3.受羞怯心理的影響。怕羞者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他們總是把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這樣一來,跟其他人在一起就會感到不自在。特別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這種“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久而久之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他人往來。

4.愚昧無知所致。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指出:“愚昧是產生懼怕的源泉,知識是醫治懼怕的良藥。”例如他人正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如果一個根本不知曉此類問題的人,在這種社交場合下,若是不介入談論,就會明白地告訴他人自己是無知於此道;若是介入談論,便會由於無知而“出醜”,所以這種進退維穀的局麵,便會使他封閉自我,不參與社交,孤立於一隅。

要想方圓做人,就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就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礙,正確認識自己,勇敢麵對社會麵對他人,走向圓滿成功的人生。

(1)要有社交成功的願望。

(2)要敢於表現自己的長處。

(3)在別人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不但不會丟臉,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敬。

(4)多與別人交談,敞開心扉,能容他人,他人也就能容自己。

■大師點評:

辨證法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恒古不變的真理。有得必然有失,有失必然有得。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辦實業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功嗎?如同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一樣,一切的榮耀或巔峰狀態也都會被拋到身後或煙消雲散的。

於是,要想方圓做人就得走出自我封閉.

真誠為人方可方圓涉世

實際上,做人的問題就是怎樣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這裏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涉及到社會以及個人對做人的基本要求。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是通過社會規範表現的;個人對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與法紀觀念及行為來反映的。社會規範主要表現為法律和道德。科技越發達,社會就會越來越進步,人們之間的交往就越頻繁,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就越顯著,就越需要合作,因而國家、社會對人們的法製觀念以及道德意識的要求就越高。

一個隻有知識沒有道德、沒有誠信的人,是一個不健全的人,是非常可悲的。生活在現代的人應該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一個真真正正健全的人。

一個總想占盡便宜的人,是不能有大成就、大作為的。

島村芳雄是日本非常有名氣的富商,他就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飛快的富了起來,人們問他:“您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成為富商的秘訣是什麼?”

島村芳雄說:“誠信,我是從日元的誠信開始的。”

島村先生本來隻不過是一個做小規模批發生意的普通商人,他幹了幾年之後,發現了身旁的生意人都因誠信博得了同行們的尊敬,慢慢體會到誠信在商業交往中的作用,於是就想出一個贏得信譽的好辦法。

本的漁民非常的多,麻繩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如果可以做麻繩生意,那麼肯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富起來,於是他就決定做批發麻繩的生意。他先從一家生產麻繩的廠家進麻繩,每一根麻繩的進價是5日元,照理說加上運輸費、保管費、搬運費,每根麻繩賣出去的價格肯定要高於5日元。可是島村卻又以每根麻繩5日元的價格賣給了東京一帶的工廠和零售商,他自己一分錢也沒有賺到,倒是賠上了一大筆錢。一年之後,人們都知道有一個“做賠本買賣”的商人,這個人叫“島村芳雄”,於是,訂貨單像雪片一樣飛進島村的手中,他的名字也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人們的耳朵裏。

聰明的島村找到生產麻繩的廠家,說:“以前的幾年裏,我從你們廠購買了大量的麻繩,並且銷路一直都非常的好,但是我都是以進價賣出去的,所以賠上了很多的錢,如果我繼續這樣做的話,我想再過幾天我就會破產的。

廠方看了島村開出的貨單之後,果然是原價銷售,考慮到現在向島村訂貨的客戶非常多,於是就決定讓利,以每根麻繩4. 5日元的價格賣給島村。

島村又來到他的客戶那裏,很誠實地說:“從前我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原價出售麻繩,如今我的錢已經都賠得快沒有了,再這樣下去,我就要關門停業了。我剛從麻繩廠回來,他們決定每根麻繩給我讓0.5日元,你們是不是商量一下,也給我加一點。”

客戶們看了進貨單,知道島村所說的話一點也沒有錯,決定以每根5. 5日元的價格買島村的麻繩。

因為島村誠實,總明明白白地跟大家和客戶說自己在中間賺了多少錢,博得了很多人的信任,人們都願意和他在一起做生意。

講誠信,反欺詐,反虛假,這是一個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主題,應該是社會中的每個人處世的準則。

誠信是成功人的基石。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就是因為講究誠信,因為沒有誠信,億萬人的聰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如果一個人想成就一番大的成就需要講誠信,因為誠信本身就是我們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根本;提高生活質量需要誠信,因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在一個相互關愛、相互信任的大家庭中生活。

■大師點評:

誠實為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言必信,行必果”,遵守信用,履行諾言,是一個人和他人交往的前提。尊重個性,為個性發展提供條件,這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尊重個性,並非尊重自私,個性發展,也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必須要在一個規範許可的範圍中。超越規範許可的自由,並非是一種真正的自由。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要求絕對自由,也就沒有任何自由可言。這就是辯證法。生活中的一個人不守信用,其實這就是自私的表現。

一個人失去了信用,就無法和他人相處下去,與他人一起合作。不守信用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同情不守信用的人,實際上就是自甘遭受欺詐。

掌握方圓進退的藝術與分寸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並不是說要殘暴嚴厲,而是強嬌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嬌。爭名逐利,就需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