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圓”之道,萬世之規(3 / 3)

老子也提出:“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燥。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人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對於如此的道理普天之下的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剛柔互用”可稱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治心思想之精華,曆代成功的帝王都深諳此道。清初康熙就是更善於利用這一策略的成功典範。康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學者型帝王,也是曆史上文治兼有武功的曆代少見的傑出帝王之一。麵臨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大清,康熙深諳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聞,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的真諦。有其遠見卓識、敏銳的洞察力、非凡的天賦,創造剛柔互用的治心之道。憑此大略把清王朝推向了天下富足的康熙盛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東方大國。

山沉穩且剛,然而卻可以變幻出各種各樣的景色,那麼東坡的夢回鬆岡就更是山問另一奇景。縱然不因奸佞的讒諂而含恨,也不因朋友的背棄而沮喪,黃氏的溫柔體貼卻銘記在心,使得他也由此而表現出了最令自己溫婉的哀傷。

水為柔,靈活而又多變,而那不變的本色卻是某種意義上的剛;山為剛,沉鬱穩重,而四季變換的景色卻是某種意義上的柔。易安為柔,柔中帶剛;東坡為剛,剛中存柔。剛柔並濟,宋詞因其時而靈動,時而沉穩的剛柔之道盤旋向上,最終升至為與唐詩相映成輝的另一顆耀眼的明星。

需要我們謹記的是“站在風口浪尖上你別暈”,不要重蹈聳立山頭橡膠樹的覆轍。時代洪流滾滾而來,將那些想有所作為的傑出人才,紛紛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大環境當中,人生奮鬥已經不局限於經濟上的意義,各個方麵的資源都開始向資本這一核心進行彙聚,不論是知識、人才、文化,還是民眾、社會服務性資源,都通過資本這樣一種形式得到開發和深層次的利用,而且在很多時候隻有通過開發與利用,這樣一些資源才能夠有可能參加到推動社會進步與繁榮的總體進程之中。這就是當今變革時代的一個基本走向態勢。

剛柔相濟,剛硬與柔順相互彌補。做到兩者兼施。過去通常指施政手段、公關手法、對敵策略、做人風格,這裏隻指做人風格,可謂人生難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闡明的觀點是,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明確地點明了剛柔相濟不是一般人的要求。這實際上就是指人通過剛柔並用的手段來駕馭他人的思想行為的本領,對於那些能夠駕馭他人思想的人乃將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隻能作兵。

我們通常會看到社會上的許多人有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又“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一切都讓我們想起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山頂上生長的橡樹由於陽光雨露充足,沒過幾年的功夫便長得粗壯而又高大、挺拔威武,亭亭如蓋的樹冠遮天蔽日,昂首蒼穹。有一日,忽然吹來一陣狂風,將聳立山頂的橡樹連根拔起,一直拋到了山下的蘆葦叢中。平白遭受滅頂之災的橡樹看著狂風中完好無損的蘆葦,感到頗為不解,蘆葦告訴它說:“因為沒有你高大挺拔的身軀,所以我們在多年的風雨中練就出了一個剛柔相濟的身子。”

對於生長在現代社會裏的每個人來說,也必須練就出像蘆葦般剛柔相濟的功夫。因為一個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決定一個人常立不敗的是人才成長的抗風險能力。縱觀悠悠華夏幾千年,數風流人物走馬燈似的你來我往,然而真正能夠碩果猶存延續到如今的卻寥寥無幾。

■大師點評:

做事情圓通就是要靈活,不能固執己見。一件事情可能包括方方麵麵的矛盾,每一個矛盾都會影響到整個事情的發展。如果不采取靈活變通的態度,而是偏執頑固缺乏通融,不僅化解不了矛盾,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最後導致事情受影響,產生令雙方不滿意的結果。經商者不懂得圓通的道理,手段僵化固執,結果與送到手的買賣失之交臂。

從自己的內心看世界應該圓滿,在與外麵的世界交流溝通的時候應該圓通,圓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兩者互為表裏,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程。

方圓:做人的成功秘訣

胡雪岩圓而神的處世哲學,深得中國傳統儒家為人處世之中三昧,因而在複雜的社會及商務活動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飛黃騰達很容易就會被人理解。

孫子曰:“混混頓頓形圓,而不可敗也。”在生活中為人處世中也存在著“方圓”的問題。“圓”是就是所謂的方法,是立世之術,待人圓,處處都可以順順利利的;“方”是指內心要做到方正,堅持自己的原則,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是實質,律己方,就會與人為善。在為人處世中把“方”和“圓”的處世原則聯合在一起,做到該方則方,該圓則圓,就會左右逢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霍爾·凱因出身卑微,父親是個鐵匠,由於家庭環境清苦,隻瀆了8年就輟學找事做。不過,他很喜歡十四行詩和民謠,特別崇拜英國詩人羅塞迪的文學與藝術修養。他一時興起,寫了封信給羅塞迪,讚美他在藝術上的貢獻。

羅塞迪非常高興,心想:“如此讚美我的人,一定也是很有才華的人。”於是請霍爾·凱因來倫敦當自己的秘書。這是霍爾·凱因一生的轉折點。自就任新職後,他和當時的文學家密切往來,得到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再加上自己不斷的努力,不久,其文學名聲便遠揚各地。

如今,霍爾·凱因在曼島的私人宅邸,已成為世界各地觀光者必瞻的名勝之一。據說,他身後留下的財產,遠在250萬美金以上。如果當初他未曾寫信給羅塞迪,說不定就窮途潦倒地過完一生。

胡雪岩是這樣認為的,如果錢隻集存在富人手中,市麵就活不起來;再說,過富必遭人妒。貧的越貧,富人越危險,饑民四起的狀況下,富人就沒有平靜的好日子過。

商人並不是天然就有義務關心社會問題,假如他們這樣去做了,在精神層麵上,體現了他們“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質;從實利層麵上來說,體現了依靠商人用滴水般滲漏財富而支撐社會是一個健康穩固的社會。這就需要商人行善舉,以感化社會。

當初胡雪岩創辦慶餘堂,他並不是想要賺錢,後來因為藥材地道、成藥靈驗、營業鼎盛,賺了很多的錢。但盈餘除了轉為資本,擴大規模以外,平時對貧民施藥施衣,曆次水旱災荒、時疫流行時,捐出大批成藥,亦全由盈餘上開支,慶餘堂的錢胡雪岩從來都沒有用過一文。

慶餘堂的夥計們都有一致的議論:胡雪岩種下了善因,一定會得到善果,他一時垮下去了,但無論早晚他還會再爬起來的。所以,所有店員們都一如既往的去上班,維持店子的正常運行。這是胡雪岩性格“圓”的一個方麵,對民行大“善”,使自己變成了最大的贏家。

精明的商人有錢之後,多“富好行其德”:一是富後周濟貧民。陶朱公棄政從商“十九年之中三散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西漢商人卜式曾經捐款二十萬,販濟災民。

有了這層考慮,胡雪岩曆年在幫朝廷平靖天下與幫助社會販濟災荒方麵,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胡雪岩正是由於有這種利人濟世的天性,再加上他的超凡悟性,從而在官商兩道無往不勝、如魚得水。

其次,圓才會通。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本來和自然萬物就有很多不同,總不能水趨下泄之勢,人也隨其自然,不求向上和前進。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不通之處,總要想辦法讓它順利才是。

無論是對搶了軍火生意的龔氏父子,還是對刁鑽霸道的蘇州永興盛錢莊,乃至已經實際損害了自己利益的代辦朱福年,胡雪岩對他們的回擊都十分的幹脆。但是有一條原則總是恪守不渝,那就是:總要給對方留個台階下,給對方留個後路行。

圓而神是胡雪岩處世方式的最好概括。

所謂的圓就是圓通、圓活、圓融、圓滿,圍繞著這一個“圓”字,做足了通、活、融、滿,一個喜氣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賈的形象便躍然而出了。

大家怎樣說的,我就怎樣去說;大家是怎樣做的,我就怎樣去做。體察了人心的喜怒哀樂,順隨了人們的愛憎善惡。隻要這兩點做到了,萬事無不可遂,人心無不可得。

■大師點評:

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稱讚的強烈願望,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點。誰不想被身邊的人稱讚?誰不希望被旁人肯定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但是,十分露骨的奉承話,卻沒人願意聽,而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讚美,卻能打動任何人的心。

要想做人成功就必須懂得怎麼樣方圓!

不違方圓是社交的至高準則

不違方圓不是無智,相反她是人類隱藏著的智慧。不違方圓不是無能,相反她是人類一種未曾被啟動的潛能。

做人要學會不違方圓。鄭板橋曾道,難得糊塗。但難得糊塗的鄭板橋,其實是個明白人。看破官場腐敗、肮髒的他,辭官回鄉,寫詩作畫為生,瀟灑人生,以怪馳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說出來或做出來。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智慧。

這就是不違方圓!

一天深夜,一個猶太人帶了一筆錢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經過一段沒有路燈的小巷子時,從牆角處突然閃出一個蒙麵大漢,用手槍頂住猶太人的前額,窮凶極惡地說:“把身上所有的錢都交出來。”

猶太人看著黑洞洞的槍口,裝做渾身發抖的樣子,戰戰兢兢地說:“我是有點錢,可全是老板的,幫個小忙吧,在我帽子上打兩槍,我回去好交待。”

蒙麵大漢沒有說話,但把他的帽子接了過去,“砰砰”地打了兩槍。

猶太人又央求再朝他的褲腳打兩槍,“這樣就更逼真,主人不會不相信了。”

蒙麵大漢不耐煩地拉起褲腳打了幾槍。

猶太人又說:“請再朝衣襟上打幾個洞吧。”

蒙麵大漢罵著:“你這個膽小鬼,他媽的……”

蒙麵大漢扣著扳機,但不見槍響。猶太人一看,知道子彈沒了,便飛也似的跑了。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危險,隻要你保持鎮定,控製好情緒,糊塗麵對,就有可能化險為夷。這裏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張作霖裝糊塗的故事。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大軍閥,但他強烈主張抵禦日本侵略,這一點深得人心。

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丈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字畫。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中, “盛情”難卻,就滿口答應,吩咐筆墨侍候。他瀟灑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一揮寫就了一個“虎”字,然後得意地寫上落款“張作霖手黑”,鈐上朱印,躊躇滿誌地擲筆而起。那幾個日本浪人麵對題字,一時像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麵麵相覷。

機敏的隨侍秘書一眼發現了紕漏,“手墨”怎麼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道:“大帥,您寫的‘墨”字下麵少了個‘土’,‘手墨’ 變成了‘手黑’。”張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麼把“墨”字寫成“黑”了。如果當眾更正,豈不大丟麵子?

張作霖眉梢一動,故意裝糊塗地嗬斥秘書道: “我還不曉得這‘墨’字下麵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要的東西,就是不能帶‘土’。這就叫做‘寸土不讓’嘛!”語音剛落,滿堂喝彩。那幾個日本浪人這才領悟到張作霖不好惹,他們越想越沒趣,隻好悻悻退場了。

不違方圓是一種大智,是一種能給自己一個假麵,又不怕丟失自己的藝術。張作霖在自己寫錯字的情況下,並沒有亂了陣腳,而是將錯就錯,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寫成“黑”,不是因為自己不會寫,而是因為對於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讓。這樣一來,本來已經出錯的張作霖揣著明白裝糊塗,不但避免了尷尬,反而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

不違方圓,其實是一種聰明。因此,不違方圓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適應複雜社會、複雜情景的一種高級的、巧妙的方式。

一次,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舉行的晚宴。

席間,一位著名的外國外交官將一隻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人懷裏,但他這個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隻小銀盤是她心愛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很重要。

怎麼辦?女主人靈機一動,想到求助於丘吉爾夫人把銀盤“奪”回來,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克萊門蒂娜。丘吉爾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語一番。

隻見丘吉爾微笑著點點頭,隨即用餐巾做掩護,也“竊取”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然後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裏的小銀盤說:“我也拿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不過我們的衣服已經被弄髒了,所以應該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對此語表示完全讚同,兩人將盤子放回桌上,於是小銀盤物歸原主。

■大師點評: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時會難於處理、難於解決的矛盾和衝突,人們可以籍助於不違方圓,有意識地拖延時間,緩和矛盾、化解衝突,以便利用最佳時機解決問題——因此,這種不違方圓實際上就是“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是一種少有的謹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專注於某項重要的工作,是一種為以後取得勝利的一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