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可方可圓是一種大智慧
世界上水最弱,但卻有“滴水穿石”、“以桑克剛”之說.
可方可圓,乃是人生存之道。人太弱就萎靡,太剛就會折斷。人如果一味憑剛性追求,就會失去柔性的功能,在思想上剛性太強,肯定會忽略柔性的作用。
真正的人生應是剛桑相濟的人生,這才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用方圓之道解決社會關係
道家的哲學貴在“靈”“柔”,而“靈”和“柔”又以水的特質來體現。水處柔弱,柔能克剛;水處流動,流水不腐;水處卑下,善於迂回,知遇回則無損;水善於忍讓,善於融通,善於滲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暢,充滿活力,這才是具備了真正的力量。用方圓之道解決社會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外圓內方,綿裏藏針。
要想做到外圓內方,綿裏藏針,那麼首先就要做到水的柔弱和不腐。“貴柔”它本是道家很重要的一項處世哲學,其倫理意蘊在於崇尚“謙下”、“不爭”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的性格,是道家“靈”與“柔”精神的生動體現。水性柔順,明能照物,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於萬物而又甘心屈尊於萬物之下。正因為如此,那些有道德的人便以水的柔性效法,溫良謙讓,廣泛施恩卻不奢望報答。
“靈”和“柔”的思想為當代中國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至少對當代企業有六點啟示。
道家以水的形象來指導為人處世。來看一下水的具體形象吧!水除了自己流動以外,水流還不時帶動其他物體,促使或者幫助其他事物行動;水遇到阻力或障礙時,水力即隨之相對增加。它放出全部能量,與障礙物進行衝擊。水的循環周而複始,無論如何變化,永不消失自我。水的運動哲理啟示到我們經營企業觀念要變,體製也要變,經營方式更要變,抱殘守缺,非企業立業之道。要保持開放,惟有開放才能使企業處於與外界不斷交換與流動之中,觀念、體製、經營方式通過不斷的交流與交換,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才能保持活力之源。要想在流動狀態,流動傳遞,並保持企業的活力,那麼通過變革,便會增進自身活力。
《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秦朝末年的時候,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後來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於?張良甚至想到要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是年老體衰,而自己卻是年輕力壯,便克製了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道這位老人一點謝意都沒有,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這個時候正想要脫口大罵時,但他又轉念想了一下,反正鞋子都已經幫他撿回來了,幹脆好人就做到底吧!於是默不做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以後,便日夜的誦讀研究,後來成為了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張良克製自己的不滿,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運用自己的那種不斷禮讓,磨礪了自己的意誌,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強者就是那些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成熟的管理者就應該掌握這種外圓內方,綿裏藏針的技巧。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隻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這才是真正的經營、管理高手應該做的事情。
■大師點評:
作戰如治水一樣,須避開強敵的鋒頭,就如疏導水流;對敵攻其弱點,就如築堤堵流。
真正的強者總是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裏藏針的管理、處事技巧。
及早編織事業上的關係網
精於戀愛之道的人大都懂得這樣一個金言,那就是“普遍撒網,重點捉魚”。此法是提高成功率,增加“總產量”的不二法門。
商界金言曰:“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緣。”又說:“擦肩而過也有前世姻緣。”因此商界中最重人際關係。
“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緣”,其實這句話的反麵應該說:“最注重人緣的人,才能成為一流人才。”
確實,人緣是很微妙的東西。我們在世上的一舉一動,所接觸的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很可能變成日後成敗的因素。而世間密密麻麻地結著人緣的網,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的網目之中,攀緣著網絲可以和許多人拉上關係。假如你能和這麼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他們成為在事業上幫助你的朋友、在生意上照顧你的顧客,相信你的事業一定非常成功。
因此你結的網越多、越堅固,等於你有一筆無形的巨大的財產。
因此,希望做生意就一定要盡快建立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亦即人緣,這種東西是要自己創造的,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太客氣、太害羞、太內向,將失去許多和人接觸的機會。還有,有了一點人緣,仍要努力加以擴大,加以活用,使得生意著實地向前發展。
當你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隻要運用組織力量,擴大、運用公司的人際關係,就可以使業務進展。公司職員在公司上班等於是在母親懷中的嬰兒,處處在父母的愛護下成長。等到長大成人要自立門戶的時候,就再也不能依賴父母。父母親若遺下一些人際關係讓你運用當然更好,如果沒有,那就得重新創造自己的人際關係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因此人際關係是自立開業最重要的課題,生意能否成功,人際關係的好壞很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素。
那麼如何建立人際關係呢?
敢於和人接觸當然是最基本的,但並不是隻要能說善道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要在朋友之間,在此後所交往的人之間,在所有認識的人之間,建立一個“信用可靠”的印象。
“信者得賺”,不但要讓朋友信任你,而且要讓顧客信賴你。
人際之間之所以能夠造成永遠的傷害,常常是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堅持。我們如果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別人,相信你就一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為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為了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如果你明白了這些,那麼你自身的認識也就得到了升華:
和人相處要有胸懷
“量小非君子”,一個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夠贏得眾人的信服;而一個小雞肚腸的人卻是斤斤計較。人生在世,不能離群,否則就難以生存,也無所作為。隻有那些胸懷寬廣、氣度寬宏的人才能容眾,才能廣結良友,才能得到眾人的幫助。“人有才能,未必損我之才能;人有聲名,未必壓我之聲名;人有富貴,未必防我之富貴;人不勝我,固可以相安;人或勝我,並非奪我所有,操心毀譽,必得所欲而後已,於汝安乎?”這是《昨非庵日纂·坦遊》所寫的,與人相處如果沒有一定的胸襟,時刻都在防備別人妒忌別人,一定會自陷泥淖、煢煢孑立。
和人相處要學會忍讓
有一句古語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所指的“退”,其實就是要有一顆忍讓之心,用寧靜平和的心緒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用高尚人格去感染別人的無理之舉,用寬厚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的悖理之言。大丈夫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真君子能納天下難纏之人。忍讓並不代表著是懦弱膽怯和無能,忍讓其實是一種晶高德厚氣度不凡的表現,也是人生最高的高境界。
■大師點評:
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則,但是還應當考慮到原則和發展之間的關係。在有的時候,做人的條條框框真的是很多,如果養成了固有的行為習慣,則可能會束縛人的思維,讓人失去開拓創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難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環境。
所以,生活中的每個人在遵守做人原則的同時,還要隨時做出適當調整,讓自己的做人原則時時刻刻可以適合時代的要求,但不能讓原則束縛和禁錮自己的思想,從而及早地編織事業上的關係網,為以後的成功打下根基。
好人緣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資本、最寶貴的資源
王朔曾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我看金庸》一文,對金庸的武俠小說加以強烈攻擊,把金庸的小說和成龍的電影、瓊瑤的電視劇、“四大天王”一齊稱為“四大俗”。金庸先生麵對他的批評隻是平靜地說:“毀譽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為奇,王朔先生或許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及的,限於才力,那是無可奈何的了。”還說:“我很感謝許許多多的讀者對於我的小說的喜愛和熱情,他們待我已經是太好了,也就是說,上天已經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這麼多的幸福,偶爾給人罵了幾句,命中該有的,不會不開心的。”
金庸是現代武俠小說公認的泰鬥,對武俠小說的貢獻極大。以他自身的名望,完全可以對王朔的貶低反戈一擊,而是用一顆包容的心,用他那寬廣的胸襟去正視自己,去感謝他人,他的表現就是正人君子的風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觀己之短,容人之長,用一顆包容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批評,完善自我,更上一層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隻有胸懷坦蕩者才能夠幹成大事,對於一個人來說第一美德就是包容。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曾與管仲結下“一箭之仇”,但是他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稱管仲為父,在管仲的輔佐下他終於稱霸天下;唐太宗登基後,不咎既往,重用了敢於進諫的魏征,把魏征作為自己的一麵鏡子,也正是他的坦蕩胸懷、廣開言路,成就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的盛景。
晚清名臣張之洞曾就任山西巡撫,即將啟程時,有一個山西籍富商,泰裕票號的孔老板,表示要送一萬兩銀子給他。他對張之洞說,他深知張之洞為官清廉,手頭並不寬裕,出於對張之洞的敬慕,他送“一點薄禮”,是為張之洞解決些差旅費。
張之洞當時婉言謝絕了孔老板的好意。可是當他來到山西,考察了當地的情況之後,深為山西罌粟的種植之多而震撼,他決心鏟除山西的罌粟,讓百姓重新種植莊稼。而改種莊稼,需要幫助百姓買耕牛、買糧種,但山西連年幹旱、歉收,加上貪官汙吏的中飽私囊,拿不出救濟款發放給老百姓。他深感世事多艱,有時太堅持原則會把人難死,他決定向商號老板募捐。這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他想,孔老板很有實力,他拿銀子賄賂自己,無非是為了日後得到關照。如果說服孔老板把銀子捐出來,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以銀子換美名,他或許會同意。
經過商談,孔老板終於表示願意拿出五萬兩銀子,但前提是滿足他的兩個願望,一是請張之洞在他票號大門口的匾上題寫“天下第一誠信票號”八個字。第二個願望是張之洞為他弄個候補道台的官銜。
剛開始張之洞覺得孔老板的這兩個條件都不能答應,因為自己連泰裕票號誠信不誠信都不知道,又怎麼能說它是天下第一誠信票號呢?第二他向來討厭捐官,認為捐官是一樁擾亂吏治的大壞事,自己厭惡的事自己怎麼能做!這個孔老板也太過分了,仗著有幾個錢居然伸手要做道台!人家千千萬萬讀書郎,數十年寒窗苦讀,到死說不定還得不到正四品的頂子哩!可是不答應他,那麼又到哪裏去弄五萬兩銀子呢?沒有這五萬銀子,就沒有五六千戶人家的種子耕牛,他們地裏長的罌粟就不會被鏟除,禁煙在這些地方就成了空話。
五萬兩銀子畢竟不是個小數目,這對張之洞的誘惑太大了。經過反複思考,張之洞決定采用折中迂回的手段,答應為孔老板的票號題寫“天下第一誠信”六個字,這跟孔老板所要求的那八個字相比,不僅僅是少了“票號”兩個字的問題,而是意思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天下第一誠信”這六個字意味著:天下第一等重要的是誠信二字,並不一定是說他們泰裕票號的誠信就是天下第一。
至於他的第二個要求,張之洞反反複複想了很久,最後給自己找了這樣一個台階:一來,捐官的風氣由來已久,不足為怪,二來即使孔老板做了道台,他依舊要做他的票號生意,並不會等著去補缺,也就不會去搶別人的位置,所以對孔老板來說不過是得了個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規定,捐四萬便可得候補道台,孔老板要捐五萬,已經超過了規定的數目,給他個道台的虛名,於情於理,都不為過。還是答應他算了,要不,他五萬銀子怎麼肯出手?為了五萬兩救民解困的銀子,張之洞終於自己“說服”了自己,而孔老板最後也答應了張之洞的折中方案。
■大師點評:
“家有萬畝良田,不如有個好人緣”。好的人緣會給人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使人的心情舒暢、遇事左右逢源,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還有利於形成於事創業的環境。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好人緣,但好人緣不是靠一團和氣和甜言蜜語吹出來的,也不是通過耍小聰明、玩小伎倆換回來的,好人緣是靠良好的人品、寬廣的胸懷和真誠的待人贏來的。
謀求方和圓的最佳結合
正如台灣塑膠集團總裁王永慶所說:“一個公司經營的成敗,人的因素最大,屬於人的經驗、管理智慧、品行、觀念、勤勞等無形資源比有形的更重要。因此,企業的經營首需人才。”
你有時花費許多時間使你的員工符合你的要求,這種努力完全是浪費時間。你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安排適合他們特點的工作,以發揮他們的專長。
如果可能,應準許你的員工在保證工作質量、數量和符合企業總目標的條件下,盡量發揮他們的個性,使他們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你允許他們在工作中發揮特長的麵愈廣,他們成功的機會就愈多。
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但任何人又都有他的弱點,而同一個人身上的長處和弱點,往往是一個問題的矛盾的兩個方麵:有長處必有弱點,有弱點必有長處,長處的另一麵就是弱點,弱點的另一麵就是長處。
對於他們,與其設法去改變他們的個性,不如設法使他們發揮原有的個性特點把工作做好。
假使有人認為他自己竭盡時間及精力於事務的操作,比花費時間及耐心用情感來引導員工工作更為有效的話,就是說明他本人不適宜當公司老板,或者說不能管理。
在許多場合,人們常常會碰到這種“無效”的公司老板。可以稱這種“隻會做事,不會管人”的公司老板為浪費資源的“殺雞用牛刀者”,假使他的企業在這種狀態下繼續存在,或者成長,那麼該企業的惡運必是指日可待的。
顯然,從“管理之道在於借力”、“管理是人力發展,而非事務指導”的推理下,可以得到另一種簡單的事實,即“管理是人事處理”,人事管理中尤以員工關係的處理最為重要。
一個人有膽量、有魄力,具有開拓精神,給他適合的工作,即使周圍荊棘叢生,他也能開出一條道路來。
這對於充滿機會和風險的私營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多麼需要的。
說白了,這就是“謀求人和事的最佳結合”。這也是實現管理的一條捷徑。
你應當明白,我們之所以要用人,是因為有事情需要人去做,而且需要人去做好;所以不但要講究人和事的結合,而且要講究人和事的最佳結合。
由於用人的基本出發點是謀求人和事的最佳結合,由於任何人都有長處,也都有對應的弱點,所以你必須用人所長。
人的長處,才是真正的機會。使員工發揮長處,是管理的目的之一。你的任務即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長處,作為共同績效的建築材料。
如何謀求人和事的最佳結合呢?其方法可一分為二:一為“計劃”;二為“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