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指所有決定未來要求部屬完成的“目標”及采用“辦法”的用腦思考的過程。包括:確定市場顧客的需求;研究環境變化及競爭者的行為;分析本身的強點及弱處;設定行業、產品、盈利等數量上的目標;設立達成這些目標的策略及作業方向、步驟;指派責任目標給團隊或員工個人。
“控製”指確保達成計劃目標的措施。分為兩大類:一是“組織結構”;二為“人員督導”。組織結構應該代表一體三麵的作用:應把各人的職位層次表達清楚;應把各人上下溝通的管道明白指出;應確定員工間協調及合作的中心,使人人的努力朝向同一目的,而非互相爭鬥。人員督導是指上司(主管)日常糾正及指導下屬行為,以期達成目標的活動。
從由計劃到控製,我們不難看出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個計劃明確不明確,並不是成功的關鍵,關鍵在於情感投入的恰當與否。如果不能適當地投人情感,光靠組織結構去發揮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設想,如果組織結構本身是一個不能自動協調合作的機構,那麼上下意見則無法溝通,帶領一群烏合之眾如何能打勝仗。人多隻消耗資源,不能創造成果。人們常常說某某機構組織散漫,大而不當,就是指企業對其屬下人員失去“控製”,毫無效果可言。也是無情感投入或少情感投入的結果。
但是,僅有嚴密秩序而且有效率的組織結構,沒有情感係統支持,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在“督導”上下功夫。
■大師點評:
成功的人總是不惜血本來招攬人才,然後通過人才使他們成功;而失敗的人總是因為不想吃虧,隻想占便宜而失去人心,然後由人才匱乏和事業無助走向失敗。
方圓之辯:巧詐不如拙誠
“巧詐”,是指心懷鬼胎,有目的有意圖地故意表現出某些能夠吸引人迷惑人的假像,是自以為聰明的奸詐之舉。這種做法,乍看起來,機動靈活,善於應變,一容易抓住別人的心,很有好處。實際上,這種做法隻適合與一次性的人交往,即打過一次交道後便各奔東西,互不相遇了。在這種情況下,施巧詐有時能夠欺住對方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獲取利益。但如果交朋友施此巧詐之術,則往往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巧成拙。朋友不像別的關係,朋友之間相處的時間長,而巧詐往往帶有欺瞞哄騙之舉,這種巧詐一旦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露出破綻,讓人識破。鬼把戲被人戳穿之後。便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朋友們會唾而棄之,最終非但獲利不多,反而會損失更大,賠了夫人還要再折兵。
“拙誠”則是指心中不存惡念,誠心誠意地做事,或許有時行為舉止略顯愚直拙笨,但從不欺瞞別人。這種做法的缺點在於不能當即抓住別人的心,不適宜用於一次性交際活動,但最適合交朋友時運用此道。都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朋友之間畢竟長久相處,拙誠的人貌似愚拙,卻因其誠而贏得別人對他的信賴,從長遠角度來說,拙誠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長遠利益源遠流長。
曾有一個名叫謝福慕的人,為人不夠誠實。他在某單位上班,他初到那裏時,他擔心自己會受“外來戶”的待遇。於是在一次聚會時,他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大家可能都以為我叫謝福慕,其實,我本不姓謝,而是姓解。在我三歲那年,我們滄縣,對,是滄縣、我本來是滄縣人,我們滄縣發了大水、巨大的洪水吞沒了村莊,吞役了房屋,還有我可憐的爹娘——。” 說到這裏謝福慕聲音淒切,眼睛裏竟也擠出幾滴淚來,眾人聽了又驚又同情,
他看看大家接著說:“我娘怕我淹死,把我裹好放在一個大木盆裏。我便隨著大水四處漂流,後來被承德的我現在的父母救起,他們把我養大,給我起了名字“謝福慕”,實為“謝謝浮木”之意。到我長大後,才知道我親生父母並未過世,曾四處找過,登了啟示,並與我的養父母取得了聯係。實際上,我也應跟滄縣是老鄉呢!”
這一番話激起了大家的的同情心,特別是滄縣的老鄉更是紛紛關心他,真真把他當作老鄉看待。他的日子順心如意,他暗喜。自己這一絕妙的欺騙。但是,好景不長,後來人們都知道了他的話不過是信口捏造的。頓時,大家對他格外小心無論他說什麼,大家都認真考慮一番,不敢確定是真是假。時間一長,一他便難以在單位裏幹下去,隻好調換了單位。
誠實是信用的基礎,信用出於誠,不誠則無信。這就是誠信。誠信不僅是社會中每個人所應遵從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而且也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誠信待人才能感動他人,而說話不算數,處處欺騙別人,就算是在家門口也寸步難行。
誠實是無價的,是人際關係及商業行為中的至上原則。沒有了誠實,人們再也不會相信你,沒有了誠實,社會也會拋棄你!誠實是金的格言,是人生永遠的績優股!
誠實的人也許會因為不會說謊,不會耍奸而吃虧,但是吃虧失去的往往是物質的、暫時的利益,而誠實換來的是人們的信任、敬佩,是個人意誌的鍛煉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完善。
■大師點評: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我們的做人之本,它與狡詐、欺騙、虛偽是天生的冤家對頭。這個人終落得自己做了夾板自己戴,而這一切又都是他施的騙術毀了他自己。因此說交友應以誠信為本。
剛柔並濟,以免被看不起
元代的馬皇後通常都會在朱元璋大發雷霆,揚言要殺大臣的時候,對他柔和勸諫,從而救了許多大臣;波斯匿王在將要殺禦廚的時候,也是茉莉夫人以柔和的方式,救了禦廚。所以,剛強的波斯匿王可以聽從柔和的茉莉夫人勸諫,威武的皇帝朱洪武可以在馬皇後麵前屈服,這一切都是利用了“以柔克剛”的策略。
阿闍世王有一次執意要弑母,剛直的耆婆醫生拍桌斥曰:曆史上從未有兒子殺害母親的案例,若王執意弑母,會遭千古罵名。耆婆的義正詞嚴,終於使得剛強的阿闍世王為此而改變了主意。乾隆皇帝仗著自己的才華、威勢,多次麵露肅殺之氣;但在姿態低下的紀曉嵐智能的說服下,也能降服他的氣勢,因此柔也能夠克剛。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曾有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成語,講的就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語說:“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都各有不相同的特點,同時他們還各有利弊。縱觀曆史,我們就可以發現,那些性格剛烈的人們很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職者需要做到善於以柔克剛。
一塊巨石一旦落在一堆棉花上,就很容易會被棉花輕鬆地包裹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大多數性情剛烈之人,其情緒極容易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失去人所應該具備的理智,僅憑一股衝動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些事情,這就可稱作為剛烈人的優點,與此同時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點。俗話說的好:“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
一個人要做到以己之所長克己之短,對待那些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就很容易使得雙方一起失去應有的理智,從而頭腦發熱,做出不計後果的事,到最後,兩敗俱傷,事情也必然會鬧砸。這樣過猶不及,悔之晚矣。
如果我們以柔和的態度去對待那些性情剛烈火暴之人,就必然會出現另一番局麵,恰似細雨之於烈火,烈火熊熊,細雨蒙蒙,雖然說不能快速地將火撲滅,卻能夠有效地控製住火勢,並一點點地將火撲滅。但若暴雨一陣,火滅去,就會出現洪水泛濫之災,一浪剛平又起一浪,從而就會有得不償失的效果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上采用的正是以柔克剛的策略。
子產為政剛柔並濟,以柔為上,善於以柔製剛。鄭國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國力甚弱,要想在眾多林立的大國中間求得生存的空間,那麼對於增強國家的實力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還對征稅做了重新的調整,從而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在新稅征收的開始階段,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很多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然而子產卻絲毫不去理會,也從不作過多的解釋,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隻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需得犧牲一點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到最後必然就會一事無成,因此,我決定一定要堅持把這件事做完。”
新稅仍然照常征收,由於他還采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民眾由怨到讚,眾人便對他另眼相看。
子產在各個地區還遍設鄉校,鄉校言論自由,有一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常常把鄉校作為政治論壇。有些人擔心長期下去會影響到統治,就建議取締鄉校。子產卻說:“取締鄉校根本沒有必要,百姓民眾勞累一天,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評談政治實乃正常。我們完全可以把它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製,豈不如以土塞州,暫時可能還會堵住水流,可是又必然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衝決堤壩。到了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還不如慢慢地加以疏導,引水入渠,分流而治,這樣才能更好。”
眾人為他講的這些話深深地折服,子產采用的也正是以柔克剛的為政之道。
■大師點評:
人體中骨頭是硬的,需要柔軟的皮肉來包裝,這樣才不怕外界物體的趾撞;烏龜殼裏麵的肉是軟的,要有外殼來保護。硬的物品,要用軟布、海綿包裝,這樣才不怕損壞;精細柔美的物品,要用木盒、鐵篋來包裝。柔軟的水,必需要用硬的容器來盛裝;硬的鑽石黃金,需要軟柔的棉絮來包裝,由此可以看出剛與柔並不衝突,而是相互相成的。
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臉色
茜佳認為自己是個善良的男孩,但他又總為自己的“善良”而苦惱。
茜佳最怕別人向他借東西,這絕不是因為他自私,自己的東西舍不得借人。相反,他內心是非常想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用的。但是當別人向他借東西時,他總擔心別人從自己的表情、語言看出一絲不悅——盡管他絕沒這種意思。
借東西這種事不是天天發生,茜佳的煩惱還能夠忍受。茜佳最怕的事情,還是自己日常的言行舉止。在表情上,他老擔心自己臉上會露出清高、驕縱的神色;走路時,他老怕頭抬高、腰挺直,讓人覺得盛氣淩人;說話時,他怕自己言語不當,得罪傷害了別人;甚至他遇到什麼高興的事,也不敢表露在臉上,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洋洋自得。茜佳曾這樣感歎道:“我最在意別人的臉色,也最怕別人的臉色。我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生怕引起別人一點兒反感和不快。”
茜佳日常所怕的所謂“臉色”,其實就是他內在情緒的外部表現。無論你的老師、同學、父母、親友、鄰居,每人每天都要經曆許多事,這當中,不僅要動腦動手動身,還要動容。隨著各種事的性質及心裏經曆的酸甜苦辣,人的表情上會有喜怒哀樂的表現,對此,你看到也罷,看不到也罷,人家的臉色依然是人家自己的臉色,就像人家的呼吸一樣,並非是你決定得了的。
別人的臉色,多是別人的情緒外在,並非與你茜佳有什麼關係。德魯克今天一臉不高興,那是因為他與父母發生了矛盾,在嘔氣,與你茜佳走路的姿勢根本沒有關係。這類臉色,你摻合進去幹什麼?茜佳覺得人家的臉色不對,覺得是自己走路頭拾得過高,可人家壓根兒就沒有注意到你。你看這不是在自尋煩惱嗎?
有時有些人的臉色,可能確實與茜佳有關,但茜佳也不必為此驚慌失措。茜佳可以這樣對自己說:“你有不高興的時候,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你能給我臉色,我也有臉色,人人都是平等的。”這樣一來,茜佳就把自己完全擺在了與對方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心理平等的位置上。於是,茜佳便可鎮定情緒,有利於理智地思考和行動;如果對方所給的臉色確係是自己言行失當所致,那就主動改正;如果對方的“臉色”部分有理,那就部分改正;如果對方毫無道理地給人“臉色”,那就應該毫不在意地不予理睬。這種傲然、坦然的人格立場,也是一種恒定的力量,久而久之,給人臉色看的人,也就自覺沒趣,臉色也就悄然隱匿了。
所以,對於茜佳和有茜佳這類心理弱點的青少年朋友,你們不必特別在意“別人的臉色”。“別人的臉色”這玩藝兒,其實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的。你若有心注意它就有,你若無心注意它就無。我勸大家最好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臉色,這就需要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自信。愛看別人臉色的人,必定是一個很自卑的人,總怕自己因為言行不當,被人看不起,被人貶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快,或傷害了對方,遭人拒絕和排斥。因為自己太脆弱,就覺得別人承受力差,進而再損傷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別人臉色最可靠的保證。有自信的人,隻把心思和精力用於自己該做的正確的事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向往的樂趣中,他就能與人為善,和睦融洽相處,也就不怕出現矛盾,坦然麵對非議了。這樣的人,永遠是快樂者、成功者。
■大師點評:
在人生的路上,在意什麼,不在意什麼,是一門藝術。
人們常說“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麼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償失。
做任何事,最忌患得患失。人總要麵對太多的壓力,在一個紅綠燈麵前每個人都會麵對不一樣的選擇,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選擇就很有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有時,不在意就是獲得。
以寬厚與容忍為為人之方
記憶就像一本獨特的書,內容越翻越多,而且描敘越來越清晰,越讀就會越沉迷。但是,也有很多人是為健忘而活著的,過去的一切事情對他來說都是過眼煙雲和耳邊風,不計較過去,不眷戀曆史,不歸還舊賬,隻顧得眼前的現在。
健忘人生未嚐不是一種幸福。因為人生並不像期望的那麼充滿詩情畫意,那麼快樂自在。人生中有許多苦痛和悲哀、令人厭惡和心碎的東西,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儲存在記憶之中的話,人生必定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悲觀。實際上的情景也正是這樣。當一個人回憶往事的時候就會發現,在人的一生中,美好快樂的體驗往往隻是瞬間,占據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時間則伴隨著失望、憂鬱和不滿足。
蔡州的知州張紳犯貪,汙罪被免職。有人對宋太祖趙光義說:“張坤很有錢,不至於貪汙,是呂蒙正貧窮時向他索取財物沒有如願,現在對他報複。呂蒙正不申辯,結果張紳複了官,呂蒙正被罷了宰相的官職。後來考課院查到張坤貪汙的.證據,於是又免了張紳的官職,呂蒙正重當宰相。太宗對呂蒙正說:張紳果然有贓。呂蒙正也不謝。宋稱讚呂蒙正的氣度不是那些淺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鬥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損。不重表麵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曆史上的這三個人,由於能不計小人過,不但沒有絲毫損害自己的名聲,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稱道。
對於個人而言,能“得饒人處且饒人”,它既能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自己也能生活得輕鬆、愉快。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蔡女士到法院起訴。她說與她分居的丈夫偽造各種證件,說孩子他媽跑了,自己還癱瘓在床,以此騙取媒體的同情,把這事刊發了出去。在該篇報道中,那個男人的姘婦還成了幫人照顧孩子的好人。蔡女士與媒體打起了官司。官司是打贏了,精神損失費卻沒要回來。於是,蔡女士不斷去當年為她丈夫開假證明的有關部門討說法。一次討說法時,有關部門裏跳出一莽漢把與她同去的朋友打傷了,蔡女士便又開始為這個被打傷的朋友討說法。年紀輕輕的蔡女士被這些事折磨得頭發全白了,精神也不濟了。兩件事的賠償金額也不過就萬兒八千塊錢。她說她不在乎錢,就是想討個說法,不然心裏不痛快。
然而,為了討個說法蔡女士付出了身心俱疲的代價,其實根本得不償失。遠不如大人不記小人過,糊塗一下,忘掉那個廢物丈夫,一門心思地過好自己的日子。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追求完美與極致,最後失去的就越多,離完美的距離就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