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忘記什麼呢?糊塗學提倡一要忘記仇恨。一個人如果在頭腦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夜裏夢裏總是想著怎麼報仇,他的一生可能都不會得到安寧。二要忘記憂愁。多愁善感的人,他的心情長期處於壓抑之中而得不到釋放。愁傷心,憂傷肺,憂愁的結果必然多疾病。《紅樓夢》裏的林黛玉不就是如此嗎?在我們生活中,憂愁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三要忘記悲傷。生離死別,的確讓人傷心。黑發人送白發人,固然傷心;白發人送黑發人,更叫人肝腸欲斷。一個人如果長時間的沉浸在悲傷之中,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影響的。與憂愁一樣,悲傷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隻是給自己,紿他人徒添煩惱。逝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

理智的做法是應當學會忘記悲傷,盡快走出悲傷,為了他人,也為自己。

人生既然如此,健忘有什麼不好呢?它能夠使我們忘掉憂怨,忘掉傷心事,減輕我們的心理重負,淨化我們的思想意識;可以把我們從記憶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忘記我們的罪孽和悔恨,利利索索地做人。

■大師點評: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有何快樂可言?生活中有些是需要忘記的。在生活中學會以寬厚與容忍為為人之方”的人才活得瀟灑自如。當然,在生活中真的以寬厚與容忍為為人之方,我們說學會寬厚與容忍。

吃小虧,占大便宜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剛畢業就進入出版社做編輯,他的文筆很好,但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

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叢書的編輯,每個人都很忙,但老板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編輯部的人也被派到發行部、業務部幫忙,但整個編輯部隻有那個年輕人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人都是去一兩次就抗議了。

他說:“吃虧就是占便宜!”

事實上也看不出他有什麼便宜可占,因為他要幫忙包書、送書,像個苦力工一樣!他真是個可隨意指揮的員工,後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直銷的工作。取稿、跑印刷廠、郵寄……隻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去做!

“反正吃虧就是占便宜嘛!”他這麼說。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熟了。兩年過後,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還不錯。

現在,他仍然抱著這樣的態度做事,對員工,他用吃虧來換取員工的積極性,對印刷廠,他用吃虧來換取品質……

由此看來,他真的是占到便宜了!

工作中,吃虧可能會讓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經驗,更多的發展機會,那麼吃虧也就是占便宜!

這個年輕的大學生,在最初工作的時候,隨意的被老板和其他員工指派,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工作經驗、人脈關係,成功的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東漢時期,有個在朝官吏叫甄字,時任太學博士。他為人忠厚,遇事謙讓,人緣不錯。有一年臨近除夕,皇上賜給群臣每人一隻外番進貢的活羊。

具體分配時,負責人犯了愁:因為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難以分發。大臣們紛紛獻策:有人主張把羊隻通通殺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有人主張抓鬮分羊,好壞全憑運氣……

朝堂上像炸開了窩,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時,甄宇說話了:“分隻羊有這麼費勁嗎?我看大夥兒隨便牽一隻羊走算了。”說完,他率先牽了最瘦小的一隻羊回家過年。

眾大臣紛紛效仿,羊隻很快被分發完畢,眾人皆大歡喜。

此事傳到光武帝耳中,甄宇得了“瘦羊博土”的美譽,稱頌朝野。不久在群臣推舉下,他又被朝廷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這難道不是吃小虧占大便宜嗎?

溫州有位商人劉老板,非常精明,以“吃虧”贏取信譽不失為一種精明。在陝西銅川開了家機電設備公司,一次,有個老客戶來買電器配件。客戶火燒眉毛要得急,因為拿不到這個配件,其所在的企業停工一天將損失5萬多元。

劉老板找遍了所有的公司,都沒這個配件。他安慰客戶不要著急,並保證在一天之內一定把貨找到。劉老板親自出馬打的直奔西安,誰知西安也沒貨。於是連夜乘機飛赴杭州,下飛機已是淩晨3點。他付了幾百元車費又打車趕往溫州老家。

在溫州,經過多次折騰聯係後終於買到那個奇缺的電器配件。為了趕時間到溫州機場,出租車路過家門口,他沒有叫停以探望二老。當他把貨交到客戶手中時,一看表,正好24個小時。一個300元的配件,頂多賺30元的利潤,但劉老板除受累受餓不說,還付出了3000多元的路費。

客戶的企業第二天敲鑼打鼓送來大匾,還帶上當地媒體……很快,劉老板甘願吃虧的事在業內流傳,其公司生意也就日益興隆。

甄宇吃小虧牽走了小羊,卻被皇上器重;劉老板為了給客戶買配件,虧了幾千元,但與他日後賺取的千萬元財富相比,又算得了什麼?故意吃虧不是虧,而是有著深謀遠慮的精明之舉。吃小虧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然而,在我們的工作環境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便會得到大家的尊重,無疑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且有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可以使我們忘記工作的單調和疲倦,也使我們對生活能有一個美好的心態。

日本有一家奇士達公司,其經營理念是“吃虧就是占便宜”。對於以利益為目標的企業來說,這種經營理念,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打個比方說吧!最吃虧的人,便是菩薩了!菩薩處處不與人計較,什麼屈辱、低下的、卑賤的事都做,隻要有益眾生、有利眾生的,他都撿起來做,隻盼眾生明理,隻望眾生成佛,結果,誰成佛了?它自己成佛了!

沒想到那最吃虧的竟成佛,而處處不吃虧的眾生,反而一直當眾生!

■大師點評:

在《菜根譚》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以後的進一步留下餘地。又雲:“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我們應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因為給人家以方便,同時也是日後為自己方便打下了基礎。

因此,生活中要相信吃小虧一定能占大便宜,要不怕吃虧。為人處世之道,不怕吃虧,讓人幾步。

能屈能伸要暫時低頭

一次,本傑明·富蘭克林到一位前輩家拜訪,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一邊看著比正常標準低矮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看成最大的收獲,牢牢記住了前輩的教導,並把謙遜列入他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

涉世之初的青年男女,剛剛告別自由浪漫的校園生活,脫離父母家庭的嗬護寵愛,難免保留著學生時代的理想色彩和為人子女的嬌慣任性。懷著滿腔熱血,揣著遠大抱負,想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是每個初涉社會青年的良好願望。然而,紛紜複雜的現實世界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美好。麵對坎坷、荊棘和生活道路上橫生的障礙,現實者吸取教訓,學會審視、思索,采用迂回和緩的方法去戰勝和超越;理想者則傲氣不斂,鋒芒畢露,小覷或無視生活有意無意設置的低矮“門框”,其結果,隻能被碰得頭破血流,成為不得不在風車前敗下陣來的“堂·吉訶德”。

人生漫長,變幻莫測,在前行的道路上難免品嚐碰壁飲恨、傷心失意的苦澀滋味。碰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不回頭,痛不思變。在厚重堅固的“門框”前麵,暫時的低頭並不意味著卑屈和不顧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則和自尊,而是一種藝術的處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現。

能屈能伸,剛柔兼並,從來不失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度和風範。一時的低頭是為了長久的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雖然我們並不都能成為富蘭克林,但學會低頭,擁有謙遜的美德,確是人生學習的功課,是人生最大的收獲和至尊的品格。

學會低頭,也就學會了審時度勢,把握全局,小忍以圖大謀。學會低頭,就能順利跨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門框”而免受無謂的傷害。

古今以來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人生處世有兩種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順境。在逆境中,困難和壓力逼迫身心,這時節就應明白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的降臨。在順境中,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我,這時節就應明白一個“伸”字,乘風萬裏,扶搖直上,以順勢應時更上一層樓。

從做人說起,應該有剛有柔。人如果太過剛強的話,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不顧後果,迎難而上,這樣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幾多挫折?人太柔弱,遇到事情就會優柔寡斷、坐失良機、難成就大事。一味軟弱,就會永遠成為扶不起的阿鬥。做人就要剛柔並濟,能剛能柔,能屈能伸,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屈伸有度。

剛強對一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是人本身的一種最可貴的品質,但剛強也有限度,有了困難和挫折寧折不彎,剛強到底,剛強者是不會保持太久的。剛強的人都是心勁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難耗盡心血,硬要死撐,直到精血耗盡,不能再撐,一旦折服是很難有機會再站起來的。

柔弱卻能持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納百川,就是靠兼柔並蓄的力量吞吐含納。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會遭到欺淩。俗話說的好,一個人要是沒剛沒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講如果一個人要是隻會軟弱,不懂剛強,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無誌空活百歲,柔弱持久,也是白白消耗歲月。

三國時期,魏國官吏王昶曾經訓誡他的子孫:“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那意思就是說:若能以暫時的委屈作為伸展,以暫時的退讓作為獲得,以暫時的懦弱作為強大,就沒有辦不到的事。何為大丈夫,大丈夫就要學會能屈能伸,而明白此中道理的人,古今中外沒有多少。

■大師點評:

“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懂得財物的人,能給能舍,能舍能受。就如一個人,四肢出伸自如,才會舒服;睡覺的時候,能夠左右翻身,才能安眠入睡。如果隻能屈不能伸,或是隻能伸,不能屈,當然就是畸型。所以對於財物要能“舍得”;能舍才能得,有得也要能舍。我們個人的財富本來就是取之於社會,當然也要用之於社會。能夠懂得將個人之財,化為大眾團體所共享,這才是富有的人生。

聰明者善強善伸,有修養者能屈能伸,成大事者大屈大伸。大屈,是大智慧、做大事業者的必選;大伸,是成大功、大業者必選。

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保持適度的彈性

人們知道,鬆軟、富於彈性的東西可以避免或減輕物體之間的碰撞或擠壓。人際交往也是同樣的道理。交際如果帶上了一定的“彈性”,就可以緩和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間的誤會,還給自己留下了慎重考慮、再做選擇的餘地,從而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和初次接觸的人交往

因為是初交,彼此不怎麼了解,心靈尚未溝通,如果過急地親密,則很容易讓人產生交際動機不純或交際態度輕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許多人和別人打交道時總是“見麵熟”,使人大惑不解,其真誠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時過於冷淡,又易使人產生你目中無人或深不可測、老謀深算的感覺,使人望而生畏。一般來講,許多人不願與過於“老成”的人交往,因為和這類人交往總得帶著戒備的心理,以防被對方捉弄。所以,在初次與別人交往時,應通過逐步的接觸,視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況來確定交往的深度和關係的疏密。那種急於求成、匆匆結友的做法,恐怕有點失之慎重。日常交際實踐中,由於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受騙上當,釀成終身之恨。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愛好、誌向的情況下匆匆成婚而釀成悲劇者,不乏其例。當然,因過於謹慎、過於冷漠而失去交友的良機,也是讓人遺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時最聰明的做法是讓你的交往帶上“彈性”,有伸縮自由的餘地,這樣就既能把握住良機,又能慎重、充裕地來進行交往。

和有隔閡的人交往

人與人之間總是難免存在著隔閡,一旦隔閡存在,在交往時必然產生一定的戒備心理。尤其是與那些本來相識甚至是好朋友的人,在發生誤解之後而失去往來又重新打交道的時候,隻要有一方在處理關係時有所不慎,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高度敏感,甚至使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所以,和與自己有隔閡的人交往時,一般應既主動接近,又保持適當的距離;既“察言觀色”,掌握對方心理,又不過於敏感,捕風捉影,胡猜亂疑。一切都應處理得從容不迫,富有“彈性”,留有餘地,隨著交往的增多,彼此重新認識並意識到過去的誤解或認識上的差異,那麼,雙方的隔閡或矛盾就會自然消除。

在一些特定場合下的交往

有些場合的交往也需要講究點彈性,比如在公關活動中,在商業、外交談判中。這些特殊的交往如果不講究“彈性”策略,就會操之過急或失之偏頗,一般來講,在公關活動中,公關的目的是為了盡最大努力樹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擴大知名度,贏得別人的信賴,從而更好地進行交往。在這種場合下,交往既應實事求是,又應維護自己的形象或所代表機構的聲譽,如果一味趾高氣揚、自大吹噓,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形象,公關也會化為泡影。反之,一味低三下四,“謙卑”十足,也同樣讓人倒胃口,讓人覺得你的公關形象猥瑣醜陋,甚至產生不屑與你交往的想法,所以公關活動有方法、技巧可言,“彈性”公關就是其中之一。同樣,在商業、外交談判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雙方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夥伴;既可能是敵人,也可能是朋友,在這樣情況下的交往,就是要在雙方既矛盾又統一的狀態中,尋找雙方都需要和樂於接受的東西。這就需要“彈性”策略,既把關係處理得鬆緊適度,易於回旋,又能保證不增加矛盾衝突,便於進一步增進聯絡、加強合作。

在特定情形下的交往

人們進行交往總離不開語言。有些特定語境使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不可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而應該靈活多變,可上可下,可寬可窄,可進可退,這也需要在言語交際中帶上一定的“彈性”。這樣,有利於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動權。在交往中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別人要你對某事談談看法,而一時又沒有完全的把握,你不如利用或然判斷的不確定性詞彙,“也許、或許、可能、大概”等來表述你的看法。為自己留下選擇的餘地。尤其是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如此表態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詞語的寬泛性和模糊性使話語帶上彈性,比如某男女相愛,別人問男方對女方有何印象時,男方如果不願以實相告(這種情況多出於保密或性格內向等情況),不妨可以說:“我對你總的印象是深刻的。”這裏,印象一詞語義寬泛而模糊,“深刻”也沒有什麼量的明確界限,這樣便使自己的態度帶上了“彈性”,為日後進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餘地。

“彈性”策略在交際中的運用是十分有效的,隻要你掌握了“彈性”交往的規則和技巧,你就會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遊刃有餘,輕鬆愉快。

■大師點評:

一個性情耿直、不折不彎的人,任他再怎麼有才氣,再怎麼有能耐,在他的人生旅途上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往往會更多一些;相反,一個能屈能伸、能進能退的人,他可能在其他方麵是平庸的,但是在很多場合他卻能如魚得水,顯得收放自如,遊刃有餘。其人生的優勢,正好是恰到好處地給自己的生命提供了一個可以立起來的弧度。

所以我們要給生命一個弧度,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保持適度的彈性,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會贏得更多可以站立起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