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方圓兼修,可得大自在(2 / 3)

在“文革”中,有一位領導被關了牛棚,沒有人敢接近他。他的心情很苦悶,一度喪失了生活信心,動了自殺的念頭。這時他的一個部下,不怕受連累,主動來見他,給他送東西,並開導了他,甚至狠狠地批評他的輕生思想要不得,鼓勵他,指出他前途是光明的。他終於堅持了下來。後來這位領導出山後,十分感謝他的這個部下,把他當成知己。這個部下得了重病,他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拿出來給他看病,後來又把他接到自己家裏養起來,可見莫逆之交感情之深。

從一定意義上說,對待落泊者的態度不僅是對一個人交際品質的考驗,而且也是建立真正友誼的契機。落泊者的情況十分複雜,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不同情況處之,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原則是應該遵循的。

看重友誼,繼續交往

當他人落泊時,不要嫌棄他們,要懷著真誠的同情心和他們交往。此時與他們交往,要有正確的態度,不應表示憐憫,而應尊重他們,要熱情、真誠地繼續當成朋友對待,使他們看到在最困難的時候有朋友在自己的身邊,有助於克服悲觀思想,振奮起來。有一個幹部被罷官,這是思想意識的問題。這一打擊對他十分沉重,很多朋友遠離了他,家裏很少有人來了。這時,他的一位朋友主動上門來,一見麵,他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他說:我跌跟頭後你是惟一一個來看我的人。他握住朋友的手,久久不放開。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決心徹底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區別情況,具體幫助

對於落泊者最重要的是從思想感情上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從錯誤中擺脫出來,這是最大的幫助。對於在思想意識上的失足者,要善於開導他們,提高其思想認識。對於落泊者的困難還要給以具體的幫助。一般說來,落泊者會遇到很多生活上的困難,一時難以克服,應該盡可能給予幫助,使他們渡過難關。有一位落泊者,下台後很是狼狽,很多人不理會他。他的孩子上學都受其他孩子的欺負。為此事他很煩惱,想讓孩子換個學校,又沒有人要。正在這時,他的朋友主動出麵幫助找關係,費了很多的周折,才把孩子轉學的事辦成。不用說這個落泊者是多麼的感激。對於因歪門邪道、賭博滋事等搞得落泊的朋友,來往時要謹慎,特別是經濟來往要控製,應多在思想上對其進行開導和幫助。

交往有度,分寸適當

在與落泊者的交往時,還要注意自己態度和言行的分寸。比如,同他交談不要用教訓人的口氣,應該抱平等、坦誠的態度,這樣體現對對方的尊重,他在心理上是容易接受的。再如,不要輕易地觸及他的“傷口”,過多地談及他們已經無可挽回的錯誤會刺激他們的自尊。同時,落泊者對於自己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固執,不可能馬上提高,所以,做思想工作應有足夠的耐心,要允許他們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不要因他們一時想不通,就說人家不可救藥,這樣無助於他們改正錯誤,也不利於發展彼此的關係。

■大師點評:

弘揚水的精神,其實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做人要與水一樣,有極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不要對敵人心存報複

1918年,密西西比州有一位黑人教師兼傳教士瓊斯即將被處以死刑。幾年前我拜訪了瓊斯親手創辦的學校,並向學生做過演說。現在它已成為一所全國有名的學校,但我要說的這個故事是很早以前的事。當時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密西西比州中部流傳的謠言說,德軍將策動黑人叛變。瓊斯被控策動叛亂,並將被處以死刑。一群白人在教堂外聽到瓊斯在教堂內說道:“生命是一場戰鬥,黑人們應拿起武器,為爭取生存與成功而戰。”

“戰鬥!”“武器!”夠了!這些激動的白人青年衝人教堂,用繩索套上瓊斯,把他拖了一英裏遠,推上絞台,燃起木柴,準備絞死他,同時也燒死他。有人叫道:“叫他說話!說話!說啊!”於是瓊斯站在絞台上,脖子上套著繩索,開始談他的人生與理想。他1907年由愛達荷大學畢業。他談到自己的個性、學位,以及令他在教職員中受人歡迎的音樂才能。畢業時,有人請他加入旅館業,有人願出錢資助他接受音樂教育,都被他拒絕了。為什麼?因為他熱衷於一個理想。受到布克·華盛頓的故事的影響,他立誌去教育他貧困的同胞兄弟。於是他前往美國南方所能找到的最落後的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偏僻地方,把他的手表當了1.65美元,他就在野外樹林裏開始辦學校。瓊斯麵對這些準備處死他的憤怒人們,訴說自己如何奮鬥,為教育這些失學的孩子,想將他們訓練成有用的農人、工人、廚子與管家。他也告訴這些白人,在他辦學的過程中,誰曾經幫助過他——一些白人曾經送他土地、木材、豬、牛,還有錢,協助他完成教育工作。

事後,有人問瓊斯恨不恨那些拖他準備絞死、燒死他的人?他的回答是,他當時忙著訴說比自己更重大的事,以致無暇憎恨。他說:“我沒空爭吵,也沒時間反悔,沒有人能強迫我恨他們。”

當瓊斯如此真誠動人的談話,特別是他不為自己求情,隻為自己的使命求情時,暴民們開始軟化了。最後有個老人說:“我相信這年輕人說的是真的,我認得他提到的幾個人。他在做善事。是我們錯了。我們不應該吊死他,而應該幫助他。”老人開始在人群中傳帽子,向那些想吊死瓊斯的人募了52美元,因為瓊斯說:“我沒空爭吵,也沒時間反悔,沒有人能強迫我恨他們。”

19世紀前,愛比克泰德就曾指出,我們收成的就是我們所栽種的,命運總不放過,要我們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愛比克泰德說:

長遠而論,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能將此長埋於心的人,就能不對人發怒、憤懣、誹謗、責難、攻擊或怨恨。

從赫登的《林肯傳》中可以看出,林肯“從不依自己的好惡去判斷人。他總是認為他的敵人也像任何人一樣能幹。如果有人得罪他,或對他不遜,但卻是最合適的人,林肯還是會請他擔任該職位,就像對朋友一樣毫不猶豫……我想他從未因為個人的反感,或是他的政敵而撤換一個人”。

林肯委任相當高的職位給曾侮辱過他的人——包括麥克蘭、史瓦德、史丹頓以及蔡斯。按赫登的說法,林肯相信:“沒有人應因其作為受到讚揚或責難,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教育的條件及環境所影響,我們所形成的習慣與特征造就了我們的目前及未來。”

也許林肯是對的。如果你我像我們的敵人一樣承襲了同樣的生理、心理及情緒的特征,如果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我們可能會做出跟他們完全一樣的事,因為我們不可能會做出別的。讓我們以印第安人的祈禱詞提醒自己:“偉大的神靈!在我穿上別人的鹿皮靴走上兩星期路以前,請幫助我不要判斷與批評他人。”因此與其恨我們的敵人,讓我們還是憐憫他們,並感謝上天沒有讓我們跟他們一樣經曆同樣的人生。與其詛咒報複我們的敵人,何不給他們諒解、同情、援助、寬容以及為他們祈禱。

《聖經》說:“愛你的敵人,祝福那些詛咒你的人,善待仇恨你的人,並為迫害你的人祈禱。”

■大師點評:

當人們對敵人心懷仇恨時,就是付出比對方更大的力量來壓倒我們,給他機會控製我們的睡眠、胃口、血壓、健康,甚至我們的心情。如果我們的敵人知道他帶給我們多大的煩惱,他一定要高興死了!憎恨傷不了對方一根汗毛,卻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煉獄。

仇恨使我們連美食當前也食不知味。《聖經》上是這麼說的:“充滿愛意的粗茶淡飯勝過仇恨的山珍海味。”

方圓並濟讓人戰勝煩惱,保持快樂

某位居士的夫人慳吝不舍,對於善舉的事情,從不響應,丈夫就請了一位禪師給予開導。禪師來到家中,見到女主人,即刻把手掌伸開,問曰:“我的手,經常如此,不能收縮,如何?”夫人曰:“這是畸型!”禪師又把手掌合了起來,問道:“如果每天隻是緊握而伸不開,如何?”夫人曰:“這也是畸型!”禪師說:“自己不愛的東西,全都送給別人,這是畸型;自己對金錢緊握不放,一文不舍,這也是畸型!”

禪師說完以後,就離開了。居土的夫人這才明白,平時自己不為世間樂善,好施,原來是一個畸型的人生。

佛教講的是“結緣”,人給我,我給人,都是一樣的重要。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如果我們接受別人的,自當相報;如果我們布施給人,也要感謝對方給我這個和你結緣的機會;有來有去,有去有來;收受同等,屈伸自如,這才是應有的行為。

“屈伸自如”不僅是物用之道、養生之道,也是人際往來之道。當遇到挫折的時候,要懂得怎樣學會轉彎、變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你在人麵前表示自尊時,你要抬頭挺胸,以示正直;你在謙虛的時候,也要低頭屈身,以表示尊敬。如果隻知道昂首闊步,不會曲躬彎身,不會受人歡迎;如果隻知一味的卑躬屈膝,不能自持自重,這樣也是會被別人輕視的。所以,一個人當直、當屈,能夠屈伸自如,這才是好的處世之道。

古今達土之為人處事、涵養識見是智慧的結晶,可以使學人受用終生,但我們也不能僵直理解、機械照搬,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在正知、正見、正行的基礎上活學活用。處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待人處世的態度不要太輕率,否則的話將會被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也不要太過分慎重,以致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的時候,處於進退兩難的時候,很容易灰心喪氣,因此要設法恢複當初的信念,立下貫徹到底的決心。相對地,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很容易躊躇滿誌,而招來自己想不到的禍患,應該退去,以為全身之道。

有一句老話說,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不會生氣的人才是智者。

前紐約市長威廉·蓋倫就以此作為他從政的原則,他曾遭槍擊,險些致命。當他躺在病床上掙紮求生時,他還說:“每晚睡前,我必原諒所有的人與事。”聽起來太理想化,太天真了吧?那麼,我們再聽聽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思想吧,他在《悲觀論》中把生命比喻為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絕望的深淵中他仍說:“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應心懷仇恨。”

一次,有人請教巴洛克——他曾任美國六任總統的顧問,包括威爾遜、哈丁、柯立芝、胡佛、羅斯福以及杜魯門——他遭受政敵攻擊時,有沒有受到困擾?“沒有任何人能侮辱我或困擾我,”他回答說,“我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也沒有任何人能侮辱我們或困擾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棍棒石頭可以打斷我的骨頭,但語言休想動我分毫。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總是敬仰不懷恨仇敵的人。

加拿大的一個國家公園是為了紀念英國護士愛迪絲·卡韋爾於1915年10月12日在德軍陣營中殉難而命名的。她的罪名是什麼?她在比利時家中收留照顧一些受傷的法軍與英軍,並協助他們逃往荷蘭。在她即將行刑的那天早上,軍中的英國牧師到她被監禁的布魯塞爾軍營中看她,卡韋爾喃喃說道:“我現在才明白,光有愛國情操是不夠的。我不應該對任何人懷恨或怨忿。”4年後,她的遺體被送往英國,並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內舉辦了一場紀念儀式。我曾在倫敦住過一年,常到卡韋爾的雕像前,讀著她不朽的話語:“我現在才明白,光有愛國情操是不夠的,我不應該對任何人懷恨或怨忿。”

要想真正寬恕並忘卻我們的敵人,最有效的辦法還是訴諸比我們強大的力量。因為我們可以忘記一切的事,當然侮辱也顯得無足輕重了。

■大師點評:

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是初學切要功夫。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湛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安語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要養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者,隱惡揚善處處替人著想;正直故,急公好義,言所當言。

怎樣麵對別人的拒絕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情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癡迷。其實在危難中可以保全自己的,都會懂得這個道理。以退為進,以忍為攻,這才是為政求事的最好法則。

戰國時期有位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傑出軍事家,他一生坎坷,甚至連自己的真實姓名都沒有留下,曾經遭受砍掉兩塊膝蓋骨的刑罰,他就是孫臏。

孫臏少年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孫臏成年以後,就出外遊學,到深山裏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穀子先生為師,勤奮努力地學習兵法陣勢。鬼穀子把《孫子兵法》教給孫臏,還不到三天孫臏就能背誦如流,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穀子為他的奇異的軍事才能而興奮地說:“孫武這下,可後繼有人了!”

孫臏有個同學叫龐涓,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他表麵上裝作與孫臏很好,相約以後一旦得誌,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作了將軍。他派人邀請孫臏下山和他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而半年過去以後,龐涓卻玩弄陰謀手段,捏造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酷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就是從精神上消蝕孫臏。

對龐涓所做的一切,孫臏起初什麼都不知道,後來當他知道使自己變成這樣不能行走的廢人,龐涓就是元凶的時候,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暗地裏潛心研究兵書戰策,準備有朝一日要離開這裏。為了把監視他的人蒙騙過去,他甚至裝瘋賣傻,以糞便為食,同牲畜做伴。

沒過多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並將他藏人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把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麵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從此,孫臏開始在戰國時風雲齊聚的軍事舞台上大顯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領軍隊來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想把趙國消滅掉。孫臏與田忌商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不但解了邯鄲危急,並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戰中以逸待勞,大破魏軍。此戰,魏軍差點全軍覆滅,龐涓率少數兵士逃跑了。

桂陵之戰後十三年,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齊王答應救援,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來救韓國。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根據魏軍悍勇輕敵和急於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減灶的作戰方針,忍住魏軍狂妄之氣,誘敵深入。而後齊軍故意做出怯戰的樣子,減少鍋灶表示齊軍已大多逃亡,以此來麻痹敵人。魏軍果然上當,窮追猛趕,齊軍卻一味退卻,最後在山高距窄,樹多林密的馬陵設下埋伏。同時,孫臏還令人將路邊的一棵大樹的樹皮刮去,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並吩咐士兵說:“夜裏發現紅光,就一齊放箭!”

天黑之後,龐涓領兵馬不停蹄地追到馬陵。但見路上橫七豎八地扔著許多木頭,便命士兵下馬下車,準備開路追擊,卻忽然看見路邊的白色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幾個大字。龐涓疑心特重,便命人點火去看,但還沒等看完就叫不好。但已經晚了,齊軍亂箭齊發,魏軍這時大亂,四麵被圍。箭如雨下,卻無法抵抗,也無路可退。龐涓自己也身受重傷,眼看殘局已定,又沒有挽回的地步,隻好拔劍自殺了。齊軍大獲全勝。這就是曆史上被稱為經典之戰的馬陵之戰,孫臏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孫臏的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的人。麵對命運的不公,麵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機會的到來。這不但需要有驚人的耐力,同時也要有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

■大師點評:

為實現海納百川的目標,要有博大的胸懷,忍受小的侮辱而成就大的事業。見小辱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不足為勇。因為挾持者甚大,誌向高遠,所以“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水流無處不到,雖然有時非常細微,可也能滴水穿石。水流潤物細無聲,水流時常滌蕩著汙垢,水經河流,注入大海,蒸發為雲,降落為雨,滋養大地。

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代南唐有位畫家叫鍾隱,他從小喜歡畫畫,經名師指點,自己又刻苦練習,年紀不大就成了名。從此,家中的賓客絡繹不絕,有求畫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討畫藝的,當然也有巴結奉承的,好不熱鬧。要是換了膚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可是鍾隱對這一切卻無動於衷,每天仍然在書房裏潛心作畫,除了萬不得已,一切應酬的事全讓家人代勞。無意之中,連自己的新婚妻子也給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