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逐鹿中原之時,不是你滅我,便是你滅我,要想不滅人又不被人所滅是不可能的。劉表居用武之國,四可出擊,戰機有的是,而他既不圖進展,卻企圖左右逢源,以獨保其存,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袁紹派使求助,表答應卻不派兵,但亦不助操,想保持中立,以觀天下變,從侍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對表說:“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欲有所為,要乘其弊;如果不是這樣,要擇所從。將軍想以十萬之眾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以操公的英明必將勝紹,以後舉兵向江漢,將軍恐不能抵抗。為將軍計,不如舉州附曹公,曹公必德將軍,長享福貴,傳之後嗣,這是萬全之策。”表狐疑不決。
劉表遇事就是這樣猶豫不決,雖有戰機,因其好謀無決也失掉。且因其人多狐疑,故不能任人信人,也就不易聽人計。劉備來投,表厚待之,但不重用,曹操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多,表不聽。及曹操勝利回師,劉表後悔,對備說:“不用君言,致失去這大好機會。”劉備說:“今天下分裂,互相征伐,戰機有用,不會隻是這一次。如果能抓住以後出現的戰機,是不必後悔的。”對於劉表這種人來說,他的最大願望是據江漢以自保,即使以後有戰機,他也是同樣失去的。曹操大軍下江南討伐時,適表病死,其子劉琮無力抗拒,便率眾投降。
戰場上風雲莫測。作為軍事指揮員,如果不能擺脫猶豫不決的心理障礙,就會貽誤戰機,失去優勢,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官場也是良機值千金。成仁敗寇,何嚐不需當機立斷的神來之筆?
〖BT3〗(五)危急關頭〓從容不迫
1.生死關頭談笑從容
漢末荀攸、何顒預謀刺殺董卓,結果事情敗露,兩人都被抓。
何顒憂懼自殺了,荀攸依然很自在地說話、吃喝,並且派人去遊說董卓說:
“太師是否曾聽說:高陽裏中,有個英雄豪傑善於謀略的嗎?他就是荀攸。太師為何不直接殺了荀攸,並且也殺了荀彧以消滅禍患?”
“臣聽說:負責除草的人在除草時,將整叢的草拔除之後,一定再放火燒過,不除幹淨不罷休。現在荀攸已被捕,而荀彧還在外頭;荀彧聽說荀攸被抓,一定無法安心,更何況荀彧早就準備起事了。”
“憑荀彧所擁有的聲望,一身不共戴天的仇恨,隨時得以運用關東的眾多百姓,並糾集天下的英雄豪傑;另一方麵,太師劫持天子,屠殺大臣,對不起天下百姓,天下人無不想起來報仇以快心意,臣恐怕太師從此不得安寧了。伍員到了吳國之後,楚平王為此而憂心消瘦。這雖是往事,想起來還是令人心驚膽寒。”
董卓聽了很憂心的說:“如此要怎麼辦才好?”
荀攸的使者又說:“荀彧如今逃亡在外,一旦搜捕他,那麼他不是向北投奔河朔一帶,就是向南依靠江漢流域之間,一時難以解決因他而起的問題。太師是不是因此感到很困惑?以臣下看法,不如放了荀攸,以羅致荀彧。荀攸感激太師不殺之恩,必然會不惜犧牲自己,荀彧更不用說了。他們兄弟兩人同在國中做事,原本就可以成為太師強力的左右手。”
“還有,荀家曆來以忠貞傳家,荀家的兩個子弟又是有名的國土,一旦歸服太師,天下士人百姓,必會響應他們,關東方麵的軍隊,不必作戰,即可瓦解。這就等於是齊桓公不計較管仲射中他腰帶扣,釋放管仲、重用管仲,成就了霸業。放下個人的仇恨,保全忠良,是大英雄的胸襟,拋棄謀士忠士,讓他們為敵國效命,有智者是不會做的。太師必有妥善的抉擇。”
董卓聽了頗為讚同。荀攸因此得以活命,而辭官歸隱。
麵臨殺頭之災,竟吃喝談笑如故,又想方設法說服敵人,終於保全了身家性命。
2.臨危不懼
明朝張居崍為滑縣縣令時,有兩名大盜任敬、高章來到縣城,冒充錦衣衛的使者,遞了名片拜見張公,並且湊近張公耳邊說:“朝廷有令,要公開處理有關耿隨朝的事情。”
原來當時有位滑縣人耿隨朝,擔任戶政的科員,主管草場,因為發生火災,朝廷下令羈押在刑部的監牢裏,張公聽到此事,更加相信兩人的身份。任敬於是拉著張公的左手,高章擁著張公的背,一起進入室內的炕上。
任敬摸著鬢角胡須,笑著說:“張公不認識我吧!我是霸上來的朋友,要向張公借用公庫裏麵的金子。”
於是與高章取出小刀來,交叉架在張公的脖子上,說:“如果我們順利取得金子,你就可以活命;否則小刀馬上取了你的性命。”
張公絲毫不驚嚇,很從容地說:“你們所要的,並不是報仇。我就是再笨,也不會因為財物而輕易地犧牲性命啊!況且你們已經自稱是錦衣衛的使者,為什麼還要這樣暴露自己的真實的身份,別人若是在外麵偷看,發現此事,這對你們相當不利。”
兩個強盜覺得有道理。
張公又說:“公庫的金子,都各有人收藏看管,拿來換取別種東西,容易被發覺,對你們也不利。縣裏有許多有錢人,不如我全部向他們借貸給你們。這樣你們可以安然無事,同時公庫的財物沒有損失,不會連累了我的官職,豈不是一舉兩得。”
兩個強盜聽了更加讚同張公的辦法。
張公於是叫高章傳令,要屬下劉相前來。劉相是一位工於心計的人。
劉相到後,張公隨意編了一套話,說:“我不幸發生意外。如果被抓去,會很快被處死。現在錦衣衛的兩位先生,關係很多,不想抓我,我非常感激他們,想拿五千黃金當他們的壽禮,以表示我的心意。”
劉相聽了嚇得吐出舌頭來,說:“到哪裏去拿這麼多錢?”
張公說:“我常看到你們縣裏的人,很有錢而且急公好義,我請你替我向他們借。”
於是拿出筆來,寫某人最有錢,可以借多少;某人中等,可以借多少;一共寫了九個人,正好數量符合。所寫的這九個人,實際上都是大力士。
劉相看了之後,恍然大悟。出了屋子,正巧冷風迎麵吹來,張公就借口說避一下風寒,又和強盜回到屋裏,拿出酒菜與他們應酬,而且自己先吃先喝,好讓兩位強盜放心。
酒才喝完,剛寫的那九個人,都穿著鮮麗的衣服,像富人家的子弟,手裏捧著用紙包著的鐵器,先後來到門口,假裝說:“張公要借的金子都拿來了,但是因為太窮,沒有辦法湊足所要的數目。”並裝出哀求的樣子。
兩位強盜聽說金子到了,又看到這些人果然都像有錢人的樣子,就很高興地說:“張公真的不騙我們。”
張公裝著要給他們金子的樣子,叫人拿來天秤、小桌子。這時任敬侍在客位,張公坐主位,中間隔著長桌子,如此一來,張公和任敬隔著一些距離,可是高章一直擁著張公的背,彼此貼得很近。
張公站起來拿天秤的砝碼,對高章說:“你的長官正和我飲酒行主客之禮,哪有空看砝碼。所以看砝碼稱輕重,就麻煩你了。”
高章於是稍微靠近桌子,去看砝碼。
此時另九個人則捧著包裏的鐵器,一起擁向前去,故意做出打開包裹取出金子的樣子,張公趁此脫身,離開高章幾步,就大喊九人抓賊。張公向前堂奔跑,任敬起身撲向張公,卻趕不及,於是舉刀自殺。高章也準備自殺,被捕快抓了,拷問之後處死,在刑場中被分屍。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稍不小心,是要掉腦袋的。頭雖不敢移,但嘴張無妨。就憑這兩張嘴皮,張公救了自己,又活捉了強盜。
〖BT3〗(六)為下屬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是做一塊磁鐵,吸引住你的下屬,讓他們緊緊圍繞在你周圍。
然後,“大樹底下好乘涼”,你就要做一棵大樹,倘若你能給你的屬下提供一個好乘涼的地方,那麼你的屬下將會由你的施恩而“報效公司”的,那樣老板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有這樣一個現象,當老鷹盤旋在天空時,我們看到草地下覓食的老母雞總是急忙招攏來小雞,將它們藏匿在自己溫暖的翅膀下。你就是那隻老母雞,給你的部下以安全感。
作為白領,你在著手工作之前,如果能麵對擔任的部下,對其敘述自己的意圖,共同商談,並給予部下提出建議的機會,這對於部下的培育非常有幫助。部下參與解決問題之後,對於上司感到頭痛的問題可以漸漸地精通,同時想到自己的意見對於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心裏也會產生一種滿足感。
盡管這樣做有點困難,但是類似這樣的問題,每天在任何企業都發生許多。讓部下有個機會參與解決,可以讓他們有深厚的成就感。但是從現實上來看的話,部下的意欲受到阻礙的情形甚多。有人擔心失敗的時候是否會受罰。有人擔心成功的時候是否會遭到嫉妒,這種感覺越是下級者越是強烈。
下麵是發生在日本的兩個故事。
源義經以其兄賴朝的代官之身份,在1184年進擊京都討伐木會議仲,接著又攻打平家,滅其於壇之浦,獲得了一世的勇名,他雖然受到朝廷的嘉賞,但是意外地卻遭到其兄嫉妒而被放逐,後來逃亡到奧州平原泉憤慨而死。
1576年,日本人佐久間信盛攻擊石山城,想要完成這困難而有成就感的工作。但是本願寺守軍的防戰意外的頑強,致使信盛到1580年都無法攻略成功。信盛生氣地說:“五年過去都白費了”,因此他被放逐,第九年信盛窮死於流浪途中。
以上兩個故事得到的一個啟發是:若要使部下從事“困難而有成就感的工作”,則首先必須讓部下免於失敗或成功的擔心。雖然平時能建立起依賴關係,則可不必要特別言明,但是最好還是對部下說:“成功的話,就給予這些獎賞,失敗的話,由我來負責任”等的話,使其安心。一旦部下開始著手工作,則必須加以鼓勵和幫助,這樣一來必能獲得好結果。這是個運用人性微妙的方法。
假如你在社會上做過幾年事,或許你已升為主管,或許你在人生經驗上已由青澀而成熟,或許你經營企業,而且已有相當好的成就。這個時候,也許你已經40歲,或是才30幾歲;但不管幾歲,離你生命自然終止的那一天還有很長的時間,而且你也尚未到達生命的巔峰,為了還要走這麼長的一段路,建議你不要吝於提攜後進!
提攜後進有很多有利的方麵:
第一,讓一個有才幹的人能好好發揮;
第二,這個被你提攜的人將成為支持你的主要力量。
前一個好處有“為社會或團體舉才的意義”,至少也幫了一個人;而一個“提攜”的動作,一定會有程度不同的。第二個好處,也就是於情於理,被你提攜的人都要為你效犬馬之勞,至少他也欠你一份情,而這一份情他總是要還的。
所謂的“提攜”,方式有很多種:
(1)給他晉職,這是最明確,也最為人所認同的提攜,但也要看他的才幹才行,扶不起的阿鬥反而會害了你自己,成為你的負擔;
(2)調整他的職務。這不一定是晉升,但卻可讓他的才幹充分發揮,而不致“悶死”;
(3)給他助力。例如不綁他手腳,讓他可以獨立自主地做,以便磨煉他的才幹;
(4)替他解決困難。一文錢可以逼死英雄漢,如果某人真是英雄,那麼就幫他解決困難吧;
(5)幫他脫離危險。在懸崖前拉他一把,明告他、點醒他或暗示他,讓他免於毀滅或受傷;
(6)鼓勵他。在他灰心的時候、遭到橫逆的時候、被小人打擊的時候,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勵他,讓他振作起來。這也是一種提攜。
不過,提攜後進時,你也要有心理準備,要承擔一些責任:
(1)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看人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有時也會把庸人看成將才,也會因個人的好惡而把惡狠當家狗,因此你提攜了他之後,有時候會有被拖累、背叛的危險;
(2)承擔流言的心理準備。“提攜”的動作如過大過廣,會被人認為是在培植勢力,甚至引起別人的反感和抵製,在大的團體裏這種情形尤其常見。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但提攜後進這件事對你個人來說,是利大於弊的,而且也不能因為有弊就拒絕提攜有才幹的人物。很多企業家、政治家一直有忠心耿耿的屬下追隨,都是因為他們樂於提攜後進,用情綁住了他們,利己也利他,所以;如果你有能力,有條件,那麼就伸出你有力的雙手吧!
如果能對任何事情都肯負完全的責任,那就是老板的另一個特征。責任,乃是老板應該付的代價。如果你不肯付出這個代價,對參與的任何事情不肯負責任,也就得不到老板的頭銜。
回避責任,對老板是最大的忌諱。凡是真正偉大的人,不單是準備擔負他自己行為的責任,也時準備擔負他手下人的行為責任。他對於部下的態度無疑應該是嚴肅和嚴厲的。
從“負責”這一特征上,可以看出老板的各種條件為什麼如此重要的理由。而在大多數老板眼中,作為“頭頭”就要負大的責任,下屬犯錯,就等於是你的錯,起碼你是犯了監督不力或委托非人的錯誤。何況主管的義務之一,就是教導下屬做事。
下屬闖禍,請先冷靜檢討一下自己,如果完全是因為下屬自己的疏忽,可叫他到跟前來,冷靜地向他分析整件事情,告訴他錯在什麼地方,最後重申你的宗旨——要每一個下屬做事全力以赴,和冷靜去處理事情,但你永遠是他們的後衛。
下屬犯錯,你也有間接責任,此時,就請你與下屬單獨會麵時,將事情弄清楚,不是叫你認錯,而是一起去研討犯錯的前因後果,並鼓勵下屬以後多多與你磋商。
錯已經鑄成,無論成因是哪一種,也請切忌向下屬大發雷霆,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前,你尊重對方,下屬才會更內疚,更敢於正視問題,避免了日後跟你鬧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板麵前也不應隻顧推卸責任,這隻會令老板反感,你應該有主管的風度一與下屬一起承認過錯。另一方麵,即使其他人有諸多是非,你仍應站在下屬一邊,替他擋駕。
擋駕也不能毫無原則。
假如一位客戶向你投訴,你的某下屬十分無禮,又欠缺責任感,讓他感到不好受。你要做的是,立刻替下屬道歉:“對不起,他可能隻是無心之失,平日他的表現不是這樣的。保證以後不會有同樣事情發生,請你多多包涵。”下屬做事不力,你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在將客戶的怒火平息之後,事情卻仍未徹底結束,你必須有所行動。然而,立刻找來下屬責備一番,是最不智之舉,應該先靜靜地對事情進行了解。例如,下屬平日待人是否也是一派傲氣?處事是否馬虎隨便?如果答案為否定的,那麼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客戶咄咄逼人,二是下屬偶爾情緒欠佳。不妨提醒一下下屬,請注意情緒起伏,或者不了了之也沒大問題。
相反,事情屬實的話,即是說下屬的確經常得罪客戶,你必須找下屬來傾談下了。告訴他有客戶投訴其工作態度,而你已代為道歉,並予以訓誨,請他謹記“工作第一、客戶第一”。
〖BT3〗(七)目標明確〓團結一心
戰役、戰術上的錯誤,所造成的大都隻是局部損失;而戰略一錯,則必將一敗塗地。目前有一部分領導同誌,總覺得“戰略問題”是上級的事情,而不願意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殊不知,層層都有自己的戰略問題,稍不注意都會出大錯,引起大的失敗。又有一些同誌,看不起戰略研究,強調自己是“幹實事”的,硬說製定戰略“等於是在說空話,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這是一種由小生產狹隘觀念所生出的偏見。有這種偏見的同誌,極易陷在具體的事務堆裏而難以自拔。一位廠長,即便非常熟悉本企業的情況,對廠內一切都能如數家珍,談得頭頭是道,卻對企業的發展目標說不出一句有真知灼見的話來,那他也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廠長,充其量隻配稱作“勤勤懇懇的事務主義者”。就是說,製定目標規劃對每一個現代領導者來說都是必須做的第一要務,而在這方麵做得如何,又最能檢驗出一個領導者水平的高低。
領導的責任就是要把群眾的經驗集中起來,並把群眾分散的、自發的力量組織起來,“擰成一股繩”,形成一支巨大的力量。
斯大林認為,所謂“正確的領導,這就是說:第一,正確地決定問題,而要正確地決定問題,就非考慮群眾的經驗不可,群眾能親自體驗到我們領導的結果;第二,組織對正確決定的執行,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非有群眾方麵的直接幫助不可;第三,組織對這種決定的執行情況的檢查,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非有群眾的直接幫助不可。”
他把正確領導歸結為三個環節,而且強調指出其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群眾的行動。怎麼把群眾中的力量動員組織起來?這是領導、管理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大量的組織工作要靠具體管理部門的幹部去做,但真正能使群眾發動並團結起來的力量,卻是領導所指明的目標方向。一個明確的目標能使分散的群眾聚集起來,形成力量,共同奮鬥。否則,再好的組織管理措施也隻能像一群麻雀被綁在繩索上那樣,是決計飛不遠的。可見,目標規劃不僅是領導者動員、組織群眾共同奮鬥的綱領,也應是一個領導者的接受上級考核自己的工作的準則,同時也是讓下級和每一個群眾以此來監督和檢查自己工作的標準。目標方向錯了,一切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