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2〗〖ML〗二、攜友同遊〓百事無憂(1 / 3)

〖BT2〗〖ML〗二、攜友同遊〓百事無憂

〖BT3〗(一)多個朋友〓多一條路

結得人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是舉手之勞。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前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其實,人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與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也許沒有比幫助別人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片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這樣的人目光中不免閃爍著麻木的神色,心中也會不時地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更是不會拔刀相助,就是見死不救,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也許這樣的人沒有給人幫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僅可能墮落成一個無情的人,而且還會淪落為一個可悲的人。因為他的心除了隻能容下一個可憐的自己,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其實,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時也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因此一個人構建他的人情賬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明智之舉。

〖BT3〗(二)真誠相待〓情深意在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因素日益滲入人際關係的各個領域,一些人在朋友交往中變得急功近利。那種“長線投資式”的交友藝術已不受人歡迎,且有漸漸失傳之勢。代之而起的另一種新觀念,故且叫它做“禦友術”吧,期望付出最低廉的代價,卻可以贏得別人真誠的友誼,和因友誼而帶來的“利潤”與“方便”功效一定要講求快捷宏大。

有一個例子:好久不見的阿鬆,突然跑來專門拜訪“老同學”阿華,他可憐兮兮地向阿華傾訴說,近來失業,都是上司不好,特來請阿華關照一下。看他態度誠懇,阿華哪裏會推辭?之後,他便成為阿華家裏的常客。阿華知道某機構有缺,便介紹他去試試,又拜托那裏的朋友幫助。怎知他一去便如黃鶴,沒有下文。阿華朋友給他留下的職位,也沒有回複。後來阿華才從一位舊同事張老兄口裏,知道他進了另一家福利較好的公司做事,且是老張介紹的。不過上工後,連介紹人也再沒有他消息了,老張非常氣憤。

一年後,阿鬆又再突然出現。他滿腹牢騷地對阿華訴說那份差事難做,同事又常常難為他,想跳槽別家算了;但朋友們都不夠義氣,不理他,連老張都落井下石地對待他,隻有阿華才是他真正的朋友。從他口中又知道他剛結婚,情況頗為拮據。阿華覺得應該盡朋友的義務,再替他安排機會,但他不滿意職位太低,談不攏,便又“失蹤”了。

過了半年,他又頻頻來阿華處串門了。原來他想到外地發展,移民加拿大,正在辦理手續,隻欠一位谘詢人,特來找阿華幫忙,請“飲茶”(阿鬆如此慷慨,還是頭遭兒)他不住抱怨朋友們怕麻煩,不肯幫他忙,世界上隻有阿華這個人最好了,最“老友”。其實,阿華對他的近況知道得很少,本不適合做谘詢人的,但阿鬆卻口口聲聲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嘛!”聽他說到“朋友”,反倒使阿華產生了疑慮——到底他是拿我當朋友還是隻不過在利用我?雖有“人情如紙薄”之說,但誰也不願將自己付出的友誼,給人當“餐巾”對待,利用過後隨手就扔。

應該說,這個年代使人們對朋友的概念產生了懷疑,甚至畏之如虎。其實,隻要態度正確,方法得當,人們不但能夠交到朋友,還真的能通過朋友做成大事。

實踐證明,交友是講究技巧的。當你麵對著你感興趣的陌生人,包括地位和名望較高的陌生人,到底有什麼理由不能主動張口伸手呢?你自己不主動,怎麼能夠在人際交往上自由選擇、廣布友誼的網絡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自我開放,自信主動,把那些“不好意思”、“顧慮擔憂”統統拋棄!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兩個美國人的小故事。有個美國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一家銀行貸款50美元,到期就歸還,然後再貸款100美元,又是到期就歸還。其實,他在生活上並不需要向銀行貸款,他是在主動交際,樹立信譽。許多年後他大學畢業,要開辦自己的公司,便到銀行貸款三萬美元,一下子就貸到手。為什麼會一舉奏效?因為他早就在這家銀行建立了可靠的信譽,和上至總經理、下到營業員各種人都交上了朋友。這種“蓄謀已久”的主動性,不正是爭取成功的訣竅嗎?

還有一個美國人叫彼克,他出生於貧窮的波蘭難民家庭,在貧民區長大。他隻上過6年學,也就是隻有小學程度,從小就幹雜工,當報童。看起來這樣一個苦孩子,沒有任何能夠走向成功的機遇和幸運。但是,他13歲時,看了一本關於全美名人的傳記後突發奇想,要直接和許多名人交往。他的主要辦法就是寫信,每寫一封信都要提出一兩個讓收信人感興趣的具體問題,許多名人紛紛給他回信。再一個做法是,凡是有什麼名人到他所在的城市來參加活動,他總要想辦法進入那種場合,與他所仰慕的名人見上一麵,隻說兩三句話,不給人家更多的打擾。就這樣,他認識了許多各界名人,其中包括後來當了美國總統的菲爾德將軍。成年後,他又創辦了《家庭婦女》雜誌,約請許多名人撰稿,因而使這份雜誌特別暢銷。於是,彼克自己也成了名人和富翁。

當然,人生的成功並不是非要成為名人或富翁不可;主動交際也並不一定是非要結交名人不可。這類事例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那種自由選擇而又大膽主動地進行交際的開放意識。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擔心大膽主動地與人交往,容易討嫌,很可能會招至別人輕視和反感。如果不是舉止輕佻、無理糾纏,那就不會使人嫌棄和反感。因為使人厭煩和鄙視的是輕浮、粗俗的表現,而不是大膽主動的行為本身。實際上,大膽主動地與人交往所顯示的是你的自信、熱情與才華,也意味著你堅信人人都有自由平等的權利。這是自我開放的人格魅力,必然有利於交際的成功!

〖BT3〗(三)善待朋友〓投桃報李

一般情況下,倘若誰的精明必須借助虛偽,那麼他自身也就生活在虛偽之中,必然失去別人的信任和友愛,最終導致失去所有的朋友。至於假裝友好、貌似親密的不真誠表現,那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偽、劣、假、冒”貨色了,隻會對曾經有過的一點點友情破壞殆盡。一位先生在談到交友貴真誠的時候,講了他的一些體會,很有代表性。

這位先生說:“朋友也會變,而且往往變得讓你認不出。前些天,有位朋友從中原某地來到北京,沒電話也沒信。我倆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小瓜攤兒邂逅的,當時他極尷尬,一再聲明他到北京四五天了,天天給我撥電話,不是沒人接,就是撥不通;他說很想念我,老想找個時間‘聚一聚’、‘樂一樂’……礙於朋友的情麵,念及過去的交往,我沒好意思說破——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辦公室,電話就在手邊,怎麼會沒有接?後來他說今天不行了,下午還要陪縣委書記出席一個很重要的招待會,明天上午一定來看望我。其實,我已經沒有‘再見’的願望,便說明天上午可能要出門辦事,況且路遠車擠,不必勞碌奔波了。他卻‘熱情’不減,執意要與我‘暢敘友情’……分手時,我沒答應一定等他;回家想想,又覺得畢竟交往了七八年,讓人家因撲空而敗興不夠意思。於是我決定守時恭候。次日苦等一上午,居然人未露麵,電話也沒打來。一周之後中原來鴻,我以為那朋友要道歉,或闡述自己失約的‘道理’。拆信一看,我傻了。他竟說那天上午到單位辦事,如何擠車、如何跑路、如何久等、如何差點兒趕不上火車,字裏行間除惋惜便是埋怨,一切都跟真的似的。朋友交到這份上,我隻有以沉默表示‘拜拜’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從別的朋友口中得知,我那‘中原朋友’那天上午找人談生意去了,中午‘撮’了一頓,下午直接從‘聚仙樓’,直奔火車站。這位先生把此事說與一位至交,朋友笑他呆:“在商品社會,人的價值觀念急劇變化,人家談生意有錢賺,吃宴席能飽口福,誰還樂意跟你幹巴巴喝茶‘侃大山’?”

一席話道出了某些人心口不一、虛情假意的緣由,而且入木三分。有許多人確實有點傻,但不能也不願學得像那個“中原朋友”那麼“精”。至於那種用你時恨不得“桃園三結義”,而不用你時“鐵哥們兒”變成“泥哥們兒”的“精明”人,最終必將成為無人理睬的孤家寡人。

其實,真正精明的人是不會僅僅將眼光盯在眼前的,立足於真誠是他們的法寶。

再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天時已晚,還沒有尋著客店。他正著急,碰到一個老農。他在馬上喊:“喂,老頭兒,這兒有旅店嗎?還有多遠?”老農說了聲:“無禮!”“五裏?”他以為不遠,猛加幾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十幾裏,也不見人煙,越想越不對頭。他猛然醒悟過來,撥轉馬頭又往回趕。他見那位老農還在路邊等候,急忙下馬,誠懇道歉:“老伯,請您原諒,我剛才太沒禮貌了。請您告訴我,哪兒有旅店?”老農笑了:“年輕人,知錯改錯就好,我也不該讓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經錯過了;如不嫌棄,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輕人滿心喜歡和感激。

情節雖然簡單,卻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律。這就是投桃報李、相互刺激。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由人際交流產生的,它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效應,因而,它也就必然隨著人與人的相互刺激與交流的變化而變化。

一般來講,真正的感情隻能在“兩廂情願”、“投桃報李”的基礎上產生和增進,因為感情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效應,自古以來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不就是“投桃報李”的效應嗎?

某年,某學院博士生馬某,在尋求體現自身價值的職業時四處碰壁。他不抱多大希望來到廣東某大型集團求職,沒想到老板毫不猶豫地接收他。問及待遇時,馬某說:我在大學是講師,在這裏不能降低。另外,我有失眠的毛病,必須有個單間住。老板悉數欣然應允。一個半月之後,馬博士破譯了國外同類產品先進的工藝原理,使集團的產品在短期內上了一個新檔次。馬某的待遇也隨即提升,住房也得到調整。同時,還按產品的銷售量提取“知識價值”。

一次,馬博士在廣州開完會準備回廠,“恰巧”有一輛高級轎車在賓館門前恭候,“司機”聲稱是回順德,可以順路送他。待車到順德,“司機”才告訴他,自己也是生產他所在集團同類產品的老板,如果馬博士到他那裏去,年薪30萬元,這輛高級轎車馬上歸他使用;同時,他還告訴馬博士,如果一時拿不定主意,日後隻要打個電話,隨時都可以去施展才華。馬博士沒有答應那位老板的請求,他以後也不準備打那個電話。

馬博士的心怎麼被勾住了?主要不是物質刺激的力量,而是他與所在的集團已經建立了相知的感情。可見,企業吸引、聚集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物質激勵手段,更要重視情感因素,“攻心為上”。而所謂攻心與知心,就在於怎樣進行人際交流了。事實表明,與朋友交往要正確對待“平等”。

這個世界上,人際關係存在著是否平等的問題,客觀的看法是: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然而,當人們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來進行交往時,卻並不總是能夠“平起平坐”的。

然而,在飯店裏,服務人員能夠與客人“平起平坐”嗎?顯然不能。在飯店服務人員當中,早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客人坐著你站著,客人吃著你看著,客人玩著你幹著。”不管這種說法,帶有什麼樣的情緒色彩,你都不能不承認,它的確反映了一個事實——服務人員不可能與客人“平起平坐”。

那麼,在企業內部,在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呢?從“下級服從上級”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不可能“平起平坐”的。一個上級的“上”,一個下級的“下”,這兩個字,已經把這個不能“平起平坐”的意思,說得很清楚了。

結論是,無論是在“服務人員與客人”的關係中,還是在“管理者與員工”的關係中,如果大家都“平起平坐”,那就不存在“誰為誰服務”和“誰管誰”的問題了。

應該說清楚的是,人們由於扮演著特定的社會角色,而不能“平起平坐”,這和人與人之間是否“平等”,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平等”並不意味著總是能夠“平起平坐”;而不能“平起平坐”,也並不意味著“不平等”、能不能“平起平坐”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問題;而是不是“平等”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人與人的交往,還要分清各種“角色”。

在交際的許多場合,我們隻要弄清楚,一個人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就知道該怎麼樣去和他打交道了;人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有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因此,人們一旦“進人角色”,就往往不能“平起平坐”了。但不管進入什麼樣的角色,人總還是人。如果你不承認人有“高低貴賤”之分,你就應該承認,不管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人與人都應該是平等的。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不能“平起平坐”,又何以見得人和人是“平等”的呢?我們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隻能有一個含義,那就是“互相尊重”。不管你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我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隻要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你我就是“平等”的。我們知道,人所扮演的“角色”,與扮演角色的“人”,既難解難分,又決不能混為一談。可是有些人,卻有意無意地,總是要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例如,有些飯店服務員,想到“客人坐著你站著”,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有些管理者,一想到“我手裏有權”,“我能管你”,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所以總是“理不順”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正精明的人是那些懂得如何善待朋友,同時也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人。

〖BT3〗(四)吃虧是福〓得失互補

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彼此信任,則沒有互助互利;沒有較深的感情則沒有彼此的信任。在人際交往與關係中重視情感因素,不斷增加感情的儲蓄,就是聚積信任度,保持和加強親密互惠的程度。

下麵打一個很“功利”的比喻:與朋友的交往實際上也是一本賬。隻有那些肯吃眼前虧的人,才能爭取到“長期客戶”。

假如你在感情的賬戶上儲蓄,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那麼當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種信任。你即使犯有什麼過錯,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你即使沒把話說清楚,有點小脾氣,對方也能理解。所以我們要強調請求別人的支持和幫助,應該自信主動、坦誠大方地提出,盡管有許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樂於助人,關心他人,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如果說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人際關係有什麼訣竅的話,那麼這是惟一的可靠訣竅。反之,不肯增加儲蓄而隻想大筆支取的人是無人理會的,這樣的銀行賬戶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無儲蓄,到需要用錢時,也就必然無錢可用,隻有欠賬了,但欠賬總是要還的,到頭來還是要儲蓄。這就是社會與人生的大海上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燈塔。

在平時我們做某一件事情時,請人幫個小忙,習慣說勞駕、借光。幫忙和借光有什麼關係?其實“借光”一詞的來曆就說明了求助也就意味著互利。據說,古代有個勤勞的女子,因家裏太窮買不起燈油,夜晚無法紡線。村裏有個大房子裏有燈光,那裏有許多婦女紡線。她便去請求幫助,借點光亮。為了讓人家歡迎她去,她說,你們給我方便,我也要給大家做點好事,每天晚上我來打掃房間。於是,她就這樣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紡線了。

交際中的互助互利不僅指物質利益,而且還有精神利益。作為被求助的一方不一定非要你給他們什麼幫助和好處不可,而且人際交往的互利互惠也不同於做買賣那樣必須是等價交換,立刻兌現。但作為求助者最好能讓對方了解助人也會助己,比如你要求人翻譯或打印個材料,如果去找正在學練翻譯或打字的熟人幫忙,這不是對他們提高業務技能也有好處嗎?

假如你請某人來幫助粉刷裝飾住房,說好幹半天,他可能幹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走掉了;你托某人為你辦理申辦什麼公司的手續,他也許隻起了牽線搭橋的作用,具體的手續還要你自己去四處奔波……遇到這類情況,千萬不可埋怨,不可責怪對方說話不算數。因為事實上人家已經幫了一點忙,這就值得你表示肯定和感謝。你感謝對方幫忙一小時,下回他也可能會幫忙兩小時;你感謝人家為你辦事,探明了路線,下回他也許會一幫到底。

你樂於助人,多主動幫助別人,會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一般不要輕易和過多地求人幫助,不輕易求助者最容易獲得幫助。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一些上司責怪下屬不自覺,一些人對於朋友和同事不接受自己的勸告很不滿意……改變別人實在是太難,怎麼辦呢?這就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強迫壓製;一是撒手不管。這兩種傾向隻會使人際關係遭到破壞,而不是得到改善。

實踐證明,改變一個人很難,看起來是這個人不通情達理,甚至不知好歹。實際上,大多數的情況不是這樣,而是處於領導崗位、負有教育責任和好心規勸幫助親友的人沒有改變自己,甚至從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隻有那些願意吃點小“虧”,首先改變自己的人,才能改變別人,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應該知道,在人際交往與關係上一定要樹立自由平等的意識,一定要觀念開放,這不僅指我們自己自由主動與別人交往和相處,並在交流中發揮能動性,而且包括要尊重和承認對方的自由主動性。問題常常出在執意要改變別人的人隻關心或更關心維護自己的權利、意圖和感情,而不能適應和維護對方的自由主動性。即便是父母對待子女,也應像對待朋友一樣,寧吃點“麵子上的虧”,也要給孩子自由。

例如:有一位名牌大學的教授一直為他的兒子能在這所大學就讀而煞費苦心地做準備。但當機會臨近時,他的兒子卻不肯去這所大學讀書。這使父親深感不安和惱火,他三番五次忠告說畢業於該校將成為兒子的一大資本,而且這也是他家的傳統,三代人都畢業於這所著名學府。父親多次勸告、敦促,甚至懇求兒子,一直希望兒子回心轉意。

這個問題的複雜微妙在於,兒子早已感到父親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要聽從父母的旨意,父親要求他就讀於該校的願望勝過將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兒子而給予他的重視。這就是結在兒子心頭的疙瘩。因此,兒子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與個性而決心進行抗爭。這種不肯給予對方以自由的守舊意識在我們這個習慣於“家本位”與“官本位”的社會裏是許多人很少能意識到的一個可怕的誤區。

好在父親畢竟有較高的文化知識,他經過一番激烈的反思,決定放棄有條件的愛。他與妻子商定,無論兒子做出什麼選擇都將無條件地愛他。做到這一點當然很不容易,為了兒子的學曆和前途,父母一直在籌劃操勞,但現在隻好改變自己。他們把這個新的決定對兒子坦誠相告,而且說明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控製他,試圖使他馴服,而是改變他們自己的觀念的必然結果。

兒子在當時沒有做出什麼反應。一周後,他告訴父母,他仍決定不去那所學校讀書。父母對此已有精神準備,所以繼續對兒子表現出無條件的愛,生活照常進行。不久以後,兒子的主意改變了,由於感到再也不必維護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他便進行了比較客觀而深入的反思,他發現自己其實也需要有父母所希望的學曆,便提出了報考該大學的申請,並把新的決定告訴了父母,父母當然讚同。

有時吃虧其實隻是一種迂回策略,這種方法我們還會經常遇到。

曆史上有這麼一件事:楚莊王非常愛馬,每當他的馬有一匹死了之後,他都堅持按宮廷官員的葬禮操辦,誰勸也不聽,甚至下令誰再反對給死馬舉辦官葬,一律處死。有個叫優孟的人聽到此事,他便來到王宮大哭,連說這樣的好馬按宮廷的葬禮來辦太輕薄了,有失楚國的體麵,應該按國王的葬禮辦,讓各國使節送葬,還要用玉石作棺,修一座富麗堂皇的祠堂,立上牌位,長年用整牛整馬供奉,追封諡號等等,說得楚莊王瞠目結舌。優孟把葬馬之事發揮到頂峰後,話鋒一轉,點出了惡果:這樣一來,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們楚國把馬看得很重,把人看得很輕。莊王一聽,猛醒過來,想到重馬不重人的惡名對他有害無利。他問優孟:“我該怎麼辦呢?”優孟說:“很簡單,像對待其他牲畜一樣,把肉煮得很熟,讓大家飽餐一頓。”這就是重人不重馬了。於是,莊王接受了他的意見。像楚莊王這樣的人如今是沒有了,但固守錯誤、主觀武斷的人和事還是到處都有。你遇到這種情況,不妨想想優於是怎麼讓楚莊王回心轉意的。這種心理策略、獨特思維隻有自由主動意識很強的人才能運用。

由“吃虧”可以引申出很多辦法,這隻是其中的一個。

下麵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一個剛退休的老人在學校附近買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剛住的前幾個星期還算安靜。不久有三個孩子開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鬧著玩,一連幾天如此,老人受不了這類噪音的幹擾。老人出去跟三個孩子談判,他沒有製止他們,反而說:“好嗬!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你們這樣踢。如果你們每天都來踢垃圾桶,我給你們每人一塊錢。”

三個孩子很高興,更加使勁地表演“足下功夫”。過了兩三天,老人又憂愁地對他們說:“對不起,物價又漲了,這就等於我的收入又減少了。從明天起,隻能給你們每人每天五角錢了。”孩子們顯得不大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踢垃圾桶,已經不像開始那麼使勁了。數日後,老人又對他們說“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彙款,對不起,每天隻能兩角了。”

“怎麼,兩角錢?”一個孩子氣得不行,“太少了,我們才不會為了兩角錢花費這麼多時間,在這裏撒野呢,不幹了!”此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很多事情本無一定之規,守舊是產生怠惰之母,數十年從事同一種工作可能養成敷衍了事的習慣。那麼同樣,在人際交往與關係的問題上,如果失去了自由主動,也就沒有什麼活力可言。愈是被視為“禁忌”的方法,愈是含有能動性和創造力的要素在內。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常規,不拘一格,就能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心理策略,以獨特的創造性去處理問題,轉化矛盾。吃虧,就是其中的一種。

人都是愛麵子的,因而認為嘲笑自己也是一種“吃虧”。其實,即使把這當作一種“吃虧”的話,我們仍能從中得到許多。

著名律師曹特是一位善講自己笑話的人,有一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他登台演說時,把他介紹給聽眾說:“他算得是我國第一位公民!”

曹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個難得的機會,大模大樣地開著玩笑說:“諸位靜聽,第一位公民要開始演講了。”但是他如真那樣做,他便是一個沒人瞧得起的傻瓜了。

該如何說呢?曹特不但要利用這個介紹詞幽默一下,並且還要從中獲得聽眾的好感。他說:“剛才校長先生說的一個名詞,我起初有些聽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麼呢?現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亞戲劇中常常提到的公民。這位校長先生一定是研究莎士比亞戲劇極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紹時,一定又在想到他的戲劇了。諸位聽眾一定知道莎士比亞是常常把許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戲劇中,充任無關緊要的角色,如第一個公民,第二個公民之類,這些配角每人所說的話大都隻有一兩句,而且多半是毫無口才,沒有高明見識的人。但他們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把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換一下,也根本不會顯示有何不同之處。”真是一篇聰明絕頂、竭盡幽默能事的妙論!他把校長先生替他戴上的高帽子,丟給大家去戴,顯示自己是與聽眾站在一樣的地位,同時他的言語措詞也是高人一等。如果他改用一種莊重的態度,簡括地說:“校長先生說我是第一位公民,大概是在說我是一個舞台上的配角。”結果決不會那樣生動有趣,使得聽眾笑逐顏開。

假如我們能夠常常以自己可笑的地方,開開玩笑,一定可以贏得許多朋友的友誼,因為你尊重別人,取笑自己,正可以表示你是把自己看做和朋友一樣處於同等地位,毫無高傲的習氣,使朋友得到一個十分親切的印象,對你一見如故。

〖BT3〗(五)結交君子〓圓轉涉世

三國時,諸葛亮有過這樣一段名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段話隨著那篇感人至深的《前出師表》而名傳天下。從此,交朋友要交“君子”,不交“小人”,便成為交友箴言。

其實,“君子”與“小人”,全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間。

在我們交往過程中,需要各種朋友,其中不乏所謂的“君子”和“小人”。如同我們吃飯,要吃青菜,也要吃肉;隻偏愛一種,一定會營養不良。交友也是一樣。與各種人交往,會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須知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和缺點——不管他(她)是“君子”還是“小人”。孟嚐君與“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交友是人生一大樂趣,一旦與遇到知己,便想越來越好。願望是好的,但做法不足取,道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思想是一種極端,不可取,但也不宜過分親密,到了不分你我的親近程度。凡過分親密必生摩擦,出矛盾,於是出口不遜,棍棒相加你長我短,揭老底,戳痛點,雞犬不寧。調查一下鄰裏關係不和諧的人家,你會發現他們大都曾經有過親密無間的往來史。所以朋友之間相處,特別是好朋友之間也需要掌握好分寸、火候,若即若離,不失為一種和諧之音,也是交友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