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們一直奉行著“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莊子在論述交友之道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交朋友要保持水一般的細水長流滋味,朋友之間的關係不可太過密切,比如你有事去找朋友,到朋友屋前時,恰好聽到裏麵有人在和朋友交談,這時你該怎麼辦?有人會想,既然是朋友,幹脆推門進去就是了。其實不然。雖然是朋友,但你冒昧而入,打攪了人家談話,其效果一定是好的嗎?因此,你應該悄悄離去,另外再找合適的機會。或者去朋友家拜訪之前先打個電話約好時間,而不能認為是好朋友就可以隨時登門。如果敬重到這一點,你們的朋友關係的紐帶一定很牢固持久。
交往中,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莊子指出:“小人之交甘如飴。”這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像水一樣淡淡地細水長流,永遠都不會感到厭倦,友情會長久持續。倘若像甘飴一般地粘住對方,開始交往時一定很好,時間久了,關係就會疏遠。因此,交朋友時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自己同時也給對方,留下回味的餘地。
另外,孔子也有過類似的論述。孔子曾講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交友時如果認為彼此很親密而過於隨便往往容易失禮於對方而不自覺;反之,距離過大又會產生疏遠的感覺。那麼,交友的秘訣是什麼呢?孔子告誡說:“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朋友有錯,需以誠心來忠告勸導他,如果對方聽不進去,就不必再多說了。如果一味說教,不但會引起對方厭惡,甚至會引起相反的效果。那些對朋友的缺點熟視無睹,或是裝作不知道的人,是沒有資格與他人交往的。既是朋友,則需盡朋友之道,該有一次的忠告。若一再勸導,就會引起對方反感,所以,聽不聽你的忠告,完全憑對方的判斷力。因此,必須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不可一味地勸說,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之交”。
那本《呻吟語》的作者呂新吾說:“處小人,在不遠不近之間。”這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轍。過分地接近小人,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負擔,冷落了他,又會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懷何鬼胎。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上策。
呂新吾又說:“由於喜歡蛇,而貿然出手去撫摸它,往往會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為不喜歡老虎,而動手擊打它。同樣也會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須遠離老虎和蛇,即所謂“敬鬼神而遠之”,這裏的老虎和蛇就是指小人。現實中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小人,對這種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遭致不必要的傷害。
交往中,與“小人”對立的是“君子”。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於常人,便是在於其能時時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問,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卻仍然不改。那麼,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再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故我,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不過是個妄誕的人罷了。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於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
我國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性質如果看來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裝扮成這樣的,人性本來就是惡的。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別人不妨把他看得不好,而考慮一些防患對策,預防萬一,否則待事情發展到糟糕程度時就為時晚矣。
很多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烈的人,也防備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裏,欺騙、狡詐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小到個人之間的利害關係,這種欺詐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欺瞞他人是不正當的行為。倒不如說吃虧上當的人太單純、大意。
在一般意義上,人生從某種角度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這樣才不至於上某些人的當,吃大虧。當然,為人並不需要自己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目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必須小心提防。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什麼樣的朋友應該提防呢?
《莊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就是說,因利害關係相結合的人,在遭遇困難逆境時,很容易背棄對方。與此相反,“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以天屬者”是指彼此結合的關係是建立在極為信賴的基礎上,這種朋友關係即使在逆境中,也會經得起考驗;彼此相互幫助,同舟共濟,患難與共。
那些因為利害關係結合的朋友,早晚會中斷。比如在企業關係中,許多朋友是生意場上的朋友,因此,當你飛黃騰達時,這些人都會奉承你,沾你的光。而當你一旦失勢,這些人便會拋棄你,另攀高枝了。這種事在官場和生意場上都很常見。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如此,有些人交朋友隻知道利用別人,而自己卻很少為別人做些事情。這種朋友關係,很難維持長久。因此,交友時一定要慎重,尤其是那些有利害關係的朋友,交往時更要小心謹慎,保持距離。
〖BT3〗(六)化敵為友〓敵為我用
聽到有人說過:“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敵,有一天會有別人來替你對付他的。”
“要知道,你向仇敵找麻煩,可以浪費你許多時間和精力。”
然而,有的時候,你不理會他,不等於他也不理會你。如果你的仇敵偏偏要來惹你,那該怎麼辦呢?
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農人新買了一處農莊。這一天,他正沿著農莊的邊界走著,遇到了鄰居。
“慢著,你別走,”鄰居說道,“在你買進這塊地時,你同時買到了我對你的起訴,你的籬笆越過了我的界限10英尺。”
一個可以延續數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爭論開始了。
誰也沒想到的是,新主人開始微笑了,“我本以為可以在這裏找到些和氣的鄰居,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和氣的鄰居,你可要幫我的忙,將籬笆移到你指定的地點?費用由我來付。你會滿意,我也快樂。”
一道可以成為交際障礙的籬笆始終不曾移動過,很可能成為仇敵的人也改變了。以後這位挑釁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鄰居。由此看來,好的界限比好的籬笆更有力量。
有的時候,仇敵也許看似渺小而又不足輕重,但又不得不小心。不要給出理由讓別人把向你報複作為事業。路口上那個賣報童是討厭些,但對他態度要好,不然,他會橫下心來苦幹,要發財,為著買下你正住著的大樓,將你轟出去。
奉勸你一句,別大罵那個勢利眼的金發接待員,雖然她毫不客氣地擋了你的駕,不讓你進去見老板,說不準到哪一天,絲毫不需要懷疑,她和老板結婚了,也許,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對你報仇。
你的仇敵,各式各樣。如何分辨,從而躲開他們,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藝術。
請學學農人,繞著樹根來耕地;或者消除掉那些惡劣因素,你會多幾個朋友。
在美國,有位園丁在給華盛頓的農業部的信中寫道:“以我所懂得的一切,加上從書本上看到的,連同你們那些小冊子在內,所有關於如何除去蒲公英的方法我都試過了——可是,我在我的園子裏總是沒有辦法消除它們。”
不久,他得到了這樣的答複:“親愛的先生,假如你試了一切的方法而園裏仍然有蒲公英,你隻有一個辦法:學習去愛他們。”
在這個答複中,正包含了人生的道理。
化敵為友,化不利為有利,實在是人生一大財富。化敵為友,要學會處置那些有害於交友的閑言碎語。
一些閑言閑語是道德所使用的媒介之一,是殘忍的道德武器,是過去人們在火刑柱上受苦的見證,如果你怕它,則任何文字都比不上它厲害,但假如你認清它的真相,無疑它是最無力的一種語言。
然而,除非一個人願意服從自己的天性,並主宰自己的生命,否則任何人都無法應付旁人的閑言閑語。
內心的自由,是惟一的自由,無論世界對你的態度如何,你必須能夠視若無睹,才有能力保護自己。處理任何問題的首要原則就是獨立,這除了指你能夠決斷,有所擔當,還代表你可以無視於社會對你的裁奪,如果你無法獨立,任何忠告都是徒然,你隻能卑躬屈膝地服從大眾的意願。
如果你想避開閑言閑語,下一步在於你要能夠忠於自己。如果你追尋自己的信仰,如果你按照自己所知的真理去努力,就沒有人能夠為難你,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所謂的忠實以及幸福。
如果你想免於流言的困擾,還必須能夠對這些撥弄是非的人加以裁判,假如這些人已是風中殘燭的年齡;那麼你大可一笑置之,就像你正麵對著一棵枯樹所發出的聲音。同樣地,你也可以同情那些比你懦弱的人,他們生存在恐懼中,生怕觸犯了古老的教條,你可以看到他們痛苦且不斷地在調適自己,使自己能符合道德社會的要求,以致連一個最基本的目標都無法達成。他們信條全是一些次要的瑣事,他們關心新娘的白紗長度有沒有差錯,至於新娘是否愛她所嫁的人那又另當別論了。同時,你還可以看到,喜歡道人長短的人,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有問題,當一個人心存邪惡時,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所以,責備你的人,才是真正需要責備的人,他的譴責正是內心邪惡的表現。
而有的時候,在你設法解決自己的痛苦時,那些卑鄙且愛拌嘴饒舌的人對你的稱呼就是:“危險、過分、不道德。”
這些人不希望看到你快活、工作效率高而自由自在,他們喜歡看見你受命運的主宰,隻要你受到傷害,他們的自我就獲得滿足。如果你接受他們那種幼稚的意見,很快會在短短的時間內,毀了自己的一生。
你不要對任何時刻的任何狀況妥協,勇於抗拒扭曲你的本性或使你無法正常成長的一切因素,任何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你應記住的是:不論外麵如何風風雨雨,也摧毀不了內心一座寧靜的小茅屋。
我們在任何場合裏,都可以發現一些神經過敏的人物,他們愛到豆腐裏挑骨頭。他對任何一個人的意見,都認為是不懷好意,是針對他的影射和侮辱。每一項建設性的建議,中肯的評論,精彩的談話,對他來說都是挑釁。
此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物,常常小題大作,惟一能使他感到心滿意足的,是盲目的奉承以及處處投其所好。他們常常冷嘲熱諷、蠻不講理和繃著臉子對人,希望以這種歇斯底裏的態度,博取別人的同情和讓步。
此類神經過敏的人,因為心理上感覺受挫折,所以希望借助煙酒來麻醉自己。無事瞎忙,不停地收看電視、收聽廣播以及沒有目的地閱讀,都是一些不敢麵對現實的表現。此外,無理取鬧,有意跟人過不去,惹是生非,也是常見的症狀。
一般來說,神經過敏的另一種普通症狀是:難得一笑!如果神經過敏者能夠把笑容掛在自己的臉上,他就可以馬上從多疑、不滿的心理狀態,從自我中解放出來。那麼,輕鬆快樂的新生活將向他伸出歡迎的手。
當然,不是任何場合都可以縱聲大笑,不過,不準人笑的場合到底不多,有許多困難和不滿,其實都可以一笑置之,要有一個笑的人生。在不能開懷大笑的場合,也不妨笑在心裏,無聲地笑。笑不隻是臉上好看,它同時可鬆弛神經,振作精神,驅散緊張。
那種對人對事,都能夠一笑置之的人,永遠不會患得患失,神經過敏。笑可以顯示你的信心,笑也是能力的最佳證明。
應該相信,笑也是一種銳不可當的武器,沒有其他粗言穢語比嫣然一笑能使你的冤家對頭心如刀割!對付侮辱的最有效方法是淡然一笑。如果你笑不出來,無疑等於不打自招。
然而,笑的重要作用,不是為了要當武器來對付敵人,而是要使人生更有意義,更富於情趣。一笑能解千愁,願你隨時隨地都能笑逐顏開。
需要記住,笑是化解仇恨冰山的驕陽。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與人爭吵,而在爭吵時,我們往往會將自己偏頗的價值觀投射在親密的人身上,將自己心理上的挫折感完全衝著對方發泄,卻以一些不著邊際的原因來遮住主要的問題。
有些責備的形態頗值得我們探討。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怪人,或讓人怪你:
因為你不同意他,或他不同意你。
因為成見太深。
因為觸犯了自己陳腐的道德感。
因為理想未受到重視。
因為你們的天性和興趣不同。
因為你固守的原則。
因為你生來如此。
那些要滿足自我的人,覺得除了自己以外,每個人都有錯,於是就產生了爭執。
那些好爭執的人為爭執而爭執,所以他的勝利也不具意義。
因為生命充滿了困擾,所以你的爭論也是無法避免的。但不論在多麼激動的情況下,你都得稍微停下來,讓自己輕鬆輕鬆。
這裏有個新英格蘭老農製定的規則:
找些較友善和諧的人說活。
坐得舒服就好。
做些有禮貌的小動作。
坐下來,想想寬廣的天空。
因為你並非重要得非努力防衛自己不可。
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贏了一場爭論,就會輸了一個朋友。”這句話還可以改寫成這樣:“如果你贏了一場爭論,就會輸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你在爭論時所尋求的目標,最後卻使你的目的偏移了。爭執後的贏家,由於逞了太多的口舌之辨,所以才精疲力竭,無力達成自己的目的。
一般來講,笑比拳頭更有效。它可以將對手徹底擊垮。在爭吵中,如果一陣笑聲響起,仇恨的心就會變化,在麵對笑聲時,它會變得困惑而疲弱無力。學者以笑聲趨走你的敵意,爭吵和拆字遊戲一樣,都是一種娛樂,就是要這麼想。教你自己以遊戲的心情來對待爭執,使它變得輕鬆,充滿幽默感與寬容。當對方以自我為中心或不耐煩時,你就離開一下,心事和憤怒都是隱私的事,就讓他保留隱私權。
隻要不強求自我的滿足,就不會與人爭吵。開誠布公,相互溝通,也能有效地避免爭執的不愉快場麵。
化敵為友,還可運用欲擒故縱的方法。
三國時,諸葛亮要出兵伐魏,惟一擔心的是南蠻乘虛而入,於是決計先將孟獲收服,擒他七次,放他七次。恩威並用,才做到了“南人不複反矣”的良果。擒孟獲是手段;服孟獲是目的,不擒不會使服,這是猜透了孟獲的個性,諸葛亮把握了這一點,所以不惜“七擒七縱”。擒是用威,縱是示恩,威是示力,恩是示德。倔強有才力的人,往往自負甚高,決不輕易服從,因為自負甚高,如一味用威,至死不屈,諸葛亮即能殺孟獲,而有千百個新孟獲隨之而起,越殺越多,殺不勝殺。你如果是個大政治家或大實業家,對於反對你的大眾,是執其首領而撲殺之,以殺來震懾大眾呢,還是以擒為手段,以縱為目的,以不殺止殺?用前法是禍亂越闖越大,“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用後法,手續較繁,進程,較慢,而效果卻很可靠,即使不過當一個機關首領,處理屬下的工潮,是一味用強硬手段;不惜流血呢,還是搭好炮架子,表示你的實力不可侮,而濟之以懷柔政策,以安反側呢?方法不同,成敗利鈍,相去天壤,何去何從,應該鄭重考慮。
處世計謀中的欲縱先擒,不在去人,而在用人,不在排除障礙,而在利用障礙。利用障礙,你應該明白障礙一旦為你利用。得益更多。譬如激流,破壞力量很強,你先用水閘,把急流擒牢,再加以宣泄,用它做發電工作,這種辦法,比較諸葛亮對孟獲;隻使他心服,不能使他加入伐魏,要徹底得多。因為你對障礙,如果不能徹底利用他的力量,其力量就無所發泄。好動是人類常情,尤其是自負的有能力者,初則因心服而靜,繼則靜極思動,苟有第三者利用思動的機會,很易受其煽動,供其利用,第三者若處於你的對立地位,那不是加強了障礙的力量,一如虎之附翼嗎?所以縱不僅是使其心服,更是要使其為你所利用。所謂利用,要寄以腹心,而隨時與以熏陶,不要做顯見的監視與控製。顯見的監視與控製,對方便生奴虜我的感想,心服的成分逐漸降低,而貌合神離的現象逐漸深化。以威脅對付心理上的反抗,如同以朽索禦六馬卜要盡情利用良馬的話,就應該是中庸的寬裕溫柔,次度包容,縱的作用,才能發揮到最高境界。所以寬裕溫柔四字,是縱的必要條件!
有時候,你既不能爬過、鑽過或繞過這樣一種人——一位真正的仇敵,更不能學愛蒲公英那樣去愛他。也就是,你的運氣讓你碰上一位“狗養的”。
在美國享有盛名的編輯與出版家赫斯特的一位得力助手,有一天怒氣衝衝地去找他,說:“我實在不能再這麼幹下去了,我已經忍耐了好多年。”他看來很激動,“我跟那個會計合不來,我們不能一起工作,要麼他走,要麼我走。”
“你完全是對的。”赫斯特顯得很溫柔,“你與這人合不來,不能和他相處,我並不感到奇怪。”
這位得力助手依然很氣憤,赫斯特仍舊很溫和地說著:“我也想沒有人能和他相處他就是那種稀有的人,百分之百的S.O.B.”他頓了頓,“可是,每一處地方、每一個公司或機構裏麵。總會有這樣的人的。你還有人可以替代,可他卻沒有。”這一下,這位得意的編輯給氣瘋了。
生活中,除了那些迫切要長大來向你報複的小仇敵,和那些大仇敵,也就是那些隻將討厭的軀體露出1/10在日常生活的表麵的冰山似的人之外,還有一種極難對付的仇敵——一種不大不小的仇敵。你會發現,他們潛伏在你成功之路的半途,他們會在你正全神貫注地向前行時,用妒忌的眼光窺視著你,並且趁你不留神時絆你一腳,讓你跌倒。
你或者會根本不在意他們,或者是不想理會這些不大不小的仇敵。然而,他們卻會追逐你,有時出現在你左邊,有時又在你的右邊出現。如果你被打腫了一邊臉後,仍然不妨忌地把另一邊臉也轉過去,由他們打的話,他們會一拳就把你打得老遠的。
你很難對付他們,你不能打倒他們,因為,他們人多勢眾。你也不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因為,你稍稍表示友善他們就會得意,以為你害怕他們,從而變本加厲,更為工於心計,更為可惡。所以,有人忠告說:“你拿他們沒法的,他們早已瘋了。”
此外,世界上還有一種很平常、很普通的仇敵:他們沒有打算做個仇敵,無論以前、現在或將來,隻是,他討厭這個世界,不能停止生這個世界的氣。他也不是生你的氣,你隻是由於不留神而倒運地闖入了他寂寞、無聊的由地裏,結果,你踏中了並非為你而設的地雷。
這隻能說,你太不幸了。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聯絡感情,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因為要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必須抑製你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比如對方與你有同性質的某種特長,對方與你比賽,你必須讓他一步,即使對方的技術敵不過你,你也得讓對方獲得勝利。但是一味退讓,便表現不出你的真實本領,也許會使對方誤認你的技術不太高明,反而引起無足輕重的心理。所以你與他比賽的時候,應該施展你的相當本領,先造成一個均勢之局,使對方知道你不是一個弱者。進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緊,使他神情緊張,才知道你是個能手,再一步,故意留個破綻,讓他突圍而出;從劣勢轉為均勢,從均勢轉為優勢,結果把最後的勝利讓於對方。對方得到這個勝利,不但費過許多心力,而且危而複安,精神二定十分愉快,對你也有敬佩之心。不過安排破綻,必須十分自然,千萬不要讓對方明白這是你故意使他勝利,否則便覺得你是虛偽的。所有難題,是起初你還能以理智自持,比賽到後來,感情一時衝動,好勝心勃發,不肯再作讓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無意之間,無論在神情上,在語氣上,在舉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讓步的意思,那就白費心機了。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一個活得嘰嘰喳喳,一個活得自然灑脫、有理,沒理,饒人不饒人,一般都在是非場上、論辯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為一些非原則問題、雞毛蒜皮的問題爭得不亦樂乎,以至於非得一決雌雄才算罷休。越是這樣的人越對甘拜下風的人瞧不順眼。時下裏流行一句話:“玩深沉。”其實這種場合玩點深沉正顯示了大度綽約的風姿。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消說一點叫、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稱雄。你若是有趣,卻表現得謙下。往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有時在化敵為友方麵,也有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有位男士回家,對老婆說他的頭號對手竟然要他為一本書寫一個章節。這位女士評論說,那位對手真好,竟然先主動示好,將她丈夫的文章放到他的書裏去。他說她會錯意了。對手任主編一職,主導一切,指定他隻當一位撰稿人,其實真正目的在鞏固他自己的統治權威,“玩弄我於他的掌心裏!”他覺得她太天真,而她覺得他太偏執。
誰的說法才對?兩者皆對,隻不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她心想,經過此一事件之後,這兩個男人的交情會更親近抑或更疏遠?結論是,兩人的距離必會接近。而他關心的是:誰主導大局?結論是,他必會受對手牽製。我們不知那位主編心中的想法如何,恐怕隻有在雙方的角色互換、看他反應如何之後,才有辦法得知。但不管那位主編大爺到底是何居心,邀請某人在你編的書上撰稿,可以讓人當成是在運用權力,也可看成是示好之舉。就這個觀點來說,涵義混淆,甚至於兩邊的特質都有,即一體兩麵。像這種同一事物,同時表達兩種意義,正式的學術語稱這為“多麵涵義”,從這一術語來看,主編邀他撰稿即為多麵涵義。
有一次,一次歐洲移民很不悅地說,美國人有個怪癖,愛去追問別人的祖宗八代,問人從哪來,父母在哪出生。前述多麵涵義的觀念,正可解釋此事,那位歐洲人覺得這種硬加分類定位的行為,目的在控製別人。你也許很訝異,因為,詢問他人的背景是建立關係的一種途徑;先找到一個參考,再慢慢地從中挑選話題,找出彼此間有無共通的經驗。
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吃飯時,她老是主動付賬,這到底表示她慷慨大方,有福同享?抑或是她炫耀財富,暗示她比較有錢?雖然她本意可能是慷慨,但是老是如此大方,可能讓你不自在,因為這提醒你,她比你更有錢;也可能讓人覺得欠她一份人情,無形中受她控製。許多人都覺得,如果一位男士請女人吃飯、看電影,那麼,那個晚上就變成一次約會,她欠他一次人情,不得不還。你們兩人都陷入曖昧及混淆不清的人際關係網,即使你真的相信朋友的動機純粹隻是慷慨,你還是會因她的大方而覺得受辱,因為她隨興所至的行為,即證明她比你富有。這兩種詮釋同時存在:就交情,而論,她請客收買人心;就地位而言,她的慷慨不斷提醒你,她較富有,而且讓人覺得吃人嘴軟。所以,搶著付賬不止涵義模糊,而且有多重解釋。
對同一事物“多麵涵義”的不同理解,影響著人們的相處關係。如果不能取得共識,就會出現“好心無好報”的局麵。
看待仇敵,有時也需要換一個角度。
社會生活的舞台,是由許許多多的小舞台構成的一個特別大的大舞台。在不同的小舞台上,人們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舞台已經換了,該你扮演新的角色了,你就應該從先前所扮演的那種角色中“退出來”。如果你在該“出來”的時候出不來,到了這個舞台上,還在扮演你在別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你就很可能和你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先以教師為例。如果你當了一名教師,卻對自己要求不嚴,不能“為人師表”(不能“進入角色”),人們當然有理由譴責你,說你“不像個老師”。如果你時時處處,總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老師”,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懂得多,一開口就好像是在給別人上課(沒有“退出角色”),別人也肯定會對你反感,說你是“好為人師”。
作為一名管理者,什麼時候應該進入“上司”的角色,什麼時候應該退出“上司”的角色,這也是一個關係到能不能把員工關係處理好的問題。曾經聽到一位飯店服務員說,她對她的上司特別反感。為什麼呢?“因為她不光是上班的時候要當我的頭兒;下了班以後,還要當我的頭兒,聽說我要上街,她偏要跟我一起去。明明是我買東西,她偏要說三道四。我覺得好的,她偏要說不好;我覺得不好的,她偏要說好,還非要我聽她的不可。”顯然,這位上司之所以引起部下的反感,就是因為她一進入“上司”的角色,就再也“出不來”了。
還有一個與家庭生活有關的例子:夫妻二人當中,有一人在工作單位大小算是一級主管,免不了常常要對別人發號施令。可是回到家裏,他(或她)也不想一想,“舞台”是不是已經改變了,是不是應該退出“老板”的角色,而扮演一個“丈夫”或“妻子”的角色了,還是一會兒一個命令,一會兒一個指示,逼得他(或她)的配偶,不得不大聲地提醒他(或她):“你別忘了,這可是在家裏。”
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在“角色扮演”方麵“不知進退”,不能把自己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區別開來的人,是很難和別人搞好關係的。
化敵為友,還要慎重處理與“第三者”的關係。
一提到“第三者”,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婚戀問題中的“第三者插足”。其實,不僅是婚戀關係,任何一種“雙邊關係”,都可能由於“第三者”的介入,而發生變化。
有時候,一個人本來並不想作為“第三者”而介入他人的關係,但是由於他“在場”,他還是起到了“第三者”的作用。比如,兩個人吵架,吵了一陣子,現在已經吵得不那麼凶了,可是,一見到邊上來了一位“觀眾”,立刻又大聲地吵起來。不管這位“觀眾”主觀上是怎麼想的,在客觀上,他顯然是對這兩位“當事人”,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當然,也有那種“惟恐天下不亂”的觀眾,他們一看到有人吵架,就興致勃勃地去火上加油。
還有一種情況,是發生衝突的“當事人”,主動地要把“觀眾”拉進來。往往是爭吵的雙方,都爭著向“觀眾”表白,自己如何如何“正確”,對方如何如何“無理”,都想博得“觀眾”的同情,讓“觀眾”為自己幫腔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