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2〗〖ML〗三、廣結善緣〓蜘蛛結網術(1 / 3)

〖BT2〗〖ML〗三、廣結善緣〓蜘蛛結網術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處世以和為貴,即使做不成朋友,也切忌樹敵。凡成大事者,必有眾人相幫,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BT3〗(一)和氣致祥〓相安無事

春秋爭霸,雖然大都處在你死我活的打鬥之中,但是,在各諸侯國之間,以及各諸侯國與外族之間,也不乏和平友好相處的時期。並且,在爭奪霸權的鬥爭中,這種和平共處也是一種重要的謀略。

魏絳和戎就是一例。晉悼公對內政大力進行整頓,君臣之間團結一致,國力強盛起來,聲威大震,北方的戎人不敢側視。公元前569年,北方戎人無終部落酋長喜父派孟樂到晉國,通過魏絳的關係給悼公獻上了一些虎豹皮,請求晉國與戎人各部落講和。

對於戎人的納貢求和,晉悼公不想應允。他說:“戎狄他們都不講信義,貪得無厭,不如討伐他們。”

魏絳分析了當時晉國所處的地位和形勢,勸諫晉悼公說:“各諸侯剛剛歸服我們,陳國也是在最近才歸服與我們,並且正在觀察我們的表現。如果我們有德他們就會更親近我們,否則,就會背叛。現在如果我們興師動眾去征伐戎狄讓楚國乘機攻打陳國,而我們又不能去救援他們,這實際上是拋棄陳國。中原諸國也必然會背叛我們。戎狄本來就難以駕馭,如果我們征服了戎狄卻失去了中原各國,恐怕得不償失吧!”接著,魏絳向悼公講了後羿的故事,勸戒悼公不要過分熱衷於田獵等事。

聽了魏絳的話,悼公仍然猶豫不決,他問:“還有沒有比跟戎狄講和更好的辦法呢?”魏絳回答說:“與戎人講和,有五大好處:戎狄四處流動,逐水草而居,他們重財輕土,我們可以把他們的土地買來,這是第一點;邊疆不必再加強警備防守,百娃可以安心耕種,管理邊疆農田的官員也可以完成任務了,這是第二點;一旦戎狄侍奉晉國,四周各國必然被驚動,各諸侯會因為我們的威望而更加順服,這是第三點;以德行安撫戎狄,能免去將士遠征之苦,武器也不會被損壞,這是第四點;汲取後羿亡國的教訓,推行德政,使遠方的國家來朝,鄰近的國家安心,這是第五點。同戎人講和有這樣多的好處,主公還是認真考慮一下吧!”

悼公聽後非常高興,便讓魏絳和戎狄各部落結盟。

晉人和戎人講和,使晉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同時,為其同楚國的爭霸提供了兵力。悼公為了表彰魏絳和戎的功績,給予他很高的獎賞。

和平共處在於相安無事,使各方能夠合理地調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去攻克主要方向,解決主要問題,對付主要敵人。《壺天錄》中說:“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處家固然也,既涉世亦何莫不然!”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和平共處不僅可以作為政治外交謀略,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經濟謀略和處世謀略。

人們通常認為,商場如戰場,競爭就是拚殺,互相吞並。然而,記住“長江”的含義,和平共處,百川彙流,將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其中的深刻內涵,值得世人進行研究和汲取。

〖BT3〗(二)海闊胸懷〓網絡眾心

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翹首以待,總希望能有個好結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兒爭論功勞大小了。劉邦覺得,也該到了封賞之時了。

封賞結果,文臣優於武將。那些功臣多為武將,對此頗為不服,其中尤其對蕭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為不滿。於是,他們不約而同,找到劉邦對此提出質疑:“臣等披堅執銳,親臨戰場,多則百餘戰,少則數十戰,九死一生,才受賞得賜。蕭何並無汗馬功勞,徒弄文墨,安坐議論,為何還封賞最多?”

劉邦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說:“諸位總知道打獵吧!追殺獵物,更靠獵狗,給狗下指示的是獵人。諸位攻城克敵,卻與獵狗相似,蕭何卻能給獵狗發指示,正與獵人相當。更何況蕭何是整個家族都跟我起兵,諸位跟從我的能有幾個族人?所以我要重賞蕭何,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眾功臣私下的議論當然免不了,但畢竟與蕭何無仇,對此事也就算了。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邊走邊觀望,隻見一群人在宮內不遠的水池邊,有的坐著,有的站著,一個個都是武將打扮,在交頭接耳,像是在議論什麼。劉邦好生奇怪,便把張良找來問道:“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張良毫不遲疑地答道:“這是要聚眾謀反呢!”

劉邦一驚:“為何要謀反?”

張良卻很平靜:“陛下從一個布衣百姓起兵,與眾將共取天下,現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親族,所誅殺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這怎麼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後難免被殺,朝不保夕,患得患失,當然要頭腦發熱,聚眾謀反了。”

劉邦緊張起來:“那怎麼辦呢?”

張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個問題:“陛下平日在眾將中有沒有造成過對誰最恨的印象呢?”

劉邦說:“我最恨的就是雍齒。我起兵時,他無故降魏,以後又自魏降趙,再自趙降張耳。張耳投我時,才收容了他。現在滅楚不久,我又不便無故殺他,想來實在可恨。”

張良一聽,立即說:“好!立即把他封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動。”

劉邦對張良是極端信任的,他對張良的話沒有提出任何疑義,他相信張良的話是有道理的。

幾天後,劉邦在南宮設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時,傳出詔令:“封雍齒為甚邡侯。”

雍齒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確信無疑真有其事後,才上前拜謝。雍齒封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將吏和雍齒一樣高興,一個個都喜出望外:“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顧慮?”

事情真被張良言中了,矛盾也就這麼化解了。

論功封賞,這是件好事。然而,每次論功封賞都不可能麵麵俱到,結果總是一部分人笑逐顏開,一部分人心灰意冷,弄得不好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來是一件好事,到頭來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劉邦的論功封賞,的確體現了戰爭中以地位作用高低論功,在發現由此出現的一些矛盾後,又能以寬容為懷,化解矛盾。這種智謀既保證發揮了自己隊伍中骨幹的積極性,又能做到隊伍的基本穩定。

《詩經》上說:“百川入海,有容乃大。”意思是說,千百條河流之所以能流入大海,是因為大海有兼收並蓄的寬大胸懷。無古今,無論政壇還是商海,都要能夠容人,能夠容納不同意見的人,這樣才能做到事業的興旺。北京有位廠長,很有容人的胸懷,在當地傳為美談。

有一次上級組織質量大檢查,參加這次檢查的不僅有主管局的領導、專家,各廠的一些技術骨幹。有位外廠的小夥子在檢查中,當著這位廠長的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你們的計量器既不準確,也不齊備,你這個廠長怎麼當的?”又說:“計量是工業生產的眼睛,不抓計量,就等於眼睛看不見了,怎麼抓產品質量?”

大概是年少氣盛,往往得理不饒人的緣故吧,那位小夥子越說越尖銳,絲毫沒有顧忌那位廠長的麵子。

可是,廠長卻頗有大將風度。這些尖刻、刺耳的話並沒有引起他什麼不愉快,相反他還連連說道:“提得好!提得好!”這可不是那種敷衍搪塞式的一般表態,而的確是從心底裏接受意見的態度。因為他知道,他廠裏缺的就是計量方麵的人才,沒有人怎麼能搞好計量呢?他眼前一亮,這個小夥子不就是現成的人才嗎?他趕快與兄弟廠聯係,想方設法要把這個小夥子調來。經過努力,調動終於成功。小夥子果然是計量方麵一把好手,全廠的產品計量都由他負責,產品質量自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