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手學習:孩子自覺的就是成功的(1 / 3)

1.放手學習:孩子自覺的就是成功的

每一個家長都不放心孩子的學習,每一個家長都在督促孩子的學習,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一個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越強迫孩子學習,孩子越不愛學習;越監督孩子學習,孩子越反感。這不僅浪費了家長的精力,也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如果培養孩子自主和自覺學習的習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這是每一個家長都希望看到的。所以,你不妨看一看下麵的建議。

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

離期終考試還有兩周時,林強找到媽媽說:“媽媽,我想請您幫個忙,可以嗎?”“你需要我做什麼呢?”媽媽問。林強說:“馬上就要考試了,我已經按計劃把各門功課複習完了,現在想請您抽時間幫我檢查一下。”“好啊!”媽媽欣然同意。

接下來,媽媽和林強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對他的複習內容做了一次檢測,結果很理想。林強拉著媽媽的手,高興地說:“這麼一測,我對自己的期末考試更有信心了。”望著日漸懂事的兒子,媽媽滿心歡喜,這不僅僅因為兒子熟練地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學會了自我管理,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果然,考試成績出來後,林強取得了優異成績。

給你提提醒兒

家長應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而不要強迫他們去學習。在傳統的教育中,孩子的學習是在直接傳授或在教的過程中產生的,是被動的;孩子獲得的隻是技能,但絕不是智慧。或者,這樣的學習對一部分孩子而言,是乏味而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而讓孩子自主學習,既能滿足他們探索、了解世界的願望,又能在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學習將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來獲得經驗、做出理解的,這種理解是富有創造性的,所以自主學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學習。

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問題解決者,最好的途徑就是讓他有大量的機會做他願意做並感興趣的事情,去解決他們想解決的問題,去自主地獲得智力的發展。

為你支支招兒

▲做孩子學習上的“幫助者”

小秋的媽媽一直關心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始終堅持著扮演一個“幫助者”的角色。這年,小秋升入了初中,學習內容明顯增多,媽媽意識到,要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快適應初中生活是自己的主要任務。由於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較強烈,假如過多幹涉必將導致他的厭煩情緒,所以,媽媽采取了暗中觀察的方式,在小秋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一次單元測驗,小秋由於“輕敵”考得很不理想。回家後,他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媽媽沒有埋怨兒子,而是幫他分析了這次考試失利的原因,並和他一起製定了學習計劃。在具體學科的學習上,媽媽引導兒子采用將課本知識結構化、係統化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因為媽媽在網站上看到,采用這種方法學習,孩子的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便於需要時隨時提取。

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引導,小秋漸漸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成績一升再升。第一學年結束後,小秋對媽媽說:“一開始,我就像在迷霧中前進,隻能摸索著往前走,而現在,我的麵前仿佛出現了一條寬廣的大道。我已經知道怎樣做了,媽媽,以後讓我自己學習,好嗎?”媽媽高興地連連點頭。

要幫助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對他給予充分的信任。這樣,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難,他們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把困難轉化為促進自己的動力。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同時也塑造了孩子對自己負責的品格。

做父母的,要真誠地告誡孩子:在學習的路上,家長無法牽著手把你從起點帶到終點,這條路歸根到底得由你自己走,所以我們選擇放手讓你自己去學習。做父母能夠向你承諾的,隻是對你堅定地支持和後勤保障;爸爸媽媽也會給你一些指引,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你,但這代替不了什麼,一切得由你決定,做出選擇,並承擔責任。在你成長的道路上,爸爸媽媽願意永遠做你的幫助者。

▲為孩子啟發學習的意義

每逢節假日,媽媽都會帶女兒逛公園,讓社會成為她的課堂。一次,她們遊一處古石岩,發現一塊石碑上記錄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隱居的情景,女兒饒有興趣地看起了碑文,還對媽媽講起了安史之亂。見此,媽媽及時地表揚了女兒,為她了解這麼多的曆史知識而自豪。通過這種教育,媽媽使女兒明白了隻有掌握充足的知識,才能欣賞並理解祖國璀璨的文化,從而讓她對學習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並對探究曆史產生了強烈的欲望。

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能實現。對孩子來說,他需要父母對其進行情感、品格、智力、道德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想讓孩子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單純的說教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孩子對學習的認識。

▲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過度幹預

漢文每天放學回到家,父母首先要求他必須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去玩。剛開始,父母就坐在孩子身邊,後來,漢文希望他們出去,想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能在一個安靜的空間獨立思考和學習,慢慢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為了保證他在學習時不受到打擾,父母還要其他家人,在漢文學習時盡量不去問他餓不餓、吃不吃水果、哪裏有困難、要不要幫助之類的話。

獨立的空間使得漢文有了獨立行使“權力”的自由。他喜歡這樣,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平時一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現在隻要半個小時就完成了;以前歪歪斜斜的字,現在也寫得工整多了。為了鼓勵孩子,在雙休日,漢文的父母會安排半天或一天時間讓孩子徹底放鬆,開開心心地玩一玩,鬆弛一下平時的緊張情緒,增進親子感情。孩子體驗到寬鬆和自由的可貴,學習更自覺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漢文自己節省出來的時間,讓孩子自由支配,不給他額外增加學習任務。現在,漢文已經上四年級了,他能踏踏實實地學,痛痛快快地玩,基本做到了學習和玩兩不誤。

所以,家長要相信孩子,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寫去學,不要過度關注和幹擾,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更容易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把作業檢查的責任還給孩子

從小學年級開始,媽媽就要求丹丹做完作業要檢查,為此媽媽沒少花心思。但四年過去了,丹丹仍是做完作業就了事,從來都是做完作業就把作業本合上,不會再看一遍了。為此,媽媽不知向丹丹講過多少次:“你先檢查,然後媽媽再檢查。”但是,丹丹不檢查作業的毛病總是改不了。即使是丹丹檢查,也就是簡單地瀏覽一遍,根本找不出錯誤,於是媽媽隻好運用強製手段。

為了防止丹丹偷懶,媽媽規定:錯一題罰做十題。媽媽這一招果然厲害,一段時間後,丹丹做作業認真多了,出錯率也下降了。

可好景不長,媽媽發現沒過多久丹丹的作業又開始錯誤百出,媽媽如果不給他檢查,丹丹肯定會天天留在學校裏做作業,媽媽氣得狠狠地打了丹丹一頓。可是,丹丹不檢查的毛病仍時常再犯。

這位媽媽的錯誤在於沒有讓孩子把檢查作業的責任承擔起來,而是自己代替孩子檢查,讓孩子有了依靠。媽媽不妨把責任交給丹丹,如果孩子做完作業,可以耐心地問孩子:“你自己檢查過嗎?”如果孩子說沒檢查,那就要孩子自己檢查,如果孩子說已經檢查過了,那媽媽可以啟發孩子問:“你是怎樣檢查作業的?”如果孩子說了一種檢查方法,媽媽可以給孩子再提供其他方法再檢查一遍。如果發現孩子檢查作業時,隻是馬馬虎虎地瀏覽一遍,可給孩子定個檢查作業的時間,比如:不得少於20分鍾等,讓孩子能靜下心來檢查作業。

▲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廖強今年上了初一,隻要有不會的問題,他就回家問家長,哪怕是一個單詞不會他也會讓家長幫著查詞典。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也讓媽媽進行指導,可媽媽會的題畢竟有限,遇到不會的,媽媽也會經常請教一些老朋友。朋友們卻對她的“盡職”不很理解,認為在學習方麵她管孩子管得太多了。

在學習上,家長應教育孩子不要有依賴心理,鼓勵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應該讓孩子在課堂上聚精會神地聽講,在課堂要善於提問和發言。如果課堂上來不及問老師的問題,下課後應馬上找老師問清楚。如果老師沒有時間,也應該找同學共同探討。提醒孩子在學校通過老師輔導和自習課盡可能地完成學習任務,注意學習效率。孩子回到家以後,可以監督孩子提前預習老師第二天要講的具體內容,保質保量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不要什麼題都幫著孩子做。

有一個家長就做得挺好。他的兒子讀初二,有一個階段在學習上也總是讓爸爸幫忙。比如,兒子遇到一道不會做的數學題時就會問爸爸,語文的作文不會寫也會找爸爸。一到兒子問爸爸的時候,爸爸就鼓勵他:如果題不會做就和同學交流,如果同學也不會做,那麼就趕快去請教老師。後來,他的兒子逐漸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兒子在學習中再出現不會的問題,都會自己解決。

另外,家長應鼓勵孩子研究學習方法,課堂上要對老師講的概念、公理、定理進行充分理解,注意書中的典型例題。每天要對老師當天講了什麼公式、公式是怎麼產生的、例題是怎樣解讀公式的進行充分理解。家長可以讓孩子每個月做一次小測試,檢測孩子哪些方麵的知識學得不清楚,可以集中幾天找家教幫助孩子解決難題。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父母要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學習方法,讓孩子自主地選擇、參與、探索、決定和表達,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而不必對孩子的探究做過高的知識要求,不說太多不必要的“不準”。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在適當的時候給他一些建議。在孩子認識新的事物時,不要急於告訴孩子是什麼,為什麼,盡量給孩子時間去發現。因為對於人的終身發展來說,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比學習本身重要。

此外,父母還應細心觀察孩子的各種活動,關注孩子在各種活動中行為表現,了解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父母還應敏銳的感知孩子所麵臨的困難,通過提供情報一些問題情境語,對孩子的學習給予有效的支持。因為自主學習並不是讓孩子自學,父母的及時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需要父母長期有意識地培養。

與孩子一起分析、梳理學習問題,具體到每天要做的幾個方麵內容。就是說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指導幫助孩子上,而不是發火。注意,安排學習要抓住重點,不可麵麵俱到。時間利用率要高,保護孩子的耐力。

孩子主動學習,家長才能放手

成程正在讀初一,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有時中偏下。他的缺點是從不主動學習。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草率完成,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不做認真思考;節假日在家裏,心裏裝的是電腦和電視,看起電視、打起電腦遊戲沒完沒了,父母不叫他離開,他不會主動起身。學習需要父母強迫,剛學習一點兒就認為學了很多。孩子如果不主動學習,知識始終是有限的,對成程的表現,他的父母一直很頭疼。

給你提提醒兒

孩子缺少學習的主動性,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家長的關愛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平日裏家人都圍著他們轉。在學習上,孩子一遇到難題,家長就上陣代勞;生活上,父母擔心這、害怕他,不讓孩子動手做事。久而久之,孩子也喪失了主動做事的激情。

二是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孩子的學習動力有很多種,如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或孩子對心中夢想、目標的追求,還可以是恒心和毅力等。而現實是,我們的教育堵塞了這些動力的源泉。從學習興趣看,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忙著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當孩子玩的天性和權利被剝奪而隻能學習時,哪有學習興趣可言?從學習成就感看,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總是沒完沒了地批評和指責孩子這不行那不如意,孩子很難得到家長的肯定,自然也體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了;而麵對孩子的恒心和毅力教育,在家長學習至上的思想左右下,早已被忽略了。

三是孩子學習的責任意識被剝奪。當孩子的書或作業忘記在家裏,家長一接到孩子的求助電話,便放下手上的工作,飛車送來;孩子遇到難題,家長便捋袖上陣;孩子犯了錯,家長主動作檢討。從表麵看,這樣的家長是好家長,他們關心孩子,但實際上,他們這樣做是在幫孩子逃脫學習責任,給了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找家長”的不良暗示,這些做法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極為不利。

孩子缺少學習的主動性,無疑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嚴重的還可能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為你支支招兒

▲嗬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之源,它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一旦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了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就會進一步促使孩子主動地學習,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時候的畢加索討厭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枯燥的東西,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老師頭上的掛鍾,盼望那該死的指針能走快一些。

“老師,我要上廁所。”

“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講課的老師很不耐煩,“去吧! 去吧!”

畢加索走出教室,東瞅瞅西看看,實在無處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沒過一會兒,他又坐不住了:“老師,我能為你畫像嗎?”他脫口而出。“什麼? 你給我畫像!”老師氣壞了,瞪著他說,“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被父親知道了,父親並沒有批評他,“孩子,你真的想畫像?“畢加索說:“是的,我討厭上課,隻想畫像!”父親說:“好吧,我送你去學畫像,但是,你要答應我除了學畫像,其他的科學文化知識也不要拒絕學習。”

父親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對於美術,畢加索所表現出的耐力是驚人的,他可以一連畫幾個小時不放畫筆,與在小學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看到孩子對美術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父親便決定讓畢加索一直在美術學校學下去,不再把他送到那個他隻想曠課的學校。

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這是一種天性,說明孩子在某方麵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潛力和優勢。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學習、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幹涉。如果孩子的興趣在音樂上,你強迫孩子去學法律;孩子喜歡畫畫,你卻認為學計算機有前途 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善待孩子的興趣,結果會使孩子對那些不感興趣的東西,沒心情學,學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潛力也會被埋沒了。

生活中,有的孩子喜歡動手操作,經常將家裏的表、玩具拆開或者重組,難免將一些有用的東西變成了廢物,家長可能會阻止孩子去“動手“,認為這與學習沒有任何關係。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任何一個方麵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引導得當,都可以帶來良好的效果。例如喜歡動手製作的孩子在動手的同時需要動腦,如果孩子在拆卸或組裝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鼓勵孩子去思考和查找資料,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去讀書和思考。如果實在弄不明白的話,還可以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再去解決,這樣就會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

有時,即使給孩子製定了目標,孩子自己也很感興趣,可時間稍微一長,孩子卻可能把自己應該做的給忘了。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

這就需要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讓這個目標在孩子心中紮根。例如,可以把目標寫在牆上或者床頭比較顯眼的地方,最好用彩色的紙,這樣容易被孩子看見,時刻給孩子以提醒。如果目標有一定的時間限度,那麼再給孩子一本“目標日曆”,目標應該完成的那一天要顯著地標出來。

在小目標達成後,要給予孩子適當非物質的獎勵。例如,在目標達成那天的晚餐時,給孩子的座位放一個好看的墊子,讓孩子在晚飯前“致詞”,全家人表示慶賀。或者看電影,打電腦遊戲,或者去肯德基吃飯等等讓孩子選擇舞一件他自己喜歡做的事。

▲用小目標鼓勵孩子

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最好是一個隻要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的,這樣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然後再逐步引導孩子向更高的目標進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況把握不準,最好與孩子的老師商量再作決定。同時,在目標設定時,也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這樣不僅能聽取孩子的意見,也能使孩子對這個目標產生積極性。

有一個叫輝輝的學生,從小天資聰穎,許多難題一點就通,從小學到初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但他也非常貪玩,自控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消沉。

一天上數學課,老師叫輝輝起來回答有關解析幾何的問題,可輝輝從沒學過,所以回答得不好。這時,老師非常生氣,當著全班同學的麵狠狠地批評了他,並挖苦道:“簡直是個傻子。”老師的話嚴重挫傷了輝輝的自尊心,他怎麼也想不開,反。麵對兒子淚汪汪的雙眼,媽媽心裏像刀絞一樣,但她卻耐心地說:“你同班的同學學習這門課程已經一年了,而你隻學了三天。隻要你努力,一定能超過他們。”在媽媽的鼓勵下,一周後輝輝不但趕上了其他同學,還被選為數學課代表。

有句話叫“跳一跳,夠得著”,它很好地形容了學習目標的問題。對於學習目標而言,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來就夠得著,或者怎麼跳都夠不著,那就都會失去目標的意義。

▲信任,讓孩子更有信心

丁丁剛上小學時,由於年齡小,有一次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忘記了做,到學校後被老師批評了。因為這件事,丁丁每次放學回家,老師有沒有布置家庭作業,布置了哪些家庭作業,媽媽都要再給老師打個電話核實一下。後來,有一個周末,媽媽問丁丁老師布置了哪些作業,丁丁冷冷地回了一句:你問老師吧。每天寫作業,丁丁都要媽媽提醒催促。有時候,媽媽有點事要忙,忘記了丁丁的作業,等想起來的時候,一查丁丁的作業,一點還沒有做呢。經曆了這麼幾次,媽媽再也不敢放手了。從上學開始,丁丁做完作業都要媽媽檢查一遍;每次考完試,媽媽都要親自為女兒把錯題登記在錯題本上,讓他日後複習。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媽媽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主動學習呢?非要家長催著、逼著才肯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