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手學習:孩子自覺的就是成功的(3 / 3)

不遲到、按時交作業是孩子的責任,不是家長的義務。孩子本來就逃避的心理,再受到家長的庇護,就什麼也不在乎了,以後有事,還會把責任推給家長。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像小強的媽媽那樣庇護著孩子,當孩子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時,不僅要支持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教育,自己也要嚴格要求孩子。明確地告訴孩子:“按時到校,按規定完成和遞交作業,是你的責任,出了問題也應由你負責,跟別人沒有關係。”隻有孩子認識到這一點兒,他才不會懈怠。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孩子學習的責任感也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剛上學時學習為了媽媽快樂,因為此時他們心裏隻有媽媽,考慮不到未來,對學習負責任就是對媽媽好,考一個好成績讓父母快樂就是他們的快樂。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加強,這是一個提高孩子責任感的重要教育階段。很多孩子從這個階段開始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和學習的方向感,變成了有責任感和生命感的孩子。

家長這段時間要做的事情是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明確學習的使命。讓孩子建立現在與未來的關係,和孩子談論職業,談論社會的發展,談論家庭對孩子的需要,談論孩子的興趣,計劃和目標。和孩子一起看新聞、職場節目、科技發展,開闊孩子的眼界。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期待、未來的家庭,讓他們體會自己在家庭的角色。明白了這些,有助於孩子理解學習的意義,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千萬別讓孩子厭學

董董是個10歲半的孩子,智力水平上等。上一二年級時,他的學習成績很不錯,但進入三年級後,就經常不寫作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他的父母工作不穩定,晚上很晚才回家,如果董董考試成績好,父親就給兒子獎賞;考試成績不好,就罵他,其他則一概不管。母親對孩子也十分放縱,很少過問董董的學習情況,晚上卻約朋友過來喝酒。由於缺少父母的關心,久而久之,他對學習的興趣就越來越下降了,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給我提提醒兒

董董的厭學是家庭不良因素影響的結果。處於這樣的一種家庭氛圍,孩子又怎能對學習發生興趣?又怎能不產生厭學的情緒呢?在孩子看來,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反正爸爸媽媽不計較這個,隻要乖乖聽話,讓父母高興就行。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

父母的主導傾向是什麼,對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願不願意學習和怎樣學習的指示器。同時在學校,學習內容過多,需花很多時間去溫習,做作業,應付老師的檢查,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教師的教學方法過於簡單,學生會覺得學習枯燥無味。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的要求過高、過嚴,學生對學習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悶,對學習產生懼怕感,學生麵對重重壓力,自然而然地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采取消極的態度。

為你支支招兒

▲擺正心態,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小潔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不知道怎樣輔導小潔,也不知道對女兒有啥額外的課業輔導。一天,小敏隨父親來小潔家做客,小敏她報了一些生字給小潔聽寫,小潔總是寫不出,小敏不由得欣欣然起來。原來,小敏的父母一直在輔導小敏,天天給小敏布置了大量額外作業,小敏每天都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完成大量作業練習。後來,小潔長大了,逐漸懂事了,雖然沒有家長的輔導,卻感受到了學習進步的成功體驗。到了初中,小潔知道了自己要主動看書學習了,成績也大步前進了。而小敏呢,原來成績那麼好的孩子,卻產生了逆反心理,開始厭學了,成績直線下滑。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家長首先需了解孩子,多傾聽孩子的話,知道孩子想什麼要什麼。隻有知道這些,家長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到孩子的能力有多大,再賦予孩子能做到的要求,長此以往,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家長不要強行給孩子布置課外作業,老師布置的作業,也要降低量的要求,以期給孩子成功的體驗。當孩子逐漸懂事要學了,成績就會步步提高。

再次,對待對學習自卑的孩子,父母應多鼓勵。假如孩子畫了一匹馬,那麼你最好不要過多地挑剔這裏不好、那裏不像,而應對孩子的每一成功之處予以發現並做出由衷的讚賞:“看,那馬尾巴畫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風中飄舞一樣!”或者這樣說:“你為馬塗的顏色真漂亮!我敢說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馬兒!”需要強調的是,你應該讓孩子覺得:你對孩子的讚賞完全是誠懇的,而不是應付的,客套的,更不應該是虛偽的,做作的。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你須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調整,在表述上講究藝術。

▲開發孩子的興趣源

張成是一個12歲的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長期受挫而厭學,不得不輟學在家。對此,張成的父親沒有抱怨、打罵孩子,也沒有求人托關係,找門路複學,而是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竭盡全力點燃孩子的激情。父親發現孩子在家無聊地拆卸家中的小鬧鍾,便覺得時機到來了。他對張成說:“你想辦法將它裝起來呀。”張成一臉的無奈。這時,父親仍然沒有責罵,而是與兒子商量,星期天一起去書店買一本組裝鬧鍾的書,張成欣然同意。父子倆用一整天的時間,對照著書,將鬧鍾攢了起來,兒子高興得手舞足蹈。父親便借機說:“孩子,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可以幫你解決你想解決的問題,它會增添你的生活樂趣,讀書其實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你說對嗎?”孩子默然無語。此後,張成的父母用較高的價錢將電器修理師請到家中,讓他對著書本,講解收音機、電視機等家電的知識,讓孩子學習拆裝家電。工夫不負有心人,因為孩子懂得了學習的重要,又在實踐中嚐到了樂趣,不但複學讀書,而且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成了一名很有造詣的物理學專家。

興趣最能點燃人的激情。對有興趣的事物,人們才會積極去做。大人是這樣,小孩子也是這樣。家長在培養和開發孩子的興趣源時,要參考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讚揚。家長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美,要把孩子當作天才來欣賞,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讚賞孩子的每一點成績,鼓勵孩子的每一點收獲。

二是為孩子做“廣告”。要積極為孩子的進步做宣傳,如果家裏有客人來時,可以讓孩子即席發揮。在公開的場合讓孩子展示,這樣不僅可讓孩子得到心理上的“炫耀”,也變相地給孩子壓力,“逼”著孩子要堅持和提高。

三是用好奇甚至帶點傻氣的態度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探究,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要摒棄居高臨下的姿態。

▲抓住契機,促進學習學習的熱情

瑤瑤調皮、貪玩、做事粗心。剛上小學時,不願意做作業,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第一次期中競賽,她的語文數學成績全班最差。家長非常焦慮,不停地教育她:“聽課不要隨隨便便,作業不要毛毛糙糙……”這些話不知說了多少回,但瑤瑤學習興趣總提不高。家長說多了,她還不開心。

一天,瑤瑤回家告訴媽媽,同學說她是班級的“尾巴”。媽媽知道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就用激將法對她說:“你願意做一個‘班尾’嗎?”瑤瑤當然不願意聽別人叫她“班尾”。媽媽鼓勵說:“你是個聰明孩子,隻要上課注意聽講,回家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成績會趕上去的。”為了幫助瑤瑤,媽媽和她一起分析錯題,查找原因,列題型提醒她學習時應該重點注意哪些問題。

真應了那句話:“不奮不發。”孩子也和大人一樣,隻有在遭受挫折後才會明白一定的道理。從此以,瑤瑤上課漸漸變得安靜起來,開始踴躍舉手發言,做完作業能主動檢查,練習和測試的成績漸漸提高了。

家長在鼓勵孩子積極學習時,要抓住一個關鍵的契機,加以啟發。當孩子在學習上產生挫折時,教育的契機也就出現了。再者,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應與孩子近期利益密切相關。例如,鼓勵孩子快速完成作業,然後用他最喜歡做的事來激勵他。

▲保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家長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慢慢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例如,孩子放學後,要以親切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盡情回憶學校裏的生活,同孩子分享學習生活的樂趣,使孩子形成一種“學習是愉快而有趣的”這樣一種認識。家長還要抽出時間同孩子一起複習或完成作業,幫助孩子搞清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還未弄懂,對已經懂的,家長要表揚、鼓勵他們取得的成績;對不懂的,要耐心輔導,不要訓斥孩子,那樣會使孩子感到委屈和傷心,從而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要同別的孩子比較而責備自己的孩子,要具體指出孩子的優點,提出一些建議,使孩子得到個性承認,以增強孩子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

▲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孩子體驗到“會了”、“能做”的喜悅和快樂,是增強孩子學習興趣的有效辦法。為此,家長要引導孩子紮紮實實地去學習和思考,鼓勵他們憑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使他們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後的樂趣。當孩子對過去的知識發生遺忘時,不應責備孩子“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不是剛學過嗎”;當孩子弄懂了某些問題之後,家長要同孩子一樣表示高興,不要說:“會這麼一點東西,有什麼了不起”;發現孩子學習吃力,家長應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鼓勵他們樹立解決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想法讓他們體會到解決困難後精神上的快樂,以使孩子受到鼓舞,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進而產生學習樂趣。

怎樣拯救遊戲迷

曹宇然是一名九年級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裏隻有祖父母照顧他和妹妹的生活。剛上初中時,曹宇然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還處於中等偏上,可自從他迷上網絡以後,他就常常放學後直奔網吧。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最後常常夜宿網吧。沉溺於網絡的同時,他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而且與周圍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則是避而遠之。曹宇然的父母對此非常焦慮,經常發生進校後又出去逃課上網的情況。

給你提提醒兒

曹宇然是一個很典型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案例。很多有“網癮”的青少年常常都有相似的原因:缺乏學習積極性或在學業上受挫;不善於與周圍同伴交往。

自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互聯網進入我國之後,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它帶來了管理手段和生活生產的全麵革新,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那些遍布城鄉角落的網吧,卻像一個個美麗的陷阱,使許多學生無心學習、前途廢棄。據調查,學生上網80%以上是打遊戲,15%左右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詢資料用於學習的為數極少。有13%以上的男生很喜歡上網或迷戀上網,達到了嚴重影響學習的地步。一到寒暑假,不少學生生通宵達旦地玩電遊、上網。網吧已成為目前教育和社會、家庭的一大障礙和症結,也是社會上產遍憂慮的一大社會焦點。

網上遊戲、網上聊天和網上色情是網絡三個魔爪,是使青少年墮落的三大殺手。由於網絡遊戲、色情和聊天充滿刺激、驚險和浪漫,許多網迷一旦接觸,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網上“三魔爪”又被稱作“電子海洛因”。

我們無法真正進入那些網迷們的內心世界去體味他們的感受,但可以想象到他們遊離的眼神、脹紅的眼睛、疲憊的心理到底有多少精力去搞學習。如果孩子愛踢球,一天最多耽誤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貪吃,一天最多花幾元錢,但如果孩子迷上網吧足以毀他一輩子。

網絡是把雙刃劍,我們應用其利而避其弊,積極引導孩子科學理智地使用網絡,成為網絡真正的主人。

為你支支招兒

▲和孩子一起學習網絡

路路剛上初中,學習中遇到什麼疑難問題,媽媽就和她一起在網上查資料,解決問題;有時也看新聞,玩些網上棋類遊戲等。家裏還一起安裝了最新的“雅虎通”,通過語音係統與遠方的朋友聊天。當然,母女之間也有約定:作業沒完成不得上網,沒有媽媽的允許也不能上網。

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家長要學習、了解網絡,擔負起指導和監督的責任,完全可以讓孩子大膽地接觸網絡。不妨支持孩子上網,和孩子一起學習上網。當然要製定規則,目的是發揮網絡的方便和學習作用,避免網絡的危害作用。

▲告知孩子網絡的危害

有段時間,敏敏上網到半夜12點甚至1點才上床睡覺,這樣對身體很有害,而且一旦到不健康的網站去,後果也很嚴重。媽媽和爸爸商量後,找他嚴肅地談了幾次,讓孩子了解癡迷網絡的危害,並告訴他要適度上網。同時,父母也進行了一些技術控製:設置了密碼,使得他隻能在家長許可的範圍和時間內上網;父母還通過“曆史記錄”經常了解孩子瀏覽了什麼網站,去了多長時間等,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違規就要扣除一些上網時間作為懲罰。現在,敏敏父母采取的措施已初見成效了。

家長不會反對孩子通過網絡獲得有益的知識,但孩子上網玩遊戲往往沒日沒夜。這樣,做家長的難免要憂心忡忡。堅持“疏”的辦法,避免“堵”的幹擾,正確引導孩子上網,既不能幹擾過度,也不能聽之任之。

▲網絡使用要得當

萬萬很有經濟頭腦,會根據每月提供給他網卡的限額合理分配上網時間,不會太出格。家裏的電腦,媽媽故意沒有裝寬帶,萬萬覺得家裏的電腦上網速度還不如學校的快,就更願意去學校和同學一起用電腦。在學校環境中,有同齡人的隱性監督,學習電腦還是令人放心的。當然,媽媽也和他約定,絕對不能上網吧,否則嚴厲處罰。對這一點,孩子還是能遵守的。

網絡隻是一種工具,關鍵看父母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態度應該是:既有自由,又有約束。學習需要時就用一下,不需要就不用。

▲做孩子暢遊網絡世界的支持者和引路人

一次,12歲的初中生小玟要編一張環保小報,媽媽就鼓勵她在電腦中編輯。媽媽帶她一起到網上查找環保小資料,下載環保圖片,最後,出色地完成了作業。媽媽還鼓勵她將自己編寫的小報變成“有聲刊物”,並讓她將自己的作品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遠在美國的小表哥。當她收到來自遠方的稱讚時,別提有多高興了。為了避免網絡上一些不健康內容的危害,媽媽做了一些防範措施:安裝了控製軟件,預防和過濾網絡上的不健康內容。

現在的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裏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著他們去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力

9歲的茜茜是個小網迷,媽媽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喜歡看書的人可以成為書迷,喜歡上網當然也可以成為網迷。可是,網絡世界裏良莠並存,而孩子又無法明辨是非,令人擔心。所以,媽媽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使用電腦,盡量避免讓孩子單獨上網。媽媽覺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可以指導孩子正確上網,及時幫她解決困難;二是防止孩子學會了“人機對話”,卻忘記了“人人對話”。媽媽一旦沒有時間,就請來茜茜的“偶像”——小表哥,和她上網,並規定每次上網時間為35至45分鍾,也就是學校裏一節課的時間。茜茜願意接受,也能遵守約定按時下網。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一開始就設置規則,那麼,以後當孩子能獨立上網時,就能很好地控製自己。

▲耐心給孩子做工作

李非上中學時,迷戀網絡,沉迷其中難以自拔了。

老師發現李非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後,經過進一步的了解,終於弄清了原因。學校把這個情況迅速通報給了李非的父親。父親把小李非叫到自己的房間,平靜地問道:“你很喜歡網絡遊戲是嗎?”

小李非擔心父親會責罵他,但父親卻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話,這使他放下心來,點了點頭。

“這是不是說明,你不再喜歡讀書了?”父親又問。

“不,我當然喜歡讀書。爸爸,這個你是知道的。”小李非爭辯道。

是啊,李非從小就熱愛讀書,並從知識的海洋裏獲取了無窮的樂趣,還打算將來當科學家呢。他怎麼會不喜歡讀書呢?

“可是,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個人隻能同時做好一件事;要想把兩件事都做好,是很難的。你很喜歡上網,卻把學習的時間浪費掉了。到頭來,學習沒跟上去,這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嗎?”

小李非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父親嚴肅說道:“所以,我今天叫你來,就是告訴你要做一個決定,就是打算把精力和時間到底放在什麼地方,是放在讀書上麵,還是放在上網上麵?現在就請你自己做出選擇。不過,我提醒你,一旦選擇了,你就必須努力做好,並且徹底忘掉已經放棄的東西。”

小李非猶豫了半天,終於決心從網絡裏走出來,一心一意讀書。不久,他的學習成績就恢複了最好的狀態。

當孩子沉湎於學習以外的事情時,做父母的不可一味地打擊和責罵而應該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讓孩子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讓孩子自己選擇很重要,這既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甄別能力,也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權,不致於造成逆反心理。家長應相信孩子,他們會作出自己的正確決定;一旦作出了,他們也會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