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放手玩耍:孩子快樂的就是正確的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童年的孩子,總是在玩耍中享受兒時的歡樂,在玩耍中掌握知識、擴展視野,學會做人和處世的道理。即使到了學齡, 愛玩耍仍然是孩子的特性之一。這時,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功課,有意壓製孩子的這種天性。殊不知,玩耍也是一種學習,是培養孩子非智力品質的重要途徑。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也會還家長一個出色的接班人。
玩耍使孩子更出色
美國研究人員將90名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分成三組。第一組小朋友可以從一疊紙巾、一個螺絲刀、一塊木板、一 堆紙夾等常見物品中,挑選4種來自由玩耍;對於第二組小朋友,研究人員要求他們模仿工作人員,根據日常方法使用這些物品;第三組小朋友看不到這些日常物品,他們坐在桌前,隨機畫自己想畫的東西。10分鍾後,研究人員要求小朋友們說出其中一種物品的使用方法。結果顯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說出的非常規的、創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兩組孩子的3倍。
給你提提醒兒
哥斯達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馬德裏斯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至5歲的兒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孩子能增進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她認為,鑒於玩耍是孩子的一種“本能”,父母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進行無意識的玩耍,通過多讓孩子們聽音樂、學習畫畫、聽講故事、模仿動物叫、學唱歌等活動,增加孩子們的大腦活動量,提高思維想象力,有效開發大腦功能。
同時,她還告誡父母,在玩耍中,兒童肯定會出現“不軌”行為,此時,父母們千萬不要嚴厲訓斥他們,更不要對他們進行體罰。科學研究證實,嚴厲訓斥和動武體罰將會扭曲兒童脆弱的心靈,並喪失對自己處事能力的信心,嚴重的還會在兒童心靈深處埋下固執、逆反和暴力的種子。
玩耍還有助於語言能力的發展。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給受試組中一歲半到兩歲半的孩子每人一盒積木,而對照組中相同年齡的孩子則沒有積木。這些孩子都來自於中低收入家庭。研究人員要求家長們跟蹤觀察孩子玩耍的頻率。6個月後,研究人員測試了孩子的語言能力,結果顯示,玩積木的孩子成績顯著優於沒有玩積木的孩子。
運動能刺激大腦皮層。兒童運動、動作能力的發展可以直接反映兒童智力的發展情況。我們經常看到,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動作遲緩,動作能力落後於一般孩子。也就是說,動作發育是智力發育的早期表現形式之一。這是因為,人的運動、動作是受大腦皮層支配的。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都有相應的運動中樞,兒童加強運動能刺激相應大腦皮層,使之更活躍、更精確地支配、指導運動和動作的發展。因此,運動的發育與腦的發育在部位和時間上密切相關。另外,運動還能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這是神經係統成熟的標誌之一,可使神經傳導速度更快。
兒童通過玩耍來探索世界,這是他們身上天然存在的學習驅動力。父母親要學會鼓勵孩子聰明、巧妙、愉快地玩,發展孩子的“玩商”,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多學知識,還能使他們愉快地生活,與別人和諧相處。
為你支支招兒
▲與孩子同玩
孩子在家的時候,作為家長應當盡可能抽出一人和孩子交流、玩耍,並且在玩耍的同時教育孩子,告訴孩子一人如何玩耍,要讓孩子學會獨自看孩子畫冊、動畫片節目。大人帶孩子出門時,就要事先約定,玩耍一會兒就得回家,不能一直在外玩耍,這樣一來會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和家務活,要用引導的方式教育,慢慢地孩子就不會賴在外邊不想回家了。
當家長有空陪孩子玩耍的時候,不要局限於以往的玩法,要和孩子一起創新玩法。最主要的是家長要引導孩子,激勵孩子積極思考,敢於打破常規的玩法。比如,把椅子當船,把掃把當漿,和孩子一起感受劃船的歡快。家長要對孩子的玩耍能力表示肯定和賞識,讓孩子知道家長為他獨特的玩法而高興,這樣,他才會不斷創新玩法,自由自在地玩,從玩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不斷進步。
▲為孩子的玩耍創造條件
愛玩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為他們的玩耍或遊戲創造有益的條件,並讓孩子在玩耍中學會觀察和思考,提高各種能力。
楊陽愛一個人蹲在地上看小螞蟻、弄蚯蚓,一蹲蹲好長時間,媽媽從來不去幹涉他,而是提醒他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引導他在觀察中學會思考。楊陽也愛玩沙子、玩水、玩磁鐵末、玩子彈頭、玩拚插玩具……在他有興趣的時候,媽媽總會讓他玩個夠。直觀的,形象的,通過具體想象、實物跟動作的聯係,充分運動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幫助他各個感官的發展,當然隨之就會對孩子的智力、創造力、理解力的發展有好處。
楊陽的媽媽還會把他的小朋友們邀請到家裏來,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遊戲,讓他們自己去構思、安排情節、分配角色,充分發揮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想象力。通過遊戲的組織、策劃、實施,楊陽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小夥伴們玩的過程,也訓練了他與人相處的能力,高興了,不高興了,孩子們總有孩子們的解決方式。
▲支持孩子玩遊戲
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對他而言,遊戲就是生活,學習就是遊戲,遊戲簡直就是他們整個幼兒時代的工作。孩子不但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快樂體驗、情緒共享,還可以使已有的認知得到鞏固和泛化,而且孩子最容易從接受遊戲規則的約束開始學習控製自己的行為,了解別人的界限。可以說,遊戲不僅是學校的準備,還是學習本身。
孩子是通過遊戲來完成自身各個方麵的成長發育的,比如鍛煉孩子的大運動、精細運動、協調運動、敏捷性、柔軟性、平衡感等;學習顏色、形狀、聲音、空間關係、全體和部分的關係,發展視覺、聽覺、觸覺等;在遊戲中培養協調能力、自主性、責任感、對任務的理解、規則的理解等;同時鍛煉孩子的認知、理解力、推理、數數、觀察能力等,這些都是互相聯係的。也就是說,孩子通過遊戲積累各種各樣的經驗,完成生長發育的同時還學會並懂得了許多東西,而大人的任務則是考慮該怎樣給孩子提供一個包含這些本質的遊戲。
▲讓遊戲適合每個孩子
有些發育障礙兒童不會很好地控製身體、太過用力、不懂增減力量等問題,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視覺注意;以及不會交朋友、不合群、不懂規則等,對這些孩子而言,遊戲如果是一個過高的標杆的話,那是無法體會到快樂的,而且參加集體的活動性遊戲的機會就變得很少,連帶著隱藏在遊戲中促進身體、感知覺、社會性發育的學習機會也會變少,引發惡性循環,這些孩子不僅不會玩,還不想玩。這個時候,要對那些根本不會玩的孩子給予必要的援助,詳細地教給他遊戲的方法,完善遊戲必備的要素,從而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樂。
▲注意孩子玩的質量
孩子玩耍,做父母的要注意引導孩子會玩,玩出名堂,玩出質量。做父母的首先要多抽出時間陪孩子玩,甚至走入孩子的朋友中間,了解他們玩什麼、怎麼玩?做個了解孩子的有心人,與孩子打成一片後,孩子就不會過分迷戀外麵的世界了。在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適時有意將生活中的有關日常行為習慣、科學知識等內容滲透在玩耍中,做到邊玩邊學。
▲玩學結合自我管理
一位退休老教師在回顧他所教過的數以千計的學生時,出人頭地、獨當一麵的大多並不是當時學習上的“尖子生”和老師眼裏的“好學生”,而是一些學習中上或中等,甚至有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分析說:一則這些學生學習中上,表明他們腦力上跟得上,學業上也沒落下多少;二則他們沒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愛玩、能玩、會玩,相比那些一門心思埋頭苦學的“尖子生”、“好學生”,他們“眼寬”、“腿長”、“心野”、“嘴靈”、“手巧”、“腦子活”,“綜合素質”高。
可見,玩和學並非衝突。不過,也有的孩子整天貪玩,對學習毫無興趣。如何對待這種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呢?教育孩子玩學結合。多給孩子講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成長成才的事例,使孩子明白:學習是他們的天職,隻有勤奮學習,才可能實現人生理想。避免孩子過多接觸玩的場所、場景是收取玩心的一種方式。幫孩子計劃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學習,並參與監控,使孩子做到學玩結合、玩有節製。身教勝於言教,父母熱愛學習,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玩耍也是一種學習
小蕾的媽媽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比較超前。當別的孩子都在忙著學習數學和英語等文化課時,她絲毫不為所動,安然地讓女兒放開了玩,所報興趣班也隻是音樂、舞蹈方麵的東西,跟文化課一點兒不沾邊。結果是別的孩子在上小學前就掌握了好多知識,有的還獲得了珠心算和英語的考級證書,而小蕾卻隻是專注於玩耍,對兒童樂園情有獨鍾,對捉迷藏等遊戲樂此不疲。上學後,小蕾的成績雖不是特別優秀,倒也說得過去,在班上也屬於第一梯隊的成員。一位鄰居對小蕾媽說:“看來你家小蕾很聰明,要是早些送她去文化課的興趣班學習,成績一定會更好。”
給你提提醒兒
事實並非像小蕾鄰居所說的那樣。許多家長會不知覺地把學習和玩人為地對立起來,非此即彼、有我無它,這種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
俄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玩對於孩子的意義,就像花兒需要陽光和水分一樣。對於孩子來說,遊戲和玩是他們的學習形式,是他們獲得生活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開發各種潛能的載體。許多專家都認為,讓孩子在玩耍中學,成才始於摸爬滾打。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既可以做到寓教於玩中,又可以消除學習中對孩子的壓力,使孩子不會因學習而感到精神緊張。
學習與玩耍是孩子兩種互補性活動,相輔相成。玩耍可以放鬆身心,使腦子得到積極的休息,有利於下一步的學習。而且,長時間伏案學習,呼吸淺,供氧不足;進行身體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氣,腦子就更具活力。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孩子來說,玩也是學習。跟小朋友一塊玩耍,可以互相學習優點,可以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提高交往能力,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許多玩耍的活動能夠關頭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孩子的特長。首創“進化論”的著名科學家達爾文,他的科學創造精神是從小時候喜歡玩耍昆蟲、觀察動植物變化開始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動手的機會特別多,教育家告訴我們:“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為你支支招兒
▲三大遊戲幫助孩子在玩中學習
一是角色遊戲,就像過家家,但加入了體驗環節,比如領著孩子們上街觀察,觀看商販買賣東西,去銀行窗口看排隊……回來後就進行角色的轉化,把成人的勞動通過遊戲表現出來,他們會從中學到規則、交際、語言等各方麵的知識。
二是結構遊戲,又稱“建築遊戲”。讓孩子使用各種結構材料(如積木、沙石、金屬材料等),通過想象和手的造型活動構造建築工程物體的形象,可以幫助寶寶獲得有關結構材料的大小、顏色、性質、形狀和重量等方麵的知識,並獲得一些空間概念和數量概念,同時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三是表演遊戲,就是讓孩子扮演兒童文學作品、歌舞類的角色,這些遊戲都是老師根據孩子的特點編排的,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生活知識,也快樂成長。
▲就地取材、隨時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