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培養孩子的自主和合作意識
喜歡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幼兒期,與同伴交往的需要更為強烈。這時,家長不要拒絕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與同伴的遊戲中學會與人如何相處的。如果孩子長期與大人玩,大人會不自覺的遷就保護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負的行為,不利於孩子成長。所以成人要鼓勵孩子與夥伴一起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得到鍛煉,在與同伴的遊戲中發展孩子的合作意識。
▲讓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
在戶外,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玩,小夥伴們盡情嬉戲,創造性地多讓孩子接觸水、土、動植物等自然物質,擴大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感,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家長和教師還應帶領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鍛煉孩子的運動能力及動作協調能力。
通過戶外活動,孩子們不僅開闊了眼界,從而認識了外界事物,同時還能從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回家後父母和孩子一起交流,回顧一天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規則意識,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自信心,不要忽視戶外活動,這是父母和孩子交流情感的好機會,也是發展孩子各種能力的好時機,幫助他們認識多彩的世界吧,大自然才是孩子們最好的玩具箱。
▲在玩中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
對於孩子來說,遊戲並非完全是其自發的活動,同樣需要模仿和學習。特別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成人作出適當引導,激發孩子去玩。這樣孩子才可以產生想象,根據記憶、表象,運用素材去豐富遊戲的內容和情節。但並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孩子都起好的作用。家長應多關心了解孩子的遊戲,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如發現孩子們在遊戲中有模仿大人們酗酒、打架的行為,這時就應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講清道理,說明利害,從正麵引導孩子去玩。
▲控製玩具數量,讓孩子養成管理玩具的習慣
孩子的遊戲離不開玩具,但並非越多越好,應根據孩子的需要,主動為孩子選擇玩具。在同一段時間裏,如果玩具過多,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什麼也玩不開,就導致遊戲效果的差異性。因此,每次給孩子一部分玩具,剩下的收起來,玩厭了再拿新的。這樣常玩常新,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玩過後,應該讓孩子養成管理玩具的習慣。這樣可以養成孩子愛清潔的好習慣,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和自我照料能力,為將來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終、有責任心打下基礎。但這種習慣的養成,成人不宜采取強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應用遊戲的方法去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去收拾。如“布娃娃累了,她該睡覺了;小車該進車庫休息了”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孩子會很自然的自覺的收拾自己的玩具。
提高孩子獨自玩耍的能力
強強4歲了,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飯就到公園去找小朋友。在遊戲時,孩子之間難免有一些碰撞、拉扯,也會跌倒摔跤,強強的膝蓋和手肘傷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媽媽要看他的傷口,他也不讓看,還說:“會好的。”爬起來繼續嬉戲打鬧。一天,娟娟被強強撞倒了,摔得大哭大叫。強強安慰說:“娟娟,不要怕,疼一會兒就好了。你瞧我,腿上的疤還沒好呢,卻一點兒也不疼了。”娟娟看了一眼強強的腿,再也沒有說什麼,又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起來。
給你提提醒兒
家長放手讓孩子獨立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創造力以及語言能力。然而,許多家長不放心孩子,處處看住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去玩耍。例如,孩子喜歡往上滑滑梯,家長就會製止這種行為,因為這樣容易被從上滑下來的孩子撞傷。殊不知,這種行為看似愛護孩子,卻使孩子失去了學習平衡的機會,同時,也讓他失去了自我保護意識的鍛煉。
獨自玩耍,也是孩子的願望。專家認為,大多數1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著玩具,可以自己翻看漫畫書,可以追著皮球到處跑;他們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地去做某些事,而且也經常堅持這樣去做。同時,自己玩耍也可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經常可以發現一兩歲大的孩子在自己玩耍的時候總是自言自語,這種典型的現象正是他的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
當然,讓孩子獨自玩耍,並不是撒手不管。家長需要為孩子尋找或創造一個安全玩耍的環境,這個環境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同時,對於低齡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離開孩子的視線,要學會“躲在孩子的背後”看著孩子。也就是說,既讓他們獨立盡情的玩耍,也不對他們完全不管不問。
為你支支招兒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玩耍空間
環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孩子天生好奇,因此,一旦他發現什麼有趣的事物,注意力立刻就會被吸引過去,並開始以他獨有的方式去探究事物的現象及其因果關係。
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玩耍空間,那麼孩子每天一大早起來就會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可做,自然就不會跟家長鬧騰了。從大的方麵來說,孩子所處的環境要溫度適宜、光線充足、安全舒適。在這些條件滿足的基礎上,家長可以從一些小的細節入手,給孩子增添許多樂趣,讓孩子在有利的環境中獲得更多有益的信息與反饋。
▲不要急於去陪伴孩子
家長要學會適當克製自己,不要一聽到孩子醒來的聲音就像離弦的箭一樣立刻衝到他麵前,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其實,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嘰嘰咕咕說點什麼,或者在床上拳打腳踢玩上一會兒,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天氣比較寒冷,可以先給孩子穿好衣服,然後放下他,給他一些玩具讓他學會自己玩耍。隻有在孩子完全失去耐性、身體不太舒服或者確實遇到什麼問題的情況下,家長才應該立即去關注孩子。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自己玩耍。孩子在嬰幼期,可以給他一個柔軟的墊子;稍大一點時,可以給孩子一個兩平方米大小的封閉空間,鋪上毯子讓他爬行。另外,在孩子自己玩耍時,不必給他太多玩具,三兩件就足夠了,但要注意時常更換玩具,以免孩子感到厭煩。
家長還可在房間的某個地方專門為孩子擺一張小椅子和一張小桌子,在桌子上擺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如各種積木、玩具娃娃、卡片以及不易碎的瓶子、盒子等,在忙家務或其他事情時讓孩子單獨玩一會兒。
讓孩子自己玩耍,開始時應事先告訴孩子:“媽媽要洗寶寶的衣服,你一個人坐在這兒玩玩具。”然後,幹自己的活,但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以免發生危險,必要時和他說幾句鼓勵和表揚的話。也可放放音樂,以鼓勵孩子獨自玩耍。
一般來說,孩子很喜歡有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他會自己搭積木,看卡片,同娃娃說話、喂他吃飯、哄他睡覺,或者打開、蓋上瓶蓋,往瓶子裏裝東西等。漸漸地,大人可以暫時離開孩子的視線,但要讓孩子聽到大人做事的聲音或者讓孩子知道大人就在附近,以便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但要注意,離開孩子的時間要慢慢延長。如果孩子自己玩的時間長了,要提醒他上廁所。一般來說,孩子自己玩的時間可由5分鍾漸漸延長到半小時。
▲提高孩子獨自玩耍的能力
家長除了給孩子提供獨立玩耍的機會,還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對於低齡孩子,家長要牢記四個以下四個關鍵:興趣、心情、習慣和引導。
一是興趣。孩子做任何自己願意做的事都是出於興趣。玩耍的遊戲必須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不管是玩什麼遊戲,也不管玩的現場是多麼亂,隻要孩子喜歡玩的,就會把精力多投入一會兒。有個家長在廚房裏特意留出兩個底層的抽屜存放儲物盒、塑料勺子及量杯等,這讓兒子非常感興趣,每次兒子玩著那些勺子和盒子時,媽媽就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晚飯。在孩子完全沉浸在遊戲中後,你可以慢慢地走開一些或者在旁邊看雜誌等,假如他把玩具扔向你,你可以微笑著把玩具還給他,然後繼續你的閱讀。幾天或幾周以後,你就可以離得更遠一些,但是記住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二是心情。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也取決於他當時的心情。假如他餓了、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就很難堅持自己玩耍。家長不要以為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就應該能夠比小一些的堅持時間長,大一點的孩子雖然感知能力和語言能力都要比小一些的孩子強,對獨立自主的渴望也更強烈,但是他更希望得到父母密切的照看和關注。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強行讓孩子自己玩,或強行增加孩子自己玩的時間,而應該耐心地坐下來陪著他,問問他想要什麼。如果他餓了,就陪他一起用餐,讓他高興,之後再慢慢引導他自己玩。一般孩子剛洗過澡或者剛吃完午飯時心情比較愉快,是培養獨自玩耍規律的好機會。同時盡量避免選擇你疲倦或煩躁的時候,因為家長的心情也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三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要幫助孩子養成獨自玩耍的規律。一位兒童發展研究專家認為,關鍵在於要循序漸進,每次延長一點時間,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剛開始也許沒有幾分鍾孩子就會尋求你的參與,這時不要立刻就回應他,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四是引導。如果父母單純地把孩子所有玩具都一股腦地拿給他,隻會令他不知所措;相反,家長可以通過一定的次序每次隻給他一個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當孩子開始對玩具失去興趣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重新引起他的熱情。假如他正在玩積木,你可以邊做自己的事情邊和他說話,但不要直接參與他的遊戲,例如,你可以說:“你已經堆了三塊積木了,你能再加上一塊嗎?”孩子就有可能再玩下去。
▲選擇適合孩子自己玩的遊戲
孩子在獨自玩遊戲的過程中,他的視覺和聽覺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因而“感覺遊戲”應成為孩子的主要遊戲形式,下麵是一些這方麵的小遊戲,提供給低齡孩子,家長可按孩子的興趣進行選擇。
跳舞:準備一些好聽的兒歌音樂,小孩子喜歡一個人跳舞,尤其是聽到音樂的時候。音樂可以刺激孩子的聽覺,當他學會聽著音樂起舞時,說明他已經會協調自己的各個感覺器官。
堆積木:讓孩子將4塊積木疊成木塔,然後推倒。積木可以讓孩子了解大、小、形狀的概念,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不斷的循環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耐性。
拚圖:買個拚圖給孩子 ,或是把不用的圖片撕成幾份,讓孩子重新拚出來。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如果他需要你的幫助,盡量先讓他自己完成,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出手相助。
捏泥人: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給孩子更多的創造空間,也可以準備一些模具,比如小魚,小花,和不同形狀的幾何型等,既能讓孩子認識事物又能發揮他的創造力。
撥浪鼓:聽到撥浪鼓的聲音孩子就會感到開心等等。這類遊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能積極地適應外界生活。
開關盒子:打開和關閉盒子或者其他容器,鍛煉孩子手指的精細動作,刺激大腦發育。你可以放一些小玩具在盒子裏麵,然後引誘他去打開,當他每次打開盒子看到不同的玩具時,會很喜歡這種神秘感,願意多玩一會。
扔、追皮球:讓孩子自己把球扔出去,再追回來,可以鍛煉孩子全身的肌肉,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
塗鴉:幾支彩色鉛筆或蠟筆,一張白紙,會讓孩子被自己的“藝術大作”深深吸引,還能讓他認識顏色,刺激視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