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放手交往:孩子樂意的就是可以的(1 / 3)

4.放手交往:孩子樂意的就是可以的

不許自己的孩子同別的孩子交往,是許多家長的“保護性”教育方式之一。有的家長許可孩子交往,卻提出了許多限製性條件,要麼隻和學習好的孩子交往,要麼隻和“品行”好的孩子交往,要麼隻和附近的孩子交往。由於家長對孩子交往的限製,使許多孩子在假期困守在自己家中,久而久之,養成了不合群的習慣,也會嚴格妨礙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放手孩子交往,你的孩子會長才幹,會有好人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放手,讓孩子去交往

沛沛的爸爸管她很嚴,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她彙報在校的一切情況。沛沛很煩爸爸問這些問題,更煩的是他每次都不忘教育沛沛要跟成績好、品德好的同學一起玩,這樣才能學習別人的優點。沛沛其實很叛逆,爸爸說什麼她就點頭說好,但在學校裏,她會把這些話忘得精光。沛沛覺得,爸爸讓她不要跟成績差的同學玩,但他們很有趣,也夠義氣,所以主經常跟他們打成一片。她也討厭家長的幹涉,越幹涉就越叛逆。

給你提提醒兒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也或多或少地進行過幹預或指導。作為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已成熟的過來人,家長在指導孩子交友方麵,是一味擺出強硬姿態,幹涉孩子交朋友?還是信任孩子,引導孩子在交友的路上越走越寬廣?

著名教育工作者盧勤談到了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忠告家長不要過度幹涉孩子,把交往的舞台還給孩子。孩子成長的環境不是真空的,更不是父母可以預設好的,是完全不確定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的交往過程中(包括吵嘴、打架),才能積累經驗和教訓,這些都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人際關係資源。人是群居動物,交朋友是孩子的天然興趣與本能,如果兒童沒有這種天生的交往本能,人類就沒有發展前途。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合作。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對孩子的交友問題要密切關注,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朋友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有的孩子寧可得罪父母也不願影響朋友關係。但孩子年齡小,經驗不足,尤其是青春期和網絡時代,更容易出問題,非常需要父母老師的及時引領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主宰孩子的交友,實際上也無法主宰,因為孩子對付強製父母的辦法,是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父母得到的隻是一個虛假表現,這樣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更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是非常危險的。

為你支支招兒

▲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

瑪麗雖然才11歲,卻是一家夏令營的輔導員助手。由於她公正、熱情、待人細致周到,這是第三次被聘到夏令營做助手,照顧年幼的夏令營成員。媽媽一向相信瑪麗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對她整個暑假都在夏令營生活很放心。這天媽媽忽然接到瑪麗的電話,媽媽很高興問她情況怎麼樣,瑪麗有些情緒不佳。

“親愛的,有什麼不對嗎?”

“媽媽,我們原來的輔導員走了,新來的輔導員莉莎小姐很粗魯,對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很厲害。”

“那麼她怎樣對你厲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我的隊員召集到早餐處,她竟當著全隊人的麵,將我訓斥一番,讓我在隊員麵前抬不起頭。”

瑪麗的聲音有些沙啞了,媽媽很為女兒難過,“你是義務去幫助他們的,她沒有理由這樣對待你,我馬上給你們的營長打電話,叫她去同你的輔導員談談,好嗎?如果不行的話,不如辭了工作回家來,反正假期裏應休息一下。”

媽媽心疼女兒不無道理,根據母親對女兒的了解,她是位很讓人信得過的輔導員助手,沒能按時召集隊員,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在裏麵,輔導員不問青紅皂白當眾訓導瑪麗,使她在自己的隊員麵前失去威信,的確有失考慮。但媽媽在女兒麵前這樣評論輔導員的行為,會使瑪麗更加認為自己是委屈的,而不肯檢查自己有無責任,輔導員在她心目中的形象進一步惡化,從而對今後她們的之間的工作關係不利。媽媽畢竟隻聽到女兒的一麵之辭,並不了解全部過程,急於發表意見是不妥的。更加錯誤的是媽媽提出要親自找夏令營的負責人談這件事,這就走得太遠。女兒與自己上級的關係如何要由女兒自己來處理,媽媽在這裏不應介入其中,剝奪女兒處理問題的權利。

當女兒向媽媽述說自己的遭遇時,媽媽當然不能毫無表示。女兒感到委屈,心情不佳,媽媽應提供安慰與同情:“親愛的,我可以理解,你一定覺得很不好過,但願同媽媽談談可以使你的心情感覺好一些。”再往下媽媽可以做的是幫助女兒分析一下整個事件的始終,讓女兒檢查一下自己可能有的責任,同時也要對局勢的可能變化進行一些討論:“新輔導員可能是粗魯主觀一些,不注意對待工作人員的態度,但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相處,也是你參加這項服務的目的之一,如果你能夠想出辦法與莉莎小姐的關係處得融洽一些,對你今後的工作會有好處,也鍛煉了你與人相處的本領,你覺得如何呢?”這樣媽媽既給瑪麗一些十分切實的指導與幫助,又避免直接站到她的位置上替她處理問題,給瑪麗留下了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因為畢竟是瑪麗的事,就由瑪麗自己辦。

媽媽在與瑪麗的談話中另外一個不應有的錯誤,就是提議瑪麗可以回家來。這樣既鼓勵瑪麗在困難麵前逃跑,又消弱了瑪麗的責任心。能夠被聘為夏令營的輔導員助手是光榮的,說明了女兒的工作能力、品德被人欣賞,而擔當起這項職務便意味著擔當起一付責任的重擔,要帶好自己隊裏的營員。如果僅因為輔導員的關係出現問題,就放棄工作,轉回家中,置榮譽與責任於不顧,孩子的責任心與麵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又從何而來呢?

▲別幹涉孩子交朋友

在兒童時期,父母都有替孩子選擇玩伴的權利。但是這時你就要注意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跟你不能隨便幹涉孩子結交朋友一樣,你也不能強迫他接受某個朋友。

王平兩口子和李建平兩口子就住對門,他們的孩子相差2歲,可孩子們卻怎麼也玩不到一處,不是誰不理誰,就是吵架。王平怎麼也想不明白,鼓勵也收效甚微。於是她就不再強迫孩子了,允許大家各自玩各自的。

強迫和鼓勵不同,強迫讓孩子和他不喜歡的人玩隻會壓抑其個性。而且,你不相信孩子都有直覺嗎?有時候他會看得比你更清楚,他能感覺到對方身上你看不到的東西。

▲為孩子創設交友環境

父母要鼓勵孩子帶朋友,特別是同學回家,並且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的同學或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學或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熱心會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增加對孩子的好感,從而願意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父母也可以邀請鄰家孩子來家玩,讓自己的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家長可在家裏提供遊戲場所,購置一些圖書、玩具,組織好友們一起遊戲和活動。孩子有了朋友,一起遊戲,共同歡樂,互相依戀,密切了關係,也就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家長平時要多詢問孩子:“你今天與好朋友怎麼玩的?”發現孩子某一點進步時,要及時地鼓勵和表揚。如孩子將好吃的食品與朋友一起分享,將圖書送給同伴看,就說:“這樣關心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孩子!”父母的關注、表揚和鼓勵,會大大激發孩子與同伴長期友好相處的願望。

▲鼓勵孩子珍惜和發展友誼

孩子們在一起鬥嘴吵架是難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當孩子間發生了爭吵,成人要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為此而杜絕孩子間往來,要采取勸解的辦法加以疏導,切不可袒護一方;要幫助孩子多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孩子主動去賠禮道歉,鼓勵孩子與夥伴和好;還要教育孩子多關心幫助夥伴,當孩子的夥伴生病時,提醒孩子主動去關心探望。要讓孩子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體諒夥伴,交往中要不怕吃虧不要處處占上風;還可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互贈禮品活動,如畫一幅美麗的畫,自製一個小玩具送給好朋友,從而不斷發展孩子之間的友誼。

▲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的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去選擇朋友,這給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樣去對待孩子的朋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父母。其實,最關鍵的是父母要轉變態度,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來衡量他們。這樣,孩子自然也就會接受父母的幫助和指導。孩子隻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會有更多的生活體驗,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如何解決與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別人學習……,這樣孩子才能從中獲得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鼓勵孩子交益友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無論交什麼樣的朋友都可以,還是有一個度的,父母應當適時地把握這個度。

一個10歲的男孩捷捷與一個羅羅的男孩是好朋友,經常到對方家去玩。羅羅的爸爸媽媽從不約束孩子的行為,他們常常惡作劇,往經過的汽車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捷去羅羅家玩時,發現羅羅的爸爸有一個沒上鎖的抽屜,裏麵全是長刀子。捷捷有些害怕,於是就告訴了母親。母親其實也很喜歡羅羅,但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她禁止孩子再去羅羅家玩了。

捷捷媽媽對孩子交友的擔憂不無道理。試想,捷捷的媽媽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後果將會怎樣。孩子由於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觀念不強,需要父母的及時指導。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選擇,把握好度,也就是隻要孩子的朋友品質上沒有問題就可以。

▲用溝通的方式,建議孩子遠離不利朋友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朋友的確會對他帶來負麵影響,那麼就問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喜歡和他交往吧!他自己是不是也感覺到了那個朋友的行為讓他不舒服?有時候,讓孩子自己表達會更有助於她理清思路。但專家建議,不要采用打擊性的語句來談論別人,比如說“那孩子多惡心”,否則結果會適得其反。

張蘭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女兒,她很不喜歡女兒的一個朋友到她家來玩時用成人的不良用語和同學“煲電話粥”。張蘭和丈夫決定和女兒談談。“我們對女兒說,我們對此感到很不舒服,並聞女兒對她朋友的舉動的看法。我很擔心我們顯得太專橫,因此我們說她的朋友並不是個壞人,隻是她接觸的環境太複雜,太不利於她的健康發展。我女兒沉默著,但從他得肢體語言裏,我看得出她已經明白了我們的意思。”張蘭並未硬性阻止女兒和這個朋友的交往,但在這次談話之後,她們果然就慢慢的疏遠了。

在這種敏感的交談中,如果你的孩子讚同你的觀點,你在他心裏的地位就會不知不覺的提高,孩子會產生“媽媽最了解我”的想法;反之,孩子就會開始和你對著幹。所以,為了讓孩子和自己站到同一戰線上,你要常對她說些鼓勵的話,比如“我很高興知道你想的和我一樣”等等。

教給孩子交往技巧

冰冰從小就是個乖巧的孩子,在家裏十分懂事,和爸爸媽媽相處融洽,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也說他像個小大人,說話做事一本正經。可是沒過多久,媽媽就發現冰冰性格變了,三天兩頭發脾氣,無論和誰說話語氣都很“衝”,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在幼兒園裏,冰冰和誰打交道都不會長久,常常一開始雙方玩得高高興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風雲突變,鬧別扭了。無論是和文靜、脾氣好的女孩子在一起,還是和同樣愛吵愛鬧的男孩子,最後都是一個不歡而散的結局。慢慢地,其他孩子都不想和他做玩伴了,冰冰被大家孤立起來,沒趣地站在一旁發呆。為此,爸爸媽媽和冰冰說過很多次,要他好好和大家和睦相處,冰冰總是滿臉委屈:“我沒做錯什麼,可他們老是不和我玩。”

給你提提醒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進行交流和相互交往,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在小群體中能很快地適應,與夥伴們相處得很好,而有些孩子不僅不能適應,反而會鬱鬱不樂,這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和同伴們玩耍的過程中,無論哭鬧或嬉笑、平和或爭吵都挺正常的,其實不然,偶爾一兩次無所謂,但長期這樣,就說明孩子的交際方式出了問題。

與人交往是人類生存和成長的一種本能,隨著一天天長大,在與同齡人玩耍的時候,僅靠那些出自本能的交往方式,就會時常因無法發揮作用而陷入交際障礙的泥潭。比如,孩子在要求父母做什麼時,可以拽、拖,但用在夥伴身上,不僅可能得不到遷就的積極回應,反而會因導致對方摔倒、站立不穩而激起對抗情緒,從而引發“戰爭”。

可見,孩子依照家庭模式與外界交流,有時候是行不通的。孩子如果不加強交際鍛煉,必然造成交流障礙,最後變得孤獨、自卑,富有攻擊性。

為你支支招兒

▲多給孩子實踐體驗

父母要鼓勵孩子帶同學回家,並且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的同學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學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熱心會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增加對孩子的好感,從而願意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父母也可以邀請鄰家孩子來家玩,讓自己的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一所小學搞了一個有趣的活動叫“一日營”,就是讓七八個孩子到其中一個孩子家裏去生活一天。這個活動非常受歡迎,不僅孩子們非常喜歡,家長們也非常樂意。孩子們對去別人家住感到非常興奮,感覺什麼都是新鮮的。他們會跟其他孩子一起學習、娛樂、買菜、做飯。在這個過程當中,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規定孩子交什麼類型的朋友,應該允許孩子結交一些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長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結交了在寫作、繪畫或者音樂上有特長的朋友後,就等於找到了一位好老師,孩子在這方麵的才能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與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讓孩子獨自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也是一個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牽涉到寒暄、問候、交談和有關禮物等的問題。孩子一個人去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出麵接待,特別是當客人或朋友與孩子年齡相仿時,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教會孩子禮貌用語

禮貌的用語產生於家中。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能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熟視無睹,而是應該每天養成好習慣去問候家人,比如“早安”“媽媽,你好”“爸爸,再見”“工作順利(或好好學習)”等。當家人回到家,也要養成習慣去向他問好,或詢問一天的工作情況。當你早晨用熱情的祝願將每個人送出家門,相信他們就有信心去迎接外麵的每一個挑戰。同樣,在晚上休息之前,也要學會去數算一天的祝福。

如果我們培養孩子禮貌用語的習慣,孩子就會在交談的不經意間流露。比如,“請”“謝謝 ”“不好意思”以及“對不起”,這些詞在我們的言談中是不可缺少的。要求孩子們道歉要具體,而不是簡單的一句“對不起”。比如,“我十分抱歉弄壞了你的玩具,你能原諒我嗎?我保證以後一定愛護你的東西。”這樣就有助於緩解緊張的局麵,因為道歉是懇切又具體的。

對於那些不禮貌的語言,教育孩子要盡量去避免。那些話包括賭咒發誓,論斷別人,與長者拌嘴,竊竊私語,自誇,愛在人前撥弄是非,謊言,以及出語傷人等。有時候,如果語音語調使用不當,善言也會變惡語。諸如:“好吧,對不起,可以了吧?”這樣的憤怒語調就不能表達你的歉意,相反,它向對方傳達了一種不耐煩與不恭,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火上澆油。如果孩子能在家中養成這種說話的習慣,就能在與朋友、同學交談中及時意識到緊張的局麵,從而避免使用不恰當的言辭。

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從問候開始的,如果是初次見麵,有時候也會伴隨著介紹。通常,長者或者重要人物的稱呼會在介紹中首先被提及:“媽媽,這是我的同學小明。”在客人到達之前,你需要給孩子概要地講一些基本的問候禮節。如果他記不住這些,那至少應該記住在交談過程中注視著對方,始終保持眼神的交流。躲避別人的注視會傳達一種害羞和窘迫感,讓人感到你失去了談話的興趣,或專注於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父母正在家中訓練孩子如何禮貌地使用語言,他將有很多機會受到表揚。教導孩子要有禮貌地說句“謝謝”,而不是在表揚麵前無言以對。回絕真誠的表揚會傷害讚揚者的感情,對你的孩子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在說了“謝謝”以後思考一下如何去回贈讚揚。比如,當有人說,“小明,你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他可以說:“謝謝你,李阿姨!你總是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你真細心!”又比如,劉叔叔誇獎你的女兒,說她今天非常漂亮,她可以說:“謝謝你,劉叔叔。我也非常喜歡你的外套,你今天太帥了!”

▲教會孩子體察他人的情緒

家長要注意在生活當中培養孩子觀察他人表情、語氣、語調的方法,從中捕捉對方是高興還是反感的體驗。可以在陪孩子散步、逛街時多觀看周圍人的舉止,讓他猜測對方的心態是平和、興奮、不悅還是傷心,從中獲得揣摩他人情緒的信息,運用在交際中,不做有悖他人心意的事,不說雪上加霜的話。

要了解他人情緒,體會對方對自己語言、行為的反應,還可以試著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感受這種方式對別人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比如,別的小朋友為了玩具把自己推倒摔傷了,你心裏會怎樣?他應該怎麼做才能得到自己的諒解?你是不是覺得他應該主動扶起自己,說聲對不起?這樣,當孩子出現這類失誤時,就能理解別人的心情,很體貼地做出讓別人原諒的舉止來。

▲教會孩子處理矛盾的方法

孩子因為交往經驗少,加上喜歡衝動,常以自我為中心,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教育孩子,當他與同伴發生爭執時,首先應反省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指責對方,要以謙和的態度正視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重新建立融洽的夥伴關係,這才是正確麵對矛盾時的交往方式。一味地指責對方,隻會將自己推進失去快樂、失去友誼的死胡同,讓自己陷入過於自我的孤島。

▲讓孩子學會商品交換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買賣活動。比如,買油鹽醬醋,甚至買魚、肉、米、煤等,也可要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之類。家中有什麼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拿去收購站賣。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於豐富交際對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讓孩子獨自去做客、待客

讓孩子獨自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這都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孩子一個人去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重視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媛媛是一個內向害羞的女孩子。當班裏小朋友熱火朝天地講著自己的假期見聞時,媛媛隻是靜靜地在一旁聽著;當小朋友們在大型玩具上開心地爬上爬下追逐嬉戲時,媛媛坐在秋千上靜靜地看著;當小朋友們拿出從家裏帶來的玩具交換時,媛媛抱著她的布娃娃獨自玩耍……還有一些類似媛媛一樣的孩子,因為內向、孤僻、不合群等原因,體會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給你提提醒兒

交往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然而,現在有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交往能力差,見到一位熟人,總要家長提醒了,才會打個招呼,分別時,也要家長提醒了,才會說聲再見,不那麼懂事、合群,嘴也不“甜”。還有些孩子,他們入園、入學後,難以適應群體生活,別的小朋友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可這些孩子卻孤零零地一個人,不知怎麼才能進入這個群體;或者,已經結交了一些玩伴,卻由於交往方式的失誤,不是與其他人打架、爭吵,就是畏縮、懼怕,最終被這個群體所拋棄。

這樣的孩子,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及時輔導,會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麵,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而這些,都對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的發展不利。

造成孩子交往能力弱的原因,也家長對早期教育存在的誤區有關。一些家長重智能輕體能,忽視人際交往、人格培養,把早教與智力早開發畫等號,認為孩子會提前認字、提前背詩、提前數數就算是教育成功,而忽略了他們的體能訓練、人際交往培訓等。當下存在的很多如大學生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白領沉溺於網絡、逃避現實生活,新人處理不好婚姻關係等問題,其實都與他們小時候缺少人際交往等方麵的培育有直接關係。這些情況都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為你支支招兒

▲創設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

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要讓孩子敢說、愛說,有機會說話。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適當地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某些議論,有利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於與成人交往。家庭中有關孩子的一些問題,更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隻是家長說了才算。

▲教會孩子漸漸適應交往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甚至經常出差,因此經常陪伴他們的是老人,由於老人年紀較大,行動不便,因此陪伴孩子外出的時間不多,與人交流的機會少。有的孩子住的院中,小朋友很少,因此他們缺少交往的經驗。在家裏,這些孩子會和大人有說有笑,但一走出家門就會緊張、退縮、焦慮,很難融入身邊的環境中。

為此,每天放學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多呆一會兒,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開始時孩子可能會有抵觸心理,家長可用話題讓孩子放鬆,比如問:“你看那個小朋友玩什麼呢?那麼專心,一定很有趣,我們過去看看吧。”先把孩子吸引過去。由於在家長的代領下,孩子不會害怕。接下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詢問小朋友:“你找這麼多樹葉幹什麼呀?”“我在給螞蟻蓋房子”。這時,家長可誘導孩子:“你想和他一起玩嗎?”孩子已經被吸引,家長便可鼓勵孩子詢問小夥伴是否允許自己加入。當孩子大膽地發出第一次請求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

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家長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熟悉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長此以往,孩子才會有適應的能力,願意進入新環境、樂意與人交往。如兒童樂園、早教中心等。

▲給孩子獨自表現的機會

讓孩子單獨上陣,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使他們敢於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的才華,與別人相處而不羞澀。比如,讓孩子到小朋友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孩子出遠門不讓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個電話,讓孩子獨自在家迎接並招待客人。讓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門拜訪,看望一個病人,去給某個長輩過生日,故意讓孩子代表家長去送一份禮物,去給家長開點藥,去為家庭購買物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