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家長一道去,孩子是附屬,充當“配角”的角色,不用應付,也沒有壓力,因為此刻交際的主角是家長。如果讓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總之,讓孩子見見世麵,讓他們既可嚐到經過自己努力後的甘甜,也讓他們遭受點挫折之苦。
▲在外出時給孩子鍛煉機會
旅遊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覺一新的地方去,讓孩子感受新的環境。在旅遊中,假如家長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買車票、聯係住宿、購買遊園門票,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通過與陌生人打交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環境的應變心理素質。旅遊結束了,孩子的見識廣了,與人的談資多了,還能給以後的交際增加不少的話題。
▲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行為
“自我中心”是孩子思維的一個顯著特征。由於“自我中心”的影響,孩子的行為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觀是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有些孩子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占據“好事”……這種孩子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孩子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家長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孩子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孩子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怎樣讓孩子受歡迎
放暑假了,一些同事帶孩子到單位來玩。阿青的兒子阿德很有禮貌,雖然才上三年級,但懂得謙讓和包容。更難得的是電梯門一開,別的孩子一擁而上,他很有禮貌地讓阿姨們先上,小小年紀竟然懂得“女士優先”。男孩子們追打淘氣時碰倒了幾輛自行車,他們怕大人罵,想逃跑。阿德小大人似的說:“沒關係,咱們扶起來就好了。”孩子們使出吃奶的勁兒把車扶起來。有來取車的大人,阿德就說:“對不起,我們不小心碰的。”大人們驚訝地說:“誰家的孩子?真懂事。”孩子們明顯願意跟他在一起玩,家長們也喜歡他。大家都說阿青教子有方,紛紛向他討教育兒經驗。
給你提提醒兒
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發現每個班級裏總有一些孩子容易被同伴拒絕或被忽略。相比其他寶寶而言,這些“不受歡迎的兒童”在成年以後,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寶寶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寶寶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這項研究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對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閑視之,必須及早幹預。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采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寶寶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學會講禮貌
一次,淵博和媽媽在路上碰到了鄰居李奶奶,李奶奶很熱情地問:“淵博,哪裏來呀?”小家夥卻不予理睬,媽媽隻得尷尬得打圓場:“這孩子怎麼這樣沒教養。”沒想到,這家夥聽到了媽媽的話,大發脾氣,坐在地上不走了,害得媽媽隻得連哄帶騙地抱他回家,雖說鄰居不會介意小孩子的不禮貌,但長此以往終歸是個問題。
孩子的自律性比較差,當家長發現孩子說髒話或者行為粗魯無禮時,一定不要僅僅是簡單粗暴地製止,而是要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那樣說話、做事。比如,當淵博是你家孩子時,你不要隻是大聲嗬斥他“沒有教養”,而是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太沒有禮貌了,應該有意識地控製;實在控製不了,應該向大家說聲對不起。”
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禮貌言行。如果孩子和長輩說話時沒有使用敬語,家長便可勒令孩子說上幾十遍,直到孩子說正確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對長輩說話應該講禮貌。家中來了客人,家長應該要求孩子主動和客人打招呼,客人告辭時,要求孩子把客人送到門口或電梯口。
父母良好的禮貌行為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不講粗話、髒話,家人之間盡量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父母應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來向老人請安問好。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會尊重祖輩,對他們有禮貌。如果父母有事去找別人時,應先敲門,經主人允許後再進屋;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別人,就主動向對方道歉,這樣,孩子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就會模仿這種做法。
家長應該和孩子多談心,明確說出家長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好孩子。和孩子外出的時候,當看到有人在大街上打架或吵架時,家長應該立即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共秩序,是不文明禮貌的。當孩子在家裏特別吵鬧的時候,家長可能非常生氣,但一定要控製住情緒,盡量避免對孩子大叫大嚷,而是要語氣平和地告誡孩子:“希望保持安靜,爸爸媽媽要休息”,或者說“你的動作應該輕一些,別影響樓下的叔叔阿姨休息”。
▲養成幹淨整潔的習慣
明明每天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一脫掉鞋子,旁邊的小朋友就會捂起鼻子,老師也每次都提醒明明要勤換襪子,但是明明總是忘記,媽媽工作忙也顧不上督促。老師對明明說,如果媽媽工作忙你可以提醒媽媽呀!明明記住了老師的話,每天晚上睡覺前都向媽媽要來幹淨的襪子放在小床邊。在媽媽的鼓勵下,明明還開始自己洗換下來的襪子。就這樣,明明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每天都穿上幹淨的小襪子,非常開心。
父母都不願意孩子因為摳鼻子、咬指甲等壞習慣在身體健康或人際交往方麵吃苦頭。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能讓孩子受益無窮。這些習慣還包括:不要挖鼻孔或在公共場合掏耳朵;打噴嚏、咳嗽時要用手絹、紙巾或用手遮住口鼻;和別人談話時要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距離;飯後要漱口;飯前、便後都洗手;不和別人共用杯子、毛巾、牙刷;外出回家後將外衣脫掉,換上家裏穿的衣服;脫套頭衫時,先分別揪著袖口把兩個袖子脫下來,然後兩手伸到頭的兩側向上托舉將衣服脫下來。盡量避免反麵向內脫下外套,這樣做可以減少皮膚與衣物上灰塵、細菌的接觸。
▲不隨便議論別人
磊磊和海海差不多大,兩家又是鄰居,所以兩個孩子經常一起玩,兩位媽媽也經常一起聊天。不管是在外麵還是在家,看見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得開心投入,兩個媽媽也很放鬆,家長裏短地聊得很起勁:哪家的婆婆對兒媳婦不好了,哪個明星又有醜聞了……媽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關注的話題不知不覺影響了孩子。有一次,磊磊媽媽單位組織春遊,可以帶著孩子。當天來了很多孩子,開朗的磊磊立刻交上了新朋友,玩得很開心。回來的路上,磊磊挨著剛結交的好朋友一起坐,幾個孩子說說笑笑非常高興。磊磊的說話聲傳到媽媽耳朵裏,媽媽聽到他正在表演單口相聲般地細數幼兒園裏小朋友的長短:同班的妞妞特愛臭美,每天都換新衣服,羽絨服就有好多件;強強因為個子矮,六一兒童節演節目沒被選上……聽著聽著媽媽覺得很難為情。
能夠做到不隨便評價不了解的人或事很不容易,這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水平。學齡前是鍛煉孩子交流能力的重要時期,父母們都熱心於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最大限度地鼓勵孩子表達。但是,讓孩子從小懂得一定的交流原則,能讓孩子更好的進步成長。
▲不亂動別人的東西
媽媽帶妮妮回奶奶家。妮妮剛會走路,又到了新的環境,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尤其對抽屜感興趣,開始挨個兒去拉抽屜。媽媽立即嚴肅地告訴孩子:“不能動奶奶的東西。”妮妮雖然並不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看著媽媽嚴肅而堅決的表情,明白了亂拉抽屜這件事情是不好的。雖然奶奶一再強調自家人不必拘禮,但是媽媽仍然堅持。妮妮4歲時,跟媽媽到一位阿姨家參加聚會,那天一共來了三位小朋友,孩子們玩得撒了歡。主人注意到隻有妮妮不亂動家裏的物件及抽屜。臨別時,主人誇獎妮妮有禮貌,並向妮妮媽媽詢問教育孩子的秘訣。媽媽很自豪,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果然見到了成效。
如果一個成年人亂動別人的東西,就會讓人懷疑他是否具備誠信的品質。教給孩子不亂動別人東西的原則,讓孩子分清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將有利於孩子的社會發展。
▲遵守公共秩序
明明媽媽認為在孩子第一次碰到需要遵守秩序的場景時,父母就應清楚地告訴孩子這種秩序的含義以及應該遵守的理由,孩子一般是不會有抵觸情緒的,但讓明明媽媽為難的是周圍環境的負麵影響。比如今天明明回家告訴媽媽說:孩子們玩藏貓貓遊戲的時候,被分派找人的小朋友在捂著眼睛的時候,手指間偷偷地留出一條縫,以便看見別人藏在哪裏。明明也模仿著這樣做了,果然很容易就找到了躲起來的小朋友。媽媽聽了心裏有些擔心,但是沒有直接批評孩子,因為媽媽明白孩子希望在遊戲中獲勝的心理。媽媽找到了幼兒園的班主任老師,和老師一同商討對策。老師特地為此設計了一些情景故事,讓孩子們就藏貓貓的話題進行討論。討論時孩子們之間形成了提倡遵守遊戲規則的積極氛圍,孩子都發言說:誰再有這樣不守規則的行為,大家就都看不起他。慢慢地,類似的行為在孩子們中間自然就少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老話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古就十分注重規矩、秩序。
▲遵守時間
4歲的清清還沒有完全理解時間概念,並不覺得9點半才到幼兒園有什麼不對。為了讓孩子在心中建立相應的時間觀念,媽媽開始有意訓練孩子從簡單的家務活入手來理解時間概念。先讓她承擔測算時間的任務。比如蒸蛋羹要10分鍾,媽媽就把表拿到她麵前,教她認表,然後讓她幫忙盯著時間。當幼兒園有特殊活動需要早起早到時,媽媽也教孩子學會自己定鬧鍾,讓她聽到鈴響就自己起床。即使孩子還沒有完全理解時間的概念,通過父母守時的榜樣作用,孩子也會逐漸理解遵守時間的重要性,養成守時的好習慣。
守時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存法則,守時的人,就像守信的人一樣,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讓孩子學會正確解決衝突
晚飯後,明明跟媽媽來到操場散步。操場上有很多孩子,明明很快融入到小夥伴的遊戲中去了,媽媽就在一邊和大人們聊天。沒過多久,忽然聽到孩子們的爭吵聲:“這是我的小凳子。”“不是,是我的!”循聲看去,胖胖正和明明搶操場上的小凳子,各自抓著凳子不肯放手。明明的媽媽並沒有馬上去幹預,而是在一旁“監視”起他們的行動。
很快,兩個孩子的爭吵已經升級:胖胖的臉漲得通紅,明明也瞪圓了眼睛,兩人就像好鬥的公雞,僵持不下。這時,另位一位小朋友急了:“別搶了,老是這樣誰也別想坐。”兩隻“公雞”們像見了救星,一個說:“是我先拿到的。”一個說:“不對,是我先拿到的,我的凳子。”兩人都期望得到那個小朋友的同情。那個小朋友聽了也很為難,想了想,說:“要不你們剪刀石頭布吧!誰贏誰就拿凳子。”兩人想想同意了。結果,明明贏了,胖胖隻好鬆手。
看到他們的問題解決了,明明媽媽也鬆了口氣。
給你提提醒兒
孩子在相處中難免不發生衝突,但衝突也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讓孩子在其中從不同出發點、細致地考察問題,從而了解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及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後協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認識,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學會尊重,理解、寬容他人。
在衝突中,如果家長及時介入,可能立即鋪平道路,但孩子們就失掉了可貴的發展機會,少了解決問題的經驗積累。在這則事件中,明明媽媽以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沒有介入孩子們的爭吵,幫助解決孩子的衝突,但孩子們卻自己和平解決了。因此,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家長不妨多一分耐心,多一點等待,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孩子從中將收獲更多!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一旦走入社會,就會麵對各種各樣的矛盾。當孩子在與小朋友或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出現衝突時,這是孩子對這些矛盾的最初體驗,是孩子交往中的正常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既不要神經過敏,也不要放任自流。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衝突不需要父母的直接介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勇敢地去麵對,學會自己解決矛盾,化解爭端進而友好相處。如果父母能夠理智地看待這些問題,努力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那麼,就可以讓孩子在社會中接受良好的磨練,並從中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為你支支招兒
▲教孩子分析問題根源
4歲的成成正津津有味地玩著幾輛玩具汽車,在旁看了半天的鄰居小朋友長長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輛也玩了起來。成成馬上想搶回來:“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長長也不示弱,堅持不給……
如果父母采用沒收玩具的方法,也許能很快製止孩子們的爭吵,但或許孩子以後還會因為其他原因,或者其它事情再次爭吵起來。所以,關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然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例如,“成成你能不能和長長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卡倫、希雷達和羅德在後院的體育場上玩捉人遊戲,卡倫的父親在家裏聽見她們在嚷:“騙子!”“我說過時間到了!”“這是騙人的!”“哦,沒錯,你是個騙子!”卡倫的父親到了後院,卡倫瞪了布雷達一眼,告訴父親:“她認為她能按自己的意願製定所有的遊戲規則!”
“你們在開始玩遊戲之前沒有就遊戲規則達成一致意見嗎?”卡倫的父親問道。
“沒有。”卡倫回答。
“那麼,這也許就是你們產生矛盾的原因。先花幾分鍾製定一些大家都同意的公平的遊戲規則吧。你們認為如何?”
這樣,就解決了孩子之間的這一衝突。
因此,如果孩子間起了紛爭,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說清發生爭執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媽媽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認識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們各自存在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罵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現,不能因為別人先做錯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後在孩子們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後,讓他們學會向對方認錯、道歉。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應多問孩子:“你有什麼好的主意?”“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讓孩子感到自己有權利也有責任去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也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例如,“你能不能和能有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讓孩子自己麵對矛盾
遊戲場裏,3歲的秋秋見麗麗小姐姐在秋千上玩得樂不思蜀,他也想玩,但麗麗就是不肯下來。沒辦法,秋秋隻得到媽媽那兒求助,希望媽媽叫麗麗下來,讓自己也能玩一會兒。
如果此時秋秋媽媽上前叫麗麗下來,讓給秋秋玩,容易引起孩子之間的嫉妒和不平衡。也容易縱容孩子一遇到困難或麻煩,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師解決的習慣。孩子之所以喜歡找成人解決問題,主要是他們害怕與其他小朋友打交道。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隻要父母告訴他們:“玩具要和大家分享。”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朋友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這樣會讓他更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了。
▲不要把意願強加給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一起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經常看到小夥伴之間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釋,玩在一起了。這是因為孩子有自己與朋友相處的遊戲規則,也許是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他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和解,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在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吃了虧,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這種經曆也會讓他明白自己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純潔,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此外,當出現其他孩子搶奪玩具時,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禮貌強迫他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讓孩子迷惑不解,甚至非常傷心,讓孩子有機會保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
▲將壞事轉化為好事
孩子間的衝突,從另一種意義上看又是特別的人生教育。在衝突中,孩子必然直接感受到自己與別人的差異,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孩子間的衝突,一般而言對身體不會有大的傷害,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經受對抗、較量與失望後,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別人的壓力。但家長切不可鼓勵孩子加劇衝突,而應及時地引導孩子與朋友友好相處,教導他首先檢討一下自己,有責任就要承擔;孩子有委屈,想報複,若不是原則的事情,可教導孩子學會原諒寬容別人,養成豁達開朗、不拘小節的胸懷。
教會孩子在交往中合作
張樂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一所寄宿製初中,誰知,開學才一個多月,張樂卻告訴家長:“我寧可轉校,也不再住宿了!”問他原因,張樂卻閉口不言。經過到校了解,家長才基本弄清情況。原來,張樂的學習不成問題,就是平時有點爭強好勝,凡事都要爭個第一。這本來沒什麼不對,可爭過了頭,就有點問題了。有一次,班裏派張樂和另一名女生參加年級的英語口語比賽,獲得了第二名,可獎狀隻有一張,回來的路上,為了獎狀放在誰那兒,兩人各不相讓,結果張樂一把把獎狀撕了,說是誰也別想要了。在生活上,張樂也表現得很有“個性”,凡事不會替別人想。6人一間的學生公寓,每套房間帶有衛生間和洗漱室,每晚60分鍾洗漱時間,大家抓緊些是足夠的,別人都是洗臉、涮牙後接一盆熱水出來洗腳,可張樂一進去就得在裏麵待上半小時,全然不管後麵還有同學等著洗漱,結果經常有同學到老師那裏去告狀。
了解這些情況後,家長意識到:由於孩子一直學習較好,在小學就備受老師喜愛,再加上從小在家裏說一不二,所以養成了凡事以我為中心的心態,缺乏平等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必須及時矯正。
給你提提醒兒
由於中國孩子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成為孩子中大多數人心理品質上的弱點。加上有些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他們百依百順,使這些孩子隻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逐漸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也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責罵,從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產生了自卑感,這樣的心態也很難與同伴合作。
合作精神不僅包括分工合作,還體現了接納、尊重、團結友愛的精神。因此家長要意識到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競爭和分工需要,還應該意識到合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優良的個性品質,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的基本素養。心理學家羅傑斯非常強調人際交往對個體成長的意義。他指出,人與人的交往不僅能交流彼此的思想,還可以分享許多深層的情感、內心的感受。人與人通過溝通可以相互啟迪,豐富彼此人生;在友誼之中人們互相接納,探索自身和他人的內心世界,可以促進個人的成長,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今天的孩子是未來的主人,他們必須學會共同生活,這就需要他們從孩提時代就學會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與和平共處,讓他們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不僅如此,還要學會在合作中和不合作的夥伴間增進友誼,相互了解,因此,幼兒期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將是家長和學校麵臨的重要課題。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到郊外野餐是美國孩子們十分喜歡的假日活動之一。勞動節的周末,威爾遜和埃迪的父母要帶他們去州裏的國家公園爬山然後野餐。
臨行的前一天,一家四口人商量了該如何進行準備: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5歲的威爾遜提出負責所有餐具,9歲的埃迪負責準備調料。爸爸提醒他們是否列出一個單子,一則防止遺漏,再則若家裏不夠的物品,可及時去買。威爾遜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隨後便開始準備;而埃迪卻跑到外麵找鄰居的孩子玩。爸爸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埃迪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我會帶好的,別擔心。”爸爸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轉念一想應當給埃迪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殂代皰,於是便沒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開心地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樓回房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出發,爸爸並沒有再檢查埃迪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走了2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等肉烤熟後,每人倒了一杯飲料,整理好盤子,圍著野炊點的木製桌椅坐下,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埃迪,烤肉汁在哪裏?”埃迪伸手到袋子裏去找,怎麼也找不到。“我記得從冰箱內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埃迪最終沒有找到,不覺慚愧地低下了頭。
通過這件事,埃迪終於明白相互配合的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隨時向孩子講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家裏的桌子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他一起搬動。再比如,玩耍時,一個人玩和與人合作玩,兩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孩子總是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