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放手家務:孩子能幹的就是提倡的
孩子天生有愛動手的習慣,隻是許多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使孩子慢慢泯滅了這種天性,變得懶惰和嬌氣起來。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做家務會有危險,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會把事情做砸了,從而不願給孩子以鍛煉的機會。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隻要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和技巧,孩子完全能夠勝任各種勞動。隻要孩子能做到,我們就完全應該放手。
讓孩子分擔家庭責任
星期天,家裏的自來水管跑水了,小剛的爸爸找來鐵鍬,費力地把埋管道的地溝挖開,笨拙地用膠布把水管纏好,然後直起腰。這時,6歲的小剛從外麵跑進來,看到爸爸滿手泥巴站在溝裏的樣子,說:“爸爸,我拉你上來吧。”說完就用小手拉著爸爸的胳膊用力往上拽。上來後,爸爸用鍬往溝裏填土,小剛也找了一把小鐵鍬,把土往裏填。幹了一會兒,小剛的笑臉就變得紅彤彤的了,頭頂上亮晶晶的閃著汗水。爸爸說:“行了,兒子,你待會吧。”“那你待會兒嗎?”小剛問。“我幹完再待著。”“那我也不待著。”小剛響亮地說。“為什麼?”爸爸問。小剛歪著小腦袋說:“你更累,我要和你幹完一起待著。”看著小剛誠懇的目光,爸爸被深深地感動了。“兒子長大了,知道心疼爸爸了。”爸爸開心地說。小剛也咧著小嘴笑著。伴著眼眶的潮濕,爸爸和兒子又幹了起來。
給你提提醒兒
小剛之所以懂得和家人分擔家務勞動,在勞動中體會快樂,肯定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包辦代替有關。在生活中,讓孩子獨立地負起一些責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洗臉刷牙、疊被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等;此外,也要讓孩子多參考家庭生活和管理之中。這樣,不僅可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還可以使一家人更親密,教會孩子關心他身邊的人,學會分擔家庭責任。
分擔家庭責任是孩子直接為家庭作出貢獻的最好機會,因為努力學習和生活自理主要與孩子自己有關。分擔家務也是孩子對家庭責任、父母辛勞的體驗,獲得成就感、歸屬感,增加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的主要途徑。同時,在分擔家務的過程中,讓他們學到成人生活的必要的生活技巧。家務技巧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孩子需要學會的生活技巧。
有的家長借口孩子學習忙,不讓他們做家務,這可能是造成很多孩子缺乏責任感、自私、動手能力差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從孩子做家務開始。
家庭是培養孩子的舞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對父母的體諒之心,就要讓孩子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就要讓孩子承擔應盡的義務和分內應做的事。
為你支支招兒
▲培養孩子對家庭生活的責任心
一天晚飯時,桌子上沒有張揚愛吃的油炸小黃花魚,他把小嘴噘得老高,滿臉的不高興,任你怎麼勸說,他就是不動筷子,急得爺爺奶奶渾身冒汗卻束手無策。媽媽倒是不慌不忙地問:“張揚,你知道市場上小黃花魚賣多少錢一斤?”張揚搖搖頭。媽媽又問:“你知道爸爸、媽媽一月可以領多少工資嗎?”張揚又搖了搖頭。
媽媽拿過一張紙,認真地跟他算起了經濟賬。張揚是三年級的學生,加減運算做得還挺熟練的。媽媽先報總收入,也就是爸爸媽媽的工資總數,然後報每月的支出:水費、電費、煤氣費、米麵費、房租、交通費等。算罷,媽媽對兒子說:“張揚,咱家如果不計劃著花,每天都吃魚吃肉,你看行嗎?這還沒計算你每學期的學費、零花錢和人情往來呢!”張揚的臉晴朗了許多,不情願地端起了飯碗,慢吞吞地吃了起來……
第二天一早,媽媽便帶著兒子去了菜市場,望著人頭湧動、眼花繚亂的菜市場,張揚傻了眼。不遠處有個攤點賣香蕉,他便徑自走向跟前,猶豫片刻,他選了最小的一串。不一會兒到了賣魚的攤點前,張用僅剩下的錢買了一條不足一斤的小黃花魚。回家的路,磊磊低著頭,慢騰騰地挪動著雙腳,去時的好奇和激動早已蕩然無存。當天午飯,桌上不但沒有魚,連菜也是昨天剩下的殘湯冷羹,可兒子不但不耍脾氣,飯還吃得津津有味。
從此之後,張揚似乎也長大了許多,懂事了許多,對家裏的日常生活開支也多了份關心。有時爸媽買些魚肉回來,他總要問個根底,多少錢一斤,花去了多少錢,超支了沒有,偶爾還儼然像個“小大人”,一本正經說道:“少買些魚肉吧!”
對孩子家庭責任感教育當中,開誠布公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經常項目支出、投資計劃中來,是能夠培養孩子節約意識和家庭責任感的。在進行家庭理財計劃中,如果有孩子的身影,在孩子意識中就能夠牢固樹立家裏的錢幹什麼去了、本月度能夠用於購買玩具的錢有多少這些概念,在選購物品中就不會出現攀比的現象。
▲培養孩子對家務勞動的責任心
周末,家庭要進行大掃除,媽媽拿著抹布仔細的擦拭著家具、窗台上的細灰,爸爸拿著拖把在忙碌的拖地,細細的汗珠布滿了爸爸媽媽的額頭,讓讓卻若無其事的拿著電視機遙控器百無聊賴的一遍一遍的翻看著電視,全然不顧自己書桌上胡堆亂放的書本作業和滿地的碎紙筆屑,這時媽媽轉身讓孩子把學習用具裝到書包裏,孩子理直氣壯的大聲回應道:“你給我裝嘛!”或者不耐煩頂道:“等一會兒。”說完依舊動都沒有動一下,依然悠閑地翻看著電視。
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讓孩子做這些事情,甚至在孩子熱情高漲的主動要求幫你做些家務工作時,家長卻嫌棄孩子洗個襪子會浪費很多水或玩很長時間水而杜絕他的要求、幫忙收拾家庭衛生時擔心越幫越忙而將他支在一邊讓他去玩、飯後洗碗擔心將碗越洗越少而回絕孩子的要求、
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從自己家庭的事情做起,培養他對家庭的責任感。家裏的地髒了,如果孩子有空,在他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應該讓他清掃;休息日可以讓孩子到社區小店裏買醬油、食鹽等;給親戚朋友的電話盡量讓孩子打,請他負責轉達父母的問候。隻有當孩子真正參與了家務勞動中,他才會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才會對家庭產生自然的、不可推卻的責任心。
▲培養孩子對家庭成員的責任心
媽媽生病在床上,小敏放學回到家後卻大聲嚷嚷:“餓死我了,為什麼還不做飯?”媽媽虛弱的說:“我今天生病了,沒有力氣做飯,你能不能出去買點飯?”小敏極不情願的嘟囔著,接過媽媽遞過來的錢轉身出門買飯去了,回到家後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飯,抹抹嘴丟下手中的碗筷跑到電視機前看電視去了,全然不顧病痛中的媽媽,更不提關心媽媽,給媽媽遞水送飯、收拾碗筷了。
為了培養孩子對家庭成員的責任心,平時家長要培養孩子懂得關心人、體貼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身邊的每一位人,用家長的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標準借鑒,模仿力強的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形成了熱心、愛幫助人的好習慣,更不用說對待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了。
▲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
社會鼓吹消費,孩子也跟著失去了節製能力;父母為顧全麵子或給子女做補償,縱容他們浪費金錢。這就養成了孩子亂花錢的習慣。亂花家庭的錢,是一種不顧家的表現。所以,有必要培養孩子運用金錢的正確態度。例如,與孩子討論如何利用零花錢;因應孩子的年齡及需要,調整零花錢的數量和給予的頻率;鼓勵孩子記錄收支情況;與孩子討論如何購買較貴重物品;鼓勵孩子儲蓄;警惕孩子不正當地使用金錢,例知用金錢來換取友誼等。培養孩子正確的花錢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
提高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能力
小雲已經九歲了。一次,家裏要去買沙發,到了賣家具的商城,小雲的父母看見裏麵各種各樣的沙發,一時挑花了眼。但不管看哪種沙發,他們都要問一問小雲的意見。一個賣沙發的店員不解地問小雲的父母:“小孩子是你們的什麼人,怎麼老問她呀?”爸爸說:“我們是一家三口人,女兒喜歡在沙發上玩,沙發對她很重要,她喜歡不喜歡也很重要。”小雲一聽,深受鼓勵,更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地要參與,不但更主動地參與對沙發的評價,而且還跑來跑去,尋找喜歡的沙發。後來,小雲看中了一組沙發,爸爸媽媽也覺得也可以,於是便誇女兒的眼力不錯,把沙發買了下來。
給你提提醒兒
讓要孩子從小參與家庭事務,這對於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能力至關重要。如果把孩子排斥在家庭管理者之外,他們就永遠不會懂得家庭的艱辛、父母的不易。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大人們在家庭隻要對孩子民主一點,透明一些,遇到問題不妨靜下心來征求孩子意見,也許很多矛盾會化於無形,很多事情會柳暗花明。諸如夫妻之間有是非,請孩子當裁判,家人之間有矛盾,讓孩子來調解;鄰裏之間有隔閡,要孩子去溝通;家庭理財,讓孩子參與決策,凡此種種,一句話,使孩子能真正參與家庭的民主管理。
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的家庭,孩子能從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的影響,感到自己有價值,並由此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這種責任心與自豪感的內容也會增長、擴大,不隻局限於自己的小家庭,但從小家庭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感覺卻是增長未來責任感的基礎。
家長在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事務時,不能認為孩子這樣做就會分心,讀不好書。當然,在孩子上了高中,學習任務非常重時,參與家庭事務已經有點晚了,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在家庭事務中去更多地體會生活。
為你支支招兒
▲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
“爸爸媽媽要帶你去超市,你去不去?”媽媽問3歲的東東。
“什麼是超市啊?”東東問。
“就是一個大房子,裏邊有很多很多你喜歡的食品和玩具,你可以隨便挑選,拿你最喜歡的東西,然後在一個收款台交錢,那些東西就是你的了。”媽媽盡可能選擇孩子感興趣和能聽懂的詞彙解釋超市。
“好啊。”東東聽後,興奮地又跳又叫。
媽媽卻潑起了冷水:“來,我們計劃一下都買什麼東西?”
媽媽和東東開始商量要買的東西,他的想法很多,母子倆一個一個地分析他想買的商品,並預算出他將要使用的金額。
“東東,我們的錢不夠啊!”這是媽媽早已想好的對策。
“那怎麼辦呢?”東東有些著急了。
“媽媽提出一個比例吧!”媽媽假裝地想了又想:“以60元為限額吧!”
於是媽媽和東東對剛才的計劃進行分析、取舍,將購買品種和數量減少了很多,一邊減,媽媽一邊告訴了東東家庭開支是要有計劃的,每一次購物也是要有計劃的,計劃好了去超市就不能再改變計劃了。東東很認真地聽著,想著,最後終於決定遵守這個計劃。
在超市,東東說到做到,遵守了購物計劃,特別是當賣糖果的阿姨誘惑東東時,東東小大人一樣回答阿姨:“阿姨,下一次我再買,因為這一次我沒有計劃買糖。”逗得幾個阿姨一個勁地誇他,他也非常自豪。
回到家後,媽媽結合開支計劃和東東的表現,一件事一件事地分析了東東的優秀,小家夥可美啦!這一次不僅加強了東東對家庭開支計劃的理解,還加強了東東守信用的意識。
所以,父母在平時談論家庭開支或商量事情時,要有意識地征詢孩子了意見。如:“你覺得這個建議好不好?”“你認為這樣東西該買不該買?”“你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嗎?”這樣可以逐漸使孩子關心家庭中的事情,產生參與意識。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應將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商量對象,說話態度要和藹,不要擺架子,要使孩子感到父母確實是想聽聽他的意見的。當孩子開動了腦筋,有了較好的回答時,父母要及時表 揚,並采納其建議。孩子看到自己的建議在家庭事務中實施,就會產生成功感,這又能促進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
▲確定孩子應參與什麼事務
家庭中需要商量的事情要適宜孩子參與,父母就必須事先考慮一下,家裏哪些事情是適合孩子參與的,哪些不適合。一般說,凡是參與的過程和結果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就可以讓其參與,否則就不宜讓孩子參與。確定參與內容, 應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妨讓孩子從管理自己的玩具開始。管理玩具和收拾玩具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管理玩具要涉及分類型、分品種、分別整理和收藏等過程。
蒙蒙家裏有很多大型的分類箱,蒙蒙和媽媽把所有的玩具都翻出來放在地板上,開始設計玩具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隻是試著表達分類想法,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了蒙蒙,讓他在失敗和成功中自己去尋找正確的分類方法。
還好,很快蒙蒙將玩具分成了汽車、家務(家庭生活用品)、毛絨、奧特曼等幾大類,接著蒙蒙又犯愁了:“媽媽,我不想把握最喜歡的玩具放在大箱子裏。”
“那你打算怎麼辦?”媽媽踢起了“足球”。
蒙蒙想了想:“我想買幾個小箱子,行嗎?”
“你可以在家裏轉轉,看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小箱子呀?”
蒙蒙終於自己找到了幾個小盒子,興奮地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分別裝在了盒子裏。
“那蒙蒙怎麼才能區別哪一個盒子裏放著哪些玩具呢?有很多盒子時不透明的呀!”媽媽開始給他出難題。
這一次蒙蒙想了很久,把玩具拿出來放進去地倒騰著,左看看右看看,終於想出了一個精妙的辦法:“媽媽,你把我的相機拿來!”
媽媽笑著給蒙蒙拿相機去了,因為她知道兒子肯定是要用相機給玩具拍照,然後將照片貼在小盒子外麵了。
就這樣,媽媽一步一步帶著蒙蒙參與了家庭的事務管理,最近媽媽又開始讓蒙蒙介入她的工作了呢。
此外,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讓他參與一些簡單的貼近其生活內容的事情,如星期日上公園需要帶什麼東西,去看望爺爺奶奶要買些什麼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可以逐漸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如當家中添置新家具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家具的顏色、式樣、價格等問題;當孩子有了較豐富的參與經驗時,就可放手讓其為主做一些事情,如讓孩子當家庭中的“小會計”,記錄 一段時間的收支情況,並向家長報告,或者讓他製訂一次到外地旅遊的計劃等。